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hé 偷拍
終於看了,不同其他評論,認為講社會監察的事,反而我著眼一個人、一個團體,面對自己良知被挑戰,秘密被揭穿的反應。不過,總歸是看完感到打從內心深處恐懼的電影。
甚至當中一段新聞片段,都暗將男主角指向伊拉克中那個霸權聯盟.....
還有,友情提示,本片有毫無準備下的震撼鏡頭,請觀眾小心。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8-8-902:58 PM 編輯 ] http://blog.webs-tv.net/jostar2/article/1058194
《隱藏攝影機》的一些細節
jostar2 - 影片內幕 | 2006-01-09 19:42:19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26
看過《隱藏攝影機》一片,決定提供一些細節供大家參考。放心,沒透露什麼劇情,敬請安心食用。
《隱藏攝影機》裡面提到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七號事件,以下是很簡短的關於這事件的歷史。
阿藍˙塔斯馬 (Alain Tasma) 執導的影片《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七號黑色暗夜》(Nuit noire 17 octobre 1961) 二○○五年十月十九日在法國上映。以下是電影海報。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七號,經由「民族解放陣線」FLN (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 的號召,約有三萬名阿爾及利亞人跑來巴黎市區遊行爭取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當夜爆發激烈警民衝突,數千人被逮捕。據估計約有三十二人到三百二十五人死亡,數字差距之大是因為毫無官方數字統計。來遊行,為什麼會有人死亡?原因是巴黎警察局長莫黎斯˙帕朋 (Maurice Papon) 下令毆打遊行群眾,甚至直接把遊行群眾丟進塞納河。所以,不少人是被警方丟進塞納河淹死的,也有一些在陸地上的屍體被警方丟進塞納河。警方封鎖消息,讓六一年「十月十七屠殺」被人遺忘。
一直要到四十年後,二○○一年十月十七號,巴黎市長貝禾童˙德拉諾埃 (Bertrand Delanoë) 才紀念六一年「十月十七屠殺」。絕非巧合:貝禾童˙德拉諾埃在二○○一年三月勝選巴黎市市長一職,是第五共和以來第一位左派(社會黨)的巴黎市長,同時也是全法國第一位出櫃的同性戀市長。請注意,是在二○○一年三月選舉之前即已出櫃,並且在二○○一年三月選舉期間「很意外地」未遭保守右派攻擊。周星星我親自經歷這階段,當時絲毫不知貝禾童˙德拉諾埃是同性戀。一直要到一年後才從別的管道知道他是同性戀,再回想二○○一年三月選舉期間他的性向未被選戰揪出來打,實在是佩服法國政治的成熟。(某種程度啦,因為我認為它還不是百分之百地成熟。)
莫黎斯˙帕朋在法國是爭議性人物,在「佔領期」(1940-1944,法國被德國納粹佔領的時期) 期間,莫黎斯˙帕朋(時任法國西南部地區警察局長)和德國納粹簽字合作逮捕法國境內的猶太人、送到集中營(當然日後有不少人被毒死),他的這一段過去在一九九○年代被提起訴訟,被判「犯下人道罪行」有罪入獄服刑,但也已經因為健康問題出獄回家休養。
《隱藏攝影機》片中一段作家談話的電視節目的畫面,被男主角丹尼爾˙歐特伊 (Daniel Auteuil) 跟剪接師說要從哪一點要剪掉。其中一位女作家,嘿,非常眼熟,她就是瑪札琳˙龐糾 (Mazarine Pingeot),法國前總統弗杭蘇瓦˙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rand) 的私生女。
在男主角丹尼爾˙歐特伊他家,滿書架的書代表的是他的職業。但是眼睛尖的在下發現在書架上有一盒 DVD,是法國大導演莫黎斯˙皮亞拉 (Maurice Pialat) 的 DVD 全集上卷,共有五部影片以及一本劇本。之所以很好認是因為那一盒 DVD 的盒套印了莫黎斯˙皮亞拉的照片。《隱藏攝影機》開拍的時候仍然只有上卷出版,但是去年二○○五年秋莫黎斯˙皮亞拉的 DVD 全集下卷也已出版,兩卷合起來完完全全是全集不漏任何一部片。筆者擁有上卷缺下卷。
接下來研究一下《隱藏攝影機》的法文片名 Caché:理論上應該是「隱藏攝影機」caméra cachée(在台灣很不當地被譯為『偷拍』,但是『偷拍』應指廁所、裙下的偷拍,而電視節目搞笑的偷拍畫面應譯為『隱藏攝影機』),但是很奇怪片名不直接用 Cachée 指涉陰性名詞「攝影機」,反而用陽性,所以筆者猜想是一位男性攝影者躲在這一切之後。
至於《隱藏攝影機》一片引起觀眾猜測到底是誰拍攝跟寄送錄影帶,對不起我必須停在這邊,即使我已經有一套我自己的見解。 http://blog.webs-tv.net/entrepot/article/1072894
《隱藏攝影機》(Caché)
entrepot - ㄧ開頭 | 2006-01-12 14:42:33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3
作者:周星星。《隱藏攝影機》是一部論點引導片 (film à thèse),亦即以一種論點 (thèse) 來開啟敘事,建構出一部虛構的劇情片。就像某些影片採取立場反死刑(或支持安樂死),由反死刑(或支持安樂死)此一論點建構出一部虛構的劇情片。因此,論點引導片也就是介入的影片 (film engagé),背後絕對有政治目的。
《隱藏攝影機》此片繼續奧地利導演米開耳˙韓內克 (Michael Haneke) 纏繞腦中的論點:影像如何讓現代生活失序。影片本身在節奏上稍微悶,在氣氛上讓人不安,更顯得米開耳˙韓內克在歐洲獨樹一幟。但是韓內克的影片刺激出來的東西更多是學術上的辯論,而不是它們本身存有激情。《隱藏攝影機》更加證明這部片只是韓內克他自己的論文,因為只有這最不妥的解釋能釐清本片最關鍵的問題:「到底是誰藏在 (caché) 攝影機後面,寄錄影帶、寄卡片、打匿名電話?」
影片以一段長時間畫面開場,除了充作片頭、上工作人員字幕外,幾乎沒發生什麼事,只有不相關的人、車經過而已。這是什麼?是街頭的監視錄影帶嗎?突然插進一段畫外音:「Alors ? --- Alors rien !」(「怎麼樣?」-「沒怎樣!」)一女一男的聲音。然後一個男人走出來,他是 Georges Laurent(由 Daniel Auteuil 飾),然後他再回到屋內,我們看到他的妻子 Anne Laurent(由 Juliette Binoche 飾),他們繼續研究那一段長時間畫面。僅僅三個鏡頭,揭露《隱藏攝影機》最關鍵的三個面向:第一,Georges 出門那一段畫面是劇情正在發生的畫面,和錄影帶的畫面完全沒有畫質上的差別,因為《隱藏攝影機》這整部片都是韓內克用高解析度的 DV 拍出來的,韓內克已經故意模糊觀眾所看到的畫面它們的「時間」的問題。換句話說,看《隱藏攝影機》這部片,必須要注意有哪些畫面很可能隸屬錄影帶的畫面。第二,Georges 跟 Anne 是一對夫婦,他們是受害者。第三,錄影帶代表侵犯這一對夫婦的惡勢力,存有威脅,但不知威脅來自哪兒。
劇情繼續發展,發現他們有一個十二歲的兒子 Pierrot(由 Lester Makedonsky 飾),更加強理解韓內克內部一貫的邏輯:除了夫婦的名字之外(見尾註),一個夫婦彼此忠貞、擁有一個獨生子的資產階級家庭被影像擾亂秩序,至少《班尼的錄影帶》已經如此。經由錄影帶上的影像,我們知道 Laurent 這一家人住在 rue des Iris(鳶尾花路),位在巴黎十三區(見尾註),環境清幽,是典型的資產階級家庭味道。但是從第一卷錄影帶開始,Georges 跟 Anne 這一對夫婦就開始失控:Georges 問 Anne 塑膠袋裡面還有沒有其它東西,Anne 回答說沒有,但是 Georges 還是把塑膠袋找來親自再檢查一番,導致 Georges 跟 Anne 之間的信任關係開始鬆動。
韓內克精於設計,所有元素一把抓,但仍難免過於人工化的批評。Georges 跟 Anne 這一對夫婦去警察局報案,才一出警察局大門,就差一點被一位自行車騎士(由 Dioucounda Koma 飾)撞到。Georges 的反應很激烈,「Espèce de connard !」(白痴賤胚!)非常重的一句話,絕非只是「你怎麼這麼不小心!」而已。而那位自行車騎士是位非洲裔,讓整個問題更複雜,也絕非是跟劇情毫不相關的插曲。這種人工化的設計,完全是《錯誤密碼》開場的第一個長時間鏡頭(可能長達五分鐘),顯示 Georges 雖自命是文化人,但資產階級的傲氣、高盧白人的種族主義心思形態已具體被呈現。況且再看看 Georges 的工作圈:他主持一個書評電視節目,他的作家來賓大聲談阿凸˙韓波 (Arthur Rimbaud),他在書店講行動電話、在他旁邊一位男士高談闊論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他的住家牆上滿滿的都是書,也早已添購寬銀幕平面電視,邀請朋友用晚餐談的仍是文化界的事務(寫劇本、出新書),還藉由 Georges 的母親(由 Annie Girardot 飾)之口透露出 Georges 以前常常練鋼琴──多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典故:Annie Girardot 在《鋼琴教師》飾演極嚴厲的母親……簡短說,Georges 活在一個封閉的資產階級世界,若無意外,他不會和另外一個世界的人交錯。
又是一段影像,始終要拖過一段時間才能知道這到底是劇情正在發生的畫面還是錄影帶的畫面。倒轉、前進,再來畫外音,我們得到一個新線索:avenue Lénine(列寧大道),位在巴黎市東郊的小市鎮侯曼維勒 (Romainville)。我們從資產階級的空間跳到郊區無產階級的空間,「年輕人」無所事事齊齊排排坐,完全的法國現實都被拍在錄影帶裡面。Georges 決定私底下自己調查,追出他已經遺忘的童年回憶:Majid(由 Maurice Bénichou 飾),窩在 HLM (Habitation à loyer modéré)──「國民住宅」裡面的一位阿爾及利亞裔中年男士(請注意其房間陳設以及 Georges 他家豪宅兩者之間的對比),居然變成韓內克觸及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七屠殺」(敬請參考這網誌,請點這裡)的藉口,讓這部片更多加一面政治的以及種族面的議題。的確,呈現一個為雞砍頭的畫面居然比所有的警匪槍戰畫面更暴力,戰慄到令人難忘(才會成為 Georges 的惡夢)。Majid 對 Georges 說:「Qu'est-ce qu'on ne ferait pas pour ne rien perdre ?」(為了不要失去任何東西,哪些事情是我們不應該做的?)語帶雙關。一,Majid 跟 Georges 說他才沒做什麼他(Georges)口口聲聲硬認為是他(Majid)做的事;二,多年前他(Georges)就不應該做那一件傷害到他(Majid)的事:某段天大的謊言。我們不知 Georges 是否真的悔過,但言談中 Georges 仍說到那段天大的謊言只是小孩子做的蠢事 (bêtise) 而已,從「蠢事」可知他也知是一件錯事。但是,一直到片尾,Georges 的表現令人失望,因為劇本讓他始終以為他自己的看法是對的,即 Majid 或 Majid 的兒子就是寄錄影帶的「藏鏡人」(le caché)。更糟的是:他永遠不會對 Majid 的死感到任何愧疚。
最關鍵的問題:「到底是誰藏在攝影機後面?」首先,應該真的不是 Majid,因為看樣子他似乎是真不知情。會是 Majid 的兒子嗎?很沒有説服力,因為看到他面對 Georges 的骨氣,為什麼要做了這一切壞事但是到最後跟 Georges 矢口否認是他所為?且,他拍到自己家門牌號碼引誘 Georges 找上他們家,絕對是怪事。三,莫忘記在法國社會他跟他父親 Majid 都住在「國民住宅」裡面,社經地位極低,如何富裕到擁有一台轎車、一台 DV 跑去 Georges 在外省的老家拍畫面?
假設既不是 Majid 也不是 Majid 的兒子所為,那會是誰知曉 Georges 跟 Majid 彼此之間的秘密,並且能夠畫出小孩子吐血的圖案?若真有這第三者,或再扣除 Majid 的兒子之後的第四者,想必是韓內克虐待觀眾的安排,或這第四者即是韓內克他本人。亦即,追問最符合邏輯的「藏鏡人」到底是誰已經讓觀眾倍感疲勞,韓內克也已經故意不提供最符合邏輯的解釋。直到有那曖昧的最後一幕。
最後一幕顯示 Majid 的兒子跟 Georges 的兒子 Pierrot 在對話,背景是一所中學放學的畫面。由於 Majid 的兒子跟 Pierrot 交談後還用拳頭互敲一番,很顯然這只是法國年輕人道別的一種(新)儀式,他們的心情很平靜(Majid 的兒子甚至綻放出笑容),因此無法解釋成是 Majid 的兒子跟 Pierrot 講說他(Pierrot)的母親與她的老闆 Pierre(由 Daniel Duval 飾)有染的事。要解讀這最後一幕有兩個方向:第一,一切如常,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第二,即本片最關鍵的第一個面向,亦即 Majid 的兒子跟 Pierrot 對話的畫面仍然是一位「藏鏡人」拍攝出來的畫面,絕對不要誤以為這是劇情正在發生的畫面。若作這樣的解釋,則必然真正存有另外一位「藏鏡人」,但仍可能是韓內克他本人,即這整個劇本、整個劇情只是他利用來探討失序的家庭生活的工具。正因為已經推論 Majid 跟 Majid 的兒子不是「藏鏡人」,卻又有某人偷偷地把攝影機藏在 Majid 他家「剛好」拍到 Georges 第一次造訪 Majid 的畫面,這不正是韓內克他自己嗎?
本片一些配角雖只短短出現片刻,但各自展現駭人人格:德尼˙波達李代斯 (Denis Podalydès) 在餐桌上講一個跟死掉的狗同年同月同日一生一死的笑話,剛開始有點驚悚;安妮˙吉哈多 (Annie Girardot) 飾演年邁的母親,強勢人格仍可從語氣嗅出;飾演 Majid 的莫黎斯˙貝尼虛 (Maurice Bénichou) 始終感動人,任何他演出的角色似乎從未讓筆者失望;伐立德˙阿夫吉 (Walid Afkir) 飾演 Majid 的兒子,堅毅又有自信的表演在影片末端成為最搶眼人物;反倒是茱莉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扮演挫折其先生 Georges 的思路的 Anne,終究過於碎碎唸,所能秤的斤兩遠不及其先生。
《隱藏攝影機》仍值得讓我們大談特談影像的千百萬種可能性。但是撇開形式上的實驗性,它揭露當代西方世界社會愈來愈深的恐懼:能夠威脅事業跟家庭的邪惡力量,已被民眾簡化地認為是「安全」問題(治安)。《隱藏攝影機》設計的劇本更暗示觀眾:對法國資產階級人士來說,這個威脅是直接來自北非移民。這部片在二○○五年秋天暴動前完成,但見證法國社會的轉向:國家機器反覆操弄「安全」問題,整個社會已大幅地偏向保守右派。周星星評價:《隱藏攝影機》★★★
尾註:(一)韓內克寫劇本,一對夫婦永遠叫同樣的名字:在韓內克德文發音片時期,《第七大陸》、《大快人心》裡面先生叫 Georg,妻子叫 Anna──但是《班尼的錄影帶》中夫婦無名,《或然率七十一》沒有必要。韓內克法文發音片時期,《錯誤密碼》、《惡狼年代》、《隱藏攝影機》,先生都叫 Georges,妻子也都叫 Anne,全都法文化了。《鋼琴教師》沒有必要,因為改編自 Elfriede Jelinek 的小說。(二)巴黎十三區位在巴黎市東南方,是著名的華人區、亞裔區,但這只是因為相對於別區來說比較多亞裔居民,絕非亞裔居民佔十三區百分之五十以上人口比例。十三區還滿大的,像鳶尾花路位在十三區西部,非常安寧,的確是資產階級購屋居住之優選。
譯名對照:《第七大陸》(Der Siebente Kontinent),《大快人心》(Funny Games),《班尼的錄影帶》(Benny’s Video),《或然率七十一》(71 Fragmente einer Chronologie des Zufalls),《錯誤密碼》(Code inconnu),《惡狼年代》(Le Temps du loup),《隱藏攝影機》(Caché),《鋼琴教師》(La Pianiste)。 想睇...不過唔岩時間 :icon110:
仲有生命的飲歌 原帖由 grandoni 於 2006-7-1712:46 AM 發表
想睇...不過唔岩時間 :icon110:
仲有生命的飲歌
影藝一日五場:icon101: http://www.safariunderground.net/archives/101
Hidden (隱藏的恐懼)
Filed under: film, film-h — @ 9:14 pm
Hidden (隱藏的恐懼)
導演
Michael Haneke
演員
Daniel Auteuil, Juliette Binoche, Maurice Bénichou, Walid Afkir, Lester Makedonsky, Daniel Duval
連結
imdb link
www.sonyclassics.com/cache
簡介
Georges 是法國一家電視台的書評節目主持人, 他的妻子 Anne 則是位作家, 家中還有泳術出眾的12歲兒子 Pierrot~ Georges 最近收到一連串神秘錄影帶, 影帶內是他所住大宅正門的錄像, 但拍攝者的樣貌卻從沒在片中出現~ 連隨影帶送來的, 是一幅幅暴力血腥兒童畫, 畫內是兒童嘔血和公雞被砍頭的恐怖情景~ Georges 和 Anne 為此事大為憂心, Georges 猜測幕後的始作俑者, 是一位他在孩提時曾誣陷過的阿爾及利亞小孩 Majid, 但 Georges 並不願意把這件不光彩的舊事告訴妻子~ Georges 報警備案, 但警方說若對方沒有攻擊性行為便不會受理; Georges 登門找幾十年沒見面的 Majid 對質, 但 Majid 卻矢言對這些恐嚇事件全不知情~ 哪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評語
奧地利導演 Michael Haneke 因這部 “Hidden” 獲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此片某程度上延續了 “Funny Games” (你玩得起.你玩唔起) , “Code Unknown” (巴黎怨曲) 及多部早期作品對 “影像 vs. 現實” 的探討, 同時反映了現代社會資訊雜亂, 溝通困難的怪狀~ 不過這位愛用電影寫論文的導演, 在本片還探討了另外一些問題: 個人如何面對過去的惡行? 然後再推展至社會性的層面: 國家如何面對過去的惡行?
在 “Funny Games” 中, Haneke 把邪惡少年被槍殺的片段推倒重來, 在觀眾心中挑起極強烈的 “被捉弄” 感覺; 在 “Code Unknown” 中導演重施故技, 把戲劇性但虛構的電影片段, 與平淡但真實的影像並列, 道出影像如何通過豐富的拍攝及剪接技巧操縱觀眾的情緒~ Haneke “把錄像當成真實播放” 這絕技, 在 “Hidden” 第一個鏡頭便已出現: 電影開始時是一個影著 Georges (Daniel Auteuil 飾) 所住大宅門外的定鏡, 播了好幾分鐘, 觀眾方從回帶和對話得知這其實是一段偷拍錄像~ 片中同類 “欺騙觀眾” 的片段還有很多, 由於這些錄像與電影本身都用高清數碼攝錄機拍攝, 兩者在畫質上幾乎毫無分別, 觀眾久而久之根本難以分清哪些是真實, 哪些是錄像~ 導演此舉明顯旨在挑起觀眾對影像的懷疑, 這亦是電影其中一個主題~
像 Haneke 其他 (非改編的) 電影一樣, 本片主角是一對名為 Georges 和 Anne (Juliette Binoche 飾) 的富裕中產階級夫婦~ 導演借 “被偷拍” 這隱藏的危機, 誘發一連串瞞騙撒謊, 互不信任的行為, 顛覆並破壞這個看似美滿無憂的幸福三人家庭, 把糖衣背後潛藏的醜惡歷史, 種族歧視心態, 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失效, 一一從暗裡揪出放在觀眾眼前~
從電影開始到結尾, 寄偷拍影帶的幕後黑手其實都沒有甚麼具體的侵略性行為, 倒是 Georges 自己作賊心虛, 一口咬定童年時被他用奸計迫走的 Majid (Maurice Bénichou 飾) 就是幕後主腦~ 他更因為害怕事件有損其事業及社會地位, 所以上門找 Majid 嚴言逼供~ 同時, Georges 為免公開童年醜事連番向妻子撒謊, 但謊話被飾穿之後, 自然導致夫婦之間的不信任~ 其後妻子 Anne 哭著找上司 Pierre (Daniel Duval 飾) 訴苦, 竟又被兒子 Pierrot (Lester Makedonsky 飾) 誤以為她在搞婚外情, Pierrot 自己也因而對父母變得冷冷淡淡~ 至此, 觀眾看見這個表面看似幸福的家庭, 原來家中每位成員都各有隱衷, 所為的 “互相信任” 只是一個假象, 隨時會被一個外來的危機摧毀~
掩飾, 是 Georges 起初處理歷史醜事的方法~ 若不是一段偷拍錄像展示了他與 Majid 對質的畫面, Georges 根本無意將此事告訴妻子~ 但即使講, 他起初也只是含糊其辭, 未到最尾他也不願意和盤托出~ 當事情掩飾不了的時候, Georges 便用恫嚇, 威逼, 利誘的手段試圖解決事件 (可見於他與 Majid 對質一幕)~ 但即使事情最終發展成一宗悲劇 (Majid 自殺), Georges 仍能說服自己無錯, 大條道理駁斥 Majid 兒子 (Walid Afkir 飾) 的不是, 最後吃兩顆安眠藥倒頭大睡了事~ Georges 這種自以為是, 自我催眠以求洗脫責任的行徑, 直顯露出人類面對威脅時的劣根性~
上文詳談 Georges 家庭關係瓦解的經過與及他處理歷史醜事的方法, 是因為電影暗示這些都可以推展至社會層面, 並提供了1961年在巴黎發生的阿爾及利亞人屠殺事件作為例子~
先說一點歷史~ 1961年10月17日, 大約三萬名阿爾及利亞人應民族解放陣線 (FLN) 的號召走到巴黎街上示威, 爭取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殖民統治獨立~ 事件演變成暴力衝突, 多名示威者被法國警方毆打致死, 有示威者甚至被丟進塞納河中遇溺, 死者估計多達200人, 但事件當時只有少量報章報道~ 這次暴力事件一直是法國政壇的禁忌, 直至差不多40年後的1998年, 才被法國官方承認屬實~
Georges 處理兒時誣陷 Majid 一事的手段, 就在影射法國政府處理阿爾及利亞人屠殺事件的迴避態度~ 導演指出這種對自己的惡行不負責任, 只求維護個人利益的態度, 可以從人與人推到國與國, 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 值得留意, 電影中加插了一段頗長的新聞報道片段, 報道伊拉克戰後的情況, 暗示這種不負責任的情況時至今天仍沒有改變~
“Hidden” 全片充滿懸疑感, 觀眾一直倍著兩夫婦擔驚受怕, 猜測誰是幕後的偷拍者, 但電影到最尾也沒有提供明確的答案~ 查實既然 Majid 已自殺身亡, 只要電影一直播下去, 便可以知道 Majid 是否偷拍者, 但導演卻選擇在真相大白之前結束, 決意令事件成為一宗懸案~ 這就像 “Code Unknown” 中突然終結的片段, 導演以此強調觀眾所見的影像都是斷裂的, 不完整的, 資料不全的, 延續觀眾對影像的不信任~ 電影結尾的定鏡, 可見 Majid 的兒子與 Pierrot 在校門前言談甚歡, 證明原來兩人早已認識, 但片中從未交代過兩人的關係, 進一步加深了觀眾對影像完整性的懷疑~
看隨錄影帶附送的兒童畫, 明明在影射 Georges 和 Majid 的舊事~ 看其中一個偷拍片段拍下 Georges 兒時的大宅, 另一段則引領 Georges 到多年未再見的 Majid 家門前, 因此偷拍者必定同時知悉 Georges 和 Majid 的恩恩怨怨~ 由此推斷, Majid 和他的兒子就是片中兩個最有嫌疑的人物~
然而, Haneke 又用了各種方法告訴觀眾 Majid 及其兒子並不是偷拍者~ 首先, 窮人如 Majid 一家根本負擔不起一部價格高昂的高清數碼攝錄機~ 其次, Majid 在家中被偷拍一幕哭得七情上面 (Anne 說他這樣子維持了整個小時), 又不似是在做戲~ 加上他最後激動得以死明志, 更不像是真兇~ 那 Majid 的兒子呢? 從他與 Georges 在男廁對質一幕可見, Majid 的兒子是位彬彬有禮的年青人, 言談之間甚至鄙視 Georges 出言恐嚇, 他又不似是惡人~ 哪到底誰是真兇?
假如細心研究幾個偷拍片段的話, 更加是越看越出奇~ 就頭兩段偷拍影片的拍攝角度所見, 偷拍地點理應是一條空空如也的馬路, 加上 Georges 又說錄像不似是透過玻璃窗從車上拍攝, 哪為甚麼沒有人發現偷拍者呢? 電影中段, Georges 聽見門鈴外出應門, 環顧四周人影人聲也沒有, 但轉身卻發現一盒影帶卡在門縫間, 這怎麼可能? 但最奇怪的肯定是拍下 Georges 與 Majid 當面對質一段~ 這段影片明顯在 Majid 家裡拍攝, 而從拍攝角度來看, 攝影機似是無遮無掩地放在一個小几上, Georges 當時怎可能沒發現它的存在?
那麼, 有誰會清楚人物背景的來龍去脈, 又可以在幾乎不可能的角度下拍攝? 那就只有導演 Michael Haneke 本人吧? 這聽來可能匪夷所思, 但其實 Haneke 這位變態導演早有前科~ 若果 “Funny Games” 是 Haneke 串通兩位變態青年來捉弄觀眾, 那麼 “Hidden” 便更進一步, 是 Haneke 自己躲在攝影機後玩弄電影中人 (和觀眾)~ 這種 “不可能” 的做法必會挑起觀眾對影像真實性和可信性的質疑, 而這很可能正是 Haneke 一直嘗試提醒觀眾的事情: 影像並非完全可信可靠, 為了達至操縱觀眾情緒的效果, 影像往往經過剪接和加工處理~ 事實上, Georges 亦曾在片中剪輯自己的清談節目, 暗示觀眾在平常如此的電視節目所得的資訊也是不完整的, 經過操縱審查的~
在真實和錄像以外, Haneke 在片中還加入了第三個空間 - 夢境~ 夢境在片中共出現了四次 (假如筆者沒有數錯的話), 四次都重現了 Georges 兒時的情景~ 頭兩次是 Majid 滿口鮮血的樣子, 第三次看見 Majid 用斧頭砍掉雞頭後前來殺 Georges, 第四次是一個描寫 Majid 被強行帶走的遠鏡~ 首三個鏡頭中的影像明顯都是虛構的, 只出於 Georges 自己的幻想, 那麼第四個鏡頭又會否同樣只是 Georges 的主觀測猜? 到底 Majid 被帶走時有否真的極力反抗? 抑或, Majid 的 “敵意” 和 “仇恨” 完全只出於 Georges 的主觀幻想? 若將這一點對號入座放到社會和國家的層面思考, 便更是耐人尋味~
在2005年康城影展中, Haneke 曾說過一句傳頌一時的佳話: “電影 (feature film) 就是每秒二十四個謊話”~ 而導演這部 “Hidden”, 很可能就是一個聰明地把不可能的影像偽裝成真實的例子~ http://blog.cosine-inn.com/2006/05/309/
隱藏與揭露
2006.05.11 | 08:54 | 留言(6) | 人氣(407)
標籤﹕電影, 電影節, 香港, hkifflink, 懸疑片, 法國片
cache 1看法語片 Cache (Hidden / 隱藏的恐懼 / 隱藏攝影機 ) 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早前在「虛擬訂票表格」一文中﹐列出多齣香港電影節選映﹐而自己有興趣看的電影﹐排第一位的就是 Cache﹐近日終於在雪梨上正場。
人性的醜陋在這個故事中表露無遺﹐內容有很多個層次﹐你可以當作單純的懸疑故事﹐加入一起猜謎﹔也可以把故事看成是在批判中產人士表面生活無憂﹐但其實暗湧重重﹐甚麼風吹草動都可以令他們看似幸福的人生崩潰﹔有留意法國現代史的﹐ 就會解讀到當中的政治和種族比喻﹔而傳媒人就會留意到電影中那些「錄影帶」代表了影像媒介的力量﹐誰操控了剪接台﹐就可以製造出對其有利的效果﹐孰真孰假 ﹐無權無勢的觀眾根本難以得知﹔而電影中故意將畫中畫內容與電影的界線模糊化﹐也正好告訴大家﹐導演也是操控剪接台的強者﹐尤其結局的一幕﹐實在開了大家一個大玩笑﹐故意為難觀眾﹐好像在說﹐謎底在此﹐能否接收得到﹐各位施主請自便。
電影導演是 Michael Haneke ﹐前作「鋼琴教師」包辦了當年康城影展評審大獎和影帝影后﹐此齣 Cache 去年也得到了康城的最佳導演。「鋼琴教師」改編自一本描寫中年女鋼琴家性壓抑的小說﹐主角們毫不暴露﹐但性意味卻濃得叫人窒息﹐也挑戰了各地電檢處對性暴力和性虐待的尺度。Cache 則是導演自己寫劇本的﹐將多重意義交織成一個吸引觀眾追尋謎底﹐吸引力從頭帶到結束的電影。女主角是當年「紅白藍」中「藍」的女主角 Juliette Binoche﹐雖然歲月留痕﹐角色也是一個微微發福的人妻人母﹐而性格也不是完全討好﹐但那種淡淡的優雅味道卻是始終如一。
※ ※ 警告﹕以下方格內包含部份電影情節 ※ ※
電影的主角是一家三口﹐丈夫是電視台的節目主持﹐妻子也有一份文藝界有彈性的工作﹐方便她料理家務和照顧剛剛踏進青春期的十來歲兒子。突然他們收到一盒又一盒的錄音帶﹐最初的影像是單純的幾十分鐘拍著他們家門口﹐顯示他們一家已被監視﹐後來還用了一些恐怖的兒童畫包裹著。他們覺得這不像是恐嚇勒索﹐因為完全沒有提出要求﹐最初他們懷疑是兒子同學的惡作劇﹐但隨著錄影帶越來越多﹐連男主角童年舊居的影像都出現了。他驚覺到這很可能是童年在他們家打工的夫婦的兒子來報仇。那對夫婦是阿爾及利亞人﹐到巴黎參加了示威而被軍警屠殺了。原本男主角的父母想收養他﹐但六歲的男主角竟然因為妒忌而說謊﹐令到他被父母送到孤兒院。他覺得此事太不符合自己在妻子心中的形像﹐故意隱瞞﹐令到已經擔心不已的妻子極度不滿。他在半信半疑之際﹐新來的錄影帶顯示了一條通往一個公屋單位的路﹐男主角隻身往看個究竟﹐原來真的是工人之子的家……
這種懸疑故事﹐大約將內容揭露到這裡就夠了﹐如果各位未看此片﹐再說一定會影響看時的興味了。不過﹐不得不提一句﹐我就是因為沒有戴上淺淺100度的近視眼鏡而看不到半隱藏的謎底﹐還給看得一清二楚的影友取笑。 http://kaming.blogspirit.com/archive/2006/01/19/%E3%80%8Acache%E3%80%8B-%E2%80%93-%E4%BA%BA%E5%9C%A8%E5%81%9A%EF%BC%8C%E6%94%9D%E5%BD%B1%E6%A9%9F%E5%9C%A8%E7%9C%8B.html
《Cache》 – 人在做,攝影機在看
大師就是大師,剛剛在西門町看過Michael Haneke去年的新片《Cache》(台譯《隱藏攝影機》),影片的細節一直在腦裡盤旋,欲揮而不去。
medium_poster1.3.jpg
老實說,《Cache》不是個痛快的觀影經驗,因為它寫得太真,但它讓人思考的地方實在不少。
第一是影片的「懸疑」未決。電影以懸疑的類型開始,但當故事發展下去,你會發現原來影片的重點不在解謎。對所有「未到最後,未知兇手」的俗套故事來說,《Cache》的橋段及結局都顯得更高。它甚至故意弄虛作假,在真實影像、錄像之間遊走(這句話其實有問題,因為電影的「真實影像」其實亦「錄像」),有時攝影機靜止不動拍下的鏡頭,有時卻原來是主角在看自己被偷拍的錄像。影片的主角及他的妻子一直在追問「到底誰在偷拍?」,到了最後,電影沒有給出答案,甚至觀眾也沒法整理出一套合乎邏輯的解釋。勉強要去說的話,這幾年在香港媒體已近濫調陳腔的「人在做,天在看」,可能更容易闡釋成本片的題旨。
關鍵的問題是:當你犯了錯過而自以為已瞞過所有人,有個老套的說法,夜闌人靜、撫心自問之時,可以對得住自己的良心嗎?若「自己的良心」太抽象,那末,你又會不會相信「天知,地知」、或「人在做,天在看」這些說法?《Cache》這部影片,正是把上面的日常教訓「形象化」起來,把「天在看」幻化成一部隱隱放在遠處,整天整夜盯著你的攝影機。於是,看你還往哪跑?看你還如何苦心經營自己的形象?看你還如何在不同「受眾」(身體出現的所有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
就正如《Cache》的主角Georges一樣。
medium_coe.3.jpg
《Cache》這部電影可能是相信「性本惡」的(也是Haneke電影傾向描寫複雜人性產生的副作用),當Georges年紀日長,早已被社會同化而規行距步,不會胡作非為;然而,在他的心靈深處,孩提時代一次為了滿足私欲而做出的不當事,卻一直耿耿於懷,像個倒勾的小刺,偶爾會令自己感到不暢快(Georges被偷拍很快就認定了是復仇者在作祟,其實正是他心虛的表現)。這件小事,不能宣之於口,甚至對著至親的髮妻,也是欲言又止;Georges雖已成人,但幾歲起這個童年陰影一直籠罩著他,他也只好在心靈深處繼續保管著這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Georges這個角色充滿性格的缺憾,無論是孩提時代一次嫉妒及佔有欲的誣告,還是在街頭碰上橫衝亂撞的單車手而大動肝火,電影越是把Georges寫成一個會發怒會說錯話的平凡人,他的處境也越教人同情,我們也越容易從他身上看到自己永遠不完美的身影……管他表面上生活無憂,家庭幸福,也是個受人器重及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但我們與他都心靈脆弱,都經不起無處不在攝影機的考驗(if any),都會因為過去一些不快事而成為烙印,我們即使都會犯錯,但也不是甚麼十惡不赦、大奸大惡之徒。於是,《Cache》藉角色Georges及一台無處不在的攝影機,教觀眾認真看看自己,審視自己的心靈缺失,非常有趣。
medium_co9.3.jpg
《Cache》的技巧也高,前文說現實與錄像的辯證關係屢次在影片出現,影片建立的語言規則及難以捉摸的真假作法,到了影片最後一個鏡頭甚至帶來出人意表的效果。電影的指涉及引申也不斷被提及,由電影的故事小節及圍繞著角色的新聞片段,引發了觀眾對種族問題,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的歷史的聯想;美國有些影評人,甚至把自我中心的Georges解釋為霸權主義國家的代表,影片是在暗諷當下的政治局勢……Michael Haneke的偉大,正是把一個家庭及懸疑的故事拍得與別不同之餘,同時又放入豐富的材料,賦予了影片多重閱讀的可能。
在Haneke的編導,Binoche及Auteuil兩大法國國寶的演出下,一部耐讀的當代法國經典《Cache》便產生了。 http://blog.hongki.net/archives/204
不愉快但有趣的觀影經驗—Caché (2005)
先聲明,寫這篇文章主要是幫助自己思考,所以請原諒文章長篇大論兼結構鬆散。
通常有兩類電影會令你印象特別深刻,一類是引起共鳴的,第二類是難以消化的。Caché是屬於後者。有時,看一齣難以消化的電影反而是好事。
看完Caché (Hidden,港譯:「隱藏的恐懼」)後感到悶悶的,情況就跟當年看La Pianiste (Piano Teacher, 港譯:鋼琴教師)一樣不明所以,但這種「不明所以」卻並非看不懂劇情那種。初步的觀感是覺得這齣電影在掀動觀眾情緒方面比 La Pianiste 更成功,而且絕無悶場,看着兩位主角如何被匿名錄影帶困擾也很真實。回到家裏慢慢把所看到的整理一遍,希望弄出一些頭緒來。
這部看似懸疑片的電影其實並不是懸疑片,如果你一心花時間去解謎就被耍了。我想電影的主要目的其實是迫觀眾反思。這齣電影散場後便足足纏擾了我廿四小時。
故事大要
故事講述Anne與Georges一天開始收到匿名錄影帶。錄影帶拍下的是他們家門的情況,還付上一幅兒童畫,第一張畫有人吐血,第二幅卻是一隻頸部流血的雞。隨之而來的錄影帶是Georges童年居所的映像。雖然人家並沒有勒索什麼,Georges及Anne已經彷如驚弓之鳥。這宗恐嚇正正刺中 Georges的童年秘密,令他倍感不安。他認定是童年恐嚇者是被他誣陷的Majid。一盒錄影帶指示他到達Majid的住所,Majide一面驚訝,但卻顯然不知道偷拍的事情。Georges怒火中燒,出言恐嚇。他關心的其實已不是被偷拍,而是害怕那段不光采的童年往事曝光。
Georges向妻子隱瞞與Majid的會面,但他跟Majid的對話以及Majid在他走後失聲痛哭的情況卻被錄了下來,還要分別寄給Anne及其任職的電視台。Anne不能原諒Georges竟然隱瞞她,二人大吵一場。這時,兒子Pierrot放學後不知所蹤,Georges 二話不由分說便帶警察到Majid家。Pierrot原來只不過是去了同學家過夜,Georges對Majid百般羞辱不覺得內疚,反而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沒有什麼比保護自己的隱私重要。
不堪折磨的Majid在Georges 面前割頸自殺,以示清白。這幕可謂殺得所有觀眾措手不及。平心而論,講血腥暴力,這幕噴血根本屬小兒科;大家驚呼,只是因為出乎意料之外。
接下來,觀眾一面擔心這類失驚無神割頸片段不知何時又會出現,便好像Georges 在電影前半段般一樣疑心生暗鬼;但電影中的Georges卻顯然已放下心頭大石。Majid的兒子前往找Georges,觀眾滿以為一定會出現暴力場面,但Majid的兒子只是質問Georges有沒有不安。Georges麻木不仁,因為童年不光采的一頁早已隨着Majid之死而被撕掉,神不知鬼不覺。
人性弱點
現代人早已不信有良知或上帝,什麼「對得起天地良心」在道德教育中恐怕還不如一句「當心被隱藏的攝錄機拍下來」有效。我們有些事總不希望別人知道,儘管那不是什麼重大過失。老實說,沒有人會因為你六歲時候撒了謊而向你追究吧。
六歲的Georges因為妒忌而誣陷Majid,令父母打消收養念頭而把他送到孤兒院。這件事在Georges 的生命裏只是無傷大雅的小瑕疵,施小計向父母爭寵其實並不是甚麼大錯。
電影的敘事顯然是會令觀眾同情Georges的,到Majid割喉自殺,觀眾的反應(起碼我是這樣)大概是:用不着去死吧。我們不同情Majid是因為「看不見」。但想想,整件事Majid才是受害者。為什麼我們會同情Georges?除了是因為在Georges身上看到我們自己外,更因為我們一直都是受制於Georges 的觀點。Georges 說那件只不過是小事,我們也跟着相信。但那件小事卻改變了Majid的命運。觀眾同情Georges,因為是導演安排的結果,若果導演把敘事觀點放在 Majid那兒呢?這除了迫使觀眾反思當中的道德問題外,也令人想到另一個問題:看到的是否就是真實?
虛實之間
電影跟觀眾開玩笑的地方就是你總不能分得清是錄影帶還是電影本身。電影一開始時便已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我們以為在看正在發生的事,但到出現回帶的動作時我們才知道原來在看錄影帶。Georges為電視台主持節目,有一幕是他在剪片室指示如何將嘉賓的說話剪接,人家說話悶便將之剪掉。但不合意的過去我們可不可以剪掉?有時被太多媒體包圍下已令人分不清現實與虛幻。Georges對待Majid就彷如他對待節目錄影一樣,希望將他從生命中抹走,但偏偏卻是錄影帶這不真實的工具令現實不能被抺走。
歷史包袱
我想電影最明顯的信息還是關於西方社會的歷史包袱的。稍讀過法國近代史都知道阿爾及利亞之戰乃法國近代揮之不去的夢魘,1961年巴黎警方鎮壓爭取獨立的阿爾及利亞示威者,近200人被殺害。直到近年法國才承認這段血腥歷史。Majid 是阿爾及利亞人,父母正是死於1961年的示威。Georges與 Majid的恩怨有什麼象徵意義再也明確不過。霸道的Georges不正是不敢面對過去的法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寫照嗎?電影不時穿插着中東的新聞片段,而那兒正是西方社會的夢魘,西方也害怕被報復。不過,導演告訴我們,人家並不是老想着報復,這已從Majid的兒子身上體現出來。
後話
這樣整理了一遍,感覺好了很多。其實這部電影比La Pianiste易消化,不是說La Pianiste的劇情複雜,而是因為跟La Pianiste的Isabelle Huppert相比,我較能理解Daniel Auteuil的心態。(你可能猜我一定有什麼「隱藏的恐懼」了。)說到底,電影好不好看還是在於個人經驗。 導演Michael Haneke 訪問
http://www.brightlightsfilm.com/50/hanekeiv.htm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7-1712:40 AM 發表
http://blog.webs-tv.net/jostar2/article/1058194
《隱藏攝影機》的一些細節
jostar2 - 影片內幕 | 2006-01-09 19:42:19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26
看過《隱藏攝影機》一片,決定提供一些細節供大 ...
Paris massacre of 1961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is_massacre_of_1961
http://news.bbc.co.uk/1/hi/world/europe/3974237.stm
直到 1998 年法國才肯承認當年錯誤
http://news.bbc.co.uk/2/hi/world/monitoring/media_reports/1604970.stm
OT.... 六四事件........ http://stars.udn.com/star/StarsContent/Content7030/
隱藏攝影機
【文:藍祖蔚(名影評人)╱提供:藍藍的movie blog.海鵬電影】
歐洲人的品味就是不同於美國人。同樣關心暴力,美國人2005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是《登峰造擊》;歐洲人肯定的是卻是《隱藏攝影機》。
大衛.柯能堡在2005年拍出了廣受好評的『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但是看完了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可執導的《隱藏攝影機(Cache)》,卻讓我自然就起想了『A History of Violence』的片名,因為《隱藏攝影機》同樣描述歷史,刻畫暴力,然而更貼切的聯想卻是:「Anatomy of Violence!」(暴力的解剖)。
《隱藏攝影機》的故事描寫的是法國地主的孩子喬治.羅杭(Georges Laurent由 Daniel Auteuil飾演) 與阿爾及利亞長工的孩子馬吉德(Majid由Maurice Benichou飾演)的歷史情仇。
這段歷史情仇表面上是《隱藏攝影機》的基本劇情主幹,卻只是提供了歷史情境的說明而已,漢內克導演真正要解剖的暴力完全不在血跡斑斑的暴力世界,而是看不見的暴力,經過包裝、偽裝、消化、沈潛,卻隨時可能爆發出來的生活暴力。
《隱藏攝影機》剛開場時,觀眾看到的喬治是個溫文儒雅的電視節目主持人,頭頭是道地笑談新書,品味人生。後來,觀眾才發現即使是電視節目也隱含暴力,身兼主持人與製作人的喬治必需專斷地決定來賓的談話有趣與否,進而決定播或不播。那是專業,也是威權,但那也是暴力。受訪來賓很難事前知道自己的專業論述是被人扭曲或刪除;同樣地,喬治的節目能不能繼續播出?他不能決定,主管亦不能裁決,等待著董事會的專業決斷(那不是也一種威權暴力)。同樣的情況是不是也適用於報社雜誌的編輯核稿、改稿?偏偏,這些都是最不露痕跡的暴力。
另外一種暴力則是情緒暴力。有身份、有地位的喬治因為接到了莫名的錄影帶,撩起了心頭舊恨,情緒日益不安,出門險些被逆向行駛的腳踏車撞上了,不管對方是不是黑人,他立即破口大罵,而且口吐髒字,黑人上前理論,兩人險些幹架!因為情緒而點燃的語言暴力不也就這樣經常在大街小巷或洽公購物場合出現嗎?漢內克這裡提出了另一個暗示議題,如果對方是白人,是金髮美女,不是黑人,不是社會弱勢人,喬治還會那麼激動嗎?他的情緒是多濃烈的偏見與傲慢?
本片最大的暴力當然就是無所不在的攝影機,台灣人每天生活在一舉一動都可能被街角監視器拍下的窺視暴力下,但因警方持續根據監視器影帶而偵破刑案,維持了治安,絕大多數的人都默默接受這種隱私曝光的公權力暴力威脅。喬治家的大電視就放在書櫃中,高談闊論的知識份子,面對著國際間層出不窮的戰爭暴力,除了冷漠地監看著悲劇重演,又能怎麼關心呢?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只有你在銀幕上看到了自己的私密,才會憤怒?才會焦躁?看到別人時,就當做是八卦醜聞嘍?這樣對嗎?
國家有暴力,私人有暴力;媒體有暴力,職場有暴力;家長有暴力,子女有暴力;殺雞用暴力,偷拍亦是暴力……麥可.漢內克交出的不但是一份「暴力解剖報告」,更是暴力病理史的檢驗報告。它不是癌症,卻是如影隨形的慢性病,隨時都會發作,問題在於病患從來不肯正面多瞧瞧它。(文章節錄自-藍藍的movie blog - 網誌『20051231:暴力解剖史』)
我們靠影像認識人生,導演在影像中散布欲望
榮獲今年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的《隱藏攝影機》有意在言外的肢體語言。女主角茱麗葉.畢諾西飾演能幹的職業婦女,交遊廣闊,家中不時會有朋友來吃吃喝喝串門子,她待客有道,可以讓賓主盡歡,偶而與朋友相聚,晚一點回家,也理直氣壯得很。一旦兒子失蹤了,加上他們接到莫名的偷窺錄影帶消息曝光了,既驚又怕的受難情緒浮湧而上,朋友來家相陪,而且是帶著女伴一起來相陪,觀眾更覺得那是天經地義的友情表現。
兒子失蹤了,心急如焚的媽媽當然情緒失控,於是觀眾看到她對著常來家中做客的男士傾訴心聲,旁人幫不上忙,只能溫婉勸慰。但是,告別之前,男士握起她的手,貼著面頰深情地親吻了一下。
他們到底在做什麼?只是友情的勸慰嗎?還是不經意透露了他們早已逾越友情的私情?
我沒有想太多,友情或私情的答案,從茱麗葉兒子返家後對待母親的態度上,就已經表白得相當露骨,兒子知道,母親知道,觀眾呢?我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
導演麥可漢內克其實悄悄地告訴我們:人生的影像其實不時在透露著當事人的微妙心事,問題只在於你用什麼情懷去解讀你所看到的影像。
明明看起來是真實的景像,最後一迴帶,你才發覺自己看了半天的影像其實是螢幕顯示出的一段影帶。電影的所有畫面都是製造出來的,都是在寫實基礎上去編織夢想的騙局。我們每天都在演戲,演出一個自己刻意想要像樣的角色,但是只要有人默默地觀看著你的人生影帶,就可以看出許多不曾公開,不曾曝光的情緒,面對著無所不在的隱形攝影機,再會演戲的人也會現出原形的。(文章節錄自-藍藍的movie blog - 網誌『20051228:欲望的肢體』) http://tw.movie.yahoo.com/nstory.html?id=1515
《隱藏攝影機》血淋淋割喉戲牽動法國大暴動
一部電影的力量究竟可以有多大?如果你看到《隱藏攝影機》(Cache)在法國上映後,它所造成的效應正以排山倒海之勢撲向法國社會時,就不得不佩服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驚人功力了…。
之前曾獲得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LAFCA)和美國「東南聯合影評人協會獎」(SEFCA)的雙雙肯定,將它列為今年的最佳外語片的《隱藏攝影機》,雖然在美國好評聲不斷,卻在法國引爆了空前的震撼和爭議,因為電影的內容提及了一場許多法國年輕人從未耳聞過的塞納河大屠殺事件。《隱藏攝影機》在法國上映第三週時,巴黎市郊就發生了44年來所僅見的大暴動,法國警方總計出動了近萬名的警察才平息了這場暴動,事件嚴重到讓法國政府不得不緊急宣佈重新啟動已取消了40多年的宵禁。有些法國媒體直言這場10月暴動的導火線,始作俑者就是《隱藏攝影機》,因為電影中提到了1961年10月17日在巴黎所發生的屠殺悲劇,讓法國人莫不對這段駭人聽聞卻鮮為人知的歷史感到震驚。也有人說,《隱藏攝影機》可視作一部預言驚悚電影,因為麥可漢內克預見法國未來面臨的處境已經發生,現在倒是可供其他西方國家作為借鏡。
《隱藏攝影機》再獲美國「時代雜誌」年度十大佳片
《隱藏攝影機》是麥可漢內克的第4部法語電影,由新科歐洲影帝丹尼爾奧圖(Daniel Auteuil)和威尼斯影后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所主演,劇情描述一位事業有成的書評節目主持人喬治,某日起不斷收到一支支錄影帶,內容偷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起居。之後寄來的錄影帶更是駭人,還挾帶了一張張割喉、吐血的圖畫,不但引起他極大的恐慌,也一步步揭發了他曾泯滅良心、毀人一生的秘密過去,而死不認錯的喬治更是自此每天都從惡夢中驚醒…。台灣觀眾對這位奧地利大師一定不會陌生,因為他的《班尼的錄影帶》、《大快人心》、《惡狼年代》也都曾在金馬國際影展中映演,令影迷印象深刻。
麥可漢內克一向以冷冽尖銳的影像震懾人心,電影中充滿對人性陰暗面的瞭解及精準刻劃,結局更常出人意外,他平均每2年都會有一部電影佳作問世,而且每每必造成轟動。麥可漢內克這部新作《隱藏攝影機》繼日前被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 評選為今年的年度十大佳片後,本週又剛被美國「時代雜誌」(TIME)選為今年度的十大佳片,氣勢驚人。
刎頸鏡頭太真實嚇壞觀眾《隱藏攝影機》法國爭議卻大賣
沒看過《隱藏攝影機》的觀眾,很難相信這部驚悚電影所蘊藏的力量,那一場讓人無法逼視、血淋淋的割喉場面所引發的豈只是震撼,其背後所隱藏著的弱勢者的委屈與悲哀,才是最讓人感到辛酸動容之處,益發使它對中產階級的控訴,更加令人心驚肉跳。
作品永遠充滿爆炸性力道的麥可漢內克,曾以片中驚鴻一瞥的1秒鐘震撼畫面,讓坎城影展全場觀眾瞬間失聲尖叫。同樣地,《隱藏攝影機》日前在台灣的試片會上的反應也不惶多讓,同樣也使一些媒體受到了驚嚇,甚至事後還有人向電影公司抱怨,《隱藏攝影機》害他們被嚇得當天就做了惡夢。其實漢內克的前作《鋼琴教師》就有曾經讓觀眾看到一半就被抬出戲院的記錄,所以想要欣賞漢內克作品的觀眾,還是要先有心理準備才好,以免被冷不防的觸目驚心場面嚇得心臟病發。
《隱藏攝影機》雖然在法國飽受爭議,卻受到法國媒體(其實電影中也順道批判了媒體一番)和「法國電影雜誌」的全面好評,即使此片可想見地讓法國人又恨又愛,卻也開出了相當亮麗的票房佳績。而《隱藏攝影機》在專業電影網站IMDB更一度曾獲得高達8.5的超高評價,更顯示了眾多觀眾對它的支持與厚愛。
「願你有一個不安的晚上,」米高.漢拿卡如是說。
-《偷拍》: First Look開始時,攝影機被放置在一條馬路的對面,不動聲息地拍攝著街道上的一切。起初,我們(觀眾)會以為那是電影(導演)選擇的一個角度。良久,始聽到聲軌上有一男一女在對話。我們原先以為他倆是隱藏在攝影機後的電影裡的人物。但再聽下去,卻發覺他們原來也是這個一直紋風不動的畫面的「觀眾」,而畫面又原來是一卷兩小時長的錄影帶裡的唯一映像。而直至這時候,我們才不知道原來對街上的一棟房子(和住在房子裡的人)才是被攝的對象,而非那條街道。
也於是,《偷拍》(Hidden,法文原名《Caché》,米高.漢拿卡Michael Haneke導演,2005年)的第一個(長)鏡頭便已帶出了影片的題旨:影片陳述的觀點到底是誰的觀點?導演的?抑或觀眾的?是誰在隱藏?攝影機背後的神秘人?男主角?女主角?導演?還是作為觀眾的我們?隱藏的意義,是僅止於形體上的?還是內心裡的?
攝影機一直在拍攝,彷彿是在(客觀)記錄(真實)。然而,到了後來,我們才發現它並非在記錄,而是在窺伺。但在男、女主角後來收到的帶子裡,有些鏡頭卻是主觀的-例如其中一卷裡,攝影機即被放置在一輛汽車內的前端。但更intriguing 的,是在這段應全屬於錄影帶的映像中間,突然被先後插入了兩個男童的特寫。最初我們會以為他們是錄影帶的一部分內容,劇情往下發展時,我們才了解到那原來是男主角在觀看錄影帶時,在腦海裡閃現的主觀回憶。換句話說,是攝影機的主觀角度引發起男主角的主觀回憶。
但最教我們措手不及的,卻是在下一段出現的錄影帶裡,男主角被拍下他第一次與阿爾及爾裔的老頭(他父母在他童年時代一度收養過的一名小孩)在大廈單位裡會面的情境,但角度卻作出了180°的逆倒 (reversal),雖然把我們(觀眾)適才目擊的事件重覆了一遍,但卻把我們放置到事件的核心裡-隱藏者(導演?)的主觀角度逼使我們反思之前的「客觀」立場!
至此,其實我們已沒有必要追問:拍攝錄影帶的人到底是誰。
但如果米高.漢拿卡探討的僅是主觀Vs客觀、表Vs裡、媒體Vs真實的關係,則《偷拍》最多不啻是《春光乍洩》(Blowup,安東尼奧尼導演,1966年)的當代版。但通過法國人六十年代在阿爾及利亞的一場濫殺無辜,漢拿卡卻把他的電影提昇到一個民族的罪行/內咎的層次,指涉的對象更是今日的歐美「強國」。而教人感到諷刺的,卻是法國人的這場罪行,竟要靠身為奧地利人的漢拿卡來揭發。
《偷拍》沒有答案,也不會有答案。女主角Juliet Binoche說得最好。她說:「這部電影也許悲觀,但它是在找尋真相 (truth)。」(International Tribune,2005年11月4日。)漢拿卡從來沒有在他的作品裡回答過問題。他只是帶領著我們去找尋。那一卷又一卷的錄影帶其實也一樣,它們本應可以引領人物們看見有關自己的真象,但結果因為他/她們拒絕去看、拒絕承應真相,所以才發生了叫不忍卒睹的悲劇。最後,男主角脫光了衣服,坦蕩得沒半點保留,但卻關上了所有的門、窗和窗簾,堅決把自己隱藏起來。他以為一覺醒來便可以忘記一切。但漢拿卡一直展示給我們看的,不就是一場又一場的夢魘嗎?
傑作。
Shu Kei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22
《偷拍》的自由聯想——最後的隱藏:愛和希望的街 -- born
一般的情況是這樣的:眾人要找點娛樂,提議不如上電影院吧!奧地利導演米高‧漢尼克(Michael Haneke)的《偷拍》(Hidden)據說來頭不小,拿了康城最佳導演、國際影評人大奬及人道精神大奬,前作《鋼琴教師》雖然畸異,然而依沙貝‧雨蓓的演出畢竟精湛,今次換上《藍》的茱麗葉‧庇洛仙和《今生情未了》的丹尼爾‧奧圖,且聞說有號稱電影史上最震撼的一個鏡頭,應該不錯吧!從電影院跑出來後,大家心想:怎麽搞的?影片為什麽拍得這樣爛,驚慄片最基本的元素「誰是懸兇」這個迷根本沒有解開,觀眾們都帶着一埋疑團離去,導演不是玩弄我們吧?
我們像被催眠似地走進黑漆漆的映室,接收一個簡單而易懂的敍事,然後滿足地離去,往後把腦子關掉不再去想其他,是我們一般的觀影經驗和習慣。日後當有人談起這部片子時,我們就會說:啊,拍得蠻不錯吧!
《偷拍》有一個重要的疑問未解決,因為未解決,所以有壓力去逼使我們在腦中, 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再演一遍。
George(丹尼爾‧奧圖)是電視書評節目的主持人,與太太Anne(茱麗葉‧庇洛仙)育有一念初中的兒子Pierrot。某天他們收到不明來歷的影帶,揭示他們的生活正被人偷拍,但因沒有証據顯示恐嚇,警方不受理。George遂決定自己追查,接二連三的影帶及附圖,令他懷疑是兒時的阿爾及利亞裔舊僕之子Majid所為。其後Majid自剄以明志,Majid之子Walid找上George,George奚落Walid一番之後回家倒頭便睡,電影凝固在最後一鏡:在Pierrot校外的街上,Walid竟然找上Pierrot,不過沒有什麼事情發生,他們閒聊一會後便各自離開。
究竟誰寄録影帶給George呢?除了Majid及Walid外,誰可以進Majid的家攝録呢?但觀乎Majid及Walid清澈的眼神,誰會相信是他們幹的?導演的選角和他們的演技不是已經告訴我們他們是清白的嗎?我們為何不肯相信自己的感覺呢?Walid在電梯裡自信的神情,對比起George反映在鏡中陰陰鬱的面容,似乎George更像罪人。是Pierrot串通Walid嗎?然而他們不像知道上一代的恩怨,況且動機不明,加上Pierrot失蹤時,Walid對警方說根本不認識Pierrot。
或者可以這麼說,米高‧漢尼克根本沒有打算告訴我們誰是寄影帶者,這樣才可以逼使我們去思考更了多,發現更多。是誰寄影帶其實並不重要,怎樣去面對過去的惡行才是重要。
不如換一種思維吧,從形而上或哲學的層面來解讀,寄帶者其實是誰都可以:可以是上帝(天在看,人在做);可以是Pierrot和Walid(下一代給上一代的控訴);
可以是米高‧漢尼克本人(George不是曾經追問朋友Pierre的導演朋友在搞什麼戲而不得要領嗎?漢尼克這影片不是寄給世人的通牒嗎?); 也可以是觀眾(我們在電影院不是窺探別人的生活嗎?我們不是對媒體的揭祕式報導趨之若鶩嗎?);亦可以是George(誰說從第一個鏡頭開始不是他自己的夢魘?到最後他亦重回睡夢中)。特別是全片高清録像攝製,令人屢屢迷失於所謂現實與録像之間,如果録像是虛擬的夢囈,從頭到尾所有的影像都可以是虛擬的,根本沒有人寄影帶給George,一切都是他作繭自斃。
最有趣的題旨是,是誰在威嚇他們,恐懼從何而來,録影帶根本不存在任何唬嚇的成份,一切只是歷史如實地重現。映像是中性的,Pierrot在游泳比賽時,其他同學與家長的攝録並沒有對George造成威脅。諷刺的是一個電視節目主持(影像製造者)被影像愚弄,謊言被歷史的真像挑戰,虛偽攝製的歡愉被真實記錄的恐懼擊倒。他可以隨意把電視節目嘉賓的對話删減,製造虛擬的信息來體驗權力,但真實的歷史卻難叫他安枕,要吞兩顆安眠藥才可入睡。
內心的憂慮揭示這對中產夫婦各自心中隱藏的祕密。Anne的婚外情,被Pierrot
洞悉了而離家出走,資本主義的家庭構成溝通的最大障礙,自我與信任互相排擠,誠實與溝通變成不可能。資本社會裡的既得利益,是一切安全感的所依,最終亦成為害怕被褫奪一切的恐懼來源。
起初George並沒有跟Anne坦言一切,想自己先解決問題,才製造一個自己版本的歷史來自圓其說,他的電視機不是常常出現聯軍在伊拉克的場面嗎?George在否定歷史,亦在製造「歷史」。Majid的自刎,受驚的竟是George(或觀眾),對George而言,這可以說是一次「自殺式的恐怖襲擊」。沒有悔疚,Majid的死是理所當然的,George甚至沒有嘗試阻止Majid自毀,或召救護車作最後營救。
George向Anne提到1961年10月17日,阿爾及利亞人要求獨立而爆發的塞納河屠殺案,在法國來說其實是個禁忌,說穿了只不過是西方世界骨子裡的東方主義思維之條件反射。George在步出警局時不是跟非裔黑人衝突嗎?在潛意識之中,George自己永遠都是清白的。
George回憶童年時Majid把雄雞砍頭殺了,雄雞一向是法國的象徵(1998年法國主辦世界盃時的吉祥物及國家隊球衣的襟章),砍雄雞頭是對宗主國的顛覆。雄雞是Cock,亦解作陽具,閹割情結的恐懼不言而喻。這還叫人想起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斷頭台,斷人頭者,最終人亦斷其頭,是自設陷阱,進入恐怖主義世代、後911時期的象徵。此片被認為是引發法國近期連串暴潮有關,可能是與這燥動不安的情緒互相連結着。
George跟Anne與友人晚膳時,友人煞有介事地撒謊描述了一個嚇人的故事,說他朋友狗的死期就是他自己出生之時。漢尼克在提醒觀眾:「故事本身就是謊言,每一個鏡頭都可以是謊話。」知識份子就是說謊的高手,正如Majid所言,George電視節目裡背景的假書令人噁心一樣。
不過漢尼克本身就是影像的製造者,串連一大遍謊話究竟所為何事?隱藏的祕密就在最後一幕之中。最後的街角定鏡,陽光普照,雖然令人懷疑又是録像片段,但已經沒有之前的陰霾。Pierrot是唯一清白的家庭成員,對,他的房內不是有阿爾及利亞裔施丹的海報嗎?還有Eninem的圖騰,白人唱黑人根源的Rap,溝通其實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漢尼克沒有讓我們聽到最後Walid跟Pierrot說些什麼,可能是打個招呼、問問路,或者只是討論施丹的頭槌。可是氣氛友善融洽,並不絶望。
全片沒有一句配樂,冷峻的風格令人想起漢尼克彷彿是布烈遜的門生。除了觀眾的心跳聲和大家突如其來的一聲驚叫,他還叫我們聽聽,自己良知的呼喚其實就是最好的樂章。
Pierrot為什麼要拚命游泳呢?阿爾及利亞不就是在法國的地中海對岸嗎?越過彼岸,要靠下一代了。Walid與Pierrot最後站立的,其實是一條愛和希望的街,只是米高‧漢尼克沒有把街名拍攝下來罷了。
(刋登於2006.09.05《成報》:筆鋒 F07頁)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50356&group_id=99 http://kamingsays.blogspot.com/2007/12/funny-games-97-07.html
Funny Games 97 & 07
米高漢尼卡1997年的經典《Funny Games》,講一個中產幸福家庭如何被兩個少年禁固及折磨。這部影片,讓人想起其他跟以暴易暴、復仇甚至是階級的電影。如Kubrick的《發條橙》、森畢京柏的《Straw Dogs》及查布洛的《冷酷祭典》。
漢尼卡去年把影片重拍,由德語變成英語,起用一線明星,包括Tim Roth及Naomi Watts(海報上爆晒格滿臉淚痕的Naomi,真是我見猶憐)。漢尼卡最玩野的是,把1997年原作逐個鏡頭重拍。
現在美版的trailer出來了,發現1997年及2007年的預告片都是一模一樣的。真是服了漢尼卡!
下面是兩個trailer,可先看原德版,再看美版。
1997 vers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zpzpe_8gHQ
2007 versi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c-70W_K77U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2-103:57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http://kamingsays.blogspot.com/2007/12/funny-games-97-07.html
Funny Games 97 & 07
米高漢尼卡1997年的經典《Funny Games》,講一個中產幸福家庭如何被兩個少年禁固及折磨。這部影片,讓人想起其他跟以暴易暴、復 ...
荷李活味重咗:icon101: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2-106:02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荷李活味重咗:icon101:
97 vs 07:icon101:
03 同 07 差四年, 葉劉都夠膽話自己新的一葉; 何況呢兩套差十年:icon101: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2-106:02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images/common/back.gif
荷李活味重咗:icon101:
Michael Haneke 展, 包括去年的好萊塢版 Funny Game:( 連電視劇/記錄片都有:(
2-20 Jul 2008:(
http://bc.cinema.com.hk/adhoc/michaelhaneke/film1.html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2-106:02 PM 發表 http://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荷李活味重咗:icon101:
http://www3.cinema.com.hk/revamp/html/list_detail.php?lang=c&movie_id=3548
香港 828 上:(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