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0 16:34:44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002:16 PM 發表


......X國人永遠無法明白Y國旗對Y國人既意義......:o:icon101:

If the flag needs protection at all, it needs protection from members of Congress who value the symbol more than the freedoms that...
星星星星星?:icon101::icon101::icon101: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10 17:56:26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1004:34 PM 發表

星星星星星?:icon101::icon101::icon101:

:confused: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1 11:37:41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005:56 PM 發表


:confused:
中國人真的明白五星旗對中國人既意義?:icon101::icon101::icon101: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11 13:43:35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1111:37 AM 發表

中國人真的明白五星旗對中國人既意義?:icon101::icon101::icon101:

我以為是什麼五個周星星......:icon101::icon101::icon101::icon101::icon101:

五星旗嘛,最大果粒係咪代表XX星?:icon101:

[ 本帖最後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104:22 PM 編輯 ]

歐石南 發表於 2007-1-11 13:48:44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101:43 PM 發表


我以為什麼五個周星星......:icon101::icon101::icon101::icon101::icon101:

五星旗嘛,最大果粒係咪代表XX星?:icon101:
最大果粒分明係挑那星:icon101: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11 17:39:00

原帖由 歐石南 於 2007-1-1101:48 PM 發表

最大果粒分明係挑那星:icon101:

不要那麼直接吧,用「挑選那顆星」吧。:icon075::icon101: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14 00:46:19

原帖由 歐石南 於 2007-1-810:07 PM 發表

搵人睇先:icon036:

睇咗,我覺得好過《雷霆救兵》:icon075: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14 01:06:46

http://www.acewings.com/cobrachen/forum/topic.asp?TOPIC_ID=2312&whichpage=3

ken809 發表於 2007-1-14 01:49:37

好想睇....
呢一套講兩邊心情既戲好似第一次睇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15 13:07:35

《戰火旗蹟》有意義無餘韻

戰爭片一向不是今日香港觀眾的一杯茶,奇連伊士活(相關新聞 - 網站)更不是港人追捧的導演。《戰火旗蹟》(Flags Of Our Fathers)儘管在美國好評如潮,本地票房卻一如所料般冷淡,與監製之一史提芬史匹堡以另一場二次大戰(相關新聞 - 網站)向戰役(諾曼第登陸)為題材的《雷霆救兵》的熱烈反應,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片長逾兩小時的《戰火旗蹟》不像《雷霆救兵》般緊張刺激,年輕觀眾尤其不耐煩影片太言之有物(即講耶穌),好不容易捱到完場,字幕一出現便紛紛離座。殊不知片終隨字幕出現的黑白新聞、歷史照片才最好看,不但從中可見影片不少場面如何受它們啟發,單是這批照片放在一起,已組成了一個與影片平行的事體(真實的時刻瞬間VS真實的模擬、重演),為我們提供了多一個互相參照的角度。

歷史照片可觀

例如六名插旗美軍中餘生的三人,被迫巡迴全國以英雄姿態出現,勸國民購買戰爭債券,獲杜魯門總統接見一幕,歷史照片中明明見其中一人因足傷撐拐杖,影片卻不惜失真而不理這項細節(只在旁白中交代他戰勝後才動手術),使人對改編的過程和拍攝的考慮多了不少想像的餘地。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士兵的空洞眼神(背後那份戰爭殘酷帶來的創傷,演員無論多努力也演不出來),是個別軍人在戰場上衝鋒奔跑的荒涼氣氛(無論伊士活重塑的黑夜戰場氣氛多麼肅殺,都不及這些光天化日下拍攝、乍看平平無奇的照片般充滿死亡的氣息)……。

不算一部「傑作」

真實的捕捉是否一定比真實的模擬動人?答案其實不一定,端視乎藝術家想像力和表現力的高低。《戰火旗蹟》逾兩小時的正片,竟不如短短七分鐘黑白硬照般使人感動,發人深省,其實正好印證了影片離一部「傑作」的成績尚遠,美國人當局者迷,對影片是大大的過譽了。

我看《戰火旗蹟》最不滿足的地方,是影片從主題信息到藝術手法,都是那麼清楚明白,罕有餘韻。官方利用一張感動全國的照片(在硫磺島山頭插上美國旗),把三名軍人打扮成英雄,逼他們四出為戰爭籌款,此舉本身的功利及對英雄主義扭曲昭然若揭。還要有一場官員講到明不想理前後插過兩支旗,不理是誰真正在照片中出現。三人無奈接受任務後的不同反應——積極利用機會為自己將來打算,內疚對不起陣亡戰友而終日酗酒逃避現實,或介乎兩者之間低調做人——亦皆理所當然般屬意料中事。印第安裔士兵受種族歧視之苦,刻劃已不厭其詳,還要加一場火車內遇見一批耶魯哈佛(相關新聞 - 網站)毋須參軍的公子哥兒來作對比。另一明顯對比,是英俊的白人傳令兵到處大受歡迎,不少商人打他當生招牌的主意。不過戰後不久熱潮迅速冷卻,連他也再無人問津的描寫(一抽屜無用的名片),倒含蓄地表現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而不落俗套。

畫公仔畫出腸

場面方面最露骨的諷刺,自然是那場芝加哥(相關新聞 - 網站)體育館內為觀眾「表演」爬假山插旗一幕了。但這一場作為與殺戮戰場的對比,也同樣被剪成多段重複多次,什麼餘韻也無從說起了。又如插旗一幕被製成雪糕,再淋上血紅的草莓糖漿,寓意未免畫公仔畫出腸。甚至全片彩色褪至近乎黑白,雖說與硫磺島的黑砂及戰場的人間地獄氣氛合,但缺少變化,也明顯得似乎有點太容易了。

例外當然不是沒有,如印第安士兵為求心之所安,不辭勞苦步行多里告訴陣亡同袍父親真相(其子實為被忽視的插旗六軍人之一)一幕,便含蓄動人餘音裊裊。然而這種例子畢竟太少,多的是把歷史教訓明白道來的旁白,以及片末父子臨終對話,所有心裏話皆宣之於口的場面——始終是終日把「我愛你」掛在口邊的美國人。

令美國人共鳴

當然,對習慣通俗荷李活片的美國觀眾,顯淺易明從來不是缺點。《戰火旗蹟》從一幀深入美國人心的經典照片開始,一方面肯定二戰陣亡將士的英烈,另一方面批評當權者利用了國民的愛國心販賣戰爭(債券),自然引起了今天飽受伊戰困擾,對布殊(相關新聞 - 網站)政府失去信任的美國人廣泛的共鳴。事實上,今天美國鷹派宣傳機器的欺騙性,以至軍方高層罔顧前線士兵的死活(片中暗示空軍轟炸硫磺島縮短至三天,是造成美軍傷亡慘重的主因;又如灘頭指揮官為了不讓第一面國旗落入上級手中,而下令收起改插第二面國旗),60年來其實本質不變。對美國人來說,《戰火旗蹟》的時代意義肯定不輕。

文﹕李焯桃

策劃:王慶鏘 李焯桃

編輯:葉旺文

http://hk.news.yahoo.com/070113/12/1zw4e.html

JasonDelPiero 發表於 2007-1-15 22:35:43

整體唔錯
只係戰爭場面太少
同埋時空交錯得太離譜
睇到中段頭都暈埋: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5 22:38:17

原帖由 JasonDelPiero 於 2007-1-1510:35 PM 發表
整體唔錯
只係戰爭場面太少
同埋時空交錯得太離譜
睇到中段頭都暈埋:icon101: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11-707:35 PM 發表
香港應該會當呢套係另外一套《拯救大兵瑞恩》,繼而聲稱戰爭場面不夠深入,口水多過茶云云...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6-11-710:01 PM 發表
是不夠火爆吧?:icon110:

但相信亦不會像Thin Red Line般「前衛」吧?:icon101:
真.老牛仔根本不是為拍大場面:icon101:

CR7 發表於 2007-1-21 18:42:30

Letters from Iwo Jima 香港上畫日期 1/3/2007 又幾快WOR
http://www.moviesuper.com/big5/movie_comingsoon.asp?hLight=ComingUp&hMovie_ID=IN-3865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31 17:42:08

有無人同翻譯個位講 Letters from Iwo Jima 的 Letter 是什麼意思?


硫磺島戰書:icon062:

ken809 發表於 2007-1-31 22:41:04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3105:42 PM 發表
有無人同翻譯個位講 Letters from Iwo Jima 的 Letter 是什麼意思?


硫磺島戰書:icon062:
來自硫磺島的信:confused: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31 22:52:27

原帖由 ken809 於 2007-1-3110:41 PM 發表

來自硫磺島的信:confused:
家書來的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2-24 15:26:49

http://www.cuhkacs.org/~hegu/Bo-Blog/index.php?job=art&articleid=a_20070223_142347

硫磺島.戰書.旗蹟
2007年2月23日14:23星期五[歐美映畫]

「美國以電影控制世界;日本以ACG改變世界;韓國以online game重建世界。」

自從任教「日本及創意工業」一科,這是筆者經常掛在口邊,跟同學分享的說話。金像導演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同時執導以「硫磺島戰役」為背景的《戰火旗蹟》﹝Flags of Our Fathers﹞和《硫磺島戰書》﹝Letters from Iwo Jima﹞,正好作為佐證。

1945 年2月16日,美軍動員3個海軍陸戰師共6萬餘人,在10萬優勢海空兵力掩護下攻打硫磺島,企圖利用該島建立進軍日本本土的B-29轟炸機基地。美軍原先計劃5天內拿下硫磺島,誰料遭遇頑強抵抗,守將栗林忠道﹝渡邊謙飾﹞竟放棄日本陸軍傳統模式,沒有在灘頭以戰壕正面迎擊,或進行自殺式的突擊,反而是把防禦陣地後移上山,並在山下建立隧道,即使面對美軍壓倒性優勢海空炮火,日軍仍能保存實力打持久戰,美軍則意外地傷亡巨大,結果花了36天,死傷高達 26,000人,才於3月26日攻下硫磺島,22,000名固守硫磺島的日軍裡,只有1083人生還,是太平洋戰場上唯一一場美軍比日軍死傷更多的戰役。

「硫磺島戰役」是一場扭轉乾坤的戰役,日本帝國的神聖領土終於被敵軍佔據,也讓美國因為一張相片而從破產邊緣奇蹟般反敗為勝!

《戰火旗蹟》的故事,正是美軍士兵在硫磺島的摺缽山上樹立國旗的傳奇,美聯社攝影師偶然拍下六名美軍撐起國旗的相片,在國內廣泛流傳,振奮人心,先作為報紙頭版,隨後被製作成為雕塑和郵票等,三名仍在生的低級士兵,即使毫無戰功,卻突然變成國家英雄,從前線被調回國,巡迴推銷戰爭債卷,果然是非常諷刺,更諷刺的是,相片內的真正主角另有其人。《硫磺島戰書》竟一洗日軍殘暴不仁的負面形象,美軍竟比他們犯下更多惡行!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平常人,甚至是戰爭的受害者!



從不同角度去解構這場「硫磺島戰役」,讓我們好好反思:何謂戰爭英雄?誰是戰爭的贏家?世上當真有正義的戰爭嗎?我們如何還原戰爭的真相?種種有關戰爭的歷史、照片和電影,究竟怎樣被扭曲?怎樣被重新解讀?怎樣被利用來設下騙局?對戰爭的評價又是否必須來自戰勝的一方?

從《戰火旗蹟》和《硫磺島戰書》,我們不會得到太多答案,卻足以醒覺電影豈止是夢工場?讓渡邊謙晉身國際影壇的《最後武士》﹝The Last Samurai﹞,已虛構了美國在日本幕末時代的強大軍力,今回在硫磺島上又改寫了幾多歷史?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3-2 00:05:05

http://www.wretch.cc/blog/woosean&article_id=6287183
來自硫磺島的信:簡約與多餘之間

我向來相信,克林伊斯威特的執導技藝,只適用於特定題材的小品電影,在《殺無赦》、《強盜保鑣》、《麥迪遜之橋》或《登峰造擊》以外的作品,只要角色更多、劇情更雜、規模更大,依他的掌鏡實力,就會捉襟見肘、不敷使用。

以《麥》為例,經由往生者的文字、生者的閱讀,影像淡然地揭露了多年前的甜蜜,那一生只有一次的愛情記憶,雖然極為樸實簡約、技巧上遠不如《頂尖對決》,其情緒渲染力仍是愛情片中的罕見特例,絕對不愧為伊斯威特的最佳作品。

而《來自硫磺島的信》確實承襲了《麥》的敘事手法,其藉由書信發掘過往的特性,也著實與《麥》極為神似,而由於《來》所牽涉的事件、人物與情緒遠遠大過於《麥》,如何協調情感、書信與事件,更是執導《來》所需面對的最大挑戰。

在驗收《來》的成績以前,先來看看《來》的基本條件。

或許《來》較貼近史實,但《來》所擁有的煽情潛力,絕對可與《搶救雷恩大兵》平分秋色,單是粟林、竹一、伊藤、西鄉與清水這五個角色,就足以訴說出多個感人、殘酷、瘋狂與諷刺的故事,潛力之大,連虛構性濃厚的《搶》都未必能及。

然而,在伊斯威特的簡約基調下,《來》所有的情緒焦點,幾乎都被無技巧地稀釋掉了,很難相信伊斯威特僅欲以遠觀的姿態探討戰爭,尤以《來》自書信出發、不時帶入回憶的敘述方式,更讓人難以想像《來》有任何冷靜/客觀的企圖。

而正是這種由當下切入回憶的敘述方式,才讓我更不願承認伊斯威特於《來》的執導成就,這樣的敘述方式,真正突顯了伊斯威特簡約風格以外的執導無能,無能利用現有的素材與場景將情緒放到最大,進而提升角色的立體感與深度。

如果將《來》與《搶》比較,將更能突顯出伊斯威特與史匹柏在情緒經營技巧上的絕大差別。

《搶》之中有段精采的文戲,講述米勒等人在廢棄小屋中稍事休息,其中的精華,莫過於韋德敘述對家鄉與母親的懷念,沒有切入回憶的影像,僅靠韋德在火光中的口白,他對母親的情感、未表達心意的遺憾,透過單純的對白,早就表露無疑。

拿這段戲與《來》裡頭的每段文戲比較,都能發現伊斯威特在角色情緒經營上的無能,若進一步回顧伊斯威特的成功作品,似乎可以發現,其中較精采的情緒張力,大多來自角色/演員本身的人格特質與潛力,而與鏡頭或敘事的技巧無關。

那種能將平凡演員/橋段的潛力發揮到極限的技巧,伊斯威特恐怕並無具備,而若退一步檢視《來》的整體劇本,將發現另一個大問題──被淡化的書信特質。

《麥》之中極為令人玩味的觀影樂趣,在於女主角的兒女在過往與現今的跳躍敘述中不斷深化其對母親的認識,而凝聚這一過程的,正是書信與現實的緊密連結,而這樣的緊密連結,在《來》之中是看不到的。

在《來》之中,書信的角色,僅在開頭與結尾較為明顯,片中雖有角色口述其書信內容,然而書信的功能僅是微小的開場引子,在引子之後,書信與現實的連結瞬時消失,就算完全切掉閱讀書信的片段,也不會對《來》造成多少影響。

這讓書信在《來》的地位,瞬間降格到多餘而冗贅的水準,冗贅程度約略可比《搶》之中年老雷恩的戲份。

然而,以上對伊斯威特執導技巧的批評,並不會導出本片不值一看或水準低落的結論,因為本片仍有與伊斯威特無關的強大基本條件:優秀的視覺技術、稱職的演員,以及最重要的──充滿情緒渲染力的情節。

相較於《硫磺島的英雄們》,《來》的主要場景是硫磺島的戰場,當《硫》的主角們在和平的環境經歷良心與名譽的內在衝突時,《來》的角色們正面對著宿命般的死亡威脅與沉重慘痛的愛國主義,比起《硫》的諷刺性,《來》的情感顯得淺白而直接,更能激起人對戰場的恐懼與對角色的同情。

換言之,這是一個隨便拍都能觸及人心的悲劇故事,要將《來》處理到令人無感,恐怕電影史上最無能的導演都無法辦到,擁有這樣的演員、劇本與資本,就算導演是剛畢業的電影系學生,恐怕成績都不至於太差。

所以,《來》在重現戰場與角色心境的成績,雖不至於登峰造極,卻也不到令人反感之地,即使我深信交由其他導演,《來》必能綻放更大的光彩,伊斯威特缺乏技巧的執導,起碼沒有讓《來》失分太多、仍舊是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後話:這篇文章寫到一半,我就想起大學與研究所交際之時所寫的文章,雖然當時寫得更爛。

grandoni 發表於 2007-3-7 21:04:10

睇左letters from iwo jima
好悲
都值得睇架~

JasonDelPiero 發表於 2007-3-7 23:21:12

原帖由 grandoni 於 2007-3-709:04 PM 發表
睇左letters from iwo jima
好悲
都值得睇架~
手榴彈自殺果part....:(
頁: 1 [2]
查看完整版本: The Flag Of Our Fathers + Letters from Iwo J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