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文化
這個農曆新年假期,或者,大家可以考慮去看電影。從《藝伎回憶錄》到《斷背山》,一部接一部,我們早已聽過一大堆有關評論,終於可以親窺其內容。
對於《藝伎回憶錄》,我很怕其英語對白,未看已打折扣。沒有了原本的語言,很難把真正的文化精髓活現出來。
語言是文化的體現與表達。記得一位日本女同學教我日文的時候,特別強調女性要把一些音調提高,而且要夠嬌嗲,並有面部表情配合。
英語則很不一樣,男女一視同仁。德語更不用說,其理性與自信,讓人講起德語來,亦不能不有板有眼、有條不紊,就好像讀一篇學術論文。
我不知道如何要一位日本藝伎,用英語去表達日本女性特有的風情?
我們私下常感到日本人的英語口音特別,就是因為日語與英語根本為兩種文化的表現,帶日腔說英語,自然很不一樣。
一如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溥儀》,電影裏所有中國人都說英語,我們中國人聽起來確是有點怪,致使電影與觀眾出現一點兒文化距離,大師之作雖然仍保持高水平,但有些地方他仍未能參透。
但,波蘭斯基的《鋼琴戀曲》則不一樣,戲中的猶太人雖也以英語對白,卻沒有前者的突兀,這正是由於文化根源的接近。
讀者可以不同意我的見解,但我則未有打算走進電影院看《藝伎回憶錄》,寧願選擇看書。
《斷背山》則不同,華人導演李安要掌握的是一個有關同性戀的故事,一個雖發生在美國西部牛仔地區,但卻跨越不同文化、種族的古老人性現象,我倒有興趣看李安如何表述、演繹。
http://chuiyung.blogspirit.com/archive/2006/01/25/語言與文化.html
[ 本帖最後由 橙色力量 於 2006-1-2702:04 PM 編輯 ] 大6唔上得...:o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