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rari F2005正式發表!
Ferrari F2005正式發表!Ferrari車隊今天於義大利Maranello正式發表F2005,不過Ferrari車隊將在西班牙GP才會派出05年新車上場作戰,前四場比賽則使用F2004M。從外觀上見到F2005採用了兩片小中翼的設計,側邊進氣艙(Sidespod)開口比起其他車隊的設計都來得大,而裡面的散熱系統也是全新的設計。此外排氣尾管也大幅修改,與車身更為合為一體。
車隊領導人Jean Todt表示:「當然,今年賽季將會非常艱難,但時間終究會證明一切。想繼續保持我們的成就是相當地困難,可是只需要做到應該做得事就好了,不斷嘗試必能獲得進步。其他對手都很厲害,我十分尊敬他們。」
技術總監Ross Brawn表示:「這輛車基本上沒有太劇烈的改變,可是各領域都有著一定的進步,所以我們覺得這是一輛好的賽車。這輛車更堅固、重量更輕、穩定性更好,而最重要的是這些特色能讓輪胎的磨耗更少。我一點不害怕地再說一次,這是我們有史以來最棒的一輛車。」
Michael Schumacher表示:「以舊車出賽是個妥協,不過我確信其他車隊絕對會希望能擁有我們這種妥協的情況。無法以新車出賽並不是一項優勢,但昨晚我坐在裡頭,感覺還不錯。我總是非常地期待坐進新車的時刻,可是除非你正式在賽道駕駛它,要不然你真的無法對它做出任何評論,因此我們還不確定我們所面臨的挑戰為何。」Rubens Barrichello也跟Schumi發表同樣的看法,除非真的下場去跑,要不然也弄不清楚F2005實際的狀況。 法拉利新車揭開面紗 紅魔祭出新賽季殺手鐧(圖)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2月25日19:17 新浪體育
車王與隊友一同為新車揭開面紗(點擊看組圖)
新浪體育訊 北京時間2月25日晚,萬眾期待的法拉利05戰車——F2005在車隊總部馬拉內羅首次揭開面紗,車隊領隊讓-陶德、法拉利主席蒙特澤摩羅、車手邁克爾-舒馬赫、巴里切羅等一同出席了新車發佈儀式。
F2005是法拉利為參加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研發的第51款單座賽車。這款內部編號為656的戰車完全按照國際汽聯的最新規則設計,空氣動力套件的設計比F2004M(過渡款)更為先進。
F2005的車身更輕,儘管車身前部的防護壁根據國際汽聯更加嚴格的防撞要求已經加厚。車身外形的變化主要在車身兩側的進氣口部分和轉向杆。進氣口的變化主要是為了適應新的冷卻系統。
座艙後面的引擎蓋也有新的設計因素,進氣口後部的空氣動力套件也有變化,但變化最大的還要數排氣口,這裏與F2004完全不同,尾部的空氣動力因素已被去掉,尾部與整個車身的結合更加緊密。傳動系統的結構仍是縱向的,尾部的變化主要是為了讓鈦和碳纖維為原料的更小變速箱發揮最大的效應。在設計過程中新的規則因素當然被考慮了進去。
尾部的懸掛結構也有一定變化,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普利司通輪胎發揮最大效力,並提高尾部的空氣動力功效。賽車的底盤為了適應新的變速箱和規則變化進行了重新設計,刹車和電子系統從中獲益最大。新的055引擎也是縱向安裝。引擎的元件大多是從現在在F2004M上使用的053引擎中轉換過來的,主要變化是在和車身以及變速箱的結合部。
新引擎當然是要為了適應新賽季一台引擎必須參加兩站比賽的新規定,與此同時保持足夠的動力。殼牌公司在燃油和潤滑油使用上提供的協助無疑有著重大的意義。F2005毫無疑問代表著最新一代裝備10缸引擎的法拉利F1賽車。
一,法拉利F2005技術參數:
底盤 碳纖維蜂窩狀複合結構 車身總長 4545mm
車身總寬 1796mm 車身總高 959mm
軸距 3050mm 前輪距 1470mm
後輪距 1405mm 整備質量 605kg(含冷卻水、潤滑油和車手)
輪轂(前/後) 13" 變速箱 7擋順序式半自動變速箱(含1倒擋)
刹車系統 碳纖維通風刹車碟 懸掛系統 前後推杆式碳纖維懸掛
引擎代號 055 氣缸形式 V10
總排量 2997毫升 活塞材質 全鋁
氣閥數量 40 燃油噴射系統 MagnetiMarelli
二,法拉利車隊2005賽季高級陣容:
和往常一樣,法拉利車隊始終保持著最穩固的高級陣容,須知這可是制勝的前提。不過蒙特澤摩羅和讓-陶德在法拉利“這台”高速運轉的機器中的位置有了些微調。當然,要保持持續旺盛的競爭力,新鮮血液的注入必不可少,這就如同一場接力賽,要贏得比賽,不僅每一個隊員都應當足夠快,而且還當保持接棒的穩定和準確、不容許有半點差錯。
作為車隊領隊,讓-陶德(Jean Todt)還不曾考慮過退役,但這位法國老人在上賽季的新聞卻一點不少。因為沒有人會想到這位五十八歲高齡領隊居然會鬧出緋聞,而且相戀的女友竟是亞洲人,而且還打算結婚,據稱二人的戀情首次曝光是在上賽季的匈牙利大獎賽上,當時邦女郎只是在現場觀戰而已。到了中國站,楊紫瓊便豪不遮掩地出現在法拉利維修間,隨後,二人正式向外界公開了戀情。
也許陶德是個負責人的男人,在戀情傳出不久,陶德便再爆猛料要和邦女郎結婚:“是的,我向她求婚了,而且我們兩人已經訂婚了。”到春節前,據稱楊紫瓊已帶陶德見了父母,而且老丈人評價頗高,再後來就沒消息了。也許是因為新賽季的逼近,領隊也該做點“正事”了。事實也是如此,隨後一切有關的陶德的消息都不再是那些“花花草草”了,法拉利的機器又開始高速運轉了。
陶德鬧緋聞 拜恩07年退休成為法拉利上賽季最大的非賽事新聞
在陶德與緋聞糾纏的日子裏,來自義大利的消息稱:車隊首席設計師羅裏-拜恩(Rory Byrne)將在2007年2月退休,目前他的繼任者已經確定,義大利人阿爾多-科斯塔(aldo costa)將就任此職位。科斯塔今年43歲,出生在義大利帕爾瑪,在博羅尼亞大學攻讀機械工程。上學期間,他的一篇有關F1賽車底盤的精彩論文受到了法拉利車隊的高度重視。
1986年科斯塔畢業後到愛巴斯(Abarth)公司參與汽車設計軟體工作。18個月後,他到米納爾迪車隊工作並擔任設計主任,當時27歲。在1995年加盟法拉利之前,他幾乎成為米納爾迪車隊的最高技術總管。科斯塔到法拉利之後,參與了F2000系列的設計工作,並得到設計主任拜恩的讚賞。這次,科斯塔獨立完成了F2005年的設計工作,並將在拜恩於2006年底退休後,接管設計主任一職。
車隊主席兼CEO 蒙特澤摩羅(Luca di Montezemolo) 車隊常務主管&領隊 讓-陶德(Jean Todt)
引擎主管 馬蒂涅利(Paolo Martinelli) 技術主管 羅斯-布朗(Ross Brawn)
總設計師 羅伊-拜恩(Rory Byrne) 車隊經理 多米尼卡(Stefano Domenicali)
汽車運動新聞官 卡拉嘉尼(Luca Colajanni) 比賽工程主管 巴蒂斯裏(Luca Baldisserri)
1號賽車比賽工程師 戴爾(Chris Dyer) 2號賽車比賽工程師 科利(Gabriele Delli Colli)
比賽引擎工程師 比諾特(Mattia Binotto) 車隊測試經理 馬左拉(Luigi Mazzola)
三,法拉利車隊2005賽季車手陣容
法拉利車隊2005賽季的車手陣容仍然是車王+巴里切羅;之所以稱之為車王,是因從戰績統計指標上講,幾乎沒有任何一位車手能排在“德國人”前面,這甚至包括史上的每一人。剛度過36歲生日不久的舒馬赫,至今仍沒有退役的打算,現在擺在其面前的紀錄,還剩下兩個沒有超越:塞納的65個杆位和裏卡多-派特雷塞(Riccardo Patrese)的256場參賽資歷。
對於前者,難度係數幾乎為零,而後者超越的意義則不大,更何況車王也不願意一大把年紀還在賽道上跑。謙虛是車王最大的優點之一,所以在其賽前預言中,他總是非常低調,今年也不例外:“我肯定新的一年將比去年艱苦得多,去年的這個時候沒有人想到我們會比別人領先那麼多,但去年犯過的錯誤今年或許沒有人會再犯。”我們期望車王的預言成真,因為這樣不管最終的冠軍屬於誰,都將更加精彩。當然,在大多數車迷看來,今天的冠軍得主仍不會“改姓”。
法拉利車隊2005年的車手陣容仍舊是車王+“老巴”
王者的助手不好當,多年扮演二號人物的巴里切羅,沒有人會懷疑他在賽道上的速度,但他的大局精神、團體精神更讓人稱道。巴里切羅已不只是一次提到要奪冠了,但最終諾言都未能實現,這對其賽場的積極性多少不利。不過巴西人在上賽季初便宣佈同紅色軍團續約兩年,這同謠傳的舒米退役之日剛好吻合,看來他今生註定要同車王並戰到底。
在測試方面,自從馬薩去了索伯,車隊便一直缺一位測試車手,記得在上賽季初,馬薩還曾到義大利為法拉利試車,陶德知道這種做法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最終簽下了威廉姆斯的老牌測試車手馬克-吉尼(Marc Gene)。現在他的任務是協同盧卡-巴德爾(Luca Badoer)負責測試,而一旦兩位正賽車手有什麼意外,巴德爾則會即刻登場。
邁克爾-舒馬赫VS巴里切羅戰績統計
統計項目 舒馬赫 巴里切羅
F1大獎賽參賽次數 213 199
F1大獎賽發車次數 212 197
F1大獎賽完賽次數 168 117
F1大獎賽登臺次數 137 57
F1大獎賽積分次數 162 92
F1大獎賽退出次數 44 79
F1大獎賽奪冠次數 83 9
F1大獎賽杆位次數 63 13
F1大獎賽最快圈數 66 15
F1大獎賽杆位奪冠 37 5
F1大獎賽總積分 1186 451
F1大獎賽賽季累計 (1991~2004)14個 (1993~2004)12個
年度總冠軍次數 7 0
F1大獎賽發車/參賽比率 99.53% 98.99%
F1大獎賽完賽/參賽比率 78.87% 58.79%
F1大獎賽登臺/參賽比率 64.32% 28.64%
F1大獎賽積分/參賽比率 76.06% 46.23%
F1大獎賽退出/參賽比率 20.66% 39.70%
F1大獎賽奪冠/參賽比率 38.97% 4.52%
F1大獎賽杆位/參賽比率 29.58% 6.53%
(行雲)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