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541|回復: 5

Revolutionary Road 浮生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0-22 20:52: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是世間路

Kate Winslet + Leonardo DiCaprio 十年後重遇
Kate Winslet 丈夫 Sam Mendes (American Beauty, Jarhead) 導演

上映日期: 2009年2月12日

故事簡介: 故事以美國50年代為背景,里安納度狄卡比奧和琦溫斯莉飾演的一對年青夫婦,自視與眾不同,不甘平凡,決定移居巴黎追求理想人生,只是追夢路上卻由相愛衍生懷疑與妒忌,分歧浮現,衝突頻生,夢想未達,二人卻已愈走愈遠……
發表於 2008-10-23 02:19:15 | 顯示全部樓層
kat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1-12 20:51:40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8fb3f0100c55d.html
《革命之路》:一個矯情女人的毀滅之路
from 小畢的奧斯卡觀測站 by 畢成功



小畢的個人評分:75分(B)



凱特·溫斯萊特在《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中扮演了幾乎是2008年度最令人厭惡的銀幕角色的「埃普瑞爾」,表演得很用力,完成得很出色,成功地讓人在看完影片後不會對角色產生絲毫同情,充分領會了劇本對角色的設置。



這是怎樣一個女人呢?通過吵架可知丈夫不過是「派對上逗她一笑的男孩」,因此她有理由認為婚姻的枷鎖是被男方套上的。通過對白可知房子是懷上第一個孩子後買的,因此她有理由認為定居郊區的生活是被孩子捆綁的。通過對比跟丈夫在廚房裡不太滿足的行房與跟鄰居在汽車上(仔細想想,在前排座的難度相當大……)快感十足的出軌,可知她需要的只是高潮和發洩,不是情事、也不想用另一段感情作解決現狀的途徑或者說出口。



以上基本構成了令她厭惡的、讓她窒息的生活。說不想解決倒也委屈她了——她的確央求丈夫舉家遷往巴黎,逃向一個全新的浪漫的生活環境,認為在那裡就可以海闊天地、就可以工作、就可以發現自我並實現自我。可這根本是廢話、是狗屎,因為通過全片的塑造,我們清楚這個女人無論在哪兒都不會開心、都不會滿足、都會有新的不可能的追求。



整部影片沒向我們展示出她有任何方面的才華(戲演得一團糟;根據房東太太的描述,家務也做得不怎麼樣),日常生活同樣表現不出什麼特別的興趣,除了跳舞比丈夫好些以及沒命地抽菸之外,就足剩天生麗質了。可對比長相相對平凡的鄰居主婦把自己收拾得精精神神,她的髮型、著裝顯示出她在主婦圈子裡也挺「不修邊幅」;再結合丈夫和鄰居妻子走後她在餐吧裡抽菸的樣子,言之「放蕩不羈」亦不為過。



糟糕就糟糕在她的天生麗質上,白居易說得好,天生麗質難自棄,她堪稱典型案例。人的優越感可以通過出身、金錢、相貌、才華等帶來,簡單說即通過對這些優勢的讚美培養出來(由於「獨生子女」的緣故,80後就普遍帶有優越感,一個道理)。「埃普瑞爾」一定經常獲得讚美,鑑於影片沒展示她在出身、金錢、才華等領域的卓越,我們只能認定被讚美的原因是相貌、是韻味、是不同於其他主婦的略帶放蕩的萬種風情——鄰居的話也印證了這一點,「你們是惠勒夫婦,公認的才子佳人啊!」



於是痛苦接踵而來,因為這份優越感讓她認定自己是不凡的,而她終日身陷其中的恰恰是在那個年代最平凡的主婦生活。這真是天大的悖論!因此周圍環境每次有意或無意地坦誠她其實很平凡的時候,都會深深刺痛她——包括「表面上不無玩心,實則勞動人民本色」的丈夫,對巴黎之行的現實性表示質疑的任何人,以及「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瘋子。



那麼,她有沒有機會不平凡呢?有。對比一下製片人斯科特·魯丁六年前的作品《時時刻刻》(The Hours)裡的「勞拉」(朱利安·摩爾飾),可以清楚地看到「埃普瑞爾」的可悲。妊娠和孩子不會構成一個真正堅強自信的女性走上女權道路並追求新生的障礙,時機不成熟可以等等再走,而且遠走高飛時根本不需要考慮懷沒懷孕或帶不帶丈夫。



可她做不到,她必須找個「墊背的」一起下水,不然下不了決心;而且她也等不及,因為她的心靈如此空虛,根本不具備等待、忍耐、計劃、籌備的勇氣和能力。這再次證明去巴黎當文秘只是一廂情願,無數實踐的機會在手邊,可她根本沒去抓——不僅在溺斃的過程中死死扼住自己的咽喉,還總是怪別人怎麼不來救自己,還有比這更活該的麼!?



更要命的是,同樣顧影自憐,本片的「埃普瑞爾」還沒有像《時時刻刻》裡的「維吉尼亞」那樣的才華或「克勞利薩」那樣對自己心上人不悔的愛,她不僅是無藥可救的膽小鬼,更是徹頭徹尾的自私鬼。這樣一個女人,在20世紀中葉男權主義構建的生活秩序中只可能是條喪家之犬;不僅如此,滿口「我在掙扎、我想改變」的虛偽說辭與根本無力執行的虛弱本質,還充分暴露出她是一個女權主義者不屑一顧的族中敗類。



……此時我們發現:平凡或許可怕,但自命不凡更可怕。因為平凡的人一旦自命不凡就意味著她在否定自己的基本屬性,進一步說就是在否定自我;而「埃普瑞爾」不僅否定自我,還沒有膽量和實力重塑自我,沒法獨立完成從「平凡」到「不凡」的轉變。所以她不斷自我否定的結局,唯有自我毀滅——於是《革命之路》成了她的「毀滅之路」。



凱特·溫斯萊特要表演的正是毀滅的過程,所以她的用力可以被接受,因為角色本來就在燃燒生命。結末她打電話讓鄰居告訴孩子「我愛你們」,跟朱利安·摩爾在《時時刻刻》裡靜坐盥洗室與丈夫一問一答進行對比,足以看出表演用力程度的差異。摩爾的「勞拉」由於決定了遠走高飛,反而心境從容,演技也因此內斂;但溫斯萊特這個無所適從的角色,注定了心潮澎湃永不止息,表演方式也就很外放。另外,「埃普瑞爾」跟溫斯萊特當年在《無名的裘德》裡的角色不無相似之處,都是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推向不幸的女人。



我更欣賞有收有放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他扮演的是個偶爾不甘平凡但本質上已認命的男人,而且帶著股勞動人民的質樸勁兒(通過餐吧裡跟鄰家主婦跳舞可以看出他的笨拙和不擅浪漫,何況還有溫斯萊特後來的撩人之舞作對比)。在「埃普瑞爾」鼓勵下,也曾大撒把做了回頑主,但意外獲利的結局反而讓他更加珍視自己苦心經營的平凡生活。



——那可真是苦心經營!因為他既有比她粗糙堅韌的一面,又有細膩的另一面(雖然沒她那麼七竅玲瓏),所以很多時候他對她的不開心有所體察。由是,他的生活更艱難,因為他在「自救」的同時還要「救」她。原因很簡單:他愛她,不然不會在短暫出牆之後快速收心、不會明明不情願仍答應對方去巴黎、不會在對方說「我恨你」的時候受傷很深乃至滿面淚流。然而問題沒那麼簡單,不是他愛她就能解決的,因為她連自己都不愛。



這就是為什麼,最後心已然涼透了的「埃普瑞爾」平靜而完美地為他準備「最後的早餐」時,他雖然滿眼睏惑、嘴角微微翕動想啟齒,但還是帶著疑問接受了。不僅接受了,內心深處一定還幻想著沒準是她想通了,打死也沒猜到等待自己的是那樣一個結局。說到底,能平凡過一生,能只在乎過程,她是不那種人;可他是。他竭力去接近並溫暖對方,明知她是刺蝟是箭豬,靠近就會傷到自己。……也許是角色的作用吧,迪卡普里奧的演技令人極端信服、無比感動,如果溫斯萊特的表演在90分左右,那麼,迪卡普里奧我給100。



至於導演山姆·門德斯,他的表現實在是不及格。本來他老婆凱特·溫斯萊特的爆發力很到位、對角色的把握很精準,卻被他嚴重拖了後腿。門德斯通篇處於一種「無力」的虛浮狀態,而溫斯萊特一直在實打實地「用力」,當然讓人感覺不舒服。



就拿「埃普瑞爾」打電話讓鄰居告訴孩子「我愛你們」的戲來說吧。溫斯萊特的肢體語言多麼豐富、情緒多麼飽滿、身體隨呼吸而起伏的崩潰邊緣的狀態多麼能突顯演技!可導演做了什麼?觀眾還沒來得及仔細品味他老婆的精湛表現,居然就一刀剪過去了!我的天,溫斯萊特沒崩潰,我倒快崩潰了——導演,這是應該節制的地方麼?這麼做對得起你老婆麼!?《革命之路》裡這種不合理的隱忍太多,犀利的表演也就免不了要「扎人」。幸好托馬斯·紐曼的配樂在兩個極端之間找到平衡點,不過,僅僅靠配樂拉扯是不夠的。



一個女人得多絕望才會給自己做人流?這麼昇華演技的段落,偏偏留白。門德斯有權厭惡鮮血淋漓,但不潑血給個「手術」中萬念俱灰的特寫也成啊,穩拿奧斯卡影后了。而現在,映像太「潔癖」了,以至於為觀眾理解影片製造了很多障礙。譬如沒表現出家務活兒的髒亂差或者孩子搞破壞的本事,於是片尾房東太太說的「窗戶框變形」、「門把手染污」十分突兀。於是我們看不出孩子怎麼「摧殘」了她、家務怎麼「折磨」了她——因為在羅傑·迪金斯的鏡頭裡一切都那麼美,卻喪失了真實的味道;她對孩子的厭煩、對身為平凡主婦的不能忍也變得來由不詳,進一步讓觀眾無法同情、乃至無法原諒。



鏡頭語言是需要講究——譬如最後,墮胎後的溫斯萊特站在窗前,窗外是生機盎然的陽光綠葉,可她自己卻被死死阻隔在這片有陰影的角落裡。但之前一些意味不明的精雕細琢,和關鍵點的語焉不詳,卻令《革命之路》失去了應有的大氣。特別是與時代背景相同的美劇《廣告狂人》對比,本片明顯缺乏那種文學般的質感——可《革命之路》才是如假包換的名著改編啊!……觀影結束後,我久久不能從「本該更好!」的遺憾中平復出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1-12 22:30:38 | 顯示全部樓層
kate 拿左金球影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3-17 04:2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點灰暗
我呢代唔係好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3-19 00:34:2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古都 於 2009-3-17  04:25 AM 發表
有點灰暗
我呢代唔係好明


其實香港嘅生活很美國五十年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HKCM

GMT+8, 2025-1-6 11:18 , Processed in 0.0315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