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11-28 23:19:35

父子

第四十三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郭富城)、最佳男配角(吳景滔)
第一屆羅馬影展參賽單元
第十一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參展作品
第十九屆東京電影節最優秀藝術貢獻獎 (競賽類), 最優秀亞洲電影獎(亞洲風單元)


故事簡介

風和日麗的一天,小孩在上學前發現母親的舉止有異,他懷疑母親要離家出走。他不動聲色,跑到父親工作的餐館廚房去,通知父親要趕快回家。
小孩與父親趕回來,碰到正要離去的母親。父母二人在街上糾纏;父親硬把母親拖回家去,更將她鎖在房間裡,母親哀求小孩放她出來,小孩不敢。
父親從來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他不明白母親為可要離開他。
母親早已對脾氣暴躁、沉迷賭博的父親死心,她準備再次遠走高飛.。
父親為了挽救夫妻二人的感情,安排一家三口去坐郵輪,母親逮到了好機會。起行前一刻母親瀉肚子。她看著父子二人離去,失落之情盡是骨肉分離之痛。

導演 : 譚家明
演員 : 郭富城、吳景滔、楊采妮、林熙蕾、秦海璐、許茹芸、徐天祐、
片長 : 121 分鐘(公映版)、159分鐘(導演版)
級數 : IIB
語言 : 粵語 (中英文字幕)

http://www.afterthisourexile.com/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11-28 23:19:53

http://image2.sina.com.cn/ent/d/2006-09-29/U1513P28T3D1268937F326DT20060929195850.jpg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11-28 23:21:21

http://www.wretch.cc/blog/Mystery&article_id=9005609

[父子]是一部香港電影 英文片名是

本片在各大國際影展(羅馬,釜山,東京)上都有很好的評價傳出
並且入圍今年的金馬獎包括最佳影片等7項獎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導演譚家明睽違影壇長達17年後
唯一再度執導的作品就是這部片長160分鐘的完整版[父子]
雖然電影片長相較於其他港產片還來得久
但也不難看出導演在每個細節設計上都力求完美的呈現

故事敘述父親(郭富城)的脾氣暴躁又沉迷賭博
最終導致母親(楊采妮)拋夫棄子的出走
小孩(吳景滔)也只能跟著頹廢喪志的父親到處流浪
由於現實生活所逼 於是父親強迫小孩做賊偷竊
一次次驚心動魄的做案和突發的意外
也因此讓父子倆之間的感情面臨更多的考驗更為複雜難解....

我覺得這部片真的拍攝得十分用心且細緻
導演以準確 詳盡及不加修飾的手法描述這對父子的故事
攝影,剪輯,美術設計,配樂上都有一定的水準
而且片中兩場激情床戲拍得相當有質感 情而不色
全片取景在馬來西亞的鄉下地區 樸實的建築物和鄉間風景一一入鏡
所以在描寫社會中低下階層的邊緣人的生活也格外寫實
如父親工作地點的擁擠髒亂 父子躲債住的狹小旅館
母親上班的夜總會酒店 對照有錢人家的豪宅和屋內擺設
以上種種的現象清楚地呈現出社會嚴重的貧富差距
我蠻喜歡片頭以夫妻間的衝突和爭吵等有強烈劇情張力的鋪陳
中半部趨於平淡的敘事過程 直到最後結局又掀起震撼的風暴
觀影後那份沉重和枉然依然纏繞心中不散

這部片在人物性格的刻劃非常完整 角色塑造的很成功
導演先以平實流暢的步調娓娓道來這個劇情很簡單的故事之後
再以一種無奈悲傷的角度切入主題 帶領觀眾進入這對父子的內心世界
而不是刻意製造溫馨煽情的橋緞或猛灑狗血的摧淚場面
父親的個性真的是爛的可以 自私 爛賭 強迫兒子偷竊等荒唐行為
誰又能說他錯?這不過是顯示出一個小人物最真實的無奈和悲哀罷了
小孩對於父親那份又敬又畏 又愛又恨的情感
也只有小孩他自己才能了解才能化解這份愛與傷害
在這部片裡 父子倆就如同站在同一個天秤上一樣
父親總是偏斜一邊 搖擺不定隨時會傾倒
小孩則努力增加重量保持平衡 設法把父親拉回正軌
最終 父親把小孩拉到他傾斜的一邊(父權的力量)
兩人一起沉淪 被世界放逐 遺棄 再也無法回到對秤時的美好

關於導演譚家明我個人是不大熟悉 只知道他是80年代的名導
這次儘管他選擇以一個平凡卻深刻的題材復出
依然能感受到他拍片的風格真如外界所說的要求完美與精緻
男主角由去年的金馬影帝郭富城所擔任
他真的演得還不錯 一些內心的情緒轉折都詮釋得很好
女主角楊采妮的戲份比想像中得還要少
不過她在那場床戲中突破性的演出 倒是令我蠻驚訝的
我覺得全片演得最棒的就是小孩吳景滔了
他和郭富城的對手戲演得很精彩 一點也沒被比下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躲在衣櫃裡哭泣和偷竊失風時的演出
他同時入圍金馬獎男配角和新人獎(個人希望他都能得)
其他的演員如林熙蕾,秦海璐,許茹芸也扮演稱職的配角

看完這部片我深深感受到大人的自私與小孩的無私
父親的偏差行為卻連帶著小孩一起受罪
母親離開小孩追求自己的未來
小孩只能去承受大人世界的不完美 承擔大人犯的錯
父對子的無情 子對父的有情 不公平的比重份量
放在天秤上又怎能平衡?

導演功力指數 ★★★★
編劇精采度 ★★★★
演員表現 ★★★★

總評 8/10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11-2811:26 PM 編輯 ]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11-28 23:26:48

請注意, 159分鐘的影展參賽版/導演版只是在百老匯電影中心上映:(

公映版/內地版只有121分鐘, 相差38分鐘:(

甚至公映版/內地版剪左林熙蕾床上戲:(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6-12-4 20:15:44

名劍出鞘 眾下轟然

】《父子》挾金馬獎(相關新聞 - 網站)的聲威巡迴外地姍姍的來到香港,首映在上周四。旺角塱豪坊兩間小型戲院坐滿了他的學生,都是最年輕的八字頭。放映完,台前射燈亮起,譚家明身穿湛藍牛仔褲開胸連帽棉質衛衣,隨意的一屁股坐在一隻角上。他舉起了一隻手(示意儘管放馬過來)「你們問吧,影評時段」。全院嘻嘻哈哈輕鬆的笑。

如果不說,你不會猜他是個快將六十的中老年人(如果中年老年必須用數字來劃分)。他有一種young at heart的氣質。

譚家明出山了,新浪潮要回來嗎?影圈可以泛起新的漣漪嗎?很多人好奇。今期,我們也邀來了當年寫影視文化評論同樣叫人驚豔的新文化人澄雨,為「香港電影新浪潮」來了一次再檢閱。

關於電影,譚家明是這樣答學生的﹕這個世界沒有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只有好的電影和不好的電影。我接不上那個烈火燃燒青春的年代。這個晚上,卻看見大堆青春後浪簇擁這個前浪。戲院燈滅,門關上,學生們還是意猶未盡,一群接一群的圍他,談談笑笑走了好幾層樓。那是一幕電影以外的師生情誼。

他說過,電影和學生,都是他的作品,主題核心都是人。

黎佩芬 [email protected]

http://hk.news.yahoo.com/061202/12/1xjrd.html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大導教室
(明報) 12月 03日 星期日 05:05AM
如要為譚家明拍攝一齣紀錄片,以下場面不可缺少。

「飛——飛—飛—飛——前——前——過喇……唉!再飛—停!後一格」助教拿四個搖控器,在演講座忙於替你播放VHS影帶作教材,如何做到倒鏡一格?教他眉頭緊皺,不住搖搖頭,搞不出一個準繩的播放起點。

前前後後左左右右再前再前再前,畫面中的每個小節,他總一絲不苟,只要最佳位置。「唔三唔四咁」、「無力」、「呢個根本無point」,無論是Directing、Editing或是Scriptwriting課,這位教授不留情地嚴苛批評,一針見血。

他專心的教,學生把重點記下,更愛偷偷摘下他的口頭襌筆記《譚語錄》,閒時拿來說笑模仿,笑他執著。這是我們的譚家明。

「譚家明」在不少人眼中是完美主義的,風格前衛大膽,色彩運用獨特,是開創香港電影美術的先驅,活於電影新浪潮的重要人物。毫無疑問,他的電影盡是經典,《名劍》、《烈火青春》、《最後勝利》等盡散發才華與魅力。但在我們眼中的譚家明,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品牌,更多的是師與生、父與子的微妙關係。

教材.父子

在《父子》未拍成電影之前,學生們對這故事並不陌生的,因為老師曾要我們根據劇本作Directing堂的練習,二十多個同學負責不同崗位,導演、攝影、製片、美指、收音、演員等,我們租了九龍城一所舊單位,拍了周長勝懷疑妻子有外遇的一場戲。「三百溝(元)你有無?」(註﹕注意尾音要重、不可有助語詞)他對演員的姿態、每句對白的語氣要求嚴謹,從此,同學間多了一句口頭禪。家明也喜歡學生安排「睇景」,教授場景調度與美術之餘,也愛到郊外走走,他的青春依然烈火……當知道《父子》要拍成電影時,大家也興奮不已,當然在校的學生會因數月時間上不了他的課而有點失落,但每個人也是帶期待的。

兩院的戲票早已爆滿,這次放映是專為他的學生而設的。座談會中,學生踴躍提問,因為播放的不再是其他電影大師的作品,而是他親手拍攝的電影,深信在座有些學生,是從未看過他的電影的,因他從來不在課堂上播放自己的作品。他說﹕「有好多其他戲好睇。」所以從來不播放。

男學生舉手發問﹕「你曾說『教書與拍電影同樣重要』,但當你拍攝《父子》後,又再得到獎項與認同,想法會否改變?」我也有同樣疑問,好的電影你拍過了,教導工作也做過了,還會有什麼目標?不會達成拍攝《父子》的心願後便退休罷。「教學與拍電影也同樣重視,我暫時未有再拍電影的計劃,也會在SCM(School of Creative Media)見到我的」,只要不是退休,無論老師教學也好與拍電影也好,學生仍絕對支持的,反正我們在你的作品中學習。

的確,《父子》是藝術作品,也是實用的教材,你所教的都在戲中呈現。因放映會,老師的愛徒們高興地相聚,不斷提問﹕「如何導阿Boy(吳景滔飾,戲中郭富城(相關新聞 - 網站)的兒子)入戲?他自自然然地哭了!」原來是開良(副導與編劇)把他關在房中,暗暗恐嚇他,說如他做得不好,媽媽(司馬燕)要回香港,不要他了,阿Boy想想,投入了,拿起電話便滴淚。

「有什麼方法令演員投入love scene(記得別說是上戲)?」 「你要令他明白你的電影,令他相信他的角色。」

我們也談論女主角的內褲,我們仍喜歡林熙蕾那身鬆貼的內褲,恰如身價平平的妓女,難登大雅之堂。我們討論天佑無定向的眼神、郭富城的兩口香煙……老師反問,「你講你覺得點?」 轉流發言,如上課。(按﹕實際加入電影圈工作的時候,奉勸初入行的同學不要亂在導演面前作出批評,他們接受不了的。)

「你講你覺得點?」你權威地問,對老師的作品,應如何批評?第一次看《父子》時,是正在剪接的版本,還未剪到尾,我已看得目定口呆,畫面精緻而充滿寓意,我試解讀,但甚不明白,本是拿紙巾進入剪接室,但每到感動的時候你便剪開,阿Boy抱懷有孩子的媽媽,明明可以煽動,不少地方也應可教人落淚的,是否處理得未夠深入?

茶餐座中,你沾沾自喜,攪動熱奶茶﹕「我正正故意不讓觀眾沉溺,要他們清楚地看這個人的處境。」他不是自圓其說,這是固意的,哭也不許,剪接很殘酷。第二次看,是《父子》首映時,為你感恩。這次看到結局更是震撼,在每一個時刻,每個人也是有選擇機會,一個決定,又牽引另一個故事。若阿蓮(楊采尼飾)與家人一起登上遊輪,降低自己的生活要求,或許阿Boy的命運會改寫;若阿Boy能拋下老周(郭富城飾),或許老周會是勇敢的爸爸;若老周選擇在湖水終結生命,也許他不必再在無力償還的循環中苦惱,這全是自己的取決……

「我相信這電影的重量。」你從沒對這作品懷疑,說話是肯定的。

回歸.回禮

有些影評與報道指譚家明的《父子》會掀起新浪潮的回歸,我也好奇地問你感受,你只笑說這種看法太簡單,太一廂情願。在你的電影世界裏,這種歸類並不重要。我想,若是定義新浪潮代表一種寫實、求真的創作態度與方向,這種精神或許在你的學生中培植,你希望我們有創意,更要我們敢於面對人性的幽暗與悲哀。你從我們各人身上發掘潛在的可能性,也眼於人的關注。

對於我們這一代,譚家明是充滿冀盼的——

「要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誠實、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作品,不喜歡就不要亂搞!」

「Discipline好重要、要專注做好。」

「每個人的際遇不同,但我不相信懷才不遇的。」

今天,17年沒有拍戲的你,願望達成,拍攝了好作品《父子》。謝謝老師把電影獻給馬來西亞(相關新聞 - 網站)、香港學生。「為什麼獻給學生?而不是你的兒子?」你笑得詳和﹕「送給你們,鼓勵一啦,你們也可做到的。」緊皺的眉頭展空了,如父親在孩子們的頭上拍了一下。這份禮物孩子收了,盼望再收,也相信有一天能回禮。

文﹕倫貝棋

圖﹕楊揚明

編輯:陳立衡

http://hk.news.yahoo.com/061202/12/1xjrg.html

感謝天主
(明報) 12月 03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譚家明在17年前拍下暫別作《殺手蝴蝶夢》後抽身而退,那時商業電影界很蓬勃。而他復出的這時,蓬勃早變蕭條。

我們自能以此大剌剌地分析市場環境與藝術導演的弔詭關係,但譚家明亦自然只是認為走自己的路,「兩三年前有投資者促成這件事,我心中又一直有創作意念,不就可以開始了。」拍攝過程一直沒受到投資者任何壓力?「一直沒有,整個過程完全在我控制之內,你在電影裏看得出嗎?」唔……「就這樣,依我們自己的時間表,沒有任何人催促的情下,完成了。」

控制之內

多奇怪,很深刻地記得看《烈火青春》(82)時那上下半風馬牛不相及的疑惑感受,它是新浪潮必提的電影名字呀。後來終於從《烈》片編劇陳冠中筆下知道,原來你當年嚴重超支超時,只拍到一半就連同陳冠中被拉下馬,由六個編劇一個導演為電影草草結尾。今天這般環境,導演總是找不到投資者,你卻受到如此厚待?「是啊,我也覺得不可置信。不只《烈火青春》,我拍《名劍》(80)那些都不容易。」一個愈執著的導演,現實的釘子自然碰得愈多,「對,所以,我也說不出為何,相信是因為天主的力量吧(這時譚抬頭望上天花板),我是天主教徒。」

他禮貌但又帶點急地離開,走進身後一群吃喝的學生中,都是他在城市大學任教的學生。仍在我身旁他的一位愛徒悄悄地說﹕「沒多少學生知道他是天主教徒,他也絕少提起,我也是知道了不久。」為這次無可解釋的幸運製作過程給一個理由,他竟向記者揭露連他鍾愛的學生也不清楚的身分了。

文﹕黃靜

http://hk.news.yahoo.com/061202/12/1xjri.html

昨日早上看到這裡真是:eek2:

但夜晚看完《父子》之後就感到理應如此。:icon075:

***

什麼人問?倫貝琪、黃靜

倫貝琪

譚家明的得意門生之一,2003年畢業於城大創意媒體系MILA,畢業後從事電影製作,現職香港電台(相關新聞 - 網站)。

黃靜

世紀版編輯。對上兩代發生的香港新浪潮如何又浪漫又潮,原流於純幻想,直至有機會觀看甘國亮的《蛇殺手》和在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的《烈火青春》,為他們以現實及超現實交錯的鏡頭描畫年輕世代所震動。

http://hk.news.yahoo.com/061202/12/1xjrm.html

什麼人答?譚家明

蟄伏17年後,憑《父子》一戲再又平地一聲雷,引來掌聲獎座之餘,亦引來期望,希望此話題之作可再翻起香港電影新一波浪潮。

六十年代末加入無電視,由場務做到導演,71年起以菲林拍攝劇集,中間曾往三藩市(相關新聞 - 網站)進修電影製作,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電視作品是《七女性》。後晉身影圈,與徐克(相關新聞 - 網站)、許鞍華、方育平等被冠以香港電影新浪潮的稱號,電影作品包括《名劍》、《愛殺》、《烈火青春》、《最後勝利》等。89年拍成《殺手蝴蝶夢》後沒有拍戲,但有參與王家衛早期電影包括《阿飛正傳》和《東邪西毒》,有說他是王家衛師父。

http://hk.news.yahoo.com/061202/12/1xjrk.html

[ 本帖最後由 橙色力量 於 2006-12-408:24 PM 編輯 ]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6-12-10 15:32:08

《父子》 渴望Happy Ending

】《父子》(導演譚家明)結束時,兒子BOY已是少年人。鏡頭帶我們去看他找父親。他站在河的一邊,看見彼岸的父親,跟一個女人手拖手慢慢走過。然後,一個騎單車的男孩子在BOY身邊駛過,男孩子回頭向他微笑。BOY看他﹕也許他是父親跟那女人生的兒子,細想自己的童年往事。也讓我想起,在遠處看見親人走路、上行人電梯、在果攤挑蘋果,都容易從心裏滲出近似哀愁的感覺。在凝望的一息間,這個親人的一切:對與錯、成功與失敗、期盼與失望,都失去了意義,變得完全不重要。跟所有人一樣,他挑蘋果要用手,走路要用雙腿,先提右腳再提左腿。如果他曾經遭遇過什麼事情,走起路來有點不方便,那他將要繼續一拐一拐的走下去。

《父子》的結局令我記起杜魯福的《四百擊》(1959)。安坦但奴(Anton Doinel)逃離教導所奔到海邊,眼前茫茫大海,是他將要單獨面對的自由。那時候,他也許還不知道,他可以做夢,可以風流,甚至選擇糊裏糊塗地過日子。但生命剛剛開始,他必須戰戰兢兢地試探它。BOY在《父子》片末再出現時,已是17、18歲的青年,卻好像對生命的自由,再沒有恐懼或期盼。他8、9歲時因為入屋行竊被關進教導所,其間發生了什麼事,電影沒有交代。他上路尋找父親,到昔日兩父子住過的旅館打聽,一併向店東買回那隻多年前偷來的手表,送還給物主。他的畫外音告訴我們,他探望過兒時鄰居的太太,她說已很久沒有跟他媽媽聯絡,倒知道他爸爸有了新家庭,而且日子過得不錯。然後,他站在河邊看對岸的父親,眼神像是充滿憐憫。

遭父母離棄

但他那個年紀的人應該做夢,對生命的憐憫可以交給時間慢慢滋生。但BOY很早便要背上責任的擔子。小時候他信(相關新聞 - 網站)(相關新聞 - 網站)賴的兩個人,爸爸和媽媽,都背棄了他。媽媽想過好日子,離家改嫁,卻沒想過要帶他一起走。之後他去過找她,媽媽也沒叫他留下。爸爸是個意志薄弱的賭徒謊子,他的擅長是利用人家的善意。兒子見自己家窮,去同學家玩時牽走一隻手表,爸爸看見,只說一句﹕「你偷來的?」然後,他「訓練」兒子入屋行竊。幾次失敗後,兒子說﹕「爸爸,我們別偷東西了。」爸爸說好,但話還未了,轉頭看見一戶人家熄燈,便趕兒子進去行竊。兒子遭抓住被打,他自顧慌張逃跑了。兒子被送到教導所,他去探望,卻只知求兒子原諒。小孩子怎懂得原諒出賣自己的成年人?BOY哭罵,撲過去咬破他的耳朵。

憐憫與憤怒

然後,差不多十年過去。我們不知道BOY遇上過什麼人,相信過什麼宗教。BOY的少年期是一片空白。他去尋找父親,其間還要彌補自己多年前、無知無邪地犯下的錯誤。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麼去找父親(卻可以肯定父親沒有探望過他)?想跟他建立什麼關係?是他很需要「父愛」?還是真的在遠看父親的那一息間,明白了憐憫?他也會去找媽媽,「原諒」她嗎?但他還那麼年輕!世間萬物皆有時,憐憫有時,憤怒有時……

《少年》更無情

大島渚1969年的《少年》(BOY)和《父子》有些相似。兩個孩子都沒有名字,都只叫「BOY」,都有不長進的父親逼他們犯罪,剝奪他們的自由和尊嚴,而最後他們都選擇「接受」父親和家庭。

《少年》卻憤怒和徹底得多。大島渚針對的目標清晰明確﹕日本的父權和家庭制度。《少年》裏的勾當是先讓男孩假扮被汽車撞傷,然後由父母向司機勒索。一家人最後落網,孩子卻什麼都不肯跟警察說。

這個殘忍冷酷的家是他的所有,外面的世界只會更無情,他的唯一歇息是做白日夢。大島的鏡頭和剪接是疏離的:長鏡頭、事件經常在畫面的最右邊或最左邊發生、插入黑白的段落;畫面常見日本國旗,要不便是紅色的鮮血落在白雪上;抽象的音樂是聲音多過音樂。

失去童年夢

《少年》的情感是憤怒,並要求觀眾理智的去看去想。《父子》是另外一回事。《少年》的背景是北海道(相關新聞 - 網站),《父子》是南洋;一個冷,一個熱。《父子》以浪漫悅耳的音樂、夕陽餘暉般的金黃色燈光、旖旎的影機活動和剪接,把我們放到一個殘酷世界的悲哀感情裏沐浴,感慨年輕生命被逼趕快長大,失去做夢的自由。這有泡溫泉(相關新聞 - 網站)的舒服,可以消除勞累,但之後終要回到外面冬天的世界。

文﹕王慶鏘

策劃:王慶鏘 李焯桃

編輯:葉旺文

http://hk.news.yahoo.com/061209/12/1xyzo.html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