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塊廣告板的城市
D04明報 陳智遠2006-08-15
世紀‧Ideology
--------------------------------------------------------------------------------
--------------------------------------------------------------------------------
火車徐徐駛進平壤,腦海浮現的,就是這些對共產社會先入為主的想法。或許「生不逢時」,對共產社會的印象,來自電影、書籍、相集的零碎片段,欠缺機會親身接觸。踏足世上最後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一個震撼並非來自政治高壓或生活貧苦,而是來自城市景觀。
南斯拉夫解體,波斯尼亞導演EmirKusturica拍了電影《沒有天空的都市》(Under-ground),一抒胸臆,發人深省。納粹德軍不斷轟炸,身處貝爾格萊德(Belgrade)的人誤打誤撞,進入地窖,自此與地面隔絕,不見天空。戰事完結,地窖主人成為革命英雄,躍身鐵托副手,卻蒙騙留在地下的人戰爭未停,不斷偽造空襲警報。地下人深信敵人仍在,努力製造槍桿大炮,地窖主人成了最大軍火黑市賣家及「沒有天空的都市」的主宰。最終,地下人又因誤打誤撞重回地面,發現一切面目全非,連路牌上的「南斯拉夫」亦被「波斯尼亞」與「克羅地亞」取代。不難發現電影同時隱喻,共產主義社會在廣義上亦是一個「沒有天空的都市」。社會改革者雄心壯志,畫出偉大藍圖,誓要建造美麗新世界。當新環境重重包圍我們,視野所限,我們看不到天外有天。紅旗飄揚,社會主義「新世界」降臨,活在其中,人民聽從指使,努力生產,並深信「帝國主義」敵人不斷覬覦,共產社會就是這樣一個虛幻世界。火車徐徐駛進平壤,腦海浮現的,就是這些對共產社會先入為主的想法。或許「生不逢時」,對共產社會的印象,來自電影、書籍、相集的零碎片段,欠缺機會親身接觸。踏足世上最後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一個震撼並非來自政治高壓或生活貧苦,而是來自城市景觀。從旅遊車窗外看,路面寬闊,人車稀少,市民衣著樸素,街道既乾淨又空洞。而且,放眼望去,不見任何廣告,只有政治宣傳標語,感覺就像是敘述70年代北京的電影佈景。總算踏足一個沒有廣告的都市。真實?虛假?也許只在一線之差。
誰更鐵腕:政治vs 商業
共產統治崇尚集體主義,黨國機器代表全民利益,為民決定一切,人民只要接受國家安排,便能得到幸福、滿足。這是典型的共產統治邏輯,人隱沒在社會中,沒有消費概念,更遑論以消費建立個性。不少較年長的大陸團友經歷文革,自然明白箇中感受。見到朝鮮人的生活,不知大陸朋友心中是緬懷過去?還是可憐他們?回望以往禁絕欲望、壓抑人性的大環境,在現今改革浪潮之下,我們崇尚解放,渴望自由,所有人努力向上爬,追尋美好生活。現代都市,感覺行先,個性為主,用消費塑造、定義自己,成為不可逆轉的大邏輯。重獲自由、重拾自我,卻可能只是自欺欺人的虛幻。不禁想起紐約大學教授DouglasRushkuff的說法,在《Coercion:WhyWeListentoWhat"They"Say》中,Rushkuff從多方面指出,在消費主義的社會中,傳銷、廣告以至政治公關是如何利用強制方式(coercion)成功「操控」我們,我們看似自由,卻是身陷各種無形無聲的控制,身不由己。
哪裏不是掛滿神
為了鼓勵我們消費,企業、商家無所不用其極。「他們」身藏遠方,撥出大量資源,留意、分析我們的反應及所作所為。種種市場調查、傳銷研究,就像是把人當成白老鼠,在實驗過程中找尋我們的盲點與本能反應,進而制定廣告與行銷策略,實行各種強制推銷手段。由於消費活動不斷,消費者源源不絕,「他們」因此擁有大量「實驗品」以提供研究資料與數據。廣告成巷成市,美女俊男、嬌娃壯士令人眼花撩亂,每吋肌膚、每件華衣錦服,都在挑動我們心中最深處的欲望。廣告並非推銷產品,而是建構形象,引發消費欲望。什麼「生活品味」、「人生目標」、「時尚觸角」,也許只是由「他們」建構出來,為消費主義與大企業的利潤而服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你開始識破當中一些伎倆,「他們」又會根據我們反應的變化,調整推銷方法,更厲害的手法又出籠,我們再次陷入新的消費欲望,永不翻身。結果呢?「廣告主和心理統計目標群體便開始玩官兵捉強盜。我們愈努力要超脫類型標籤,行銷人的手段就愈無情、愈堅決要抓住我們。」看完該書,難忍陣陣心寒,究竟我們活在什麼樣的「新世界」?有時心想,滿佈政治宣傳的國度,和消費符號充斥的街道,其實大同小異。抬頭看金屬銅像,振臂高呼領袖名字,人陷入政治激情,忘我付出;仰望廣告版上的代言人,卻如同神一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我們努力追隨,努力(購買相關貨品)模仿,付出心神、金錢、勞力,沉醉在消費中,人同樣可以失卻自覺。在北韓見到的領導人銅像,在南韓見到的廣告版,我其實分不清它們本質上有何分別。也許,那塊廣告版更來得可怕。政治高壓,至少你能摸到敵人何在,知道反抗對象誰屬;消費主義的強制,對準各位思考盲點,攻陷大家的心理反應,捉不到門路,摸不到方圓,無聲無息,人不自覺地陷入被控制、被利用的境地,萬劫不復。在模特兒廣告板中的每一色點,背後均扣連千絲萬縷的脈絡,就如隱形但細密的大網,控制更無形、更難捉摸。
後共產廣告年代
大陸近年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萬歲,消費主義席捲每一角落。後現代理論指出,空間內涵其實受社會建構(sociallyconstructed),資本主義除了引導消費,更可「開山劈石」,建構空間。伴隨急促的市場改革,各式各樣的廣告亦相繼湧入,佔據視野每一角落,政治控制放鬆,商業強制卻已爭分奪秒,緊貼而來。大陸各條購物街、步行街固然消費符號爆炸,各種廣告亦不斷「攝位」,務求每時每刻刺激大腦,
觸發消費。東歐變天時,自己尚是小學生一名,錯過了歷史上最振奮人心的一幕。十五年後踏足鐵幕舊地,人面果然全非。在東歐大城市四處張望,與西歐其實沒有兩樣,遊客氾濫,麥記、可記、肯記、星記進佔每一街角,若然沒有本土地標與手上地圖,驟看市容,難以分清身處何方。東歐各國人民對共產時期並不留戀,私有化、市場化的步伐相當快,據聞街道上的政治宣傳標語與海報、家內的紅旗與斧鐮徽章,在數月間已被悉數銷、拋棄。深知自己思想一向「左傾」,亦深知每天努力消費、卻反過來狠批消費主義的強制性,是口不對心。不想陷入懷舊情懷的傷春悲秋,但當處身佈滿廣告的後共產城市,確實難掩絲絲唏噓,市場改革之力,確實摧枯拉朽,毫不留餘地。回到沒有廣告的都市。真實、虛假,只是相對概念,僅屬一線之差。路上沒有廣告,活像電影佈景,人工味濃,也許只是我們未有察覺,自己處身的大環境,亦同樣是出自「他人」之手,不見得特別真。因為未被消費主義污染而對政治高壓體制表示同情,固然不知所謂;但是,因為朝鮮人沒辦法消費而同情他們生活單調、缺乏樂趣,則同屬自欺欺人,欠缺自省。處身不同環境,才能察覺自己的視覺與思想盲點。好與壞、優與劣,需要你站得高、看得廣,才能公平判斷。旅遊車經過火車站,導遊忽然指向一個街板,那是北韓唯一的商業廣告板,推廣與南韓公司合作生產的汽車品牌。與廣告板「朝夕相對」,不知北韓市民對「邪惡資本主義」的看法,會否有所改變?社會主義是否製造「淨土」,實屬見仁見智。但是,人只要到過平壤,相信亦會難掩一份盼望,希望生活環境可以潔淨一點,眼球與精神負荷輕一點。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