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12:29:59
理性與感性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487569
從老電影探尋李安的心路歷程!
李安在威尼斯影展得獎前曾經簡單講了一句:「外國人能請一位中國人來把他們的故事搬上銀幕,而且還能感動外國人,真的很不容易的。」
你要是聽過李安在《斷背山》用英語回答世界媒體的問題,再想到他能用美國演員充滿理解的字句來溝通,拍出了老外都能接受的牛仔電影時,你或許就會想用「世界公民」來形容李安了。
世界公民寫起來不過是四個字,唸起來一口氣就唸完了,但是真要身體力行還真是不容易。
黑澤明的《蜘蛛巢城》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馬克白》,從影像、構圖到唸白和氣氛,自由出入於英國古典和日本傳統之間,人們只有驚佩,別無挑剔,那就是世界公民的典範;就像他在《羅生門》中,從容運用拉威爾的「波麗露」來詮釋芥川龍之芥的「竹籔中」,輪迴的節奏和命運的交響,是多麼強而有力的對話;就像他在《八月狂想曲》中光靠一首「野玫瑰」就把核爆恩仇一筆鈎消的功力……大師辭世的那一天,我替兩家報紙都寫了紀念悼文,其中一篇文章就以「世界公民」為題,那是我想得出對大師最高的敬禮文詞。2001年初春,李安獲得了美國導演協會最佳導演獎,我在文章上寫著他如今已能和大衛.連和庫布立克齊名(因為他們都得過這座獎),然而,李安卻在紐澤西BMW汽車短片「選民」,的拍片現場告訴我:「你把寫得太大了。不好意思的。」他不是客氣,沒有矯情,他的語言中有著真誠的惶恐。
李安在歐美影壇打的戰役中,最難的就是用他們的語言,說他們的文化,而且還要說得比他們都還要好。根據珍.奧斯汀小說改編的《理性與感性》就是最艱難的一步,李安交出的成績單是柏林影展的最佳影片金熊獎和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那一年,我寫過一篇非常簡單的評論文字,重新整理如下:
受過壓迫的人,有的人會把痛苦昇華,擷取結晶,幻化成紓解人心的良藥;有的人則是把痛苦深入魂髓,換個形式,繼續折騰其他不幸的人。李安和艾瑪.湯普遜都是第一種人。艾瑪編寫的《理性與感性》劇本很鮮活地捕捉到禮教社會下,拘謹不安的人性,也很有力地鞭笞著表面謹守禮法,成天卻忙著嚼舌根的「貴族」歲月。不是洞察人性,不是深諳世故人心,艾瑪不會把禮教吃人的分寸掌握得如此生動有趣,在她的筆下,人生境遇誠然可笑,但是真情可動天的樂觀期待,卻深刻符合了好萊塢的「娛樂」本質。
電影中的人生問題是繞著「錢」與「情」字上轉,因為錢,所以兄妹之情立即變質質,因為錢,所以雷雨天的荒野戀情也,也會物化變心;但是所謂的情,不但有少年時的莽撞,也有中年的枯燥無奈,不但有青春的奔放,也有摸索的尷尬,更有穩重的等待,三姐妹的情感世界反映出人生的情愛本質,這類悲喜劇電影的好看就在於可以由小觀大,而且面面俱到,可以讓不同的觀眾分別對號入座。
英國演員多數都有深厚的戲劇訓練,換張面具演戲是一點不讓人意外的事,艾瑪湯普遜,休葛蘭和艾倫雷克曼,先都是在造型上,讓人眼睛一亮,對於戲劇詮釋的肢體控制,更是不同以往,相當精彩,老面孔卻能演出新意,這得歸功於李安的品管要求。
李安最擅長的技法就是在人間事上寫人心細膩,電影的微妙意趣在於兒女情懷,所以李安幾乎不玩任何鏡位遊戲,場面調度上,只要能適度捉住人群彼此的情緒互動,就夠趣味盎然了。不玩鏡位,是人文創意上的平實;不求花炫,是寫實風格上的自制,但也可能使人感覺不到導演默默調度的貢獻,《理性與感性》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李安卻與最佳導演的提名擦肩而過,是老美的岐視?還是老美的閃神呢?我們不是投票委員,猜不出他們想些什麼,但我知道他早已把自己全然溶入電影神髓中,全看感性的你是不是有慧眼來感知他的理性創意了。
這篇舊文章,紀錄的是我對李安創作生涯的一點觀察心得,在《斷背山》威尼斯得獎後,我彷彿又想起了他站在紐澤西的寒風中,手舞足蹈地向我解說拍攝《選民》的充裕資金與拍攝條件,明明拍的是汽車廣告,客戶卻肯出大錢讓他出動直昇機,得以從各種角度拍攝三輛汽車狂追小活佛座車的追逐戲,「沒想到,終於有機會來拍像007一般的電影了。」機會之神來敲門時,李安總是努力以赴,鏡頭動不動不是問題,鏡頭下都看得到真性情,才是關鍵。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12:33:11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6-1-2712:24 PM 發表
*誰是你和我的斷背山***
每個人的心上都有一座斷背山。
近乎「一語成籤」的這句話,是我聽過、看過最有力量的宣傳語。又或,作為一部電影的宣傳句子,它會叫人擔心短短一行,可能比電影還要好 —— 尤其當它是部改編文學作品的電影,需要承受雙倍壓力。
尤其當這部小說沒有長篇累牘 —— Annie Proulx的敍事風格被認為是散文式的,兩個男主角發生肉體關係的過程,不過花了三句句子的筆墨。然而文字精簡不代表格局狹小,《斷背山》是橫跨二十年的「愛情故事」—— 括弧中四隻字是導演李安再三強調的「本質」,因為看過與還沒看過電影的人都有可能被「同志牛仔片」的標籤引領到類型片的區域裡。畢竟,這不是一部獨立製作,卻是由大片廠發行的荷里活電影。
負責為此片做中文字幕的邁克在看過試片後的第一個反應是:「西部《半生緣》!」。我沒有多問細節,或是由於這部被我期待已久的電影,我已經知道得太多了。由情節到某些場面的安排,我總害怕會與預期太過近似 —— 原因是?都怪「沒有遺撼就不是完美的愛情」這種觀念早在我們心上紮了根,才會教人老在別人的故事世界裡尋找、辨認自己一路走來的足印。
一定有人會問:為甚麼這本只有數十頁,創作於九七年的小說裡,竟有這些我 (們)的影子呢?例如木訥寡言的情人 /丈夫、不知道丈夫最愛是誰的妻子、共同組織了家庭卻埋葬了慾望的怨偶、以及「在每個人心上都有一座的斷背山」,是不是都太似曾相識,太太耳熟能詳了?以前的人會把看了上文已知下理的橋段歸類「粵語長片」,今天形容老套,已改用「韓劇」。我不排除有人會把《斷背山》有「陳腔濫調」之嫌的責任歸咎李安頭上 —— 也只有中國導演懂得把說上千百次的故事再說一遍,仍能催人淚下,因為中國人有「民間傳奇」。
就這一點,我反而深深同意女主角之一 ( 飾演Heath Ledger妻子) 的MichelleWilliams在製作特輯所說的「每句陳腔濫調之下必埋藏著某種真相。」—— 當然,你可以說連這句解畫也是 cliché,但cliché之所以成為cliché,豈不正是因為它有永恆的、普遍的價值?
像一個人對真我的追尋。像在追尋中所遇上的荊棘。像責任和自由該如何取捨。
在《卧虎藏龍》和《綠巨人》之後,李安是藉《斷背山》回到平凡人的世界。我可以肯定在地球這一端上演時,不少觀眾會為它淌下感動的眼淚 —— 平凡人為了生存所受的委屈、難堪,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發洩,最怕的不是崩潰,而是鬱鬱而終。但《斷背山》的兩個男主角中有一個還是承繼了李安近年作品裡的「叛逆」:是他的結局,讓另一個男主角從噩耗中驚醒:妥協不就是遺憾的源頭嗎?
由《喜宴》的「為傳統 ( 別人)而活」到《斷背山》的「該為誰而活?」,在我眼中李安真是走了好一段路。《斷背山》或許是個驛站,但真要走過李安從九二年至今天的心路歷程,《斷背山》的原著要看,他的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更要看。在這本張靚蓓編著的書中,讀者也許不能完全辨認在他心上的斷背山是甚麼,但對於觀看李安的最新作品,一定會多添角度和深度。
撰文 林奕華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16:02:07
誰心上的一座斷背山--梁文道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98481&group_id=104
喜歡取笑同性戀的人最近又多了一句口頭禪,從前他們喜歡說:「你猜這人是不是『基』」。如今,他們則說:「你的心底是否也有一座斷背山?」。《斷背山》幾乎成了同性戀的同義詞,有時我會以為他們講的是「斷袖山」。但我想只要看過這部電影,又或者讀過安妮.普露的原著小說,他們是不是真的還笑得出來。
那股巨大的力量,沉重的虛空。我非常贊同林奕華、李安導演那句「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斷背山」,說得實在太好了,好得令人擔心這句宣傳詞會否比電影還好。結果證明,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絕對擔得起這句話的重量。問題只是這句話太普遍又太甜美。放在電影的脈絡裡,它指的可以是兩個牛仔間不可告人的感情要隱藏在心底。延伸開來,它可以很顛覆地意味每個異性戀者都有那麼一段斷背山上的啟蒙遭遇,只是陷身在自己的家庭網絡社會壓力,回不去也不敢回去。現在最常見的理解則是,任何一個人不管是甚麼性取向,都曾經歷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後來卻只能永埋心底。於是我看到有影評說,《斷背山》講的不只是同志,而且是愛情本身。如此一來,爭議就徹底蒸發了。因為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不要管兩個主角都是牛仔都是男人,也不要管美國幾個保守的州裡有人要禁止它的上映,更不要去甩內地不准它公開放映的理由;它其實與同志無關,它是一部男男女女都可不帶包袱去看的愛情悲劇。
有些影評更加露骨,作者表示自己「意外地」發現,看到兩個男人熱情廝磨竟然可以不毛骨悚然,甚至還有點感動。這種說法無非暗示,千萬別把主角當成兩個男人,就當他們是對「正常」男女好了!如此一來,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保守得同性戀會給人用鐵撬打死的美國西部,牛仔是傳統陽剛大男人形象象徵的背景下的一段牛仔戀愛,就變得很溫和、很甜美、沒有殺傷力。原著小說是悽愴的,電影更添一層含蓄的淡泊水色,現在裹上了如此一層糖衣,就難怪低成本的冷門製作可以問鼎端端莊老邁的奧斯卡了。
「其實同性戀是一種戀情」是種表達包容的濫調,不是不對,只是它忽略了多少現實的磨難多少情境造成的歧異呢?更可怕的是這裡所說的「戀情」二字看似中性,其實隱含了多少異性戀傳統假設的「正常」呢?此種寬容在當今的主流傳媒最是常見,張國榮和「唐唐」比較為人接受,理由是他們符合了一般 人的期望,那就是穩定長久的關係;而又脫離了一般人對男同志的想像,也就是胡天胡帝換性伴侶。同樣地,大家看《斷背山》,記得最清楚的是兩個男人的矢志不渝,其間去墨西哥找樂子的細節倒是忘了。
肥仔麟
發表於 2006-2-25 21:53:43
原帖由 Sol_Campbell 於 2006-2-2501:57 AM 發表
覺得好睇都會覺得悶:eek2:
我自己都係 ,
悶 , 套戲就唔好睇 (主觀) :icon101:
阿忠
發表於 2006-2-25 22:38:30
原帖由 肥仔麟 於 2006-2-2509:53 PM 發表
我自己都係 ,
悶 , 套戲就唔好睇 (主觀) :icon101:
係囉
好多時我問人睇完套戲覺得點
佢地會答
都唔好睇既,悶到死......
:icon101::icon101::icon101:
係咪我地層次太低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2:40:41
原帖由 阿忠 於 2006-2-2510:38 PM 發表
係囉
好多時我問人睇完套戲覺得點
佢地會答
都唔好睇既,悶到死......
:icon101::icon101::icon101:
係咪我地層次太低
好在, 今日聽電台影評, 唔係剩係得我有如此區分:titter:
阿忠
發表於 2006-2-25 22:42:56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2-2510:40 PM 發表
好在, 今日聽電台影評, 唔係剩係得我有如此區分:titter:
所以話我地呢種人真係睇水平:icon021:
Sol_Campbell
發表於 2006-2-25 22:47:11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2-2510:40 PM 發表
好在, 今日聽電台影評, 唔係剩係得我有如此區分:titter:
電台又係話悶得黎好睇?:icon101:
咩電台,咩節目: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2:51:58
原帖由 Sol_Campbell 於 2006-2-2510:47 PM 發表
電台又係話悶得黎好睇?:icon101:
咩電台,咩節目:icon101:
rthk2
Sol_Campbell
發表於 2006-2-25 22:57:41
原帖由 阿忠 於 2006-2-2510:42 PM 發表
所以話我地呢種人真係睇水平:icon021:
我真係去唔到因為悶先好睇咁高水平...:icon101:
唔通我解錯左個悶字:icon032:
Sol_Campbell
發表於 2006-2-25 22:59:27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2-2510:51 PM 發表
rthk2
聽下先,睇下會唔會對悶有一番新體會:icon032::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3:11:18
原帖由 Sol_Campbell 於 2006-2-2510:57 PM 發表
我真係去唔到因為悶先好睇咁高水平...:icon101:
唔通我解錯左個悶字:icon032:
_, 我意思係悶可以好睇, 你條街街係要夾硬講第二個意思...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3:14:27
http://blog.webs-tv.net/kmayfantasy/article/1128020
..............現場觀眾分類:之前就已經聽說,他觀察現場除了Gay之外,很少有男性自己去看!異性戀男性大部分都是跟女友一起去,不然就是三五女性朋友一起去,但是今晚我觀察到了一個更有趣的現象,就是現場有很多五十歲的退休婦女!真的很怪,一來這些人本來就不是電影常消費族群,二來,我並不認為這些人對於同志有辦法抱持著接受的態度,在這個場合見到許多媽媽一起來觀賞,到底是支持李導演嗎?還是,他們的票是哪來的?
再說現場觀眾反應:先說坐在我左後方陪同他女友的男性,電影片名一打出來就打開他的乖乖,一路咀嚼不合嘴,「沙沙沙沙」吃到完!雖然我沒有見到他的臉,但是聽他吃東西的聲音我就知道一定是個面目不怎樣又沒什麼家教水準的傢伙。突然我想到,如果全場有一半以上吃東西跟他發出一樣的聲音,那會是什麼景況?說真的,我不反對看電影吃東西,但是可是千萬不要發出聲音就好。好了,不裡他!他大概吃了半小時吧!以一個沒家教的人而言,算是吃的慢的!
我想說的是,現場觀眾看電影的反應。大家對這部片真的是很有反應的,只是這些反應讓我覺得很怪,讓我覺得,大家還是把同性戀視為一種「奇特的、異相的、怪異的、不正常的」的現象,我認為全片有兩場戲讓我很震撼,一場是帳棚裡的激情戲,另一場是久別重逢的吻戲,這兩場戲不論在表演的力量、導演願意大膽呈現的勇氣,都讓我十分佩服,我看的是抓住心頭佩服,全場觀眾卻是以笑聲取代。好笑嗎?表達壓抑的情感,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愛意,這好笑嗎?久別重逢、等待多年的吻,好笑嗎?為什麼大家會這麼喜歡以「笑」來表達自己呢?這些戲又不是拍的「可笑」,也不是拍的「好笑」,為什麼要笑呢?我一直對台灣觀眾看電影愛笑的現象感到奇怪,難道「笑」就代表「看懂了」嗎?這真是讓我很難過,何時大家可以用比較......正常的方式來表現自己觀影的情感呢?
看完影片散場,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現場有很多對情侶,最後都變成女生哭的泣不成聲、無法站立,男友只好在旁安慰,一場大概有十來對,這真是男友的新功能!
最後說我自己的感覺:
1. 李安電影的感情都很含蓄,這部片演員演的好,含蓄加上男性雄性肢體的粗暴氣力,擦撞出一種更壓抑、更令人難過的情感,當台詞出現「你知道這是多麼難以承受嗎?」,已經不是台詞的力量讓我感受到他所謂的「難以承受」是什麼,而是之前的一切所累積出來。
2. 我已經說過我最喜歡的兩場戲,也說明了原因,我其實最喜歡的是兩人分隔四年後那一吻,什麼叫做「爆發性」,這就是爆發,情感的爆發,觀眾中有很多人看到這場戲後深吸一口氣,我也是其中一人,太驚人了!太感人了!太痛苦了!也太喜悅了!百感焦急,很多談論壓抑情感影片所追求的不就是這個嗎?真是令人忌妒,他竟然用一兩個鏡頭就做到了!現在,即使用抄的,能抄到這樣也算是厲害!
3. 我個人不太喜歡結尾,可能是因為最強的戲已經看到,甚至覺得結尾有點長。不過,二十年的感情很難用兩小時說完,壓抑了兩小時的情感,到最後我有點受不了,但是這不公平,希斯萊傑的角色很有深度,有人極度推薦該片要看兩次,我想我會去看第二次,並會買DVD收藏吧!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3:15:53
http://cleanfor2months.blogspot.com/2006/01/blog-post_20.html
【斷背山】給他兩個蛋蛋!
什麼人說過,作家的每一個作品都是上一個作品的輪迴轉世;在「斷背山」,李安真是修成正果了。在「喜宴」裡弄擰了的,在「臥虎藏龍」裡走偏了的,這次全部都對了。「斷背山」精準而平衡,渾厚飽滿像一顆蛋!所以……Two eggs up!
我曾經偶然收到朋友寄來的錄影帶,叫做Shipping News。陰鬱天氣底下一個有點智障的人跟一個不吭聲的姑媽,可以想見有多悶,我幾乎沒看完。後來偶然借到普立茲獎小說「海角家園」,陰鬱天氣底下一個人跟一個姑媽……欸,不就是那個電影嗎!還是很悶,我又幾乎沒看完。前一陣子朋友寄來斷背山中譯的電子檔,要我寫點東西。我讀了兩頁一直分心,這事就算了。這是我與安妮普露的三度遭逢,都是一個悶字做結。
而李安不是一個才華亮眼的導演,至少在我眼裡不是。他內斂,有時內斂得不知所云,如「臥虎藏龍」裡周潤發與楊紫瓊談感情,徒見拐彎抹角聲東擊西。但是在「斷背山」裡,他卻把那麼悶的安妮普露,拍得那麼細膩鮮活。看這一場戲:兩個男的應該要放羊,卻互脫衣服追逐著玩了起來,在綠油油的山坡上,「翻滾吧,男孩」;可是奇怪少了一點什麼:怎麼沒有聲音?鏡頭拉遠,唉呀糟糕,原來是雇主用望遠鏡看到的呀。下一幕是其中一人在砍柴,雇主騎馬來了。閒閒說話。說完了,雇主當著他的面拿起望遠鏡來眺望山坡,意味深長的看他一眼,腿一夾,一勒馬,轉身走了。多麼簡潔又多麼精準!而整部片都是這樣的,無一失手。
不可能不拿「喜宴」出來比較。「喜宴」是中國傳統文化親情倫理劇,男同志在謊言中求生存,故事全部的重量都疊在趙文瑄的角色上,但是他卻演得糟透了,不會演深沈,只會皺眉頭。結果是沒有說服力:誰能理解這麼一個蠢蛋,卻能讓西方男人三從四德,又讓中國女人如狼似虎?那裡每一個人都怪怪的,老爸的開明跟兒子的性魅力同樣站不住腳。然而在「斷背山」,全部都對了:我不是同性戀,但是我戒不掉你。我結婚,我生小孩,我跟別的女人外遇,我去找男妓;但是我戒不掉你。
不可能不想到「藍宇」。請比對希斯萊傑內縮的嘴唇,與胡軍緊抿的嘴角;傑克葛倫霍的長睫毛,與劉燁的大眼睛。胡軍與劉燁已經非常稱職,否則那芭樂歌怎麼能夠令人流淚;但「藍宇」畢竟單薄。「斷背山」細密緊緻,每一個面向都有好多故事。希斯萊傑與傑克葛倫霍演得好極了;一個重逢的擁抱,五秒鐘的戲,卻能從朋友的抱、很久不見的抱、忽然不對勁了、然後瞬間變成老情人爆炸性的抱。才五秒。
首映場前,李安進來,也許是很累,也許是斯文,也許是柔軟,也可能是很娘;總之他軟綿綿的說:「我是從台灣出去的導演,現在還是用台灣人的眼睛看世界。」給他兩個蛋蛋!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3:16:34
http://docvic.blogspirit.com/archive/2006/02/01/%E6%96%B7%E8%83%8C%E5%B1%B1%E8%A7%80%E5%BE%8C%E6%84%9F.html
Brokeback Mountain movie review 斷背山觀後感
medium_bbm.jpgTW.gifOIKOS生活網電影世界的義工版主寫了一篇斷背山觀賞後感想 我看完電影後 也是感觸良多 但是文筆不好 寫不出來心中那種感受 讀到這篇文章 覺得版主的心得跟我非常相近 轉載跟大家分享 有雷! 未看影片者 勿繼續閱讀
作者 huangleon在淡然與濃烈之間的【斷背山】
去看了斷背山,兩次。第一次是媒體試映會;第二次,則是自願陪朋友去看。
第一次看的時候有點震驚。我預期這部片會很淡,只是沒想到會這麼淡。於是,在導演如水行板的敘事帶領下,還沒來得及做心理準備,片子已作終。因此,我決定去看第二次,認真的、用力的,去品嚐每一個鏡頭。
第二次,淡然的感覺更濃烈了。把如此濃烈、驚心動魄的愛情用如此淡然的手法訴說,或許這是近五年來我看過的最佳敘事愛情片。
說導演的手法淡到令我震驚,不是沒有理由的。全片自頭至尾的運鏡平鋪直敘,大量使用long景與長鏡頭、充滿雲與水的自然/鄉村風色,連配樂,大部分都是極精簡的吉他;弦音的撥動,令人隨之心動,彷彿置身於這一段感情之中。
我之所以用【淡然】二字,而不用【恬淡】,是有理由的:全片中充滿了懷俄明的山景水色,但是我卻感受不到任何的恬適之情。劇中的高空闊景與壯麗山色,所對比的是兩位主角Jack與Enis的極度壓抑。景色越壯麗、自然越遼闊,越令人覺得天地之大,竟無二人可容身之處;悲哀,由此而生。對比過場的鄉村吉他絃聲,更是點題。
雖說Jack與Enis都壓抑,但是二人的壓抑形態與程度確是有所不同的。對比之下,Jack遠較Enis更加勇於表達自己的感情,以及面對自我:幾次帳篷中主動求歡(抓手環腰、裸裎等候)以及所面對Enis面對自我(包括自我的情慾以及對此情慾的否定)時展現的包容(在帳篷中以及後來中年露營時的溫言安慰),都說明了Jack雖然不得不屈服於巨大的社會壓力,但是並沒有進而否定自我以及所追求的愛情。
這部份,正好映照了Enis面對情慾、壓力以及自我認知的處理態度:任由兒時的創傷記憶型塑自己的暴力行為,藉由暴力的呈現來說服自己排斥所謂的陰柔,凸顯雄性氣概,彷彿陰柔或者雄性與否,跟愛有任何的相干。這樣的暴力行為,可以表現在帳篷中兇猛的拉扯/抵抗、可以表現在二人發生關係後,戲耍時的貿然怒擊傑克、也可以表現在感恩節前妻新家的廚房中,阻止前妻說出真相(那怕根本沒人聽到)的手上。
表象上看來,傑克是陰柔的、恩尼斯是陽剛的。但在面對自我以及事實的層面上,或許傑克才是真正直截了當的、恩尼斯才是迂迴委婉的。這樣的壓抑對比,在懷俄明的遼闊天空下,更令人心酸。但恩尼斯的陽剛表象以及對自我的抗拒是有理由的:童時記憶告訴他,這樣的戀情與情慾,代表的是死亡(【換個時間、換個地方,你我都會沒命】恩尼斯在露營時如是說);比死亡更可怕的,或者是死亡的影像(壕溝中暴露下體的老鳥屍體以及恩尼斯想像中遭眾人痛毆致死的傑克)所真正代表的,是代表了被群體排拒與孤立的恐懼,也凸顯了主流價值如同天或山一般的巨大化。於是乎,兩個人唯一能享受戀情的處所,不是如同主流價值戀情一般的,能在遼闊的原野之間,反倒是令人幾乎快幽閉恐懼的,極度狹小陰暗的帳篷及汽車旅館。而這樣的價值觀/自我觀感,一直到恩尼斯聞知傑克死訊,並且決意為愛人完成遺願的過程中,才有了變動。最後我們看到,這樣的變動,終於具象在兩件染血的襯衫上:傑克的在外,恩尼斯的在內。也因此,恩尼斯在傑克童年故居的房間中,終於了解傑克用情之深,擁抱兩人襯衫的那一幕,令人不禁潸然淚下。
正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這樣的一個遲來的擁抱,不是只給逝去的傑克,也為了緬懷自己過去青春的死亡。
對照這一幕,後來結局恩尼斯衣櫃上的斷背山明信片,以及整齊吊掛的兩件染血襯衫(恩尼斯在外,傑克在內),或許可以象徵恩尼斯對自我/傑克的真心接受,以及對牛仔/雄性主義/傳統價值象徵的不再在乎--或至少試著不去在乎的努力。
於是,他可以靦腆笑著對即將結婚、一臉熱切的女兒說:【管他的,叫他們再找一個老牛仔就好了。】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3:20:36
http://www.sun-line.idv.tw/blog/index.php?pl=218
《斷背山》‧無法錯過的愛情滋味
在《斷背山》拿下大獎後,李安返台參加首映前,我將《斷背山》簡短的小說讀了一遍,坐進電影院裡,不管是同志的議題,或是李安得獎的光榮,都從「斷背山」的美景,開始延伸。
知道能有機會看首映,是在首映幾天前,當時《斷背山》的小說一直被我用緩慢的速度閱讀著,在確定可以看首映的那晚把《斷背山》原著看完。故事很短、很簡潔,從開始到結束,像是只是閱讀一個故事,知道一件事而已。關於同志、關於許多看似應該沈重的問題,都平緩的表現著。
李安的《斷背山》,跟他以往給我的印象一樣,四平八穩,沒什麼好挑剔的。故事從文字跳躍成畫面,跟著小說的步伐走,幾乎是在腦海中,以所閱讀過的文字,逐字逐句的在眼前上演。而這其中,也添增了許多文字裡沒有交代,再做擴張的部分。
對於電影《斷背山》所加進許多小說沒有的元素,將本來一直繞著兩個男主角「傑克」及「恩尼斯」的故事加分不少,尤其多添增兩個男主角「傑克特斯(Jake Gyllenhaal 飾)、「艾尼斯戴爾瑪(Heath Ledger 飾)」的家庭生活,讓原來壓仰的情感,更加突顯、暴烈。
除了多添增的元素之外,言辭的修飾、畫面的呈現,以及一些內在的情緒,都處理的極為細膩,最後一幕,當艾尼斯面對他與傑克合而為一的衣服,傑克本來套在艾尼斯襯衫外的衣服,被收藏在艾尼斯的衣服內。艾尼斯說:「傑克,我發誓──」。「斷背山」上的記憶,停在艾尼斯的眼裡。
這大概是我覺得最平穩的同志片,該有情慾、掙扎、壓抑、悲傷、喜樂,都存在了,沒有太多的狗血,也沒有太牽強的轉折,更沒有以往非得要加上幾筆、強調幾句的悲情,它讓我感覺平凡,卻很深刻!
斷背山官方網站
中文的官方網站Flash根本就跑不出來。英文的做得很不錯。尤其是提供了這篇文章搭的這張我最喜歡的圖。溫暖且悲傷。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3:21:10
http://priscilla.bluecircus.net/archives/006900.html
各自心中一座斷背山
你說你不敢獨自一人去看《斷背山》,怕長久以來在愛與責任中掙扎的你會頹倒崩潰。
的確是,自以為堅強如我,看完後卻使得幾乎痊癒的傷口隱隱作痛,無言無淚且無法開口的深沈悲傷,持續在心上徘徊縈繞久久不散。
0005563-ss.jpg
那天下著雨的夜晚,在觀眾不算太多的非主流電影院裡,我緊抱著自己的外套,帶了一杯好咖啡,平靜地等候開演,跟其他喧鬧的院線片不同,在He was a Friend of Mine歌聲中,我被淡淡地導引進入懷俄明州的公路。
為什麼去看這部電影,我想是希望弄清楚心中的那座斷背山在哪裡,沒有期待會被感動;或者說我並沒有帶著一種為了看電影而去的心情,只是碰巧,星期六的夜晚,下著雨,有點想出走。
故事的開始平凡無奇,兩個年輕小伙子碰巧一起去斷背山牧羊,竟發展成一生至愛的情感。
是的,只是碰巧,愛情的開始。然而愛情又為了什麼殘忍的理由結束呢?或者也只是命運的一個玩笑?
你說為什麼碰到的偏偏是她?而你為什麼就是優柔寡斷,無法痛下決心離開她?
為什麼我碰到的又偏偏是你?而我為什麼總是要一再告別,沒有任何留下的理由?
你說你想出走。就像當年的我一樣,逃到沒有人找得著的天涯海角,而終點在離你最遠的角落。
而我想反問你,曾經有那麼一個地方埋藏愛過的記憶,你恐怕忘記而一再回想?曾經有那麼一個人,你把她放在長長的人生中一個極重要的位置?你收藏她寄給你的明信片,或者她穿過的一件衣裳?
我不知道四年後再見面是不是能就此確認彼此的感情,也許四個月、四年,或者四十年,等到我們各自有了生活的伴,頭髮花白,是不是還有力氣狠狠給對方一記拳頭,咬著牙問:你為什麼當時要娶別人?
或者等到你我都化為灰燼,不再有關於愛情的一切提問,只留下各自心中一座斷背山,永遠在那裡。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3:27:22
http://blog.chinatimes.com/prayer/archive/2006/02/09/38503.html
隨筆與隨想:斷背山的另一邊
Posted on 2006-02-09 23:24 彭蕙仙 閱讀(14817) 迴響(985)
斷背山的另一邊
因為是李安,這部電影變得有點難談,因為他是台灣之光,也因為他一貫是溫和的人,即使這部電影談的是這麼激烈的主題,反對的人在發言前也還要斟酌再三,畢竟李安把這部電影拍得這麼美、這麼和緩。
然而,再怎麼抒情、再怎麼柔和,《斷背山》說的始終是一個不負責任與扭曲的人倫的故事。片中的兩位主角傑克與恩尼斯年復一年背著自己的妻子與情人激清相擁,這是明顯的不忠;他們對婚姻的傷害,與他們愛戀的對象是同志與否並無本質上的差異,如果是一段異性戀,維持二十年的外遇有何值得稱許之處?如果異性戀的不倫必須遭到批判與遏止,為何到了同志戀就成了令人同情讚嘆的淒美與無奈?
或許是為了凸顯同志情的唯美與高尚,《斷背山》裡的婚姻與異性戀男人一概被醜化並矮化:傑克唯利是圖的妻子、跋扈囂張的丈人;恩尼斯不解風情的妻子艾瑪,以及艾瑪再嫁的男人,弱雞一般連切肉都還要用電動刀;露天晚會上,對女人口出輕薄的路人甲、乙;還有,片中很明顯的要傳達一個訊息,異性戀的性愛會有生小孩的麻煩,養兒育女是多麼沉重的負擔,但同志戀可就輕省得多,同性戀的性愛深達靈魂卻不必有塵俗的煩惱──這樣的觀念真的值得大家如此推崇嗎、對家庭,我們一定要貶抑至此嗎?
恩尼斯跪哭著向傑克埋怨:「如果沒有遇見你,我的人生不會變成這樣」,說明同性戀情受後天與環境影響的可能性;傑克則明白表示他無法靠著跟恩尼斯兩、三次的幽會「撐過一年」,所以必須三不五時進行同性的性交易,來滿足身體的需要,說明這樁戀情的背後同樣受到人最基本的欲望的箝制,並無昇華與新生的作用和機轉,這樣的一分愛實在無需被格外賦予特別的意境與高度。
在懷俄明的好山好水間,進行的只是情欲的追逐與征戰;延績斷背山上的恣意縱情,摧毀的是山下至少四個人的人生:傑克、恩尼斯與他們的妻子;緊緊抓住年少時驚心動魄的欲望記憶,失去的是在未來的人生裡好好活下去的力氣;斷背山的悲劇在於傑克什麼歡愉都要、在於恩尼斯什麼風險都不想承擔。
當這樣一部備受好評的電影不斷流傳時,真的很擔心它會在年輕一代的心裡留下何種影響力──什麼時候開始,背叛成了一樁美德、而所謂的忠於自我又成了自私自利的化妝品?《斷背山》或許是一部「拍得很好」的電影,但我實在不能認同它是一部「好電影」。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3:30:50
http://www.atmovies.com.tw/event/BrokebackMountain/index2.htm
台灣斷背山影評特輯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2-25 23:33:53
http://publish.lihpao.com/Feature/2006/01/25/2006i01241/index.html
電影碎碎唸 《斷背山》 愛情的難題
文 莫觴
在英國和一群當地朋友觀看李安導的《斷背山》,令我忍不住向他們提到他是我們台灣裔的導演。如李安自己講的,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要拍出美國文化中細緻的感情著實不易,但心思纖細的李安,總是那麼精準地捕捉人物豐富的肢體動作及語言起伏。
和李安不同的是,身為文學研究者,我發現愛情似乎自古到今,總是超越時空,好的作品總是令人動容。此片,除了多元呈現愛情的難題外,李安試圖回歸「自然」的動機不言可喻。
這部電影,改編自得獎無數的美國女作家普勞斯(Edna Annie Proulx)的同名短篇小說《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最早刊載於1997年10月13日的美國《紐約客》雜誌 (The New Yorker)。
故事內容描述兩個勞工階級出生的年輕人艾尼斯(Ennis,希斯萊傑 Heath Ledger飾)和傑克(Jack,傑克賈倫霍 Jake Gyllenhaal飾)相知相惜,卻又因多方的壓力,最後造成悲劇收場。
1963年夏天,這兩個美國年輕人受雇於農場,一同驅趕綿羊群到懷俄明州的斷背山牧羊,兩個性格迥異的年輕人在大自然的洗禮下,萌生了他們的本能,也就是「愛」,如電影海報標題上寫的:「愛是自然的力量」(Love is a force of nature.)。
只是,兩人相知相惜的日子太過短暫,隨個工作的結束,彼此沒留下隻字片語便分道揚鑣,各自過著主流社會的家庭模式,娶妻生子。兩人多年後再度相遇,狂熱的激情卻在無意間被妻子目睹。
之後多次的私會,讓艾尼斯的婚姻裂痕愈來愈大,眼見自己的家庭危機及工作壓力,艾尼斯在最後一次和傑克的「釣魚之旅」起了無法挽回的衝突,更成了兩人此生最後的相聚。
多年後,和前妻離異,判賠幾乎畢生積蓄的艾尼斯,收到一封寄給傑克卻遭被退回的明信片,上面印著斗大的DECEASED(已故)戳記,失魂落魄的艾尼斯才千方百計想尋回傑克生前的身影。
黃沙、枯枝、破屋等蕭瑟的場景,更強化此劇的悲劇張力,而傑克珍藏兩人最初在山上打鬥時留下斑斑血漬的襯衫,最後竟成為艾尼斯唯一可供憑弔的遺物,亦是全劇最令人鼻酸的結局。
李安處理劇中深刻的同志愛情,被視為是美國主流電影中第一部與愛滋病無關的愛情文藝片(Romance),有人則拿電影海報與《鐵達尼》相比,只是,《鐵》片跨越的是階級的藩籬,《斷背山》則用陽剛及「已婚」的同志形象挑戰(美國)社會對同志的刻版印象。
不過,從導演的運鏡中,不難發現浪漫主義與寫真主義的交錯,其中更將各種微妙的情感做了深刻的處理。
首先,電影以傑克和艾尼斯的感情為主軸。初到農場簡陋辦公室報到的兩人,在門外等候時初次照面,率性的傑克只能從車子的後照鏡凝望著羞澀的艾尼斯;另外,辦公室幾次失準的眼神交會,亦讓他們錯過彼此探試的機會。
隨著兩人驅趕大批的羊群上斷背山,進入了大自然,同時也召喚著他們最原始的慾望。兩人酒後三巡,因天寒地凍,始共睡帳蓬。帳蓬內最初是傑克的試探,艾尼斯則從抗拒到激情,但是,兩人的關係並沒有馬上如膠似漆。
畢竟,艾尼斯對同性戀的焦慮早在童年時期和父親及哥哥,在郊外目睹農場一名工人因同性戀事件,招致慘死溝渠的下場,這樣的模糊記憶成了他起初抗拒傑克的原因。
但是,在浪漫詩人筆下壯麗雄偉(sublime)的山巔,年輕時代愛的印記便悄悄在大自然的催化下烙印在彼此的心中,同時,山野間spa般的電影配樂,簡單的吉他聲,更讓觀眾在放鬆的心情下,感受大自然的壯闊及《藍色珊瑚礁》式的純情。
儘管如此,寫實主義的現實也悄悄滲透其間,如灰熊的出沒,被野狼淘空內臟的綿羊,野外的嚴寒及物資的不足,甚至農場經理望眼鏡的偷窺。如果說傑克與艾尼斯代表著感性與理性;這些對比,恰如其份地展現在天真浪漫的傑克與沈穩內斂的艾尼斯身上。
對於傑克的個性,正如浪漫詩人拜倫、雪萊的狂放,他們不僅歌頌大自然,更歌頌人類原始奔放的情感。拜倫無度的夜夜笙歌,據說他曾誇口,在威尼斯一年期間,與 250個女人做愛,甚至因為和各階層的男人及女人發生性關係,受到英國社會輿論譴責而被迫逃到義大利;雪萊更以「沒有愛的婚姻是不道德的」(Marriage is immoral without love.)為由,拋下元配,與瑪麗私奔。
傑克雖未丟下妻小,也無法與艾尼斯私奔,他只能在沒有艾尼斯相伴的日子,在酒吧大膽示愛,甚示越境至墨西哥找男妓,或消耗體力在牛仔群中。最後與艾尼斯的決裂,也迫使他盲亂地在美國保守的 60年代四處大膽求愛。他如拜倫死於傷寒,雪萊在湖上翻船溺斃一樣,他們的人生似嫌短暫,卻是狂放派浪漫詩人主動追求人生的典型。
反觀艾尼斯,他算是電影中最具悲劇性格的人物。他的名字音似羅馬帝國的開創者伊尼亞斯(Aeneas),就是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巨著《伊尼伊德》(Aeneid)筆下的主角,此書亦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史詩。
描述特洛伊王子伊尼亞斯扶老攜幼逃出戰火肆虐的特洛伊城,前往義大利建國的過程。途中,他的建國責任感迫使他拋下與迦太基女王黛朵(Dido)的戀情,也導致黛朵在無助及盛怒下,投身火葬堆的烈燄中。
與高貴的王子相比,本片主角艾尼斯的背景反而變得如此單薄,但他試圖彌補已搖搖欲墜的家庭的「責任感」,倒和王子伊尼亞斯有幾分相似。他在工作及家庭的雙重壓力下,切斷和情人傑克近20年的戀情,卻造成傑克自我放逐,造成悲劇死亡。
另外,與《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中的杜倫(休葛格飾,亦是他的成名電影)相比,就性別、階級的角度上看來,艾尼斯都是相對地卑微,他唯一可嗅聞傑克存在的憑藉,就只剩傑克生前那件牛仔上衣。只是,兩人最後望著窗外悵然若失的神情倒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此片另一條感情的軸線卻是偏斜的。我們在兩個男人真實的眼淚中看到另一種狂亂愛情的真實存在,他們呈現了柏拉圖《對話錄》中蘇格拉底一直「告誡」的男男激情;在他們的妻子的眼淚中,我們同樣看到愛情真實的存在,只是,她們所遇非人。
李安不常在床戲中下猛藥,通常只是點到為止,但是,在男女的激情戲中,步調不是女方主動,就是男方少了激情的元素。
兩個女人在李安一貫的風格中,都是情慾自主的女性。《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章子怡飾)就是一個主動追求愛情的女性角色,只是,和《斷背山》裡的兩位女配角一樣,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灑脫的羅琳在酒吧中甩開了追求她的牛仔,主動上前跟傑克攀談,之後兩人在車內雲雨,雖然她表面客套的詢問自己會不會太主動,但顯然她是主動追求愛情的新女性,正如她出場時的女牛仔形象。
傑克死後,她接到艾尼斯的詢問電話,我們發現她不帶感情的訴說傑克慘死的過程,只是,多少從她些許的淚光中看到她正悼念著以往美好的記憶,只是,她堅毅的神情,卻隱然對丈夫的不忠做出無言的抗議。
另一個女性,也就是艾尼斯的老婆艾瑪,雖然和艾尼斯結合看似平淡,但在幾個性愛的場景,我們發現她的女性性自主的特質。比如她主動的性邀約,最後發現挽不回丈夫那顆早已和傑克出走的心後,她除了拒絕丈夫主動的或說「履行義務」的性愛,最後更斷然與艾尼斯離婚,並爭取幾乎讓丈夫身無分文的贍養費。如此,都充份展現她的女性自主特質。
簡言之,這部片「可怕的」或正確地說具顛覆力的地方,已不再是同志議題,而是如吸血鬼或女巫事件一般,同性戀早悄悄「滲透」到異性戀社群,可能是女人的男友、丈夫或父親,只是不知那個「神秘的」情慾開關何時啟動。
畢竟每個人的情慾啟蒙期都不同,我們要思考的是情慾本身的自由流動,如何建構一個情慾自由的社會,更是這部片子之後要思考的問題。再者,不管什麼形式,深刻的愛情(或性愛)得來不易,若未及時把握,人生將少了絢爛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