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2-10 14:31:36

投名狀

黑 色 禮 贊

《 投 名 狀 》 上 映 , 作 品 的 基 本 色 調 , 一 片 灰 黑 , 一 反 中 國 「 盛 世 大 片 」 的 「 娘 味 」 金 甲 、 惡 紅 俗 綠 , 還 美 術 的 品 味 , 回 歸 品 味 的 正 宗 。
看看 片 頭 交 代 的 數 字 便 知 道 : 十 九 世 紀 中 葉 的 「 太 平 天 國 」 暴 亂 , 中 國 屠 戮 了 八 千 萬人 口 , 高 於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死 難 人 口 的 總 和 , 既 然 人 命 比 盧 旺 達 還 賤 , 哪 有 紅 紅 綠 綠 的 道 理 , 當 然 是 哀 灰 鬱 黑 的 一 幅 亂 世 長 卷 。 「 太 平 天 國 」 把 政 府 稱 為 「清 妖 」 , 政 府 叫 「 太 平 天 國 」 做 長 毛 , 《 投 名 狀 》 開 頭 的 一 場 毛 妖 之 戰 , 血 腥 磅 礡, 震 撼 萬 鈞 , 拍 出 了 華 語 電 影 銀 幕 從 未 有 過 的 恐 怖 感 , 乃 《 雷 霆 救 兵 》 開 頭 的 登 陸諾 曼 第 之 役 , 可 以 並 駕 齊 驅 , 如 此 場 面 , 證 明 導 演 陳 可 辛 拍 小 品 如 小 品 , 歌 舞 是 歌舞 , 不 但 是 香 港 的 「 小 李 安 」 , 憑 這 場 千 軍 萬 馬 的 戰 場 廝 殺 , 完 全 可 以 交 卷 , 假 以三 五 年 , 如 果 資 金 繼 續 充 裕 , 老 闆 有 眼 有 珠 , 陳 可 辛 還 可 以 成 為 中 華 的 史 提 芬 . 小匹 堡 (?:icon101:)。
《 投 名 狀 》 的 戰 爭 場 面 , 亂 中 有 序 , 像 黃 賓 虹 的 枯 墨 山 水 。 對 了 , 在那 個 人 妖 不 分 的 血 腥 亂 世 , 就 是 這 個 樣 子 : 官 兵 的 盔 甲 袍 服 , 不 要 大 紅 大 綠 , 女 人也 不 要 低 胸 , 露 出 大 半 個 乳 房 , 這 一 切 色 彩 自 助 餐 的 氾 濫 , 只 是 導 演 失 去 自 制 的 暴食 狂 餐 , 跟 一 團 自 由 行 , 到 了 巴 黎 的 春 天 百 貨 公 司 掃 了 一 層 樓 的 名 牌 沒 有 分 別 , 不錯 , 誰 看 了 都 會 「 嘩 嘩 聲 」 , 佩 服 財 力 強 大 , 但 內 心 看 不 看 得 起 , 是 另 一 回 事 。

香港 畢 竟 曾 經 是 國 際 都 市 , 對 於 大 紅 大 綠 的 庸 色 俗 相 , 香 港 從 來 不 缺 電 , 六 十 年 代 尖沙 咀 亞 士 厘 道 滿 街 酒 吧 的 霓 虹 燈 招 牌 , 從 小 見 慣 了 , 對 於 鮮 艷 色 彩 的 掃 貨 大 消 費 ,沒 有 太 大 的 興 趣 。 《 投 名 狀 》 回 歸 現 實 , 回 歸 一 片 幽 黑 , 由 劉 德 華 的 塵 霜 滿 臉 , 到李 連 杰 的 一 身 破 棉 襖 , 一 切 很 自 制 , 不 會 為 秦 兵 的 黑 服 裝 , 頭 上 硬 加 一 條 羅 馬 兵 的大 紅 羽 毛 。
德 國 文 豪 歌 德 說 過 : 對 於 顏 色 的 經 營 , 看 得 出 一 個 民 族 的 心 智 成不 成 熟 。 他 看 出 德 國 人 喜 歡 樸 實 深 沉 的 簡 約 色 調 , 思 想 制 約 而 理 性 。 法 國 意 大 利 ,沐 浴 地 中 海 的 陽 光 , 感 情 澎 湃 , 就 喜 歡 強 烈 的 色 彩 。 歌 德 是 有 心 貶 抑 拉 丁 民 族 ; 未免 言 過 於 實 了 ─ ─ 意 大 利 的 Versace 服 裝 , 照 樣 大 紅 大 綠 , 蓄 意 撞 色 , 但 就 是 撞 出了 一 道 彩 虹 , 讓 歌 德 看 看 中 國 花 花 綠 綠 的 盛 世 大 片 , 才 吐 血 呢 。
《 投 名 狀 》鋪 張 而 不 浮 誇 , 千 軍 萬 馬 而 不 假 大 空 , 示 範 了 什 麼 才 是 華 語 的 亂 世 大 片 , 這 一 點 ,在 大 陸 會 令 人 妒 火 中 燒 。 他 們 會 驚 訝 , 一 個 前 殖 民 地 的 邊 緣 城 市 , 怎 麼 有 資 格 以 這樣 的 方 式 來 詮 釋 「 大 中 華 」 的 一 段 「 農 民 起 義 」 的 正 史 。 看 看 , 一 腔 怒 火 又 來 了 , 就 像 批 判 李 安 「 美 化 漢 奸 」 一 樣 , 彼 得 . 陳 也 會 被 糞 青 們 批 判 為 「 美 化 鎮 壓 太 平 天 國 的 劊 子 手 」 的 。
這 就 是 只 有 美 國 才 出 得 了 史 提 芬 史 匹 堡 的 原 故 , 這 是 題 外 話 了 。

陶傑

http://appledaily.atnext.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cfm?iss_id=20071210&sec_id=38167&subsec_id=38173&art_id=10513121&cat_id=3530509&coln_id=3530511

[ 本帖最後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2-1002:34 PM 編輯 ]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0 18:08:51

內地聲稱笑點甚多:( :icon101: :icon101: :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0 19:43:58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2-1002:31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香港 畢 竟 曾 經 是 國 際 都 市
我可以說悲涼麼?:(

竟然咁多人指責中大畢業禮事件...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2 16:51:47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2972608
李連杰:風雲投名狀
tonyblue - 電影評論 | 2007-12-12 15:57:08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332
《投名狀》的精彩戲肉,讓李連杰的角色性格和表演讓人眼睛一亮。


戲包人,果然不凡,李連杰在《投名狀》中終於有了內心戲,蠢動私情有了決堤的出口,澎湃氾濫成男兒悲歌。

身手矯捷,心內模糊,基本上是李連杰在過去表演世界中給人的感受,他的身手無人質疑,華語片喜歡套上英雄俠客樣版,外語片則是偏好冷酷殺手的戲路,行雲流水的動作場面以及快速消化的戲劇高潮都悄悄遮去了角色內心矛盾的空乏,看外型看動作不看戲,幾乎是李連杰電影與觀眾的基本互動模式了。

然而,《投名狀》卻給了李連杰殺伐如野獸,求名若渴,求愛若飢三種能量,相互激盪後,李連杰的冷酷、矛盾與無情因此匯聚成他從影以來最有好戲可看的一次表演。

《投名狀》的整體氛圍是「英雄末路」的悲涼,因此電影色調偏重土黃、黯綠與幽藍,沒有太多鮮豔興奮的色彩,而是透過低沈的色調來散布壓抑絕望的亂世訊息。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必需裝死,才能從戰場上苟且偷生,卻也在即將坐上兩江總督的寶座之前,慘遭公私夾殺…從挫敗開場,在毀滅終場,「末路英雄」的悲涼際遇才讓他的肉體與靈魂得能合而為一,創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悲劇角色。


主角的「人生選擇」一直是傳統悲劇的發生根源,在戰場上裝死求生,意謂著他的機巧;等糧吃飯做土匪,意謂著他降志辱身,觀風辨色的存活適應力;出兵前先談交換條件,意謂著他適者生存的精算;殺姦淫婦女的小兵,則是英雄立威的軍令無情;隨後的墓前跪拜則是他公私分明的贖罪補愆;蘇州屠城則是在計算糧草、兵力和戰功下的必殺之惡;面對兵變返鄉的內鬨危機,他能當場跪求,更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變色龍本色;黃馬掛加身後,為求宦祿騰逢,排除異己暗殺二弟更成了掃除絆腳石的現實盤算…《投名狀》給李連杰每一回的生命選擇,都讓他「但求一己榮光順遂,不擇手段」的獸性本質更加張揚,也讓他的負面人格更加強猛地朝毀滅的終點滾去。


《投名狀》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清朝咸豐和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和捻亂時期,英文片名的「Warloads/軍閥」準確交代了民不聊生,落草為寇,搶糧搶錢搶娘們,地方軍頭擁兵自重,圖謀政商利益的時代背景,也讓導演陳可辛有機會重建古戰場的歷史風華和華人電影少見的場面調度,規模與成就都不輸好萊塢作品,頗有可觀。當然,無情烽火下的無情人生更是《投名狀》的主軸,李連杰的豺狼性格在亂世中因而格外突出鮮明,相對之下,劉德華與金城武的戲份與性格就薄弱許多,未能與李連杰的人物雕塑相抗衡。

例如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與金城武飾演的姜午陽不打不相識,明明龐青雲已經將刀指向姜午陽的咽喉,姜午陽的結論竟然是:「這麼會打,來跟我去見二哥(劉德華飾演的趙二虎)去!」落敗的人還要收編強者,這樣的邏輯成就了龐青雲的威風,卻也弱了姜午陽的本色。

同樣地,趙二虎與龐青雲的最大矛盾在於誰才是老大?土匪時期,趙二虎是頭,龐青雲打蛇打七寸的一戰成名,最吃味的自是趙二虎;官兵時期,趙二虎深入敵營,解放蘇州成為開城英雄,官兵高呼他的姓名,最吃味的自是龐青雲,兩人之間誰才是老大?才是兄弟內鬨的矛盾焦點,三人要彷桃園三結義拜投名狀,就暗含了情義、權力和地位的政治交易情緒在內,當過官的龐青雲一夕之間就成了大哥,趙二虎沒有不甘嗎?如果沒有,就是個性太大而化之了,明明就有,導演卻跳了過去沒處理,才使得趙二虎後來的幾番抗命顯得突兀。

正是因為即使歃血為盟,也各有心結,才有後來不可迴避的攤牌。第一次決戰時,趙二虎急著要出兵救人,龐青雲卻高吼山字營裡只能有一個頭,誰是老大的爭議來得突然,但是直接明白;攻陷南京後,趙二虎抗命發放軍餉,卻當著龐青雲的面說山字營只有一個頭,那就是龐青雲,誰是老大的爭議再次浮現,明明是做足面子,暗裡卻是嘲諷帶眨,類似這樣的戲劇衝突確實好看,但也因為少了兄弟排序時的場景描繪及性格描寫,而少了悲劇主角必定相撞的命運交響曲。

因為趙二虎原本就只是個鄉下漢子,只圖眼前溫飽,只顧兄弟,卻未必洞悉人情。他是血性漢子,但也太過一廂情願,這也是他搭救了徐靜蕾扮演的青梅竹馬蓮生,表面上是讓她免於做「揚州瘦馬」的妾伎,實質上卻也讓她經常面臨生死無常,衣食堪慮的困境,而且明明就已同居,卻少了名份,才讓萍水相逢的龐青雲有了插手空間。

偏偏龐青雲卻是胸懷大志,但求青雲直上,兄弟情義皆可拋的無情漢子,他圖的是未來,所有的鋌而走險都是向未來借膽,才敢搏命。兄弟兩人個性這麼懸殊,面對權力與義氣的考驗必然有不同選擇,陳可辛沒有在結拜時突顯心結,導致後來的兄弟之爭,只看到了人格理念,卻少了原始矛盾,說服力就弱了。畢竟李連杰的龐青雲性格是首尾一致,前後一貫的,劉德華的趙二虎卻是時而悲憤,時而血性,他對龐青雲的真實感受淹沒在模糊的身影之後,也才使得他最後誤信軍情,隻身救援的死難,只能讓人低迴,卻少了嚎啕的震撼。

同樣地,金城武的姜午陽(名字太像了那位陪荊軻去刺秦王,卻嚇得手足無措的秦舞陽)則成了直腸子的傻漢子,電影用他的回憶做主敘觀點,用了不少文人情懷的敘事文句,卻不像是這位曾經在戰場上斬人首立雄威的漢子口吻,他的主戲卻也只是言必稱大哥的死忠,在關鍵時刻總是稱揚大哥,寧可殺嫂救回兄弟,最後卻要手戮大哥,在信仰與毀滅之間,金城武是需要更多的戲劇血肉來突顯信仰崩解的歷程,只可惜《投名狀》的主戲全被李連杰佔走了,二哥和三弟全成了配角,應驗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古訓。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2 16:53:40

OT - 小匹堡 (?:icon101: )話明起碼 cut 了40分鐘,等 DVD Director's cut:(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5 23:24:05

http://ent.sina.com.cn/m/c/2007-12-15/02541835820.shtml
香港版本的《投名狀》(blog)和內地略有不同。

  1、港版中,在三弟姜午陽提議三人「納投名狀、結兄弟義」後,三人各執一吧尖刀,走向一個山洞。洞中關有幾個無意路過他們地盤的陌生人,三人各找一人,殺之以明志。其中,姜午陽手法最狠,趙二虎用力最大,龐青雲舉重若輕,可看出三人性格特點。內地版中,進入山洞後的所有鏡頭都沒有。

  2、港版中,在第一場舒城之戰的戰前動員大會上,姜午陽、趙二虎領頭高喊「搶錢!搶糧!搶娘們兒!」內地版中,改為「搶錢!搶糧!搶地盤!」

  3、港版中,姜午陽舒城大戰取人頭,拎著人頭對眾人大喊的鏡頭後,有對死人頭的特寫,灰色臉,亂發,雙目緊閉。內地版中,無這個特寫鏡頭。

:icon101: :icon101: :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7 20:20:51

看《投名狀》前,先看看原著《刺馬》案的故事
from 病態賭徒 by 賭徒
隨著電影《投名狀》的上映,該片的情節基礎、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張汶祥刺馬案”再度浮出水面。“刺馬”號稱“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兇手當場被捉,動機卻迷霧重重,迄今難有定論。《投名狀》表現的為兄復仇及政治陰謀,不過是歷史上眾多猜測中的兩個版本。本文詳述“刺馬案”前後經過,您不妨當一回福爾摩斯,看看能否破解這百年疑案。

-刺客交代了三點行刺動機,漏洞百齣

1870年(同治九年)8月22日,上任僅兩年的兩江總督馬新貽在箭場參加完閱射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官署後院門口,突然從人群中閃出一人,一邊口呼冤枉,一邊拔出匕首,刺入馬新貽的右肋。冷兵器時代的刺殺行動技術含量要求非常高,荊軻刺秦王儘管挖空心思最終還是一去不復返。可是,就在檢閱完軍隊回家的路上,在成群的親兵隨從護衛下,堂堂的兩江總督竟被一個大街上竄出來的刺客刺中了,而且刺得非常到位,馬新貽第二天就斃命了。怪不得慈禧太后接到奏報後吃驚地表示:“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

更奇的還是刺客的供詞。據刺客供稱,他叫張汶祥,46歲,河南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下寧波販賣氈帽,當過四年太平軍,其間救過一個叫時金彪的清軍俘虜。後來看到太平軍勢力不支,與時金彪趁機逃出,輾轉回到寧波,與南田海盜團夥往來親密。他交代的殺人動機有三點:一是他回到寧波後發現自己的老婆和錢財被一個叫吳炳燮的霸佔了,於是找到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攔轎喊冤,馬未受理。他只好到寧波府告狀,雖然要回了妻子,但是錢沒有追回來,氣急之下,逼老婆吞煙自盡,馬應該對他的不幸負責;二是他的很多海盜朋友被馬巡撫捕殺,海盜們說他最講義氣,應該殺馬新貽為朋友報仇,同時也泄私憤;三是他私自開的 “小押”(重利盤剝的典當行)生意被馬巡撫明令禁止,絕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對馬的憤恨。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終於使張汶祥動了殺心,一路跟隨馬新貽從浙江到了福建、江蘇,兩年之後終於找到機會將其刺殺。

這份供詞漏洞百齣,卻是官方認可的定讞,白紙黑字,簽字畫押,尚存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民間流傳的說法:為兄弟復仇?為國家鋤姦?

張汶祥刺馬不惜性命處心積慮兩年,就出於這麼簡單的動機?顯然不能服眾。因此從馬新貽被刺起,關於張汶祥的殺人動機就有很多種說法。

《清稗類抄》就蒐羅了另外兩種:一說馬新貽在合肥辦團練曾被捻軍頭目張汶祥俘虜,張久欲投清,就放了馬新貽,並連同其友曹二虎、石錦標與馬結為異姓兄弟。後馬新貽編選張汶祥的降軍為山字營,並屢立戰功,很快就升遷到了安徽布政使,對三位出生入死的兄弟卻逐漸冷淡。這時正好曹二虎把妻子接來同住,馬見曹妻美貌,不僅設法騙姦,還誣陷曹二虎“通捻”將其捕殺。張汶祥為替二虎報仇,將馬刺殺。

另一種說法是,張汶祥最初與一個叫徐弁的同是太平軍李世賢部戰士。李世賢兵敗後,徐投奔馬新貽,成了馬的親兵,張汶祥則到寧波開小押店為生。一次,張到杭州訪徐,徐密告他說馬新貽正私通甘肅回王準備反清(馬新貽是回民),回王軍隊不日將南下,江浙一帶由馬負責征討。張汶祥當場怒罵:“此等逆臣,吾必手刃之!”後又因馬新貽下令取締非法營業的小押店,張汶祥生計被斷,出於國仇私憤刺殺了馬新貽。

-“督撫不和”之說在審案過程中得到了官方討論

《清稗類抄》成書距刺馬案未久,可見這些說法產生很早,但都只在民間流傳,而馬死於“督撫不和”的說法卻得到了官方討論,此說是案件審理過程中由太常寺少卿王家璧正式提出的。

當時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丁惠衡犯了案子,歸馬新貽查辦。王家璧認為丁向馬“請托不行,致有此變”。他還說這個傳聞流傳很廣,而且傳播得很遠。丁日昌“本係矯飾傾險小人”,江南官員那麼多,大家偏偏懷疑他,未必是空穴來風。清廷向來鼓勵官員“風聞言事”,王家璧此舉也是人臣本分。但他的奏折當時就遭到了主審官鄭敦謹的否定,鄭認為丁惠衡的案子始終都是丁日昌大義滅親,自行奏辦,不會向馬請托,當然也不會有懷恨殺人的事。事實的確如此,況且丁惠衡當時尚未投案,未經審理,更沒有被殺頭,丁日昌恐怕不至於因為走後門不成就動了殺心。

此外,章士釗認為:“夫文祥,官文書明明宣稱洪秀全余黨,粵捻兩通,而其報仇遠因,則在南田圍剿一役。”章先生所說的南田洪秀全余黨,在張汶祥的供詞中是海盜,與太平軍毫無干係。這很可能是章先生把張汶祥參加太平軍的經歷與海盜混淆了。說張汶祥為太平軍報仇,可能性似乎不大。

-湘軍集團是元兇的說法缺乏紮實的證據

馬新貽死於湘軍集團策劃的政治謀殺案的說法起源也比較早,其中論述最全的是高尚舉的《刺馬案探隱》。他認為,在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曾國藩的湘軍實力逐步做大,成了朝廷心腹大患,於是慈禧把曾國藩調離兩江總督的位子,派馬新貽擔任,以牽制湘軍勢力。另外,馬還肩負著調查太平天國財寶去向的慈禧密令。馬的到任觸動了湘軍集團的利益,所以湘軍指使張汶祥刺殺了馬新貽。

隨著電影《投名狀》的上映,高先生觀點多次出現于報刊網路,被認為最接近真實。但是仔細閱讀完高先生的著作後,很容易就會發現他的說法難以讓人信服。如作者說湘軍將領曾給張汶祥立碑。這是一條關鍵證據,可是出處在哪呢?不註明資料來源是史書大忌。而高先生的著作還有另一大硬傷,那就是小說化。如寫欽差張之萬等三位主審官慾將案件拖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三人商議的具體情節、對話、各自表情動作,作者描繪得栩栩如生,如同親見,這顯然是一本歷史考證著作不應該有的。而細究之下,這些情節描寫竟然出自高陽的《慈禧大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兩相對照,就可知此言不虛。這就非常難以置信了,高陽先生雖然深諳清史,但是其最成功處在於小說,小說中真真假假,怎麼可以拿來做史料看呢?

此外高先生雖然指出了馬新貽死於湘軍主使的一些蛛絲馬跡,但並沒有給出任何確鑿證據,作者提出的一些理由也多經不起推敲。如慈禧密令馬新貽調查太平天國金銀的下落以及馬新貽上任前對兄長表示自己凶多吉少,這兩條關鍵證據,據作者所說,是得之於馬新貽後人,這就使其可靠性大打折扣。所以馬新貽死於湘軍的說法,儘管存在這樣的可能,但還缺乏紮實的證據。

-此案牽扯麵太廣,傳奇因素眾多,真相已被淹沒

曾國藩的幕僚薛福成曾在日記中說:“或謂必有指使之人,或有以帷薄事疑馬公者。蓋謂汶祥奮不顧死,非深仇不至此也。”

張汶祥究竟受何人指使?是湘軍、太平軍還是海盜?如說因帷薄事(男女歡合之事)被殺,似乎又陷入了“漁色負友說”,此說如此盛行,原因何在呢?張汶祥的供詞是官方捏造的嗎?為什麼供詞中張會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如果張與馬並不認識,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張對馬懷有如此深仇大恨?如果張與馬相識,馬的遺折為什麼說自己是被“不識姓名之人”所刺?刑部尚書鄭敦謹審完案後未及回京復命就在途中上書以病乞罷,而他14年後才亡故。是因為未審出真相,羞于做官嗎?一切都是未解之謎。

總督被刺殺本來就罕見,何況又糾結著湘軍、太平軍、捻軍海盜,甚至傳教士等眾多集團,牽扯到慈禧、曾國藩、丁日昌等重要人物,包含著反清、報仇、奪妻等諸多傳奇元素,怪不得說法蜂起、真相難求。也許正因為太受關注,世人給出的答案太多,反而將真相淹沒了。

○“刺馬案”剛發生不久就被改編成了戲文,被京劇、文明戲等各種藝術形式編演。1949年“刺馬”故事被搬上銀幕,此後在香港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其中最有名的版本是張徹1973年導演的《刺馬》。而最新版本是陳可辛的《投名狀》。

○《投名狀》中有一個情節是太平軍蘇州守將變相自殺,死於劉德華扮演的清廷將領之手,這純屬虛構。事實上,淮軍攻破蘇州時太平軍的將領是慕王譚紹光。他16歲參加太平軍,後隸屬忠王李秀成,勇敢善戰。在蘇州保衛戰中,他在議事過程中被太平天國內部的叛徒刺殺。

http://big5.ce.cn/xwzx/xwrwzhk/peoplemore/200712/17/t20071217_13942207.shtml

捷克NeVeD子彈 發表於 2007-12-18 01:21:01

睇左,唔錯:icon112:

孫中謝拉特.奧雲 發表於 2007-12-18 09:06:48

三個角色既形象都好鮮明 , 陳可辛選角一流 , 可惜比較少講佢地兄弟情 , 只係靠一場仗就講到三個人結哂義咁 , 呢度可以再加多d:icon8:
整體黎講真係值得一睇

華頓 發表於 2007-12-18 09:34:17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2-1007:43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可以說悲涼麼?:(

竟然咁多人指責中大畢業禮事件...
你小心d講野呀:icon101:

Vincent_Chan 發表於 2007-12-18 22:40:02

套野真係幾好
攻南京只係帶過做得好好
唔係既話就太多戰爭部分....


我好鍾意李連杰一野掃6,7隻腳同一野ko哂所有炮個part:icon101:

磁魂 發表於 2007-12-19 00:38:27

睇左...真係好正....
我覺得如果大家細個都鐘意睇三國演義個d既話都一定鐘意睇...
係三國演義做司馬懿個條友都有份做投名狀: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9 21:01:54

近年大片最好的一套:(

AC米仔 發表於 2007-12-19 21:04:13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2-1921:01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近年大片最好的一套:(
好都要扁嘴?:(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9 21:07:04

原帖由 AC米仔 於 2007-12-1909:04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好都要扁嘴?:(
風格:( :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9 23:08:58

不過我覺得, TVB 式 close up + 擺正中間未免太多, 所以最後刺龐用鏡比較靈活先舒服小小:(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22 14:59:32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3110043
投名狀:歷史的聲音
tonyblue - 電影美學 | 2007-12-22 11:39:44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348

拍古裝戲,總要花大錢打造場面,但是歷史的韻味,往往是可以靠聲音來烘托的。


畫龍點睛的神來一筆,永遠是藝術創作上最神采飛揚的剎那,有了那一筆,就有飛龍在天的氣勢了。

陳可辛的《投名狀》中罕見地以清朝咸豐和同治兩朝的「內亂」做時代背景,太平天國的傳奇因而就成為若隱若現的布縵,他只用了輕描淡寫的幾筆就捉住了神秘氛圍,替電影投注了極具說服力的歷史註解。

《投名狀》中最慘烈的圍城之戰在於蘇州之後,歷史記載,蘇州城是清咸豐十年四月(1860年6月)被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攻陷佔據的,還蓋了宏偉的忠王府,一直到三年後太平軍才退出蘇州,但是陳可辛無意重現歷史,更不想陷溺在古戰場的兵刃械鬥上,蘇州攻城戲只有一個目的:埋下李連杰和劉德華兄弟反目的主要矛盾。

不管是劉德華深入敵營,搶了戰功;或者是李連杰在戰壕裡私通了徐靜蕾,蘇州戲的引爆點則在屠殺四千太平軍,導致李連杰非得跪地求劉德華不走的結果。但是飄盪在空氣中的太平天國魅影,才是這場戲最有靈光華彩的片段。

陳可辛雕塑太平天國氛圍手法是靠聽覺,而非視覺,用的是謠言和崑曲。

首先是圍城的清軍屢攻不下,糧草又不繼,城外的人進不去,因而就好奇城內的人如何維生,於是新約聖經約翰福音中,耶穌拿著一個小孩子分享出來的五個餅和兩條魚,就能讓五千人吃飽的經文,就衍生成為長毛軍得以守城不敗的神蹟傳聞。不必長篇大論交代「長毛革命」的宗教背景,光靠戰壕中口耳相傳的流言,訴諸但求溫飽的人性,就點出了這場戰爭的「宗教」與「時代」背景。

其次,則是劉德華私進蘇州城,見到了太平軍首領時清歌小唱的崑曲搬演。城外是天寒地凍,挨餓受饑的哀鴻遍野,城內卻還有人慢搖板,輕吹笛,氣轉丹田地唱著水磨腔,陳可辛的鏡頭故意隔著窗閣檯台,隱約看不清歌者人影,反而是透過聲音的傳送,空氣中飄盪的情韻,觀眾立刻得到一個印象:太平軍的生活真的是如此奢華享受嗎?

崑曲發源自蘇州,從十五世紀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用崑曲消遣娛樂,妝點門面或浸泡文化氣質,是用最簡單的邏輯都可以推衍出來的,陳可辛不必交代太平軍的守城首領是不是忠王李秀成,但是用他拒絕薙髮留辮的外貌,加上迴盪在屋宇內的崑曲樂音,就已經營造出城內城外兩樣情的氛圍。

不過,坐困愁城的籠中鳥就算還會自得其樂,心中還是知道自己在和時間賽跑的這場賽事事,還是必敗無疑的,所以才會開城納敵,太平軍首領的挫敗心情,也因為有了崑曲板眼的唱和,多添了宛轉嗚咽的悲愴氣氛。

拍歷史古裝戲,勢必經營大場面,但是歷史的味道有時候只有輕輕一筆,就意境全出,《投名狀》中舉重若輕的美學選擇,從眼光到膽識都不凡。

joekjen 發表於 2007-12-22 18:36:15

守蘇州既唔係忠王李秀成:(

係慕王譚紹光:(

~~冬之子~~ 發表於 2007-12-24 09:22:41

覺得唔係真係咁好睇:(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25 00:39:37

http://www.cuhkacs.org/~henryporter/blog/read.php?534
好孩子的《投名狀》教室
from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by henryporter


或許出於現實考慮問題(如遭馬新貽後人指李連杰污衊祖先形象)、又或不想背負深重的歷史包袱,《投名狀》最終並沒有沿用《刺馬》這原名,人物名稱也刻意迴避而變成了假名。不過要說《投名狀》參考了「刺馬案」,也只是採納《江湖奇俠傳》的那一路說法而已。



事實上「刺馬」之所以列為滿清四大奇案之一,主要是馬新貽此人出身與經歷皆有神秘之處;而刺客自願受縛本已出奇,供詞又隱晦之餘又多番更動;再加上清廷對此案態度出乎意料積極,或加派官員或多番敦促認真審理案件,前後竟牽涉五十多名官員參與,三個因素自造就了「刺馬案」大造文章的空間。無論是「出賣兄弟說」、「督撫不和說」、「海盜報仇說」、「勾結回匪說」、「湘淮爭權說」皆有其理據及支持者,這才是「刺馬案」最引人入勝之處;而日後其他改篇「刺馬案」的電影電視劇、以及《投名狀》的賣點,已和前者無關。

但既然《投名狀》掛著史詩式歷史鉅作,製作人與演員也多次提及此片具有「相當濃厚的歷史感覺」,本座也出於興趣,以歷史角度出發,記下與《投名狀》的相關扎記:

。究竟片中主角「山字營」是來自那方面的陣營?片中龐青雲聲投靠的李大人「統率綠營,『被魁字營』壓得抬不起頭來」。在太平軍的對手中,以綠營兵為主的軍隊就只有江南大營一路,而它相對以八旗兵為主的江北大營一直處於對立關係,也頗為符合片中情況。不過《投名狀》所述的時代為太平天國末期,江南江北大營早已潰滅,加上兩者的上頭也是漢官(甚麼李大人、姜大人),所以這個可能性已被排除。



參考馬新貽的出身,以及攻佔蘇州的戰功,「山字營」應屬淮軍一系。在歷史上攻入蘇州的確為李鴻章的淮軍,但攻陷天京的實為曾國藩之弟曾國荃。「魁字營」首領的何魁,歷史上也無其人;唯「刺馬案」中有一江寧將軍魁玉參與審理,曾與太平軍交戰,也為曾國藩友好,不知名字是否取自此人。

。然而,有關「山字營」與「魁字營」的爭功,歷史上卻有相似。話說曾國藩圍攻天京兩年,李鴻章在清廷壓力下終於也領軍會攻,曾國荃看見到口的肥肉即將分予人自不高興,便向將士曰:「他人至矣,艱苦二年以與人耶?」將士受激勵下回曰:「願盡死力!」,不久克之。



。《投名狀》描述龐青雲等三兄弟投清,最初出村時僅有108人,至官府時已有800人之眾,相信時在行軍時徵召的;所謂「兄弟兵」的性質其實已沖淡了不少。

。有指舒城一役,太平軍擁5000之眾,竟棄守城之優勢迎戰僅800+1500的清軍,毫不合兵法邏輯,主角勝得太假云云。不過太平軍戰略一向偏重運動戰,防禦只為遇著優勢兵力不得已而採用之策略;陳玉成著名的「三河大捷」反包圍殲滅戰,即發生在舒城不遠的三河鎮。所以從太平軍將領看來,此場戰役不單是輕敵而出,也含殲滅敵人少數兵力,突破封鎖線的意義所在。



。舒城一役太平軍擁有兩百枝火槍、十門火炮,主角率領、只得弓隊的「山字營」為求抵消武器距離的差距,以第一線步兵作肉盾,爭取弓隊靠近的時間,戰略上是可行的。前膛槍在100米的距離也只得50%左右的命中率,而每分鐘射速不過3發;因此太平軍將領採取了三行輪射陣式以保持射擊頻率,但與此同時整個火力正面就只得60枝火槍了;再加上火槍在裝填期間易生意外,金城武跑極唔死也是有理由的。



不過太平軍最大的錯誤,是把火炮和火槍的使用次序調轉了。因著射程與火力分別,火炮通常是先行作遠距離轟擊打散敵方陣營,再以火槍作中距離殺傷的;可是片中太平軍卻把火炮當最後殺著使用,浪費了火炮作震懾、打擊士氣的作用,這才是整場戰役中最不合理的地方。

。若說800勝5000不合理,接下來進攻蘇州和南京才是真正的天方夜譚。即使到了晚期,太平軍與湘淮兩軍的對決仍往往拿出數以萬計的兵力,主角三人竟想憑數千兵力獨自攻陷重鎮蘇州,還真是把太平天國當做紙老虎。最離譜的是當圍城九個月、幾經辛苦攻陷蘇州後,李連杰還說為避免「魁字營」搶下功勞,以殘餘的四千兵力趕緊在八天內攻下天京! 用兵如神至此,不若順帶把洋鬼子一併趕出中國吧。



。片中戰爭場面另一個廣受爭議的地方,自然是把圍攻蘇州一節,太平軍全躲於戰壕戒備和生活,當遇到主帥經過時,紛紛站起向其敬禮,簡直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模一樣。其實我們也不說陳可辛無中生有,攻陷天京、擅於圍城的曾國荃,本身就以「長壕法」這套戰術成名。



不過曾在圍城時採用的「長壕法」,自不可能與《投名狀》般,仔細以木椿搭建,當中還有地堡供士兵局住云云。當時的所謂「戰壕」,只不過是類似「護城河」的壕溝,不過功用卻和後者相反,主要是以防守兵突圍之用。事實上守城炮火多由上而下轟擊,戰壕根本起不了防禦作用;要規避炮火,只需把駐扎地定於射程以外的地方即可。而且看過一次大戰的歷史都會知道,戰壕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若主角軍真住於此,還不用等餓死,早已病死了。



其實當時清軍攻城方法,主要還是靠營築土壘克服守城制高點的劣勢,或是以地道戰拆毀城牆或攻入城內。更常見的自然是以士兵強攻及火炮轟擊;反觀「長壕法」只為圍困敵軍以待其力歇之策,絕不會是渴望速戰速決的主角們所選用的辦法。



。很多人以為蘇州城中的那位天王,就是太平天國末年雙傑之一的李秀成,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雖然蘇州城內確有忠王府,可是由於天京戰況告急,李秀成早就離城前往營救,到清兵包圍蘇州時,李秀成已被阻絕在外,再也回不了他的根據地,當時坐鎮蘇州的,乃慕王譚紹光。



《投名狀》對蘇州城的淪陷過程,有對有不對。蘇州城的確是自動獻降的,不過卻不是由於趙二虎的勸說,而是納王郜永寬的背叛,刺殺譚紹光所致。在蘇州城投降後清軍也確有殺戮降兵的記錄:太平降兵在開城後不但拒絕剃髮,並且在佔據半城的情況下要求收入清軍編制,李鴻章有感威脅下遂誘殺為首的八大降將,並遣散餘眾(始終避了一場大屠殺)──雖然不是如《投名狀》般是由「饅頭引發的血案」,可是李鴻章殺降和龐青雲的出發點卻是一致的。

。《投名狀》的結局借姜大人、陳大人、狄大人三人的口,指慈禧不容外人擔當兩江總督如此重要職位,故必派人刺殺之。歷史上慈禧太后也的確曾顧忌兩江總督擁兵自重,不過那不是龐青雲,而是曾國藩。不過歷史上慈禧並沒有採用暗殺之策,而是把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並要求其作二萬五千員的湘軍裁軍計劃來減低他的威脅性。巧合的是曾國藩之後重上兩江總督之位,就是為了跟進馬新貽被刺一案。再扯遠一點,陳狄姜三人,或許就是曾左李三人的投射。



。最後,本座感到最遺憾的,是在整齣《投名狀》中竟不見一個洋人。先不論「常勝軍」在攻略蘇州一役上助力甚多,傳奇人物Charles George Gordon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位置。納王郜永寬的投降,最先就是由Gordon進行聯絡及策劃,然後向李鴻章提議的。而其後李鴻章反悔誅殺降將, Gordon表現得相當激動,不單拒絕聽從李鴻章指揮、再與淮軍繼續合作,據悉在多番要求當面不果後,甚至放出了「李鴻章言而無信,常勝軍要重新攻陷蘇州城,再將其奉還予太平軍」的狂言,最後要動用英國領事的調停,加上李鴻章「事不關己」的具結,整件事件才平息下來。從另一角度看,劉德華所演趙二虎此段情節,似乎就是脫自Gordon。



說起Gordan還有不少東西可談,好像他曾參與火燒圓明園,率領常勝軍協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後又被同治帝封為提督並御賜黃馬掛;日後在回歸中國時又協助曾與其反目的李鴻章解決伊犁危機。在經歷多次戰爭與解決多個政治危機後,Gordan最後在蘇丹喀土穆的守城戰中被Mahommed Ahmed領導的宗教起義軍所殺,首級被割下懸掛示眾。有關這部份的故事可參閱電影《Khartoum》(沙漠龍虎會)。
頁: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投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