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9-11-14 23:01:45

TVB 42 週年頒獎典禮討論區

http://gcontent.nddaily.com/1/ab/1abb1e1ea5f481b5/Blog/860/429208.html
TVB劇集30年,問你看膩未?
《宮心計《富貴門》再熱也是俗套「反無線電視」之風今年猛刮
類別:娛樂八卦 作者:蔡麗怡 原創 瀏覽量:
0
  發佈時間:2009-11-14 手機看新聞
版次:GB14 版名:娛樂品鑑 深度 稿源:南方都市報
摘要:無線兩部陣容豪華的台慶劇,現正每晚輪番熱播,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晚晚電視撈飯,港媒娛樂版也毫不吝嗇地給出大版大版報導,香港觀眾就如迎接一個盛大的電視嘉年華般,等待這班「太后妃子」或「豪門富紳」添冠加冕成為視帝視後。
    從《宮心計》《富貴門》回望TVB老劇,覺得面熟嗎?

    N個深宮後院中的女人,糾纏於無休無止的勾心鬥角中,只為適者生存,人人不擇手段向上爬,好人難做;N個身陷商場如戰場的男人,面對金錢的誘惑、人性的貪念,迷失本性種下罪孽……最後善惡到頭終有報。

    無線兩部陣容豪華的台慶劇,現正每晚輪番熱播,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晚晚電視撈飯,港媒娛樂版也毫不吝嗇地給出大版大版報導,香港觀眾就如迎接一個盛大的電視嘉年華般,等待這班「太后妃子」或「豪門富紳」添冠加冕成為視帝視後。

    然而,這些引起全城哄動的劇集,並非有什麼令人拍案叫絕的故事或創作手法,只是在大家日復一日看到的恩怨情仇、爭權奪位、男女N角戀等套路里作文章,但為何總讓觀眾神為之馳?《宮心計》熱播四周,上週平均收視36點,最高收視曾一度達到40點,逾254萬觀眾熱捧,已超越《巾幗梟雄》成為本年度最高平均收視劇集,在各大搜索引擎的熱門電視劇排行榜上長佔第一位。但和這些來勢洶洶的收視數據相比,網絡上卻是一片彈聲,批評劇中角色忠奸面譜化,女人斗落入俗套,後期劇情狂灑狗血。越是多人罵,越是多人看,港劇和觀眾之間已自成一個奇特的生態系統。

    「無線戲劇30年無進步」,這一說法今年甚囂塵上。

    無線王牌監製李添勝今年接受《志雲飯局》訪問時,陳志雲曾笑言有很多朋友找他,要他問問前輩為何無線劇集30年來沒有進步。

    尤其是在今年,不斷有質疑無線的聲音爆發,直指「無線戲劇30年無進步」。在香港舉行的免費電視台續牌中期檢討公聽會上,更掀起一股「反無線電視」之風,學界反對無線在商業化考慮下,節目和戲劇愈來愈走向單元和保守,年青一代不滿其霸道和壟斷,而被無線離棄的中產觀眾也批評無線日日為收視率打工、扼殺創意,因而放棄收看。

    正值台慶劇備受熱捧、無線舉行大型巡禮向廣告客戶HardSell明年的新劇之際,本報記者專訪了無線局內人、王牌監製李添勝,及文化界名人林奕華,他們將傾聽資深電視人、學界代表、普羅觀眾、網民等種種聲音,對「港劇三十年不變?」這怪現象進行一次大辯論,也試著為曾經陪伴我們一同成長的港劇探探新路。

    網友總結

    TVB出現頻率最高的台詞(國語翻譯版)

    「脫線」

    「yes,sir!」

    「understand?」

    「沒什麼事我先出去了」

    「最近發生了這麼多事,我想一個人靜一靜」

    「你有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

    「出來混的」

    「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很擔心你啊」

    「出去,出去……」(加大音量)

    「那,我警告你啊……」

    「放手啊變態」

    「香港是講法律的……」

    「過兩天我會移民去加拿大(澳洲)」

    「對不起,我們已經盡力了!」

    「我收到線報……」

    「有異性沒人性」

    「大吉大利!童言無忌!」

    「人死不能復生」

    「買點柚子葉去去霉氣」

    「感情的事是不能強求的」

    「你以後有什麼打算?」

    「那是權哥的地盤……」

    「你現在可以不說話,但你所說的將會成為呈堂證供」

    「你知不知道這樣我可以告你妨礙司法公正?!」

    「阿sir相信我,我真的沒有殺人」

    「警察了不起啊!」

    「想著給關二爺上香」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懶得理你」

    「你不要那麼幼稚了好不好?」

    「這世界不是只有他一個男人!」

    「下午茶時間到……」

    「財記」

    「外賣到……」

    「不耽誤你時間了,改天一起喝茶」

    「東西可以亂吃,話可不能亂講啊」

    A

    台慶年度巨製?還是那些套路!

    《宮心計《富貴門「八大俗」

    1、女人天生就愛斗

    簡而言之,女人斗就是《宮心計》的全劇宗旨。一開篇它就讓大家看到了飛揚跋扈的奸妃楊怡、霸氣凌人的太后謝雪心、不停用眼角眉梢發射刀光劍影的米雪和關菊英,就連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妃子、女史、媽媽,全部濃妝豔抹,眼神猙獰。港劇描述的後宮,似乎就是一籠困獸。

    為什麼港劇這麼鍾愛女人斗?因為女人戲內鬥得出彩,戲外就可以傳「不和」,加上港媒一支煽風點火的筆,渲染得血肉俱全,話題不斷。從《金枝慾孽》開始,TV B樂此不疲地每年炮製這種女人斗戲搶奪收視。

    2、奸角當道

    從溫兆倫、羅嘉良的年代開始,港劇已經颳起「奸角當道」的風潮。《溏心風暴》系列,更是將兩個「小三」角色關菊英和米雪渲染得全城哄動,兩人直搗視後寶座。

    《宮心計》徹底發揚傳統,將楊怡塑造成心狠手辣的大反派,不斷製造賣點與話題。當編劇為「奸」找到可以被原諒的理由,奸是人性化的表現,不想被人踩低,就只有不擇手段向上爬,奸角就有了可以被大眾喜愛和追捧的理由,這招百試百靈。

    3、金句氾濫

    從《溏心風暴》開始,港劇開始著力打造「金句」,幾個鏗鏘有力、朗朗上口的金句常能帶挈劇集的影響力。

    於是《溏心風暴》有李司棋的「未登天子位,先置殺人刀」,《巾幗梟雄》有黎耀祥笑言講到發惡夢的「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最緊要活得痛快!」到了《宮心計》,佘詩曼就像個布道的牧師一樣,帶著盈盈笑意,逢人便講「我娘教導我,做人要堅持『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云云,而其他人聽完還要不厭其煩地重複一次,或讚賞,或笑納。此舉真是無數次看得讓人捏把汗。

    4、吵架當吃生菜

    TVB劇喜歡「斗」,延伸出來就是每個角色都有吵架經驗,鋪排劇情就是靠眾人之間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關菊英的吵架功力可以為《溏心風暴》記一功,《宮心計》裡的吵架戲更多不勝數,看看以下幾段台詞,是不是有瓊瑤戲裡「你無理取鬧,你才無理取鬧,我沒有無理取鬧,你怎麼這麼無理取鬧……」的風範?可能編劇覺得當下香港人牢騷多,故編出此吵架教科書給觀眾參考。

    「你夠膽就發毒誓,說你沒有下毒令我紅疹病發?」

    「你夠膽就發毒誓,說你沒有栽贓嫁禍?」

    「你怎麼反過來冤枉我?」

    「沒有,我沒有冤枉你。」

    「你冤枉我一次又一次啊!」

    「沒,之前沒,現在也沒!」

    「你栽贓嫁禍!」

    「你賊喊捉賊!」

    「阮翠雲,你好卑鄙!」

    「鐘雪霞,你夠無恥!」

    5、一定要爭家產

    自無線1977年推出長劇《家變》至今,豪門恩仇劇儼然已成TV B主流劇,每次一出必定大手筆,《富貴門》不會給人驚喜,也不會就此終結。

    總之,在這種劇裡,你一定會見到他們的毫宅很大,遊艇很漂亮,珠寶很華美,主角個個有頭有面。但人人覬覦著這份豐厚的家產,家庭大戰就此爆發--兄弟相爭,妯娌反目,家破人散,急功近利的幼子成了魔鬼,孝順有義的長子做了這個家的守護天使……

    TVB劇告訴我們:這裡總有爭不完的家產,這裡總有讓人撓心的家庭內訌,這裡就是香港。

    6、逃不出的三角戀

    爭產線之外,鋪設錯綜複雜的三角戀也是TVB的拿手好戲。《富貴門》的人物關係圖由兩大「三角」構成,第一個三角是「男主人+大家閨秀+爭強好勝的舊情人」,第二個三角是「同父異母的哥哥+同父異母的妹妹+甘做他人影子的單相思者」。兩夫妻一起的時候沒有什麼跌宕,當有第三者介入,家庭破裂,又有小孩子,要面對分離,這條舊橋放在誰手上都可以編出很多場戲讓演員去做;「同父異母(同母異父)」更加好用,一些時間的錯誤,一些事件的錯磨,那套過時了的 (表)兄妹錯戀都可以搬回來用。

    7、排排坐分果果

    從《溏心風暴》到《家好月圓》、到《富貴門》,TVB的豪門劇最愛安排一家十幾口每天晚上在客廳排排坐,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天,這種模式現在還普及到平常百姓家。

    有人指出:香港有很多這樣的大家庭嗎?各房女婿媳婦每個晚上會同處一屋甚至同桌吃飯嗎?香港老百姓家庭還有這麼大的客廳嗎?太假了!其實這是TV B拍片廠戲的方便處理手法,重複了太多次,用了太多年,已成TV B時裝劇的陳套之一。

    8、阿彌陀佛,善惡終有報

    也許你會認為,現在就來討論兩部台慶劇的大結局似乎還言之過早,但是從事前已經曝光的劇情走向以及T V B數十年來劇集的結局取向,對《宮心計》、《富貴門》這兩部戲的結局下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賭注應是正確之舉。

    無論是定位為勵志劇的《宮心計》,還是家族劇《富貴門》,不管過程描述揭露的人性陰暗面有多少,最終總是要遵守社會最基本的價值人生觀、符合道德邏輯的善惡之道。看似實在是無奈之舉,但TVB能否在一個善惡已定的邏輯中尋找一些更富內涵,讓人有更多深思的收場呢?

    B

    TVB套路大盤點

    橋段不怕老 就怕你不用

    ◎女人斗

    代表作:《無頭東宮》(2002)、《金枝慾孽》(2004)、《胭脂水粉》(2005)、《銀樓金粉》(2008)《宮心計》(2009)

    ◎爭產橋

    代表作:《大家族》(1991)、《大時代》(1992)、《巨人》(1992)、《歲月風雲》(2007)、《溏心風暴》(2007)、《家好月圓》(2008)、《富貴門》(2009)、《摘星之旅》、《掌上明珠》(2010年新劇)

    ◎ 江湖恩仇橋

    代表作:《上海灘》(1980)、《大香港》(1985)、《流氓大亨》(1986)、《義不容情》(1989)《今生無悔》(1991)

    ◎ 警匪橋

    代表作:《新扎師兄》(1985)、《陀槍師姐》I、Ⅱ、Ⅲ、Ⅳ;《刑事偵緝檔案》I、Ⅱ、Ⅲ、Ⅳ;《學警雄心》(2005)、《學警出更》(2007)《學警狙擊》(2009)

    ◎專業橋

    代表作:《壹號皇庭》I、Ⅱ、Ⅲ、Ⅳ;《烈火雄心》I、Ⅱ、Ⅲ;《法政先鋒》I、Ⅱ;《妙手仁心》I、Ⅱ、Ⅲ《律政新人王》I、Ⅱ

    ◎戇夫配嬌妻

    代表作:《戇夫成龍》(2002)、《足秤老婆八兩夫》(2004)、《阿旺新傳》(2005)、《老婆大人》I、Ⅱ、《公主嫁到》(2010年新劇)(TVB特別偏愛小男人配精明女的組合,是炮製喜劇的法寶)

    ◎神探橋

    代表作:《棟篤神探》(2004)、《古靈精探》(2008)、《古靈精探B》(2009)、《囧探查過界》《讀心神探》(2010年新劇)

    C

    各界人士評說

    「香港電視已死」?

    「香港電視已死」———越來越多人不再喜歡看電視。這說法原本流行於香港評論界、文化研究學者,但在今年,它已經成為普羅大眾中累積了相當怨氣的一種爆發。在今年的一場香港兩大免費電視台的中期檢討公聽會和陳志雲的書展簽名會上,都引來了大批市民炮轟無線,情緒之激動,近年罕見。這班憤怒的觀眾來自各個階層,有學生、打工仔、白領,也有曾在兩間電視台工作過的「反對派代表」蕭若元等。

    他們紛紛指責:TV B的劇集製作似乎沒跟隨社會成長,也沒有不斷找尋新的方向,每部劇都是同一套模式,完全沒有理會觀眾的感受;近年的賣點更一味集中在收視率上,大走師奶趣味路線,令多元化的戲劇題材被扼殺。不少與無線一同成長、甚至到現在仍全盤接受無線給的東西的觀眾,也開始變得灰心,不想再甘當低B電視台給什麼就看什麼。

    越來越多人站出來發聲,而作為無線的高層、也曾被當作觀眾發洩不滿的箭靶的陳志雲,近日也接受了本報的專訪,直面「變與不變」這個困局。

    文化人:義憤填膺,罵得激烈

    蕭若元:TVB長期壟斷,素質怎會有進步?

    曾經在兩個電視台工作過,擔任過新聞主播,更曾是最當紅電視編劇,現時創辦網絡電台《香港人網》的蕭若元,在多個論壇言辭激烈地炮轟無線。「無線劇集三十年來無進步過,有哪一部戲可以媲美卅年前的《上海灘》?為什麼會無進步呢?因為它一直壟斷市場95%,即使加上有線、now、鳳凰衛視等等,無線仍然佔 80%。它長期壟斷,節目素質怎會有進步?」

    他早年曾撰文《元憶錄》第十話,指無線有「三條半橋」用足30年:一條是成長橋,讓一個人物在成長中遭逢挫折,變得不擇手段,最後覺悟,返璞歸真;另一條是復仇橋,集中寫大家族中人物的恩怨情仇與報復;第三條是時代橋,講一班人經歷歲月風雲,隨時代改變;還有半條橋就是「為了讓觀眾長期追看,於是設立一個封閉世界,譬如創造15個人物,這個世界就圍繞這15個人自轉,悶死觀眾」。現時,他又指出無線的劇集只有「家族內訌、爭產、男女互界(曖昧)」三種橋段,毫無新意,「如果無線哪一部劇可以不用這三種橋段,我不姓蕭!」

    陳冠中:香港電視史的亢奮期只有五年

    曾在1976年創辦《號外》,被認為是香港波希米亞文化代表的陳冠中,在其所著的《事後》一書中,也直指香港電視的亢奮期只有五年,在無線電視經歷了與佳視、麗的的最後一場收視爭霸戰之後,無線一台獨大的霸業維持至今,種種製作模式也是在這種無競爭的環境下產生。

    「我這裡只能談香港電視史上亢奮的五年:1976至1980年。那期間,連續劇被發現了……不過到了79年底,《號外》視評人澄雨已做了預言:『電視仍然重要但不再有趣』。……TV B徹悟到,喂香港觀眾多吃中篇、長篇連續劇就好了,平常日子免播單元劇、處境喜劇、資訊節目或綜藝秀。這模式影響至巨。」

    林奕華:無線已變成一個「很實際的商人」

    香港多棲創作人林奕華在專欄中,曾對「無線三十年不變」這個怪現象作過方方面面的分析。接受本報的專訪時,他一針見血地直指現時的無線「已變成一個很實際的商人」,由負責看數字的人決定觀眾可以看什麼。

    「過了80年代初,很多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方程式生產出來的東西,那些我叫做產品,譬如,《千王之王》,得!那就有《千王群英匯》,然後《上海灘》,得!就有《上海灘續集》《上海灘龍虎鬥》,已完全變成了因應市場需求,然後按照方程式去生產東西。」

    普通觀眾:愛之深,恨之切

    普通觀眾對TVB的固步自封頗有怨言。在香港某大學修讀二年級的M ay,日前接受無線節目《鏗鏘集》訪問時,直率表達了她對近年港劇欠缺文化內涵的不滿。她說:「我媽咪在家裡長期打開電視機,我回家後到處都是聽到電視聲,但並不是真的那麼喜歡看。香港人數十年如一日,重複看著同樣質素,同樣欠缺創意、想像空間,欠缺文化內涵的節目,我就會覺得很窒息!一定要爭家產,一定要大學畢業買到樓有份穩定的工,那才算好。電視劇裡的主流人物,永遠是有專業技能,而且經濟能力不錯的人,好像說這就是香港。電視節目背後,沒有一種令我滿足的精神內涵,我要面對人生很多選擇、掙扎、判斷,很多價值觀徘徊於黑白之間,不知道要從什麼角度去解決或看待,我發現電視無法幫我解決這些矛盾。」

    圈內人:在商言商,無可奈何

    王牌監製李添勝:創新隨時可能飯碗不保

    四十年前加入無線,曾監製過《網中人》、《親情》直至今日的《巾幗梟雄》等大熱劇的王牌監製李添勝,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也坦承,TVB的創作人「不敢變」,乃是承受著收視率的巨大壓力。「老實說,就監製的職責來說,首先要保持一定的收視率,其次才考慮這部劇中滲透多少不同的東西。」

    資深電視人周梁淑怡:「只需要七成觀眾」的論調很奇怪

    周梁淑怡從七十年代起,分別在無線、佳視和亞視三家電視台做過管理高層,林奕華認為她任無線管理高層的年代,是製作人最願意創新,不停度新橋超越自己的時代。而周梁淑儀近日在接受《鏗鏘集》節目的訪問時,也透露了現時創作人的灰心心態:「現在沒錯是一台獨大。但是長久以來都沒人能挑戰那家電視台,在商言商。它自然覺得不必太花本錢。」

    「我們當時只做了一部長劇,很著名,叫《家變》。當時持續有九成半的觀眾看,我記得管理層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我們不需要九成半的觀眾,我們只需要七成觀眾,那成本可否節省兩成多?』他們完全是用一個生意或者商業角度去看創作工作。這兩件事難以協調。」

    專題採寫:本報記者 蔡麗怡 陸欣 實習記者 朱燕霞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9-11-14 23:02:13

http://gcontent.nddaily.com/1/ab/1abb1e1ea5f481b5/Blog/d5e/3ce6c2.html
真真正正的問題出在香港人身上
類別:娛樂八卦 作者:蔡麗怡 原創 瀏覽量:
0
  發佈時間:2009-11-14 手機看新聞
版次:GB16 版名:娛樂品鑑 深度 稿源:南方都市報
摘要:年輕時代的林奕華,也曾「喝著TVB的奶長大」,他深入TVB戲劇分部擔任編劇的那些年間,看清了這個龐大戲劇生產工場背後的不少真相,他也是最早發出「無線劇集三十年無進步」聲音的那批香港知識分子。我們透過一次長長的電話專訪,與他探討了這個現象的種種淵源,激烈的言辭之間,除了他對無線機制的「恨之切」外,他更希望引起所有香港人對自身的一次反思。

    林奕華

    「香港就只有一種男人和一種女人作主流,就是麻甩佬和師奶。」

    「香港就是把電視開來當燈,這也是無線為什麼恃寵生驕,就是那個慣性,這個你怪誰?還是要怪香港人。」

    林奕華:本報專欄作家,香港多棲創作人。曾在前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前身)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擔任編劇,後橫跨劇場、舞蹈、影評、文化、教育等不同領域,同時也擔任電視節目主持人,是前衛劇團近念·二十面體的創團成員,後自組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表演足跡踏遍海內外各大城市。舞台劇作近三十部,已出版著作《等待香港》及《娛樂大家》系列。

    本報專欄作家林奕華,近年一直不餘遺力地撰稿評述他對香港電影、電視、明星與文化的看法,每當一部T V B劇集在社會上引起大面積風潮,也是他「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刻。就如《溏心風暴》與《家好月圓》兩部爭產大劇在香港持續發燒的那段期間,林奕華寫下不少一針見血的文字,當中深刻剖釋香港人的觀劇心態,字字句句無情鞭笞無線的一台獨大、港劇精神內涵的貧乏。

    其實年輕時代的林奕華,也曾「喝著TVB的奶長大」,他深入TVB戲劇分部擔任編劇的那些年間,看清了這個龐大戲劇生產工場背後的不少真相,他也是最早發出「無線劇集三十年無進步」聲音的那批香港知識分子。我們透過一次長長的電話專訪,與他探討了這個現象的種種淵源,激烈的言辭之間,除了他對無線機制的「恨之切」外,他更希望引起所有香港人對自身的一次反思。

    A 歷史回溯:從創意十足到套路

    南都:觀眾雖然知道橋段很舊,但有時也禁不住被它吸引,這是為什麼?

    林奕華:我估計有下面幾個理由,第一,在我們十幾歲的那個時代,會把翡翠台明珠台好像一個硬幣一樣兩邊看,主要是英文和中文,英文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裡面要汲取到的養分。但看回香港現在的年輕人或普羅大眾,他們對外語文化的興趣遠遠低於我們那個年代,他們不想把第二種語言或第二種文化變成生活裡的負擔。而我們那時候,喜歡的東西更加尖端、更加時髦,因為還有很多不同的事情沒有做過,所以我們會在電視裡看到他們嘗試不同的東西。嘗試很多東西之後,我們會覺得很興奮。

    南都:你怎麼看港劇最活躍的那個年代?

    林奕華:香港電視劇最高峰的時候是在70年代尾到 80年代初。過了80年代初,很多的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方程式生產出來的東西,那些我叫做產品,譬如《千王之王》,得!那就有《千王群英匯》,然後《上海灘》,得!就有《上海灘續集》《上海灘龍虎鬥》,已完全變成了因應市場需求,然後按照方程式,然後去生產東西。

    70年代,他們想不如試一下把外國名著《基度山恩仇記》轉化為民初背景,然後那部戲叫《大報復》,但原來放在7點到8點吃飯時間是不行的,因為香港人需要回到與生活有關係的地方,於是他們想到香港人喜歡講名人、豪門,所以才有了第一部每晚一小時的劇集《狂潮》。《狂潮》最初的想法是當單元劇來看,但後來發現,觀眾其實最喜歡看的就是石堅、李香琴、周潤發、狄波拉這條主線,講主角那家人的恩怨情仇。於是就把周圍的旁枝抹走,得到這個經驗之後,他們做《家變》的時候就知道,家庭的核心要更加吃定觀眾,所以他們又懂得玩不如這個男主角有個大老婆跟小老婆,那就可以有兩個家庭,人物就可以開枝散葉。你看到這個過程,當時是有很多創意在裡面,因為他的摸索性很強。

    但去到八十年代就不是這樣了,《上海灘》最初王晶告訴我他們的靈感來自意大利片《江湖龍虎鬥》,那條橋成功之後,接下來就是《上海灘龍虎鬥》,接下去,到了《生命之旅》《流氓大亨》《義本無情》,全部都沿襲自美國的一套電視劇的宗旨。就是講一些男孩子如何向上爬,之後眾叛親離,如何付出代價,再回歸倫理、家庭、親情,然後得到救贖,最後才會有個團圓,但怕觀眾不能留下韻味,就很喜歡用一個橋段,女主角變成植物人。所以你看到後來無線有很多戲都有這些橋段。三十年沒有進步,電視劇是其中一種。

    B 社會心理:香港文化出了問題

    南都:你覺得這樣欠缺進步,與誰的關係最大?是裡面的主腦,還是現在大部分香港觀眾的口味停滯不前?

    林奕華:如果真的要說,我會覺得真真正正的問題出在香港人的身上。一定是和香港的教育、香港人本身的素質有關,現在甚至說香港的電影,香港的文學,香港的流行樂壇是一樣的。一個理由就是香港人太短視。所以香港人有一個很大的特質就是,事情如果有條捷徑的話為什麼還要走長的那條路?如果這東西能令我可以快點「攤抖(休息)」,為什麼我要辛苦?這是一個文化來的。

    歸根到底,我們的文化是由殖民地文化開始的。在殖民地文化裡,很多人一開始就會沒有對居住地的一種信任或信心,所以很多時候,事情最好是利己,而看不到利他,這可以是一個傳染病來的。整個電視機構在男性主導的時候———香港男人有些特質是幾十年都不會變的,就是他們很「麻甩」,「麻甩佬」的意思就是粗枝大葉,對很多東西抱著很草根的態度,也都只是滿足於某個層次他們就停止了,簡單來說就是他們不喜歡問問題,他們會覺得這樣叫做「婆媽」。所以你就會看到一些好「麻甩」的人在做創作的時候,他們也只會滿足於一些很「麻甩」的趣味。

    南都:就是師奶趣味?

    林奕華:是啊,後來也轉化為一種師奶趣味,所以香港就只有一種男人和一種女人作主流,就是『麻甩佬』和師奶。這種「麻甩佬」和師奶,令在學校的就算十幾歲的孩子,周圍同學、文化氣氛就一定是:「你一定要『麻甩』否則你就不合群。」男人當然就去泡妞,泡妞當然泡這種……這些東西你可以說是社會的一種營養,所以當這些又再在電視、報紙、電台媒體,全部都是這樣鼓吹的時候,那就人人都變成一樣。

    南都:但無線今年的劇集,就算一些水平很一般的電視劇,隨手都可以拿到三四十點。

    林奕華:沒有其他東西看啊,香港就是把電視開來當燈,這也是無線為什麼恃寵生驕,就是那個慣性,這個你怪誰?還是要怪香港人,香港人就是保守、香港人就是不喜歡變,香港人就是懶,他們不喜歡試新東西。香港人喜歡什麼,就是一講起哪些東西,就一定是潮流,他很害怕落伍。但實際上你要他深入去認識那個是什麼東西,還有你要香港人情深款款,是沒有可能的,因為他們真的就只有這麼多。

    C 前景展望:我很悲觀

    南都:你覺得有什麼可以令港劇改善的路徑?

    林奕華:我比較悲觀,我會說,沒有。香港是很難有的,因為有個問題就是,真的很大程度上,香港人有樣東西,就算香港人口不承認,但其實很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只顧自己,只顧著自己的話,香港有很好幾句話是很容易聽到的,什麼年齡的人都會說「想這麼多干嘛!」,或者說「你一個人有這種想法是沒有用的,人家不是這樣想,動不了。」還有「改變世界?你發神經啊?「你一個人的力量是干不了什麼。」

    南都:我感覺到你對現在電視台有些怒其不爭。

    林奕華:老實說你會覺得他拖慢了社會的進步,他也打壓了很多本來可能有的創意,但我會覺得,不只是電視台是這樣,是很多東西加起來,然後電視台是其中一部分。

    有時候我自己會覺得我是一個香港人,也是一個做創作的人,有時就覺得很不好意思,我們真的無辦法?但他們永遠就會說,這些就是師奶喜歡看,但這個電視台,發牌給它是否只是討好師奶?或者是否這樣你製造了更多師奶?而我們的社會就少很多不同個性的人?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9-11-1411:04 PM 編輯 ]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9-11-14 23:03:31

http://gcontent.nddaily.com/1/ab/1abb1e1ea5f481b5/Blog/71c/0a043e.html

李添勝鬱悶:
要創新還是要飯碗?保住收視率先!
類別:娛樂八卦 作者:蔡麗怡 原創 瀏覽量:
0
  發佈時間:2009-11-14 手機看新聞
版次:GB16 版名:娛樂品鑑 深度 稿源:南方都市報
摘要:人稱「添哥」的李添勝,是一個喜歡研究中國文史,常常留意時事民生,對內地、外國的新鮮劇集都緊追潮流觀看的監製,這令他今年的收視與口碑兼得之作 ———《巾幗梟雄》有一種別於時下港劇的濃厚戲味。在新一代的電視創作人仍處於青黃不接的臨界點,他年過六旬仍退而不休,為明年的無線重頭劇《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再度藍圖。

   李添勝與陳志雲

    李添勝:人稱「添哥」的李添勝,是無線電視戲劇科的王牌監製,1969年加入TVB至今。多年來參與製作的經典作包括《狂潮》、《家變》、《網中人》、《親情》等,又因90年代一口氣翻拍了金庸幾乎所有的長篇《鹿鼎記》、《射鵰英雄傳》等,有「金庸劇指定監製」的美譽。今年爆紅的《巾幗梟雄》也是他的佳作。添哥在選角上眼光獨到,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鄭裕玲乃至近期的「柴九」黎耀祥,都是由他大膽起用當上主角位置。

    人稱「添哥」的李添勝,是一個喜歡研究中國文史,常常留意時事民生,對內地、外國的新鮮劇集都緊追潮流觀看的監製,這令他今年的收視與口碑兼得之作———《巾幗梟雄》有一種別於時下港劇的濃厚戲味。在新一代的電視創作人仍處於青黃不接的臨界點,他年過六旬仍退而不休,為明年的無線重頭劇《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再度藍圖。

    相約「添哥」在TVB電視城做這次專訪時,正值無線前後受靶,被憤怒觀眾的口水狂襲之時,連無線總經理也相約他上《志雲飯局》,向前輩討教為何無線劇集30年來沒有進步。添哥看到外間掀起一股反無線浪潮,質疑他這四十年來所服務的戲劇部門死氣沉沉、毫無進步,他心中相當氣結,不停重複「說『三十年沒有進步』未免講得太過分了!」但他也有身為局內人的無奈與隱衷,在這訪談中為我們一一道來。

    「像《上海灘》,如果現在用回那個劇本再拍,沒辦法再做那個聲勢。」

    A TVB劇集30年沒有進步?

    南都:最近民間掀起一股反TVB潮,為何集中在現在爆發?

    李添勝:這很難說明白,收視率和戲劇內涵是未必成正比的。有些題材較高格調、藝術性多一點的,收視方面也有損失。老實說,就監製的職責來說,首先要保持一定的收視率,其次才考慮滲透多少如藝術性、學術性、甚至教化性的元素。在商營機構辦電視,這也是無可奈何,是被問責的問題。一個監製每部戲收視都比其他人低,你是真的有壓力!沒有一個監製肯這樣去犧牲,是有可能被淘汰的,被淘汰了的話你想講什麼都不可能,離開這個行業還談什麼理想?最慘的是,沒有另一間電視台一同競爭,大家也看到了,友台已不搞製作。

    南都:你是怎麼看「無線劇集三十年沒進步」這說法?

    李添勝:這麼說未免有點過分,不信你拿三十年前的劇集出來看看,可能全部睡著了!現在的戲劇節奏、鏡頭運用、燈光效果各方面比以前好很多,當然整體劇本的藝術性不及以前,那是不是說現在需要以前的劇本?像《上海灘》那樣經典的作品,在那時看來驚為天人,如果現在用回那個劇本再拍,沒辦法再做那個聲勢。因為觀眾要求高了,他們看慣了節奏明快、簡單利落、一兩集就能推進劇情的故事,可以前不是這樣,幾個大環節就能做幾十集戲,拖得很長,慢慢拖戲。我只能說,在香港做戲劇就儘量拍當下香港的人和事,生活節奏和社會面貌只能按現在的來寫。

    「《家春秋》、《雷雨》都是寫這些,中國社會就是這樣,都有倫理關係。」

    B 無線戲劇落入三大俗?

    南都:為何無線劇集近年充斥著家族內訌、爭產、男女N角戀等題材?蕭若元將這評為「三大俗」。

    李添勝:其實最大一個理由,如果有一天我做單元劇,一週播一兩小時,我也會跳出這個圈子,因為等於做一部低成本電影,用不著在那個框框裡走;但我們做連續劇,很多時你就要兼顧一個倫理關係,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每個人性格各有不同,於是就會產生很多矛盾,過往的經歷告訴我,這些是觀眾最容易接受的。

    南都:《溏心風暴》I、II掀起全城熱潮,過後許多人反思,又是這些套路,這早已用爛了。

    李添勝:其實很多好看的橋段,在幾十年前已經用了又用,很早期外國的肥皂劇、豪門恩仇劇也是用這些橋段。不過西方社會,一個熱潮過後又有另一個熱潮上來,中國人社會很注重倫理,所以通常會在一個倫理關係上做文章。但這樣東西是否那麼十惡不赦和不長進?我覺得未必,有很多倫理戲都牽涉到爭產、奪權這些東西,可是如果翻新得好,人物性格塑造得好,情節度得精彩,我又覺得沒那麼大問題,娛樂觀眾而已,又不是說每套都要做成藝術精品,商業電視台根本就不會這樣想。就像我正在做《巾幗梟雄》姐妹篇,有很多東西我會有所保留,觀眾就想看柴九和四奶奶下一次相會是怎樣,會怎樣共度患難,一份感情似有還沒,如果我下一部戲把這些全扔了,我真的是要冒一個很大的險。

    南都:你覺得這種倫常關係的橋段可以再延續多20年、30年?

    李添勝:我覺得倫理關係是歷久常新,以前很多名著像《家春秋》、《雷雨》都是寫這些,中國社會就是這樣,人人都有倫理關係,情節發生在這裡我覺得沒問題,就是看寫得是否深入,能否體現一些令人懷念、感嘆的東西。

    南都:對白領、知識分子來說,沒有什麼劇集可給他們看,大多是給平民百姓、給師奶看的。

    李添勝:對,給大眾看的比較多,因為政策是公司定的。曾幾何時週六日有些單元劇,可玩一下新橋段的東西,會放到週六日來調劑。可是在黃金時段,一定要幫公司保住收視,讓公司賺到足夠的錢,要出糧的嘛。那些單元劇也挺消耗你的製作,連續劇比較省錢,搭好一個景,可能很多天不用拆,效率又高。做生意無他,算過數後,覺得虧本的當然不做,做老闆的都是這樣。

    「再拍大劇找不到這麼多甘草演員來支撐,小生花旦只剩下一根莖。」

    C 今日的困境在哪裡?

    南都:為什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出了這麼多氣質、演技俱佳的演員?

    李添勝:我想香港和內地都相似,若干年前,香港的年輕人,他們那份刻苦耐勞、那份內涵,比起現在普遍來說,都要好。現在的年輕人很功利、沒有腳踏實地按部就班。

    南都:有人說無線劇集不好看,也關乎一班小生花旦戲味沒以前濃。

    李添勝:以前有一班甘草演員,個個都有頭有臉、獨當一面,比如朱江那些。六幾年粵語片不再風光後,他們退下來在屏幕做性格演員、做第二線,但魅力依然,再加上第一線偶像,只是看畫面已經很吸引人。經過這麼久,這些演員已經退下火線,現在再拍大劇找不到這麼多甘草演員來支撐,小生花旦沒有了綠葉扶持,只剩下一根莖。

    南都:現在無線的年輕編劇,能否做到像你這樣積澱這麼深?

    李添勝:在公司做了十年以上的編劇是O K的,可現在最新入行那些大學生編劇就真的不行,就算他們考國文、歷史,也只是死讀範圍以內的東西來應付考試,現在的補習天王都是用這種技巧,唉!我見過他們寫字的筆畫順序是錯的!

    南都:聽說寫《溏心風暴》的兩個年輕女編劇走了,為何留不住?

    李添勝:公司請了不少新人,10個來有六七個是不錯的,可惜一稍微成熟就走了。少部分去了電影,有些做了兩年存夠錢就繼續唸書,有些就轉行,有些找到政府工,因為政府工待遇好。人往高處沒有錯,找到更適合肯定走,要留人就要大家出條件,誰出得到好條件就可以留到人。沒辦法,惟有一批批地訓練,最快也要兩年,其實挺慘的。

    D 他山之石為何不借用

    南都:你有看時下的美劇、日劇嗎?一些創意可否演化到港劇中來?

    李添勝:《24》有一輯很好看,故事性很強,但有一兩輯完全不明白它在搞什麼,快到你覺得頭昏眼花;C SI反而真的有蛛絲馬跡牽引你看事情的起承轉合發展。還有《神探伽利略》,很多孩子都喜歡看。可是那些戲一定不適合我們,如果照板煮碗我們也做一個,一定做得到,但肯定會損失一班家庭觀眾。

    南都:但創新的劇種,其實可以帶出新觀眾。

    李添勝:可是夠不夠數?損失一群大眾,得到一群小眾,放黃金時間就很有問題,因為廣告商不會跟你客氣,這麼低的收視我就不給高的價錢。日本時裝劇的拍攝水準極高,素材、演員也新穎,常常它一有新片我就買來看,可是如果照拍,未必適合香港。日劇的那種單元結構很早我們就有發展,不過後期公司不做了,斷開了,但它裡面有些東西值得學習。

    南都:你也會從內地劇中汲取靈感嗎?

    李添勝:我也有留意,很多同事整天去挖料,內地有什麼火的劇馬上就買來看,像《亮劍》,人物性格寫得非常好。我最近在看《我的團長我的團》,我不是看不懂,只是覺得,怎麼拍了個這樣的東西?還有四十集這麼長!導演是很有心機去玩這個風格,但我一邊看一邊搜索枯腸,沒什麼橋段是可以被偷出來發展到我們的戲裡,而且玩得不適合香港電視。這些劇很慘,只有我們內部人看,如果在香港播出街就很大鑊啦!

    南都:你覺得港劇要創新,可以怎麼走?

    李添勝:要明白香港觀眾到底喜歡什麼,為了創新去做一些香港觀眾不喜歡看的東西,有什麼意義?有機會出街,收視也低。我們現在的責任是,在一些舊的人物關係中去找找,有沒有新的情節可以發生呢?以前用過的東西再翻新,我覺得也是無可厚非的,搞新的如何人家完全不接受,這樣不行的。

vetefan2 發表於 2010-5-27 23:45:35

:icon101:

南都:你有看時下的美劇、日劇嗎?一些創意可否演化到港劇中來?

    李添勝:《24》有一輯很好看,故事性很強,但有一兩輯完全不明白它在搞什麼,快到你覺得頭昏眼花;C SI反而真的有蛛絲馬跡牽引你看事情的起承轉合發展。還有《神探伽利略》,很多孩子都喜歡看。可是那些戲一定不適合我們,如果照板煮碗我們也做一個,一定做得到,但肯定會損失一班家庭觀眾。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10-5-28 00:08:16

原帖由 vetefan2 於 2010-5-2711:45 PM 發表 http://www.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icon101:
南都:你有看時下的美劇、日劇嗎?一些創意可否演化到港劇中來?

    李添勝:《24》有一輯很好看,故事性很強,但有一兩輯完全不明白它在搞什麼,快到你覺得頭昏眼花;C SI反而真的有蛛絲馬跡牽引你看事情的起承轉合發展。還有《神探伽利略》,很多孩子都喜歡看。可是那些戲一定不適合我們,如果照板煮碗我們也做一個,一定做得到,但肯定會損失一班家庭觀眾。
impossible is nothing:icon032:

henrytam 發表於 2010-5-28 00:11:54

原帖由 vetefan2 於 2010-5-2711:45 PM 發表 http://www.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icon101:

南都:你有看時下的美劇、日劇嗎?一些創意可否演化到港劇中來?

    李添勝:《24》有一輯很好看,故事性很強,但有一兩輯完全不明白它在搞什麼,快到你覺得頭昏眼花;C SI反而真的有蛛絲馬跡牽引你看事情的起承轉合發 ...
:titter: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TVB 42 週年頒獎典禮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