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541|回復: 0

蔡東豪:沙道柏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2-28 23:44: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是你應得的

註: 以為為信報寫文章,長度可胡作非為,寫沙道柏一發不可收拾,寫了三千多字仍意猶未盡。編輯 Say No,就由他動手術吧。

最近讀過一本關於長跑的書,感動程度是近年罕見。我讀書的態度可以用「濫」來形容,在投資上做不到的Cut Loss And Run,在讀書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我「讀過」的書,一大部分可拿回書局賣亦沒有人察覺到是二手書。買了 Christopher McDougall 寫的 Born To Run 不到一年時間,書身貼滿了 Post-it,筆記散布書中多頁,但我仍覺得自己未讀完這本書。

第一次讀這本書,到尾聲的時候特意拖慢,不捨得讀完;讀完之後告訴自己第一遍讀得不夠透徹,要重讀。這本書怎看也算不上巨著,頂多形容作者文筆流暢,勝在內容豐富,特別觸動到我這類熱愛長跑的人。替這本書寫書評,我暫時未有足夠信心,讀多幾遍再作打算。我被書中其中一個人物徹底感動,這幾個月來引領我走進這個人的世界 — 他是捷克長跑英雄沙道柏(Emil Zatopek)。

介紹沙道柏出場的人,是六十年代澳洲長跑手奇勒 (Ron Clarke)。奇勒在六十年代中期的中長距離長跑比賽所向披靡,成為澳洲的體壇英雄,但澳洲人對奇勒仍不滿意,因為他從未贏過國際大型比賽冠軍,所有澳洲人寄望奇勒在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贏得金牌。在一萬公尺決賽,奇勒不適應高山氣候,使他敗陣而歸。奇勒賽後情緒低至極點,他知道回國後須面對國人的冷嘲熱諷,他想找一個人傾訴,而這個人就是沙道柏。沙道柏在奇勒心目中是不敗的長跑英雄,回澳洲前他去捷克探望退休多年的沙道柏。

1968年的時候,捷克是共產鐵幕國家,沙道柏跟奇勒見面受到捷克政府監視。在機場道別的時候,奇勒看到沙道柏偷偷把一個小包裹放進他的行李。臨走前沙道柏大力擁抱奇勒,只講了一句說話︰「這是你應得的」(Because you deserved it)。

奇勒以為沙道柏想透過他偷運一些政治訊息出境,於是他一聲不響,到飛機遠離捷克領空才敢把包裹打開。包裹中不是政治訊息,而是一面奧運金牌,是沙道柏在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贏取的一萬公尺金牌。

奇勒最沮喪無助的時候,沙道柏把自己一件寶貴的東西無條件送給奇勒(這是1968年,一窮二白的捷克,生活情況跟1968年的中國分別應該不大,當時沙道柏的職業是礦場倉務員),是因為沙道柏認為這是奇勒應得的,奇勒是沙道柏眼中的冠軍。奇勒回憶起沙道柏,形容沙道柏對生命的熱愛,對人的友善,投射到言行上,特別是他跑步的每一步中,他未見過一個比沙道柏更偉大的人。

Born To Run的主旨是嘗試尋找世上究竟有沒有完美長跑者(Natural Born Runner),作者最後在墨西哥一個偏僻部落找到。作者在書中提及沙道柏,是因為他找到這個部落前,沙道柏可能是歷史上出現過最接近完美的長跑者。所謂完美長跑者,除了體格、速度、心理質素等,還包括一個抽象的條件,就是懂得去愛—愛生命、愛跑步、愛惜自己和他人。

大家不要弄錯,Born To Run不是宗教或心靈小品,作者希望指出跑步被科學家和運動教練研究至幾乎無可研究,運動員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每一個細節都被分析再分析,但我們仍不滿足,對於一個完美跑手的應有條件,好像仍欠一點東西,而這點東西可能是抽象的愛。或者,奇勒對沙道柏的評語並不流於感性,但其實他一矢中的︰沙道柏把他對生命的熱愛放在他的每一腳步中,助他戰勝一個又一個速度上的挑戰。

作者沒探討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究竟沙道柏是一個偉大跑手,所以他懂得去愛,抑或是他懂得去愛,所以他是一個偉大跑手?

讀到這裏,我知道自己一定要去認識沙道柏。要選史上最偉大的長跑運動員,沙道柏必榜上有名,他在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贏得五千公尺、一萬公尺和馬拉松三面金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沙道柏鼎鼎大名,可是關於他的詳細資料,特別在英語世界不多,而且不容易找到。有關沙道柏的資料,多數是基本的生平資料、大賽成績及他的一些金句。出現這情況,原因是他生在一個坎坷年代、一個坎坷國家。 (二之一)

http://trailwalkerasphilosophy.b ... 2/blog-post_20.html

偉人跑手坎坷一生

沙道柏(Emil Zatopek)生於1922年,十六歲離家,在一家鞋廠工作,工廠體育教練發現沙道柏具跑步天分,安排他成為運動員,不出幾年時間,他輕易贏得捷克所有長跑比賽。沙道柏最當打的時候,被二次大戰打斷,二十六歲才首次參加1948年倫敦奧運會,在五千公尺贏得銀牌,一萬公尺贏得金牌。從1948到52年,沙道柏勝出差不多所有中長距離比賽,是歐洲最有名的運動員之一。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沙道柏輕易贏得五千和一萬公尺金牌,在最後一刻決定參加馬拉松。沙道柏從未參加過馬拉松,他的戰略簡單︰緊隨世界紀錄保持者英國跑手彼德斯 (Jim Peters)。首十五公里彼德斯為了擺脫沙道柏,加快了速度,沙道柏緊隨彼德斯的每一步。沙道柏輕鬆至逗彼德斯談話,他問彼德斯,他們跑得太快抑或太慢,彼德斯告訴沙道柏,他們跑得太慢,以為這樣就可以誤導沙道柏,進一步消耗沙道柏的體力。沙道柏聽罷彼德斯的說話,一聲唔該,絕塵而去。彼德斯因前段跑得太快,後勁不繼,不能完成比賽,而沙道柏則以破世界紀錄的時間贏得金牌。

擁抱勝金牌

馬拉松是奧運會閉幕前最後一項比賽,除了現場觀眾,場館內還有所有參賽運動員。沙道柏進入場館跑最後一圈,全場觀眾和運動員情緒高漲至沸點。沙道柏衝過終點,被人抬起繞場一周,抬起他的不是捷克隊友,因為他們走得不夠快;抬起沙道柏的是牙買加的短跑接力隊隊員。奧運會在沙道柏偉大勝利的氣氛中結束。

1956年沙道柏最後一次參加奧運會,當時他已經三十四歲,狀態走下坡,在奧運前幾個星期還動過手術。沙道柏未能在這屆奧運會贏取獎牌,而這屆馬拉松的金牌得主,是阿爾及利亞籍法國選手美蒙 (Alan Mimoun),這是他的第一面金牌。美蒙曾奪得三面奧運銀牌,三次都是屈居於沙道柏,他被稱為「沙道柏的影子」。美蒙衝過終點後沒有離去,一直站在終點,他在等沙道柏。沙道柏幾分鐘後衝線,排名第六,美蒙興奮地告訴沙道柏︰「我贏了!」沙道柏把帽子脫下,向美蒙致敬,然後擁抱他。美蒙多年後回憶這往事,他說沙道柏這一擁抱比金牌更珍貴。

在捷克,沙道柏無人不知,退役後理應可憑着他的國家英雄身份,即使不致飛黃騰達,至少可生活得舒適一點。二戰後,捷克是蘇聯魔掌下的共產鐵幕國家,假如用一種顏色來形容一個國家,戰後的捷克是灰色。捷克被極權政府統治,國家經濟不濟,生產力崩潰,人民被迫活在愚昧和窮困的共產環境中。

1968年捷克出現「布拉格之春」,部分捷克人計劃改革政權,沙道柏高調支持黨內民主派。蘇聯迅速用坦克瓦解這場改革運動,沙道柏被共產黨除去黨籍,之後先被貶去掃街,然後被放逐去鈾礦做倉務員。沙道柏的下半生就是在一片灰暗中度過。雖然捷克在蘇聯解體後脫離共產制度,但有關於沙道柏的消息仍不多,只知道捷克總統哈維爾替他平反。這時候的沙道柏已進入晚年,他於2000年去世。

活得有尊嚴

一個熱愛生命、熱愛跑步的人,不會因為不再在高水平競賽而失去生命動力,奧運會生涯以外的沙道柏是一個怎樣的人?

原來這是一個不少人感興趣的問題,最近我終於找到一本關於沙道柏生平的書,是法國作家Jean Echenoz寫的小說Running(剛出版英譯本,亞馬遜有售)。作者混合歷史和小說的寫法,編織出沙道柏的一生。在他的想像中,沙道柏雖然被共產政權壓制,但他盡量活得有尊嚴,捷克人民也盡力保護這位國家英雄。沙道柏被貶去掃街的時候,四周圍的人一是幫他倒垃圾,一是站立向他致敬。在作者筆下,沙道柏愛捷克,從未想過背叛他的國家,隨遇而安至終老。

顯然我們對沙道柏的認識不多,不過,關於他的大小故事卻無處不在。或者他熱愛生命的感染力太強,一代又一代的運動員不忘把他的一切流傳下去。

不過,沙道柏的跑姿是最佳反面教材,他所有動作都是錯的,他跑步時面部表情似是背上被人斬了一刀。沙道柏對批評的回應是︰「當跑步賽例放棄速度改為美感,我會考慮改變跑姿,否則我會繼續專注跑步速度。」

(二之二)

http://trailwalkerasphilosophy.b ... 2/blog-post_27.html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HKCM

GMT+8, 2025-4-10 06:34 , Processed in 0.0396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