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9-6 01:49:14

真心無戾 Tsotsi

落畫了, 遲來的 post... 買 DVD 吧, 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9-6 01:54:42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3023670

童星最無辜

電影中有小寶寶,就有歡顏,但是寶寶心事誰人知呢?
電影中有小寶寶,就有歡顏,但是寶寶心事誰人知呢?
小家庭中,一旦有了小寶寶誕生,肯定是喜悅、幸福、疲累,擔心…各種情緒兼而有之的。

電影中的小寶寶,往往則是用來襯顯大人的急切、無能、無情或無心的。

《波坦金戰艦》中的階梯大屠殺戲中,觀眾最懸念的就是一路滑動而下的嬰兒車,無辜的嬰兒會不會跌落車外?會不會被流彈所傷?槍林彈雨中,人命如芻狗,然而艾森斯坦就能透過小嬰兒,吸聚了觀眾的注意與關切。

吳宇森的《鎗神》中,為了突顯歹徒的兇狠殘暴,醫院成了決戰場,嬰兒室的小嬰兒成了周潤華與軍火販子黃秋生的人性與獸性岐異的鑑別符號。

1985年,法國女導演柯林.瑟洛(Coline Serreau) 人拍出了一部《三個男人,一個搖籃(3 hommes et un couffin)》,描寫單身貴族的三個臭男生,一旦家裡突然出現一位寶寶,手足無措,手忙腳亂,鬧出無數笑話的瘋狂喜劇。

1987年,好萊塢立刻跟進拍出了《三個奶爸一個娃(Three Men and a Baby)》,看到蓄有八字鬍的湯姆.謝立克(Tom Selleck)暈天黑地扮奶爸的七葷八素場景,你就是會啞然失笑。

意外的小生命,不是帶來生命的啟發,就是生活的混亂,而且公式必定是先混亂,繼而有了體會,人生因而得能再上路。

今年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的南非電影《黑幫暴徒(Tsotsi)》也同樣採用了這套最討喜的戲劇公式。

男主角Tsotsi原本是位冷血又冷靜的黑道混混,一回打劫想要搶富家人家的車子,開槍打傷了女主人,於是心慌意亂地飛車落跑,不料,車後卻傳來蠕動聲,回頭一看,天啊,竟然還有個四五個月大的小寶寶,一閃神,車子撞上了電線桿。

Tsotsi有兩個選擇:棄車棄嬰,或者棄車攜嬰。他選擇了麻煩的後者。

回到他自己的窩後,他遇上的第一個問題是:小寶寶已經臭氣薰天了,可是他要怎麼換尿布?

沒包過尿布的大男孩大女孩都註定要大呼小叫,一陣忙亂後,才知道怎麼辦的。台灣電影《愛麗絲的鏡子》就有穿著時髦的歐陽靖和謝欣穎,卻連尿布都不懂得換的尷尬場景。Tsotsi的處理方式則是粗魯得比較像大男生的,手扯不開尿布,就讓小刀來割開吧!問題就在於拿刀出來的那剎那,沒人知道他是要讓娃娃住口別再哭了,還是一刀挑開尿布,簡單的動作卻有了既爆笑又緊張的雙重效果。

Tsotsi家當然不會有尿布可以替換,於是他順手就拿起桌上的報紙當尿布了。這個搞笑的動作,因為處理得很粗魯又寫實,卻讓人擔心起小寶寶:「他疼不疼啊?」

Tsotsi的第二個難題則是餵奶,單身男孩不可能有奶水和奶粉的,他只能打開煉乳罐頭,隨手倒了些在小寶寶的嘴邊,沒有奶嘴,只能沾,只能灌,有得吃的小娃娃不再哭了,可是你不會想要問:「小娃娃能喝煉乳嗎?會不會噎到呢?」

少不經事的Tsotsi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更別說照顧小寶寶了,餵完小孩,他就急著出門了。摸黑回家時,只聽屋內寶寶痛哭,拉出安放小寶寶的紙箱,才發覺煉乳沒有擦,招來了大批螞蟻,咬得小寶寶的嘴都腫了,身上都是螞蟻。

我相信,小寶寶的嘴腫是化妝出來的結果,螞蟻臉上身上爬的場景也可能是靠電腦繪圖繪上去,就算時間只有短短幾秒鐘,但是,也夠驚心動魄的。

這幾場戲,大人都未必適應,我們的小童星能夠適應嗎?事實上,他沒有選擇權,也不能拒絕,就像多數的童星一樣,都是父母親或監護人同意下,就做了超齡或超乎身心所能承受的壓力下的演出。他們能夠拒演嗎?能夠抗議嗎?答案是很明白的。大人決定著他們的幸福與悲哀。

《黑幫暴徒》中,導演捉到了好幾個可愛的鏡頭,你看到這位黑人寶寶的模樣時,一定也想要抱抱他的,然而他的受苦受難卻也是成就Tsotsi從毫無天良歸化的必要條件,看到紙尿布、螞蟻爬的情節,你也一定會油生同情之心,導演用了高明的手法捉住了觀眾的心,也讓大家心動落淚,效果非常好。

只是,小童星有知,有選擇權,他會接受大人的擺布嗎?他可以拒演嗎?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9-6 01:55:16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3025750

有奶就是娘

會生,不足以做爹娘,會養,有愛,才是好爹娘。

小寶寶是《黑幫暴徒》中最重要的人物,沒有他,戲就少了催人熱淚的高潮,少了他,主角就少了幡然悔改,重新做人的動機。然而,如果公式這麼簡單,《黑幫暴徒》的格局就太低了,就不夠格贏得2006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了。

南非導演蓋文.胡德(Gavin Hood)在《黑幫暴徒》中,其實以迂迴的手法,批判了成人世界「有奶就是娘」的功利心態。表面上,尋找奶媽是莽撞小爸爸的必要手段,其實,他的衝撞與挫折,都是生命啟示錄。

男主角Tsotsi原本是單身少年,搶了人家的小孩做爸爸,面對肚子餓就會啼鬧的孩子,他首先要面對的是難題就是找到奶水,止饑又止啼。

他先開了煉乳罐頭,卻惹來了螞蟻,滿心愧咎的他於是打有奶水的剛臨盆女人的主意,不懂禮數,不會求人的Tsotsi直接闖入人家家中,拿槍頂著女人的頭,吆喝著要她餵奶,是嘛,妳不是奶水多多嗎?多餵一個娃,有什麼關係呢?

鬧得劍拔弩張的就為了餵奶嗎?一個少不經事的莽撞動作,讓心驚膽裂的女人只能乖乖聽命,她不怕餵奶,怕的是少男逞強性侵,怕的是少男莽撞,開槍傷了她的孩子。不過就是餵奶嘛,差別在於:主動是美事;被動,則是糗事了。

第一個動作顯示了Tsotsi的急切,同時也讓人看到了他的草莽不成熟。

接下來,他怕女人不合作,人家明明就解開胸衣開始餵奶,他還是槍不離手,最最母性的場合,卻有著最最不協調的緊張氣息,「不餵,你就真的會開槍嗎?」不用女人發問,Tsotsi其實也都看到了自己的荒唐與幼稚。

寶寶餵奶記的劇情設計,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觀眾清楚看到原本殺人不眨眼,開槍不當回事的小混混Tsotsi其實是心裡另有傷痛的,他一方面看著女人餵奶,一方面想起了自己失親的童年,母親重病臥床,母子連談個話,都會被老父責罵,還會痛踢小狗,完全沒有溫暖,只有暴力的家庭讓他早早成了流浪兒,在水泥圓管的廢棄工地中掙扎求生…往事陰影與當下餵奶的甜美安詳,頓時就成為Tsotsi心中最強烈的感受對比。

童年欠缺的溫暖,如今有機會彌補,Tsotsi會不會做得更好呢?他不知道,但是至少他真的很努力去做一個小爸爸。

他重新回到小寶寶的家去打劫,同夥為的是錢財,他卻是要去找寶寶的玩具、奶粉、奶瓶和尿布,看似荒唐的行為,卻是少年良知的覺醒,偏偏,警報器響了,Tsotsi立刻又陷入該開槍殺屋主,還是同夥的矛盾。

大是大非,是聖人才做得到的,凡夫俗子其實是善惡集一身的,有的人習慣行善濟世,偶而卻也有惡從膽邊生的邪念;有的人無惡不做,但是偶而也會有善念從心頭滑過,善惡並存,善惡交替,比較合乎人生真相,電影也應善惡並存,角色才有人味,劇情才夠讓人咀嚼回味。

然不會有尿布可以替換,於是他順手就拿起桌上的報紙當尿布了。這個搞笑的動作,因為處理得很粗魯又寫實,卻讓人擔心起小寶寶:「他疼不疼啊?」

Tsotsi帶著奶瓶和奶粉回到女人家,他得意洋洋地示範自己的戰利品,但是女人告訴他,即使這樣,你還是不能給他一個媽。母親的力量,不只是奶水,還有一種溫度,一種態度,一份親切,一份深情,那不是奶爸或奶瓶能夠取代的。

女人的話,Tsotsi聽懂了。早在女人餵奶時,臉上流露出的安靜和光輝,他就明白了自己要什麼,只是早就習慣強取豪奪,從不開口求人的Tsotsi,只能自己埋頭瞎幹找出路,只有等到女人打開天窗說亮話的時候,自卑又倔強的他,才不得不承認把小娃娃還給他的母親才是最明智的結果。

無情的漢子,不會疼惜小娃的,蓋文.胡德(Gavin Hood)用小娃娃來說故事,也一定要有多層轉折,才能顯示出魯莽暴徒也有天良未泯的轉機,電影中每一回有小娃娃出現的場景,就是把主角送上了解剖檯,讓觀眾在無知的小生命身上,投射出強大的人性關懷,我同情娃娃童星的際遇,卻不能不承認,這款的敘事邏輯,委婉細致地挖出了人性的歎息,這款功力,應該就是《黑幫暴徒》得能拿下奧斯卡獎的角色性格刻畫功力了。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9-6 01:56:06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3039987

美麗心世界

傲慢就易生偏見,美的欣賞其實有諸多盲點。
對於陌生或不懂的事物,驕傲或心虛的人會嗤之以鼻;謙虛肯學的人,則會仔細端詳,努力悟出道理。

態度反應高度,好像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人生的愛情最是神秘,有時候,只要一個眼神,就讓人願意奉獻一生,那就是莎士比亞在《As You Like It》中所說的:「普世男女,誰不是一見鍾情呢(Who ever loved that loved not at first sight?)?」

好電影其實也努力讓人一見鍾情,只是鍾情的手法各不一樣,有時候,只是一句話,有時候,只是一個道具,卻可以在觀賞者心中產生驚奇的震盪,那種緣份,有如情人一見鍾情的緣份,沒有道理好說的。

陪我去看南非電影《黑幫暴徒》的朋友都是眼紅鼻酸,卻滿心快慰地走出試片室,劇情的張力我已花了相當篇幅和力氣討論過了,但是電影中有一句話,卻一直烙印心中,不吐不快。

《黑幫暴徒》中的小混混Tsotsi因為從小欠缺父愛和母愛,所以一旦手上有個小寶寶後,就努力扮演好小爸爸的角色,拿著槍頂著頭,要人家寬衣解帶,負責餵乳。

這位奶媽家境尚可,先生某天出門上班就沒有再回來了,可能是遇害,也可能是拋棄了她和剛出生的娃娃。於是,她一面做單親媽媽,一面就做手工飾品來維生,她家中有幾件類似創意珠簾或風鈴的吊飾作品,沒見過世面的Tsotsi對於這些手工飾品充滿了好奇,於是就上前把玩。

「這些都是妳做的嗎?」他順口問奶媽。

「是的!」

他笑了起來:「妳真有門,幾塊破玻璃就串起來,有誰會買這種東西呢?」

奶媽做的玻璃珠簾是用細繩綴串著不規則的玻璃片,長長的一大串,風吹有玎璫聲,有如風鈴,但是隔著玻璃片來看,卻像是一長串的彩繪珠簾。

「光照過玻璃,就可以讓你看見五顏七彩的人生。」奶媽淡淡地回答,Tsotsi是無知的,是不懂美學品味的,Tsotsi可以因為無知而譏笑她,但是她不必和無知的人鬥嘴,多做解釋。

無緣的人,只能看到一大串碎玻璃,看不到光,看不到影,更看不到美。可是,他有一張嘴,所以就大聲嚷嚷,嘲笑他不懂的人和事。

然而,Tsotsi和一般孩子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聽到奶媽的解釋後,突然發覺了自己的愚昧、無知和淺薄。大聲從來不代表真理,訕笑從來不代表先知,這個道理唯有自大或自卑的人不懂,偏偏,這種人佔了絕大多數。

《黑幫暴徒》的相關玻璃珠簾對話總共就這四句,導演點到為止,沒有再讓Tsotsi對著玻璃珠簾多觀看,沒有讓彩色光影在他的臉上多停留,意在言外的生命哲學本來就不應該掛在主角嘴上成為電影主題教條的,可是含意深遠的這幾句對話,卻在我心頭激盪起陣陣漣漪。

玻璃珠簾到底美不美?那攸關個人的美學品味,關鍵其實在於創作者和欣賞者之間的角度岐異和觀念落差。

有的人堅信,無規矩不足以成方圓,不按牌理出牌的就是非我族類,不是正統;有的人卻相信生命絕對不是規矩森嚴的學術論文,反而試圖從生命的曲折迂迴中看到真理看到光,能夠以開闊的視野看人生,那幾個彩色玻璃就不再只是大紅大藍,毫無雕琢的玻璃亮片而已,從碎花光影的投射中,你可以見証到另一種藝術的美麗。

問題不在於美學品味的高下,而在於你是不是從雕蟲小技中看到了藝術與美學的可能性?看到的人,視野遼闊,人間處處皆風景,不拘泥於「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的陽春白雪般的美學身段,而是在下里巴人的庸俗中也能怡然自得。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心無戾 Tsot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