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橙色力量

......不日(may be)上映......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6-1-2 15: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 恥 片

渡 邊 淳 一 算 是 日 本 的 名 作 家 , 連 他 也 唉 聲 嘆 氣 不 已 。
「 遇 見 了 一 件 很 恐 怖 的 事 , 並 非 什 麼 交 通 事 故 , 車 撞 死 人 , 而 是 看 了 一 部 叫 《 小 百 合 》 的 電 影 。 」 他 說 。


《藝 伎 回 憶 錄 》 被 日 本 翻 譯 成 《 SAYURI 》 沒 有 漢 字 或 日 本 假 名 , 戲 中 女 主 角 的 名 字「 小 百 合 」 。 渡 邊 淳 一 在 雜 誌 上 發 表 了 一 篇 文 章 , 題 目 為 「 國 恥 片 」 。 其 中 , 「 馬鹿 」 出 現 了 幾 次 , 是 笨 蛋 、 蠢 才 的 意 思 。
「 說 什 麼 名 著 改 編 , 製 片 人 又 是 史 匹 堡 , 要 宣 揚 的 日 本 文 化 。 什 麼 文 化 ? 簡直 是 馬 鹿 。 」 他 發 牢 騷 : 「 對 日 本 人 來 說 , 這 部 片 是 讓 我 們 不 快 的 , 產 生 鉅 大 的 嫌惡 感 。 」
渡 邊 繼 續 批 評 : 「 這 部 戲 的 原 著 、 劇 本 、 導 演 、 攝 影 和 服 裝 , 都 是 美 國 人 心 目 中 的 玩 意 , 主 演 的 更 是 中 國 人 , 馬 鹿 !
「 日 本 特 有 的 文 化 氣 息 , 給 這 些 外 國 人 一 搞 , 什 麼 傳 統 美 都 完 蛋 了 , 還 說 是 要 傳 給 全 世 界 的 人 知 道 , 宣 揚 的 只 是 負 面 的 東 西 !
「 第 一 , 這 個 故 事 太 過 陳 腐 , 說 什 麼 一 個 小 漁 村 來 的 鄉 下 女 孩 轉 身 一 變 , 成 為 祗 園 最 好 的 藝 伎 , 這 根 本 不 可 能 ! 藝 伎 都 是 由 老 闆 娘 的 女 兒 , 或 有 家 的 女 子 訓 練 , 絕 對 不 會 選 一 個 身 世 不 明 的 來 。
「 而 且 , 發 生 在 明 治 和 大 正 , 那 時 候 的 祗 園 已 經 非 常 繁 華 , 妓 院 是 高 尚 遊 樂 場 所 , 不 會 像 戲 那 麼 骯 髒 , 與 其 說 是 祗 園 , 像 唐 人 街 多 一 點 。
「 所 的 舞 蹈 , 談 不 上 什 麼 院 什 麼 流 , 像 『 盆 蹈 』 罷 了 。 ( 譯 者 註 : 盆 蹈 , 是 一 種 聞 樂 起舞 的 原 始 動 作 , 什 麼 人 都 一 學 即 會 ) 這 部 電 影 , 是 日 本 的 國 恥 片 , 馬 鹿 ! 」
儘 管 渡 邊 淳 一 那 麼 罵 , 日 本 觀 眾 還 是 照 樣 入 場 , 因 為 , 他 們 根 深 蒂 固 地 崇 美。 凡 是 打 敗 過 日 本 的 人 , 他 們 都 崇 拜 , 這 也 是 日 本 特 有 的 文 化 , 沒 有 恥 辱 到 他 們 。荷 里 活 片 , 全 世 界 賣 座 就 是 。 日 本 只 是 個 小 市 場 , 哪 管 得 那 麼 多 ! 真 正 的 馬 鹿 , 是渡 邊 淳 一 。

蔡瀾

http://appledaily.atnext.com/tem ... &art_id=5535449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2 19:18:01 | 顯示全部樓層

奧斯卡大獎預測﹕三國之爭提名名單

隨愈來愈接近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日子,荷李活坊間紛紛對2006年3月5日舉行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賽果作出預測。

       

【明報專訊】隨愈來愈接近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日子,荷李活坊間紛紛對2006年3月5日舉行的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賽果作出預測。

廣 告

李安(相關新聞 - 網站)《斷背山》獲一致推崇

專欄作家Tom O'Neill大膽預言,明年將會是「同志奧斯卡」的歷史性一年。因為李安導演的《斷背山》預計會獲大部分主要獎項,而且很難被其他電影擊敗。他指影評很久沒出現這種一致的意見,而李安則在今年獲得影評的一致推祟。

《斷背山》被喻為是第一部殺入美國主流的嚴肅浪漫同志愛情電影,李安也曾經憑同志喜劇《囍宴》打響名聲,之前雖憑《臥龍藏龍》獲美國導演公會最佳導演,卻不獲奧斯卡垂青,最終只獲最佳外語片,成了一次很特別的例外。不過,經歷《變形俠醫》,沒有人想得到,李安會憑獨立製作的牛仔同志愛情片捲土重來。

若然《斷背山》真的在奧斯卡揚威最佳電影或最佳導演大獎,這不單是奧斯卡史上第一次由華人導演得獎,也是第一次由同志電影贏大獎。看來,專欄作家在賽前刻意放風,是有意向保守的奧斯卡評審說話。

不過,《斷背山》的機會,不一定如這位專欄作家指很難被擊敗,因為荷李活今年的政治片,也掀起了廣泛話題。明年奧斯卡便有說是同志片與政治片之爭。

佐治古尼史匹堡是對手

一般預計《斷背山》最大的對手,是佐治古尼執導的《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和史提芬史匹堡執導的《Munich》,形勢儼如三國之爭。撇開已經被多番談論的《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史匹堡的《Munich》對大部分觀眾及影評來說,最未被廣泛認識。

如果李安從《變形俠醫》去到《斷背山》是一次誠意的回歸,史匹堡拍罷罵聲中的特投巨製《強戰世界》,到回到有關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有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謀殺事件的《Munich》,也同樣誠意。

史匹堡拍嚴肅戰爭題材《舒特拉的名單》,重新審視猶太及戰爭歷史,已為他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

《Munich》雖然於12月23日才在有限影院上映,但上映前早被以色列大力抗議。不過,《Movie City News》的記者David Poland則爆料,指影片在奧斯卡總部舉行試映場時,不少重要成員當場對電影大加讚賞。記者還大膽預測,《Munich》才是明年奧斯卡的真命天子,當《斷背山》在較後日子廣泛上映時,便會遇上公眾評價的真正考驗。

看來,明年奧斯卡不單是同志片與政治片之爭,是保守派與開明派之爭,是華人導演與荷李活大明星及大導演之爭,也是輿論之爭及票房之爭,形勢可謂十分有趣。

文﹕荷李活探子

http://hk.news.yahoo.com/051231/12/1k0rv.html

二三事﹕311部電影角逐奧斯卡

奧斯卡金像獎發言人公布,2005年合資格角逐奧斯卡的電影,達到311部,比2004年更要上升16.5%,換句話說,2005年荷李活電影市道為近年新高,單是冷門的紀錄片類別,就由04年的15部,上升到05年的35部。電影製作的旺盛,令到不少國家或地區如香港,羨慕不已。

1927年上映562長片成紀錄

過去奧斯卡規定必須在是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之間,於戲院以35mm或75mm制式、正式公開售票上映7天,才合資格參賽,近年更加准許數碼電影制式參賽以迎合電影潮流,電影上映數量亦每年遞增。不過,資深電影人形容,這也不算是驚人的數字,在昔日的片廠,每星期可拍兩部電影,而1927年共有 562部長片上映,是奧斯卡成立以來的紀錄數字。最少是1982年,只得175部。

http://hk.news.yahoo.com/051231/12/1k0s0.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9 12: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要剪存的影評十大

翻開今期英國影評雜誌Sight & Sound,公布雜誌影評票選的2005年十大電影。這種票選,從來很難說公平二字,只有你是否相信他們的品味罷了。不過,對The Hollywood Reporter或Premiere的十大,有理由嗤之以鼻,但對Sight & Sound就不能。就像如果你懂得法文的話,沒有人會隨便大聲說《法國電影筆記》不知所云——除非你是杜魯福。大抵Sight & Sound在今天世界影評界的公信力,正是這樣。

雖然說什麼十大,是媚俗遊戲,有十大也可以有二十大,甚至沒有人能夠盡看地球每個角落的每部電影,然後才選,但什麼十大也有好處,起碼對沒時間日夜看電影的讀者來說,不失為一個日後補看的觀影指標。

尤其是活在香港的戲迷。香港電影發行沒有地域限制,偏偏人家票選出來的十大,二十大,就沒有幾多部在香港上映。唯寄望人家2005年拍掌的戲,我們在2006年能有機會附庸風雅就好了。

閒話帶過,仍然不喜歡什麼十大的,可以在此別過,後會有期﹔八卦多事的,大概可以剪存以下Sight & Sound的票選(排名分先後)﹕

1.斷背山(李安(相關新聞 - 網站))

2.A History of Violence(大衛哥倫堡)、The Holy Girl(Lucretia Martel)

4.Mysterious Skin(Gregg Araki)、2046(王家衛)

6.The Consequences of Love(Paolo Sorrentino)、The Descent(Neil Marshall)、Moolaade(Ousmane Sembene)、Tropical Malady(韋拉斯花古)

10.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Jaques Audiard)、Head-on(Fatih Akin)、哈爾移動城堡(宮崎駿)、Last Days(吉士雲遜)、The Sun(蘇古諾夫)

李安是傳奇 表現跨文化氣魄

怎麼樣﹖名單很熟悉,還是很陌生﹖兩種感覺也有吧。熟悉的,當然是《斷背山》了,李安真是一個傳奇的名字,以華人身分所拍的電影獲歐美影評認同,除了導演技法,那一份在電影中表現出跨越各界文化差異,贏取不同觀點認同的能力,認真卓越。不過,香港要等到2月23日才有機會看。

歐洲寵愛王家衛

大概有人會對《2046》的排名,有點表情古怪吧。為什麼當年香港影評及金像獎,沒給王家衛這種名份呢﹖不要再說影評了,身為觀眾的你,當時又有沒有入場呢﹖(事後補買DVD不算數,借人家DVD來看的更加不要告訴別人)

歐洲影評對王家衛是寵愛的,今次對《2046》的評語是,「愈想投射向未來,反而更回憶起舊事,影片回歸到前黑色電影風格的巧妙,終極的異國神秘情調令人想起30年代Josef von Sternberg的餘韻」──好,一鎚定音。

請特別記住幾部戲﹕泰國玩導演韋拉斯花古的Tropical Malady,《俄國方舟》震驚影壇的蘇古諾夫的The Sun,及吉士雲遜的Last Days,應會在4月香港國際電影節有緣相見吧。另外,雜誌編輯特別提到的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要靠有心人搜尋﹔不幸因票數分薄未能上榜的華納荷索三部紀錄片The White Diamond,Grizzly Man和The Wild Blue Yonder,寄望每年在港舉辦、規模不少的德語電影節做伯樂了。

文﹕皮亞

http://hk.news.yahoo.com/060107/12/1k7d8.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13 23:06:25 | 顯示全部樓層
《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
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小鎮梅爾布魯克,餐廳老闆湯姆-斯塔爾和他的律師妻子帶著兩個孩子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天,湯姆趕跑了一夥企圖搶劫的匪徒,他們一家田園般的幸福生活一夜之間發生了逆轉......

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6274.html
A History Of Violence註定成為2005年度的”Love It or Hate It”電影。很不幸地,我屬於前者。

以The Fly(變蠅人)、Naked Lunch(裸體午餐)等片擁有一群忠實信徒的加拿大籍導演David Cronenberg,拿手絕活正是拍攝此類讓人坐立難安,卻又痛快享受觀影過程的精彩電影。改編自發行於1997年的同名圖文小說,A History Of Violence搭載著深刻難解的命題。

以標題觀之,這部電影與暴力脫不了關係;而所謂的”歷史”則另含兩個子題。其一,男主角幽深晦暗的不堪往事。脫離黑幫生涯決定洗心革面的Tom Stall(Viggo Mortensen飾),原以為在鄉間小鎮開設餐館便能隱姓埋名,從此走向光明之途。然而一場發生於餐館的打鬥,卻意外地讓Tom成了地方英雄,名字還登上了全國聯播網。可他不為人知的過去,卻也隨著仇家前來尋仇,逐步揭曉於完全不知情的家人面前。其二是父子關係。Tom的兒子Jack Stall(Ashton Holmes飾)遺傳到老爸潛在的暴力因子,年輕氣盛的他彷彿是座隨時準備爆發的活火山。縱使一忍再忍,當學校的惡棍激怒他至頂點時,Jack的處理手段與老爸相比簡直不遑多讓,同樣兇狠不留情面。

這部電影充斥著許多寫實血腥的暴力場景,畫面之露骨坦白讓人不寒而慄。不論是Tom在電影裡參與的三場打鬥,Tom管教Jack的方式,甚至與老婆Edie(Maria Bello飾)間的性愛情節,都在某種程度上詮釋了一般人對於暴力的定義。

A History Of Violence不但反省了傳統西部片頌揚的以暴制暴精神,檢討了父母體罰子女的正當性,反諷了好萊塢電影對於暴力的沈溺,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了夫妻間的性關係是否等同於法律賦予的合法強暴(如影片第二段讓人喘不出一口氣的做愛畫面)。它更揭示著另一個深層的課題: 不論出自何種藉口的暴力行為,是否都是人類坐擁高度文明後,仍無法揚棄的動物劣根性?講白話點,這名六十二歲的加拿大導演,藉著這部電影對於美國這驕傲蠻橫的國家進行了強而有力的批判。難怪New York Times的影評人Manohla Dargis打趣地說這部電影應正名為A History of America。

從個人、家庭到國家,不到一百分鐘的電影內David Cronenberg幾乎帶到了每個點。格局之大,野心之剽悍,該讓許多後生晚輩汗顏。

好電影通常不會只有單層意義。反過來說,只處理表象的電影,極難邁入偉大之林。也因此,如認為暴力就是Cronenberg想討論的全部,是錯把他的手段當目的了。當我們抽絲剝繭後,貫穿這部電影的主題其實是Trust(信任)、Redemption(贖罪)與Forgiveness(寬恕)。聽起來很俗不可耐?活像星期六下午ABC頻道播放的B級家庭影集?可Cronenberg處理手法之鏗然俐落,之有稜有角,絕對能讓這部電影在觀眾腦內留下很深的化學效應。

A History Of Violence有著第一流的演員。Viggo Mortensen擺脫了魔戒的Aragorn,絕對有資格以這部電影入圍各大獎項;Maria Bello也將中年妻子的無奈與絕望表現地甚具說服力。飾演黑幫老大的Ed Harris與William Hurt兩位硬底子演員更將影片的戲劇張力支撐地更為飽滿,堪稱無懈可擊的演出。

我們常說許多好電影都被糟糕的結局毀了,因此當我坐在戲院內欣賞A History Of Violence時,雖然影片走至一半已確定這是另一部毋庸置疑的經典之作,但又同時替Cronenberg擔心。我覺得這是一部難以結尾的電影。它的議題太多元,它的層次太綿密;處理稍有不慎,將使它陷入走味的泥濘裡。

我的擔心顯然多餘了。A History Of Violence的最後一場戲,給我們的是足以回味許久,閉起眼睛都能想起的難忘畫面。片尾收斂卻深刻的情感,即使一言不發已道盡了一切對白。而你只能癱坐於戲院椅子上,當Credits捲動時,伸手揉揉眼睛,趁別人尚未發現前將眼淚擦乾。上一次讓我有同等反應的電影得追溯回The Motorcycle Diaries與Mysterious Skin了。

One of the MUST SEE movies of 2005. Highly recommended.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13 23: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1-13  11:06 PM 發表
《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
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小鎮梅爾布魯克,餐廳老闆湯姆-斯塔爾和他的律師妻子帶著兩個孩子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天,湯姆趕跑了一夥企圖搶劫的匪徒,他們一家田園般的幸福生活一夜之間發 ...

魔戒阿拉貢新片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21 22:12:3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5-11-24  01:15 PM 發表
A Thriller That Thinks

George Clooney plays a CIA agent caught in a tangled web of West and East, oil and Allah

Successful movie are, it's said, the ones whose story and appeal can be  ...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1109715

欣賞《諜對諜》,你就像矇上眼睛的喬治.克隆尼,準備接招吧!


作家的寫作文體,通常就是他的風格。高手的風格就是外人可以模彷,但是永難得神髓。

印像畫派畫家使用的點畫法,每一點都有用色哲學,單獨來看,意念不明,總體來看,卻是意像鮮明。

現代小說家,一度流行意識流寫法,看似斷簡殘章,千頭萬緒,最後萬流歸宗,綱舉目列,神態自在。

近年來的好萊塢電影則時興了美國影評人Roger Ebert所形容的「網路超連結(hyperlink)」的創作法。電影中的十幾二十位人物,各自有生活空間與愛恨情仇,在編導的巧手串連下,看似陌生獨立的個體卻終於能編織連結成一個生機盎然的故事,近來的《靈魂的重量》和《衝擊效應》如此,十多年前的《大峽谷》和《銀色性男女》亦如此,歐洲電影《殺人短片》和《暴雨將至》不亦都是同樣的創作心法嗎?

我的部落格,以電影為主,所有連結的網站都是我平常經常去看的網站,都是與電影、音樂或文學有關的網站,看到連結,你多少可以猜出我的品味,得知我的生活重心,把超連結的概念發揚光大,就是一個人物,一椿事件的多重論述。這種連結應用到電影上,越是繁複,就越見功力。

然而,最重要的前提是:「你的連結主體是什麼?」

我的網路連結及自身寫作,讓大家看到一位中年影迷面對電影的心態及思考層次。電影創作的主體也要明確,才會讓觀賞者獲致強烈印像。否則就不知所云了。

今天去看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得主喬治.庫隆尼的得獎作《諜對諜(Syriana)》,散場時,很多人表情凝重,因為不知該如何用最適切的話語形容這部二個多小時的電影。

首先,它有CIA探員,也有衛星暗殺、撞船自殺及綁架脅迫的劇情,甚至還有硬拔指甲的酷刑,每一個高潮都夠人屏氣凝神,但它不陷溺,也不灑狗血,因為它不是007那類的間諜電影,更不像《瞞天過海》那樣的鬥智鬥力,它有一面更遠更的國際現勢藍圖。《諜對諜》的片名讓人有了錯誤的解讀與期待。

其次,《諜對諜》的劇情有如一堂國際政治、財經交易、商業合併、王室奪權、少數民族誓死自衛的當代國際新聞課程,平常不看國際新聞,不關心國際財經,只聽過回教什葉派,卻不知道黎巴嫩真主黨是什麼黨的人,聽起法語和阿拉伯語都像是同一種語言的人,看來自是備感吃力,既不敢嫌棄劇本太龐雜,又不願承認自己的生活太單純,關心與了解的議題太單純了。

其實,《諜對諜》的劇情大意我們可以簡單用一句話來概括:「石油短缺危機下的利潤和權勢攘奪。」但是,導演Stephen Gaghan的跳躍性思考及斷裂式的剪輯手法,有點畫法的手痕,亦有意識流的莫測高深,更發揮了網路超連結的主題連想結構,它是一部向觀眾知性、知識和智力挑戰的作品。

看完《諜對諜》,你很難不沈重,因為主題原本就嚴肅,手法則是撲朔迷離又斷裂,這種考驗,很少有人可以說他都看得懂(因為能夠清楚認出中東人、美國人、官員、油商就已經很難了,更何況還要掌握每一場跳躍場景下的政經背景和利害關係)。

可是,看完《諜對諜》,你也會發現好萊塢正在變,努力要創新說故事的手法。有一天,看電影像上課,有娛樂刺激,還能教你石油產業的政治經濟學,以及CIA打死不認賬的間諜背叛學,還是很有意思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24 14:27:44 | 顯示全部樓層
來一套國產片 - 《血戰到底》
http://blog.sina.com.cn/u/5572f33e010001py

演員 - 吳鎮宇、應採兒、秦沛
客串 - 賈樟柯、王小帥

按說這片的主演陣容,其實挺港片:吳鎮宇、應採兒、秦沛。

客串倆人也牛逼,賈樟柯和王小帥,一個罪犯一個警察,對峙那一段最幽默最黑色也最出彩。

另有仨電視名人,劉儀偉的瞎子神算、那威改過自新的黑社會,還有黑楠的槍販子。

當然,不能忘了還有噴血性感演出的梁靜。

影片故事很有趣,往裝逼裡說,有點黑色cult色彩。講一個陽萎的男人(吳鎮宇)認為只有錢能挽回他的尊嚴,本來有個意外之財,結果陰差陽錯,搞砸了,倒欠黑社會20萬,媳婦也經常打麻將不回家,回來也不給他好臉子看。一連串的霉運讓他心理扭曲,在瞎子神算的鼓譟下,疑神疑鬼,認為只有殺掉想給他帶綠帽的妻子才能轉運。於是,殺妻計劃開始……結局自然出人意料。

因為我看的是半成品,監製焦雄屏已經找了一台灣高手正重新剪一遍,所以目前還不好對《血戰到底》做整體評價。但不可否認的是,編導王光利的素材原料都很好,既黑色又生活化,既好玩又有回味的地方,至少在內地影片裡算是很新穎的。如果剪得滿意,相信水準不在《運轉手之戀》之下。

打個預告,讓有興趣的朋友心裡先有個影兒,詳情容後再敘,嘿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26 20:24:1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30 09:49:50 | 顯示全部樓層
去年加拿大最賣座本土電影, 加拿大奧斯卡外語片代表 - C.R.A.Z.Y.
imdb 有 8.5 分

http://69.59.141.116/htdocs/news ... -F00E1795AE0F.shtml
http://www.imdb.com/title/tt040108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3-22 16: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ent.sina.com.cn/m/c/2006-03-22/00041023117.html
王家衛6月先拍美國公路片 否認與妮可合作擱淺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00:04 東方早報
       

  一貫行蹤不定的導演王家衛,前晚在出席第二屆香港影視娛樂博覽會時被記者逮個正著。關於《2046》後的新片計劃,王家衛也終於有了親口交代。即將在6月開機的既不是與妮可‧基德曼的合作,也非梁朝偉的《葉問傳》,而是一部美國公路電影。

  接受採訪時,王家衛首先否認了與妮可合作擱淺的傳聞,「關鍵是妮可的檔期問題,她最近要先拍一部澳大利亞版的《亂世佳人》」。有記者擔心,妮可婚期在即,是否也會影響兩人今年的合作?「結婚跟演戲沒關係吧?」王家衛說,「妮可很專業的,私人生活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

  至於傳聞要拍關於新奧爾良風災的電影,王家衛稱那只是「誤會」一場。「我之前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從美國的東岸到西岸不斷看景,可能中途經過新奧爾良而被誤會了。其實,我6月會開拍一部美國公路電影,是諾拉‧瓊斯(Norah Jones)、裘德‧洛(Jude Law)還有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雷切爾‧維茲(Rachel Wisee)一起演的。」因為前期準備已經很充分,王家衛表示這部新片基本會在7月底完成拍攝,之後則會投入到與妮可的《上海來的女人》的拍攝準備中。

  另外備受媒體關心的由梁朝偉主演的《葉問傳》,王家衛則表示開拍時間基本定在2007年底。「這部電影是說李小龍的師父,關於這個人物的故事會比較難拍,我希望可以多做準備。同時,梁朝偉也可以多點時間鍛鍊他的身手。而且,我知道梁朝偉接下來的安排也很滿。除了劉偉強的警匪片,他還會拍一部好萊塢的電影,是美國著名小說家羅倫斯‧卜洛克創作的劇本。」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3-25 12:36:12 | 顯示全部樓層
Iluminados por el fuego - 預料香港影都唔見的電影

阿根廷去年電影, 得到西班牙聖塞巴斯提昂影展評審團大獎及哥雅獎最佳外國電影, 一套反思福克蘭群島戰爭的電影

中文介紹 - http://blog.webs-tv.net/jostar2/article/1540287
官方網站 - http://www.iluminadosporelfuego.com/apertura_flash.php (備有英文及卡斯蒂利亞語選擇)
imdb - http://www.imdb.com/title/tt0288569/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3-28 23: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俄羅斯電影 《步九連》(9 Rota)
講述俄羅斯在阿富汗的電影

中文介紹 - http://blog.webs-tv.net/jostar2/article/1577998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7-17 00: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1-30  09:49 AM 發表
去年加拿大最賣座本土電影, 加拿大奧斯卡外語片代表 - C.R.A.Z.Y.
imdb 有 8.5 分

http://69.59.141.116/htdocs/news ... -F00E1795AE0F.shtml
http://www.im ...

http://blog.webs-tv.net/jostar2/article/2577353

呢套, 台灣竟然上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7-17 01:43:37 | 顯示全部樓層
IFC 門口見到 trailer, United 93 聯合 93, 應該香港會上, 起碼有 dvd/vcd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2622841

節制的悲劇
tonyblue - 電影美學 | 2006-07-15 23:58:00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133
你要怎麼面對911事件?灑狗血?還是求真實?

把大家都知道的事拍成電影,其實是很艱難的考驗,因為觀眾會逼著要你多說一點內幕,影評人會追擊你的觀點。

美國911事件發生至今已經快滿五年了,十一知名導演曾經聯手拍過《911事件簿》,麥可.摩爾則以雄辯議論的個人化風格完成了夾議夾敘的《華氏911》,我則是因為美國時代雜誌把《聯航93(United 93)》選為史上最爭議的電影榜中,努力找到,也看了這部電影。

911事件當天共有四架飛機遭到挾持,其中,兩架撞進了雙子星大廈,一架撞傷了五角大廈,另外一架則是在美國賓州的Shanksville地區墜機。《聯航93》講的就是這架原本要從紐澤西州的紐華克機場飛往舊金山的美國聯合航空班機,在墜毀前於空中飛行了的最後故事。

《聯航93》是這四架飛機中最後起飛的一架,原因是機場跑道擁擠,以致於班機延後了四十五分鐘起飛,這四十五分長的等待讓部份乘客有時間打手機給家人,這四十五分的等待也導致恐怖份子的發難時間被迫延後,以致於班機起飛四分鐘後,第一架飛機就已經撞進了雙子星大樓,否則這班聯航93也應該如期撞進了華盛頓特區的目標了。

911事件的經過和結局,大家都很清楚,一部電影如果過程和結局都不能加油添醋,要怎麼才能吸引觀眾呢?曾經執導描愛北愛爾蘭流血事件的《血染星期天》的導演保羅.葛林葛瑞斯(Paul Greengrass),做了「紀實」及「想像」的雙重選擇。

紀實的關鍵在於這班飛機上的乘客有多人曾經利用手機和機上電話,在墜機前和家人通過電話,而且有位乘客一直讓電話保持暢通,所以地面上的親友可以清楚聽到他們採取反制劫機份子前的最後一句行動對白:「Let’s roll!」(咱們行動吧!)因為一切都有本,保羅帶著編劇及助理,面對面訪談罹難飛機上的機組員和乘客的家屬,也取得911事件調查委員會委員及飛航管制員的相關証詞,因而建構出一部試圖還原聯航93班機墜機真相的作品。

問題在於,最後飛機確實墜毀了,沒有生還者,沒有人可以見証機上乘客最後做了什麼事,只能從事後的墜機來推論,他們可能撞開了駕駛艙門,並和四位劫機客格鬥,導致最後墜機。這段過程,就是《聯航93》可以在虛構和現像中互動的空隙。

但是保羅導演更大的企圖則在於重建擬真的時間長度,聯航班機大約只在空中停留了90分鐘 ,電影全長則是91分鐘,也就是電影的長度約略就是事件前後的跨幅,正因為長度接近,才能創造出跡近罹難者當時感受的身心震撼。

保羅的戲劇處理手法有兩個重要的美學態度:首先是不挑知名演員,一切都是平凡的臉孔,就如事件發生的那個早上,沒有一位旅客會預見自己成為悲劇歷史的受害者。其次是,他拒絕像傳統好萊塢電影那樣打造出殺身成仁的「末日英雄」,而是從結果論上推斷出,有的乘客或機組人員是在知悉恐怖份子的劫機企圖後,做出了「咱們行動吧!」的生命選擇,集體毀滅的悲劇,讓人心碎,卻也因而有了摧折心肝的戲劇力量。

生死關頭最能見人性,特別是有機會打電話給親人道別,那是幸運?還是不幸?在那個心情紊亂的場合,你又能講得出什麼至情至性的話語?心亂如麻,語無倫次,卻又急著激勵對方生之意志的焦急,正是《聯航 93》全片最有力,也最讓人心碎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因為情真,反而讓人更加強烈感受到身歷其境的滋味。

電影中的回教聖戰份子,沒有恐怖的嘴臉,反而有相當程度的虛張聲勢,以及生硬莽撞,不用醜化,更不用激化,導演相當節制也平衡地讓這批中東血統的演員具現了恐怖/聖戰份子篤行宗教信念的心性及行為,不要去不清楚的人物戴上面具及帽子,成為《聯航93》節制美學上的重要手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9-10 23:16:0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7-17  01:43 AM 發表
IFC 門口見到 trailer, United 93 聯合 93, 應該香港會上, 起碼有 dvd/vcd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2622841

節制的悲劇
tonyblue - 電影美學 | 2006-07-15 23:58:00
鼓勵此網誌:0  推 ...

上ed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HKCM

GMT+8, 2024-12-12 18:51 , Processed in 0.02919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