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16 18:24:49

康城影展60獻禮 Chacun son cinéma 給康城的情書

http://hkcm.hkehost.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07093&extra=&highlight=%E5%BA%B7%E5%9F%8E&page=1

給康城的情書  07-12-2007 上映

故事簡介

為慶祝「康城影展」60週年紀念,35位來自5大洲合共25個國家的大導演聚首一堂,每人活用3分鐘並以「電影」為題,表達他們於戲院裡化身小影迷時的經歷與幻想。
這班現今備受爭議、兼在國際影壇上響譽盛名的大導演,往往把電影提昇至另一層次視覺藝術。縱然每位導演只獲分配極度有限的製作費,卻激發起他們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和發揮空間,創作取向出人意表──有風趣惹笑、感人溫馨;有憤世嫉俗、發人深省。各自過人的理念均於短片中表露無遺,新意無限,手法獨特,觀眾難免心醉和傾倒。

導演 :
泰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比利․奧古斯特 (Bille August)
珍․康平 (Jane Campion)
尤賽夫․夏因 (Youssef Chahine)
陳凱歌 (Chen Kaige)
麥可․齊米諾 (Michael Cimino)
伊森跟喬爾․柯恩 (Ethan & Joel Coen)
大衛․柯羅能堡 (David Cronenberg)
尚-皮耶跟呂克․達顛 (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曼紐埃耳․德․奧利維拉 (Manoel De Oliveira)
黑蒙․德巴東 (Raymond Depardon)
艾騰․伊格言 (Atom Egoyan)
阿摩斯․吉太 (Amos Gitai)
侯孝賢 (Hou Hsiao Hsien)
亞歷韓德羅․弓札雷斯․伊納黎圖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阿基․郭利斯馬基 (Aki Kaurismäki)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北野武 (Takeshi Kitano)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Andreï Konchalovsky)
克勞德․勒路許 (Claude Lelouch)
肯․洛區 (Ken Loach)
南尼․莫瑞提 (Nanni Moretti)
羅曼․波藍斯基 (Roman Polanski)
哈武˙盧易茲 (Raoul Ruiz)
華特․沙勒斯 (Walter Salles)
艾利亞․蘇雷曼 (Elia Suleiman)
蔡明亮 (Tsai Ming Liang)
葛斯․凡桑特 (Gus Van Sant)
拉斯․馮․提耶 (Lars von Trier)
文․溫德斯 (Wim Wenders)
王家衛 (Wong Kar Wai)
張藝謀 (Zhang Yimou)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16 18:26:18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5-2105:23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波蘭斯基:坎城發飆 0520
tonyblue - 電影人 | 2007-05-20 23:36:27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218
特立獨行是藝術家的本性,卻也是有效的成名登龍術。


法國坎城傳來消息說,波蘭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因為不滿記者發問內容,根本不關心電影的本質,所以毅然結束記者會,離開了現場,這段小火花,讓我想起了名導演阿特曼的精彩作品《雲裳 風暴(Prêt-à-Porter)》

先談波蘭斯基的新聞事件。

五月二十日的坎城影展上,為了慶祝坎城六十周年生日,主辦單位邀請全球三十五位導演以《我的電影(Chacun son Cinema/To Each His Own Cinema)》為題,各自拍攝了一段自己對電影人生的看法的短片,並且邀集了拍片導演一起參加記者會。

波蘭斯基所拍的短片是以電影中的性愛為主題,但是會場上沒有記者問到他的拍片重點,問的都是有關:「拍一部『短』片,要花多少時間?」和「為什麼阿拉伯世界的電影產量不能增加?」或者「數位化時代的電影前景」等相當空洞的問題,甚至當記者問到唯一的女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時,也只關心她:「身為在座的唯一女導演,你有什麼感想?」

已經枯坐了快一小時的波蘭斯基這時再也忍不住了,搶過麥克風就開始罵記者說:「有機會能一次見到這麼多重要的導演是很難得的機會,可是你們老問這些空洞沒營養的問題真是可恥,我真的認為你們都是被電腦給帶壞的,你們根本不關心電影銀幕上的東西,你們甚至不寫作,只是把事情傳進電腦而已。(與其浪費時間開這種記者會,)不如好好去吃頓中餐!」話才說完,他就走出了記者會場。

外電上冷冷地加了一句註解:「其他的導演都沒有跟著他走出記者會。」

多數的外電都漏了一個重點,波蘭斯基搶著發言前,記者會主持人已經宣布:「我們還有最後兩分鐘。」枯坐一小時沒人發問,再問也沒有侃侃而談的機會,波蘭斯基的驚人告別之姿,卻可以搶走在座所有導演的風采,確實是很聰明,也很狠的一記「成名術」,果然,所有的媒體都因為在記者會上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報導他的「出走記」。

特立獨行,永遠是最能吸聚外界目光的終南捷徑,波蘭斯基是深得箇中三味的,但是我也同樣同意他對記者的指責。

好不容易跑個坎城影展,面對頂尖的電影創作者,記者要如何來跟這些名人對話呢?「少一點電影,多一點名人,多一點花絮…」許多記者接到的採訪指令都是如此,有的記者是開心的,因為寫花絮不要事前準備,只要能白描得活靈活現就夠了,面對國際大師要花上多少力氣,才能擠出一兩個重量級問題,辛苦問到了精彩的問答,傳回報社卻被當成廢物,丟棄一旁,何苦呢?還不如就把目光放在張曼玉的胸前,寫寫她穿幫的胸貼來得容易上報,而且「可看性高」!



這是坎城影展大打名人牌的必然結果嗎?還是媒體自甘下流的必然發展?我站在嚴苛的角度來審視記者的表現,就會想起電影《雲裳風暴》中的女記者金.貝辛格(Kim Basinger)。

一頭金髮,身材婀娜的金.貝辛格在電影中飾演一位專門採訪播報時尚展覽的流行線記者,平常總是巧笑倩兮地盛裝出席最新時尚發表會,往來皆名流,穿著盡名牌,總覺得自己好像也是上流社會的富貴族群,那一天,她去採訪女星艾奴.愛美(Anouk Aimee)扮演的名時尚設計師 Simone Lowenthal 的新作發表會時,赫然她所發表的新裝,竟然是讓模特兒全裸上台走秀,這是一場類似「國王的新衣」發表會,穿著爭奇鬥妍新衣與會的賓客全都呆住了。

這群模特兒身上沒有半絲衣服,踩著平常的優雅腳步,輕鬆自在地全裸上台,身子是全裸的,但是那張人皮卻好像是一襲最高貴的,明明看不見,卻能勾勒起無限想像的新衣…平常都是拿起麥克風就能對時髦風尚如數家珍的金.貝辛格這下可糗了,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全裸發表會,她一時找不到詞句來形容,只能反覆地說:「這是場既創新又古老的發表會,Simone Lowenthal 的新作將古今溶而為一,適合世間男女及小孩…」越扯越離譜,越掰越不像話後,她終於把麥克風遞交給助理Chiara Mastroianni,宣稱自己做不下去了,要交棒了。

此時,Chiara卻臉不紅氣不喘地接過麥克風就開始說:「著名服裝設計師姬龍雪(GUY LAROCHE)在1968年五月時曾經宣布不再替女性設計衣服了,因為沒有人真的懂得自己在穿什麼了,今天,Simone Lowenthal交出了一張她從事服裝設計的十年心得,她發表聲明奉勸天下女性不要介意自己身上穿的是什麼,而是要去想,自己需要和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阿特曼在《雲裳風暴》中不但消遣了巴黎時裝衣,同時也調侃了記者。娛樂時尚業的記者往來皆名流,經常自己也跟著沾光,自覺滿嘴名牌就已經身份不俗,忘了與時俱進,一遇到突發狀況就不知所措了,波蘭斯基坎城發飆固然帶有作秀色彩,記者問不到重點卻也是事實,重看《雲裳風暴》,你就能體會大師隨手出招必能有中的重量斤兩了。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16 18:26:55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5-2609:48 A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羅曼․波藍斯基 (Roman Polanski) 的抱怨全文,大概可列上電影史。聲音檔在同一個部落格,但各位很少人能聽得懂。全文翻譯如下(周星星獨家翻譯):(先是女主持人講說只剩下十分鐘,請大家問問題問簡短一點;然後波藍斯基拿起麥克風,女主持人問麥克風有沒有聲音?然後她說有,波藍斯基的聲音才出現:)「我呢,我建議趕快結束這場記者會……我認為,今天這場合實在很特別,非常地罕見,能夠聚集這麼多非常重要的電影導演坐在這邊,面對一群電影記者、影評人……然後,竟得到這麼多內容貧瘠的問題!(稍微冒出幾聲鼓掌聲)我非常懷疑是電腦把你們的水準降低到這種程度,因為你們不再對電影有興趣,你們也不再打字,因為你們根本就不再需要鍵盤了:你們只是按著滑鼠把剛拿到的資訊傳輸回去而已,或趕快把筆記交給編輯部,就是這樣你們才對我們全部的人瞭解得這麼少。跟各位說真的,乾脆起身去吃飯吧!」(女主持人爆出一聲笑聲)

« Moi je propose de raccourcir cette conférence. (...) Je crois que c'est une occasion unique, vraiment rare, d'avoir une telle assemblée de metteurs en scène importants, assis, faisant face à un public de critiques... et avoir des questions tellement pauvres ! (...) Je crains vraiment que c'est l'ordinateur qui vous a abaissés à ce niveau, que vous ne vous intéressez plus à ce qui se passe au cinéma, que vous ne tapez plus parce que vous n'avez plus besoin de clavier : vous transférez une information que vous obtenez avec votre souris, sur le papier que vous allez donner à la rédaction, et c'est pour ça que vous savez si peu de nous tous. Alors franchement, allons bouffer ! »

到底記者會上有哪些白癡問題呢?讓我們來看看:

有人問曼紐埃耳․德․奧利維拉 (Manoel De Oliveira):「為什麼拍這部片?」他沒聽懂這問題(是因為九十九歲的關係嗎?),問問題的人再重複一遍,然後曼紐埃耳․德․奧利維拉:「有人提供我機會拍,我就說好。」

有人問所有的亞洲導演「三分鐘夠不夠拍?」回答:「三分鐘已非常足夠。」

有人問肯․洛區 (Ken Loach):「您的影片就是要揭露這個那個,是不是?」肯․洛區回說:「是呀是呀,您都講出來了。」

其實,羅曼․波藍斯基講話的速度還滿慢的。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16 18:33:21

http://www.festival-cannes.com/index.php/en/article/55512

Anniversary Film - "To Each His Own Cinema"

the most beautiful birthday gift that the 60th Anniversary Cannes Festival event could have received is this collective film entitled To Each His Own Cinema. It will premiere at the Théâtre Lumière at 7pm, after the 60th Anniversary Ceremonies. Commissioned by the Festival, this unusual film piece was directed by 35 renowned cineastes, including:

Theo Angelopoulos (Trois Minutes),
Olivier Assayas (Recrudescence),
Billie August (The Last Dating Show),
Jane Campion (The Lady Bug),
Chen Kaige (Zhanxiou Village),
Michael Cimino (No Translation Needed),
Joel and Ethan Coen (World Cinema),
David Cronenberg (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
Jean-Pierre and Luc Dardenne (Dans l’Obscurité),
Manoel De Oliveira (Rencontre Unique),
Raymond Depardon (Cinéma d’Eté),
Atom Egoyan (Artaud Double Bill),
Amos Gitai (Le Dibbouk de Haifa),
Hou Hsiao Hsien (The Electric Princess House),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Anna),
Aki Kaurismäki (La Fonderie),
Abbas Kiarostami (Where is my Romeo?),
Takeshi Kitano (One Fine Day),
Andrei Konchalovsky (Dans le Noir),
Claude Lelouch (Cinéma de Boulevard),
Ken Loach (Happy Ending),
Nanni Moretti (Diaro di uno Spettatore),
Roman Polanski (Cinéma Erotique),
Raoul Ruiz (Le Don),
Walter Salles (A 8 944 km de Cannes),
Elia Suleiman (Irtebak),
Tsai Ming-Liang (It’s a Dream),
Gus Van Sant (First Kiss),
Lars Von Trier (Occupations),
Wim Wenders (War in Peace),
Wong Kar Wai (I Travelled 9,000 km to Give it to You),
and Zhang Yimou (En Regardant le Film).

Each director was totally free to make his own three-minute film on the theme of the movie theatre, a place sacred to the world's film buffs. "The title of the full-length feature was inspired by the variety of cultures, backgrounds, and talents. Thirty-three individual works combine for a collective celebration. This unique composition is not merely a mechanical series of views of movie theatres. Instead, it creates an ever-changing vista of unlikely encounters in an astonishing variety of theatres. None of the directors knew anything about the others’ fragments, not even their synopsis. They agreed to discover them along with the festival-goers, at the evening dedicated to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s anniversary," declared Gilles Jacob, President of the Festival, who launched the idea. As a prelude to the evening's festivities in honor of the directors, Canadian artist Robert Carsen, recently noted for his staging of Bernstein's Candide in Paris at the Théâtre du Châtelet, has designe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llective film To Each His Own Cinema.

Saturday evening, many of the filmmakers were together at one of Cannes' best hotels, as the dinner guests of Gilles Jacob. At this time, Mr. Jacob gave each of the directors a medallion commemorat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Cannes Festival.

Photo Copyright AFP

http://www.festival-cannes.org/assets/Image/General//image-8233.jpg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16 18:40:02

http://culture.froggytest.com/modules/xoopsgallery/cache/albums/albuo98/chacun_son_cin_ma.jpg

王家衛- I travelled 9000 km to give it to yo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lhRaEiYiKw

候孝賢- The Electric Princess Picture Hous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8qCVmXL-s4

張藝謀- Movie Nigh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hjSGmw32-Q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Ann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v3pnhjlTt0

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Darknes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KVL0j_xLMk

Abbas Kiarostami- Where is my Rome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GxrXKnJeG4

Billie August- The Last Dating Sho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8mDrlwHsfI

Walter Salles- A 8 944 km de Canne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3q0qjVnmA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9 12:18:58

香港版同法國公映版同 DVD 一樣, 無高安兄弟, 但多了 David Lynch:eek2: :eek2: :eek2: :eek2: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0 20:05:49

竟然 III:icon101:
雖然有艾曼妞, 拉斯.馮.唐德爾那段好暴力(但好好笑, 雖然全戲院得我一個笑:icon101: )

一套看得出對電影, 對戲院的愛的電影:icon101:

每個人心中, 都有一個電影院:icon101: 雖然, 老張老陳兩套我的確覺得最差:(

可惜, 香港戲院竟然是播 DVD:icon101: :icon101: :icon101: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2-1008:07 PM 編輯 ]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12 16:22:20

《 給 康 城 的 情 書 》 之 中 , 最 反 電 影 的 宣 言 來 自 簡 盧 治 : 父 子 二 人 在 戲 院 排 隊 買飛 , 三 心 兩 意 不 知 道 在 成 籮 劣 片 中 如 何 抉 擇 , 結 果 把 心 一 橫 什 麼 都 不 看 , 寧 願 去 球場 睇 波 。 諷 刺 大 路 商 業 電 影 垃 圾 不 如 , 已 經 犯 了 一 竹 篙 打 翻 一 船 人 的 毛 病 , 最 惡 頂的 是 有 股 酸 到 出 汁 的 頭 巾 氣 , 毫 無 敬 業 樂 業 精 神 。 俗 語 說 「 不 要 咬 餵 你 的 手 」 , 規勸 大 家 做 人 要 懂 得 感 恩 , 盧 先 生 開 墾 社 會 良 心 的 名 牌 高 檔 貨 , 縱 使 向 來 沒 有 高 踞 票房 的 潛 質 , 但 一 直 擁 有 不 嫌 腥 悶 說 http://appledaily.atnext.com/new_hkfont/16px/black/FCFE.gif的 捧 場 客 , 大 小 獎 項 歷 年 也 撈 到 不 少 , 怎 麼 還 如 此 不 知 足 , 眼 紅 隔 籬 鄰 舍 的 盤 滿 缽滿 ? 濕 滯 的 短 片 還 要 取 名 《 圓 滿 收 場 》 , 犬 儒 到 這 種 地 步 , 倒 不 如 咬 緊 牙 關 改 行 ,遲 是 遲 了 點 , 好 過 鬱 鬱 而 終 。
可 笑 的 是 他 素 來 自 視 為 高 級 知 識 份 子 , 開 口 埋 口 http://appledaily.atnext.com/new_hkfont/16px/black/FCFE.gif育 群 眾 , 居 然 連 起 碼 的 公 共 禮 儀 也 不 曉 得 。 那 對 父 子 忙 於 嘲 弄 屎 片 , 阻 住 後 面 排 隊的 觀 眾 購 票 引 起 抗 議 , 不 反 省 魯 莽 行 為 不 特 已 , 還 聲 大 夾 惡 叫 人 收 爹 。 秀 才 遇 http://appledaily.atnext.com/new_hkfont/16px/black/FBF3.gif 兵 , 就 可 以 高 傲 到 理 也 不 講 了 嗎 ? 基 本 公 德 心 都 沒 有 , 學 什 麼 人 討 論 大 道 理 ?
相 對 之 下 , 安 哲 羅 普 勞 斯 以 向 馬 斯 杜 安 尼 致 敬 為 名 , 委 派 珍 摩 露 擔 任 催 淚 大 使 , 暗 渡 陳 倉 為 自 己 添 香 油 , 討 厭 雖 然 討 厭 , 卻 不 至 於 http://appledaily.atnext.com/new_hkfont/16px/black/FCFE.gif壞 細 路 。 雲 溫 達 斯 千 里 迢 迢 跑 到 第 三 世 界 悲 天 憫 人 , 跡 近 好 心 做 壞 事 , 你 也 可 以 原諒 他 的 天 真 。 連 神 神 化 化 的 珍 甘 比 茵 表 演 殺 蟲 除 大 害 , 吉 士 雲 遜 因 利 乘 便 重 訪 青 春肉 體 , 阿 薩 耶 斯 故 弄 玄 虛 煲 冇 米 粥 , 甚 至 米 高 奇 敏 奴 離 譜 到 令 人 產 生 撮 合 他 與 杜 可風 永 結 同 心 衝 動 的 失 心 瘋 , 因 為 有 簡 盧 治 的 反 高 潮 壓 軸 , 統 統 都 變 得 無 傷 大 雅 。
蘋果日報,副刊,克社會,邁克,12/12/2007

jason4284 發表於 2007-12-13 19:06:06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pulp.bluecircus.net/spamfw.php?tb_id=10076
To Each His Own Cinema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073/2080469648_c46b6562cf_o.jpg
為了慶祝六十大壽,坎城影展邀來三十三位世界名導共襄盛舉。
這些導演來自二十幾個國家,每人以電影院為主題,拍攝一段三分鐘的短片。不論戲院內或戲院外的、電影開演前或上映中的、播放室或觀眾席的、台上或台下的、看戲或被看的,只要故事場景與電影院有關,即可成局。
由於每位導演的文化養成背景與影像思惟皆不同,將這三十餘捲底片集結而成,便是To Each His Own Cinema(浮光掠影 – 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一齣風格紛呈,聚眾人之力向電影致敬的集錦式作品。出場順序如下:
Raymond Depardon - Open-Air Cinema
北野武 - One Fine Day
Theo Angelopoulos - Three Minutes
Andrei Konchalovsky - In the Dark
Nanni Moretti - Diary of a Moviegoer
侯孝賢 - The Electric Princess House
Jean-Pierre and Luc Dardenne - Darkness
Joel and Ethan Coen - World Cinema
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 Anna
張藝謀 - Movie Night
Amos Gitai - The Dibbuk of Haifa
Jane Campion - The Lady Bug
Atom Egoyan - Artaud Double Bill
Aki Kaurismaki - The Foundry
Olivier Assayas - Upsurge
Youssef Chahine - 47 Years Later
蔡明亮 - It's a Dream
Lars von Trier - Occupations
Raul Ruiz - The Gift
Claude Lelouch - The Cinema Around the Corner
Gus Van Sant - First Kiss
Roman Polanski - Cinema Erotique
Michael Cimino - No Translation Needed
David Cronenberg - 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
王家衛 - I Traveled 9,000 Km to Give It to You
Abbas Kiarostami - Where Is My Romeo?
Bille August - The Last Dating Show
Elia Suleiman - Irtebak
Manoel de Oliveira - Sole Meeting
Walter Salles - 5,557 Miles From Cannes
Wim Wenders - War in Peace
陳凱歌 - Zhanxiou Village
Ken Loach - Happy Ending三分鐘,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受限於時間,或許無法經營出層次縝密的架構,然若佈局嚴謹,道出一則精彩動人的故事依舊是綽綽有餘。所謂小品,不代表鑿不出深意,削不出稜角;若有心灌溉,仍可發人省思。
這群導演不是大師,便是名家,他們只須悉心維繫個人美學,不須譁眾取寵,刻意展現不同。當然,名導也有失手時,這三十三則短篇,不能說完全沒有地雷,諸如Jane Campion或Gus Van Sant的橋段,皆讓人摸不著頭緒。所幸絕大多數仍是水準之作,不論搞笑系的北野武,冷面笑匠系的Roman Polanski、David Cronenberg與Lars von Trier,以諷喻為基調,讓人拍案。尤其Lars von Trier那則,既辛辣又噁心,當屬最受影迷歡迎的橋段之一。
而Theo Angelopoulos令人屏息的戲中戲,Olivier Assayas的懸疑鋪陳,KenLoach的詼諧英式幽默,Walter Salles的路邊即興鬥嘴鼓,Wim Wenders的人文關照,甚至YoussefChahine以自身為主角的人生寫照,也都是極好的篇章。反倒是五名華人導演的作品,似乎皆太可預測,尤其王家衛那段,實沈溺於過往窠臼。有趣的是,常有人埋怨蔡明亮的電影語言沈悶難解,然當長度只得三分鐘時,他的橋段卻相當出眾,是五名華人導演裡我最喜歡的。
To Each His OwnCinema除了銀幕上的趣味,諸多言外之意更值玩味。尤其看心中大師向他們心中的大師致意,更有種說不出的快意。這些地位顯赫的一代巨匠,誰當初不是名喜歡看電影的單純影癡呢?也因此如Federico Fellini、Jean-Luc Godard、FrançoisTruffaut與Robert Bresson都是一再被提起(或影射)的名字。
若要論三十三篇裡我個人最中意的一則,應屬曾執導A Man and a Woman(男歡女愛)的導演Claude Lelouch。透過影片,他感謝了從小帶他一同進電影院的爸媽,全篇流露出真摯的赤子情懷,讓我眼淚不停在眼眶打轉。想必我也憶起了自己的兒時光景。

pc81079 發表於 2007-12-30 12:52:59

依套野會唔會出番DVD??:(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30 15:57:47

原帖由 pc81079 於 2007-12-3012:52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依套野會唔會出番DVD??:(
戲院都播 DVD 啦:D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城影展60獻禮 Chacun son cinéma 給康城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