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名醫,何解有書流傳的佢比不上華陀出名
很多事情並未遺忘,只是不被想起。坊間的流行話語,套在歷史,一樣適用。進一步說,很多事情,很多史實,發生過了,不為人知,因為不被記載。
沒有記錄,或者被記錄了但又湮滅,以致後人不知道,但不代表未曾發生。
所以,對於歷史是否曾發生某事,或有無某人,在爭論中有一種辨識法則,說:沒有,因為某某書、某某書並未記載。
因此,在兵馬俑出土前,有史學工作者駁斥兵馬俑之可能,因為司馬遷的《史記》並未寫到這一段。然而後來兵馬俑活生生呈現世人眼前。
為什麼說這些?實在有感於以張仲景的傳奇神醫身分,都差點變成不存在的人物。他的人,他的名字,他的醫書。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南陽郡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等醫學書籍。
張仲景天賦異稟,所處的時代,疫病流行,人民生活困頓、顛沛流離之外,還為疾病所苦,病死者不計其數。張仲景在書序中自稱,他的宗族兩百多人,建安以來,不到十年,死於大疫者達三分之二,傷寒佔七成。張仲景因此發憤學醫,立志為百姓解脫疾病痛苦。
張仲景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之後勤讀、鑽研《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對前人「辯證論治」的治病原則,加以研究,行醫多年,總結臨床經驗和學理,整理出《傷寒雜病論》等書。
張仲景在醫學上的成就很高,他以「八綱辨證」和「六經論治」為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所謂「八綱辨證」,是運用「望、聞、問、切」等四診,分析和檢查疾病的部位與性質,而歸納出來「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等八綱,決定治病原則。所謂「六經論治」是臟腑經絡學說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它把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整個臟腑經絡互相聯繫,歸納成為六個證候類型。(「六經」指三陽經: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三陰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
張仲景的生卒年無法確定,說法紛紜,普遍認定他生於東漢桓帝和平元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150-219年),活了七十歲左右。也就是說,張仲景和另兩位名醫華陀、董奉(「杏林」典故的主角),生在同一個時代,有無打過照面,已不可考。
但是三國時代這麼一位傳奇人物,生平事蹟卻未見於《三國志》、《後漢書》等史書。張仲景沒有個人傳記,也未在其他傳主裡被順帶幾筆提過。比起華陀有傳,比起董奉至少在《三國志.士燮傳》裴注引《神仙傳》時出現過,張仲景真的寂寞得多。更不幸的是,人亡書息,張仲景去世後,書彷彿消失了,不在人世間流傳。
然而,人有人的命運,書有書的命運。在史書有傳的華佗,下獄時把他的畢生心血《青囊經》這本醫書,交給獄吏,卻因獄吏害怕而焚入火中,從此絕跡人間。在史書無傳的張仲景,死後著作一度沈寂,沒有人提起,沒有人看過,直到晉朝,一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和《傷寒雜病論》偶然相遇。書雖然已是斷篇殘章,王叔和識貨,嘆為奇書,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搜采仲景舊論之散落者……撰次成敘,得為完帙」。
王叔和把《傷寒雜病論》重編拆解為《傷寒論》和《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兩書,前者論傷寒,後者論雜病。但後者又失蹤了。
宋仁宗時,翰林學士王洙在書庫發現一本被蠹蟲蛀掉的竹簡,就是《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後來,經林億、孫奇等人校訂,《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即《金匱要略》)和《傷寒論》終於並傳於世。
《傷寒雜病論》被譽為「方書之祖」,是中國最早的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張仲景用藥簡單,《傷寒論》共一百多個方劑,只用約九十味藥,而且二千年前使用的方劑,像小柴胡湯、葛根芩連湯、五苓散、苓桂朮甘湯、麥門冬湯等,現今仍是中醫常用的處方。真是太神奇了。而這麼神奇的醫家,這麼神奇的醫書,差點就埋入歷史塵埃裡。回想起來,好險。 張仲景同佢並列東漢兩大神醫架喎!!!!
不過當然關三國演義事喇
再加上華佗又係全世界第一個做手術既人...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