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19 14:45:09

Lions for Lambs 命運迷牆+The Kingdom 暴劫現場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1-807:32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睇完 Lions for Lambs, 套戲太 tvb 之後訓著左, 唔記得聽/睇:icon110: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1-807:38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807:36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eek2::icon101:
人物平面程度同 tvb 毫無分別:icon101:
完全浪費所有演員:icon101: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910:15 AM 發表
He got it right this time?:confused::icon101:

《命運迷牆》明星論政治

美國    影壇三大王牌羅拔烈福和湯告魯斯、梅麗史翠普拍檔上陣的新片《命運迷牆》(Lions for Lambs),來頭不同凡響,奇在並非主流劇情片,而是很另類的政治討論片。

除了合演,此片還由羅拔烈福執導,湯告魯斯監製,成為荷李活    兩代巨星罕見地文以載道的「良心」之作。

政治討論的話題,是九一一恐怖襲擊後,美國反恐戰打了六年,泥足深陷,今後應該何去何從呢?

英文片名可以譯為「獅子配羊牯」,來自很久以前德國將領形容英軍士兵是猛獅,弊在指揮官卻是羊牯!(應該係......)現在美軍也是雄獅,被小布殊羊牯政府胡亂指揮。但本片不是找尋「代罪羔羊」,而強調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重要的是現在美國人應該怎樣做?

全片主要由三對人物的對話交織而成:其一是野心參議員湯告魯斯向女記者梅麗史翠普透露美軍在阿富汗的新攻略,想利用傳媒做勢,再搞愛國宣傳;其二是教授羅拔烈福勸告高材生不要逃課懶散,希望他重新振作做人。

這兩段都是純座談,長篇大論。第三段是這教授兩個前學生,出身下層的黑人和墨西哥裔人,坐言起行,從軍參戰,在阿富汗新攻略中掉落雪山絕境,被塔利班圍攻,受傷等候救援時互相呼喚。只得這段有火爆動作,還有指揮部用衛星影像觀看兩人的生死實況。

這次羅拔烈福的拍法,無疑大膽擺脫荷李活的娛樂常規,甚至不像劇情片,而是很認真地討論國家大事,顯示幾種立場態度。然而講來講去,真的口水多過茶,又扮客觀地不幫某一方,觀眾實在難以知道究竟想說什麼。

就這樣吞吞吐吐、麻麻煩煩地沒有結論。最大問題是片中一切討論都是美國本位主義,只顧美國。其實發生九一一及反恐戰,正因為美國以「天朝」自居,與世界其他國族矛盾重重,恩怨關係弄成死結。此片毫不理會外國人感受,根本上觸不到全球化時代美國困局的要點,搔不覑癢處。

我覺得明星做戲好了,在銀幕上論政就作狀和多餘。

石琪

http://hk.news.yahoo.com/071108/12/2j4z2.html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1-904:31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icon030: :icon081: :icon101: :icon101: :icon101:

問題係好似 TVB 劇咁 set 定每個人立場, 然後講一堆指定對白, 將所有意見 present 出來, 無任何分析/發展:icon101: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1-1002:45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不過講真

如果將 Lions For Lambs 入面

美國-->香港
反恐戰爭(尤其不公義/合理部分)-->WTO/政改/保育/藍天行動 etc
Tom Cruise-->林公公/IQT/BTT etc
傳媒-->白粉日月星島等傳媒
公民-->公民

其實同香港一模一樣, 所以呢套本身其實相當完整探討的電影在我眼中已經(甚至在這裡)重複無數次

所以才有如此想法

講真套電影設定美國問題, 美國本位其實毫無問題

經過一日思想, 我會修正為, 值得看; 尤其本身對世界漠不關心的人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1-2810:57 PM 編輯 ]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19 14:45:27

昨日的我打倒今日的我:(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19 14:45:51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2556527
權力風暴:巨星的良心
tonyblue - 電影評論 | 2007-11-12 21:08:23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274

明星的光環可以配合良心做一些什麼事呢?《權力風暴》提供了一種思維。

衝著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和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的名氣,我去看了他們攜手演出的新片《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 。

衝著勞勃.瑞福、梅莉.史翠普和湯姆.克魯斯的組合,我聆聽了他們在一個半小時內於《權力風暴》中闡述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念。

《權力風暴》基本上是一部說話的電影,唯一的戰場畫面都是棚內作業的結果,美國影評人羅傑.艾柏特(Roger Ebert)形容本片像是齣廣播劇,時代周刊的Richard Corliss也說本片是「談話電影」,而非「動作電影」,雖然聽起來有點尖酸刺耳,卻也是相當持平的看法。事實上,如果不是這三位大牌紅星的組合,《權力風暴》未必會吸引這麼多的關切與討論,畢竟多數的消費者寧願花錢找樂子,而不見得願意花錢去上一堂國際現勢或公民道德課,一切誠如兼任製片的湯姆.克魯斯所說的:「重點在於我們拍片的過程,拍出了一部有品質的作品。」一切有如勞勃瑞福所說的:「湯姆和製片公司都冒了風險,坦白說,我不覺得影壇會有其他人願意拍攝這樣的片子。」

不是有話想說,不是想在歷史上留下一點聲音,好萊塢未必會冒著鐵定不會賺錢,甚至影評都不會太多肯定的風險來拍攝《權力風暴》這樣的電影,金錢帶來的投資報酬率的營利計算未必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理念與夢想,永遠是不老青年的心中祈願。

《權力風暴》的劇情在同一個時空下,分三條線進行,第一條是湯姆飾演的參議員,接受梅莉飾演的記者專訪,餵她一條阿富汗前線的獨家新聞,試圖說服她接受美國新中東政策,在媒體上大事宣揚;另一條線則是勞勃飾演的大學教授,約見很有才氣,但是不想好好唸書的學生,勸他不要袖手旁觀,要熱心參與公共事務,這兩條線的共同交集則是阿富汗山頭的兩位士兵正在執行參議員提倡的新戰略時,身陷前線,隨時可能被俘或槍決,偏偏這兩位士兵就是教授課堂上教過的學生。三線交錯的情勢就是理論、實務與報導的人間現實,不同的人生盤算匯聚在同一事件上,因而有了三方論述的辯証效應。

《權力風暴》的英文片叫做「Lions for Lambs」,意思指的是「羔羊領導著一群雄獅」,典故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戰役,當時的英法聯軍為了突破德國馮·賈洛維茲將軍(General Max von Gallwitz)領軍的第二集團軍防禦陣地,動用了七十六個師的兵力猛攻,創下了戰役第一天就死了五萬八千名英軍的戰史紀錄,當時就有德軍寫下這樣的詩篇,以雄獅推崇英軍的驍勇敢戰,同時以羔羊譏諷英軍將領躲在後方,以人命為芻狗的低能領導。

這樣的片名典故,幾乎就已經替電影的「反布希,質疑反恐戰爭必要性」的風格定了調,但是只有片面之詞,難以服眾,於是有了參議員以正義之名,鼓吹新戰略的滔滔雄辯,也有大學教授以參與熱情說服學生正面迎接人生的積極態度,然後再輔以新聞記者是不是也會反省自己的報導信念,是抗拒利誘,追尋真相?還是爭搶獨家而寧為政客利用?另外則是兩位從軍大學生在生命最後時刻,不知是否會想起自己在課堂上表達的人生參與信念依舊是那麼光熱,依舊值得死生以赴的追求?

雖然勞勃.瑞福強調他的電影只是提供思考,而非答案,但在片尾字幕表上,看到一個個消逝的人身影像,看到兩個執行戰略而在槍火中殞命的年輕人,電影的意圖與訊息是很明白的,人生的青春與生命都是短暫的,在外行羔羊當道的年代中,多少年輕人只關心養顏美容、明星八卦,投資發財?多少年輕人卻試圖透過行動來改變虛幌與墮落不堪的現實?少了為信念挺身而出的熱情與勇氣,人生還算什麼?但是青年的熱情在政客的操縱下,是不是另一場生命騙局的煙花能源呢?

沒有明確答案的《權力風暴》,讓觀眾帶著沈重的思緒走出了戲院。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19 14:46:52

http://kamingsays.blogspot.com/2007/11/mr-kam-kwok-leung-on-lions-for-lambs.html

這些電影,在十五年前左右,怎也說不上難能可貴,但在今天,拍的和看的,都好像涉嫌冒犯了羣眾的興味和時光。
連美國較入流的電影文字,要彈賅前者不打緊,但都用上消費指南的用句....... "一味講野,得兩場戰爭".....連質疑背後那一派的政冶背景都費事.......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1-20 18:47:02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1-1902:45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昨日的我打倒今日的我:(

差啲比你搵苯實!:icon066::mad::icon106:

TVB邊樹拍到呢種深度?

很適合這裡某些members觀賞。:icon075: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1-20 19:01:22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910:15 A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icon125:應該係......:icon101:)

......原來係......:icon093: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20 19:37:18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2006:47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差啲比你搵苯實!:icon066::mad::icon106:

TVB邊樹拍到呢種深度?

很適合這裡某些members觀賞。:icon075:
咪打倒囉:(

開名:(

天才守門員 發表於 2007-11-21 21:16:05

星期六去睇先: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22 01:43:49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2006:47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差啲比你搵苯實!:icon066::mad::icon106:

TVB邊樹拍到呢種深度?

深究起來, 我還是覺得留白太多:(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22 01:44:09

http://www.cuhkacs.org/~henryporter/blog/read.php/523.htm
【言之有力】《命運迷牆》(Lions for Lambs):美國何去何從
大 | 中 | 小
[不指定 2007/11/21 18:35 | by henryporter ]


周日下午,思力和太座看了一套不俗的電影,名叫 Lions for Lambs。當天大概一時許,站在朗豪坊的戲院賣票處前,看著多套電影的銷售情況,驚覺這套有羅拔烈福 (Robert Redford)、梅麗史翠普 (Meryl Streep)及湯告魯斯( Tom Cruise)擔旗的電影,銷售情況竟是如此不濟!到正式入場時前排五六行仍是空的,大概看電影行業仍是要走大眾化路線,要大眾化電影才能吸引觀眾。一些較有深度如此美國政治片,是票房毒藥,要吸引十多二十歲拖男帶女看這類電影已是不符合潮流!

〈命〉片取材自美國政府對阿富汗的反恐戰爭,從六年前九一一發生以後作出的為反恐而戰鬥決定,已陷入一個死結,戰鬥進退兩難。電影由三段不同的獨立故事編織而成,三個故事又互有連帶關係。電影一開場便交代第一個故事,由梅麗史翠普飾演的記者,走進共和黨國會議員 (湯告魯斯飾) 的辦公室進行專訪,以訪問議員對現時戰爭交著狀態的看法。過程針鋒相對,雙方語調綿裡藏針,梅麗史翠普表面上是只為做專訪,實際上是為一個令氣餒的戰爭局面,不斷作出質疑,究竟政府應否仍繼續犧牲戰鬥人員的性命,來換取似有還無的所謂「反恐成功」的結果﹖單是此一議題,已刺激了觀眾的思路如潮湧。再加上梅麗史翠普及湯告魯斯兩大殿堂級演員的短兵相接,雙方難越雷池半步,單是這幾截戲已不能不說值回票價!



到了最後差不多訪問的尾聲,國會議員似乎覺得再與質疑戰爭目的的記者談下去也沒有結果,只問一句﹕You want to win it or not? 你究竟想不想贏? 似乎共和黨的議員心目中,不再戰鬥便是不想贏,大概也道出了當權政府的思路。記者的回答似乎也不簡單,就是說「事情不是只是贏和輸那麼簡單,似乎仍可找到中庸的定位。」最後,梅麗史翠普回到辦公室,和上司起爭執,究竟作為傳媒,定位如何﹖這篇專訪究竟是為政府宣傳繼續主戰,抑或要加上個人的主觀元素,作出批評及監察﹖



另一段故事則是一個充滿潛質的修讀政治社會學的大學生,被大學教授 (羅拔烈福飾) 點進辦公室,解釋為何經常走堂,也許亦反映了時下美國年青學生的心態。大學生自恃成績好,考試成績拿到上等便可過關,便敷衍教授了事。教授一再追問,原來大學生認為政治根本係垃圾,自己只求安穩,根本不值得花大量人命財產來滿足政府,去追求所謂政治理想。教授看穿了大學生只為追求安逸的心態,反問大學生 「有靚屋靚車真是這麼重要麼?如果你的靚車所行的只是爛路。」原來教授當年也教了窮苦兩個學生,努力奮鬥,畢業後卻為了理想而放棄學業,當上阿富汗的前線軍人。故事沒有苦口婆心,家長式地要觀眾接受這兩個看似「為理想而犧牲的偉大傻子」,只是交代了大學生受了大學教授的訓話後,看著電視機,目光呆滯,進行反思,究竟自己應否回到班房,認真上堂,為了國家重新反省自己對社會的責任。



第三段故事就是交代戰場前線,兩個軍人在陷於苦戰,最後戰死沙場,而這兩個軍人亦是第二段故事的,教授所曾經教過的兩位窮苦奮鬥學生。個人只嫌此段戲稍為平淡,如不是為了滿足觀眾的視覺刺激,其實亦可有可無!戰爭當然會死人,你我皆知,那些軍人怎樣死,似乎不太關你和我的事吧!或許電影想帶出,在戰爭中,人命根本如草芥,亦帶了點反思效果,政府仍要主張繼續戰鬥麼﹖

整套電影感覺上,羅拔烈福導演是無奈的。他所飾演的教授其實已道出了自己心底裡對這場不值得開戰而戰的感受。他教過而認為有潛質的兩位窮苦學生,走上前線戰鬥,他不認同,卻阻撓無力。另一位天資高卻似是看透塵世只求安逸的學生,也不認同,認為應該出點力以助國家。兩個極端,一個矛盾。甚至幾段故事都反映了這樣的情況。最大的矛盾,還是在於當前美國政府,對伊斯蘭國家的戰事,已站在十字路口,應戰﹖應退?美國何去何從﹖羅拔烈福沒有給予觀眾一個答案,這是個人認為這電影最有魅力之處。

P.S.電影名為Lions for Lambs,不知出處,有請有識之仕賜教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22 01:44:58

http://www.cuhkacs.org/~henryporter/blog/read.php?524
《Lions for Lambs》沒有答案的困局
大 | 中 | 小
[不指定 2007/11/21 18:59 | by henryporter ]


前言:本Blog友好作者思力近日交來《命運迷牆》感想一份,碰巧與本座也正在撰寫之中,所以在重覆的內容略作收改後,一次過「打孖上」獻給讀者,期望各位能分別從兩篇文章中獲得不同的啟發。

對很多觀眾來說,《命運迷牆》可能是本年度最大地雷:掛著Tom Criuse、Robert Redford、Meryl Streep這個黃金陣容的牌頭,又有誰料到只得九十分鐘左右的片長中,三者(再加一位高中生演員)只分別在兩個辦公室場景中談了又談,直至完場?老實說,若本座不是風聞此片的「劣評」,入場前早有看「講野片」(對話電影)的準備,否則也可能被騙倒了,以為是一套以阿富汗為背景的戰爭片──看Trailer時又怎會料到那戰爭的片段其實只為冗長的對手戲間作陪襯之用?

全片可概略分為三大場景,首先是扮演教授的羅拔烈福與一名大學生談論政治理想與人生的頭盤;其次是Tom Criuse與梅麗史翠普擔綱,上演一場政府與媒體就美國戰爭政策爭辯的主菜;最後則是上文所提及,兩名美軍在阿富汗執行任務,卻在雪山上被塔利班伏擊,則為豐富劇情的甜品。



《Lions for Lambs》並不是一套商業電影,嚴格來說甚至算是一個虛擬的論政節目;同時此片探討的話題相當嚴肅,若不對美國政治有些皮毛認識的話,即不能感受到那種對話間營造的迫力。或許也因為這樣,在本座觀看的場次中(朗豪坊7:30),即使入座率只得1/3,但在電影到了後半也還是不停有人離座。但可以這樣說,此片娛樂性因人而異,但只要你能領略當中表達的意識,即能感受到那緊繃的張力;即使一般看來應是悶蛋的文場,卻因尖銳的對話內容讓你腦袋不能休息之餘,最後更會因矛盾間找不到出路而感到迷惘。

若要把焦點放於內容討論上,則這裡隨時會變成一篇政論文章──本座這一輪樹立的敵人已夠多了,也無意把這裡再開闢一個新戰場。然而即使本座思想右傾,與羅拔烈福在《那種擺明車馬走左派路線的立場有所不同,可是仍不得不讚許片中在論述各種政見立場時,導演仍留下相當的空間讓觀眾思考,結果每位觀眾對《Lions for Lambs》的領會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



所以有觀眾把焦點放在戰爭陷入泥沼時,共和黨那種對戰況近乎不合情理的樂觀,以及為顧全政黨權威而將美軍的軍事行動當作籌碼;史文鴻在NOWTV說他印象最深的,則是扮演參議員的Tom Criuse,在Meryl Streep質詢政府應否撒兵時,反駁一句:「為何在我們打算出兵與否之時,你們傳媒那麼熱切的把我們推往前線?支持開戰的不單是我們,還有你們!」因而帶出對傳媒責任的反思。



至於本座最深刻的,卻是看到當Meryl Streep問及「為何撤兵不是一個選擇」後,當Tom Criuse回應一句「你知道在撤兵後會發生甚麼後果嗎?」後,梅麗史翠立時沈默一會,卻也再找不出答案來──沒錯,美國現在是把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搞得一團糟,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正因如此美國才更不能把駐軍撤走,直至他們Clean up all the mess為止?

雖有明確立場,但對仍客觀陳列各方政見所未有顧及的缺陷,最後構築起當下進退失據、無可奈何困局的成因。或許有人會認為此片論政走馬看花,重點不清,但本座卻認為這適當的「留白位」,就是《Lions for Lambs》的巧妙之處。



《Lions for Lambs》並不只限爭論美國的戰爭問題,Robert Redford與他的學生在辦公室對話的一幕,就是特別拍給美國年青人看的。有某報的影評說此幕羅拔烈福對缺席多時的學生多番勉勵,希望其回校上課,寄語香港青少年也要自強不息,努力學習云云──當然你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解讀。可是若留意一些細情,你會發現這位由Andrew Garfield所扮演的大學生,在缺課之餘功課的成績卻仍是一條Straight A;當他還有上課時也是全班最踴躍主動的學生。為甚麼他會拒絕再上羅拔烈福的課?不是因為懶散,而是在對美國政治已完全絕望的他,已不想再上那科和說謊無異的政治課。



羅拔烈福在片中也直截了當的說:「對,你可以選擇高薪厚職,之後過著營營役役的生活,可是當你獲得優厚的收入,駕著名貴跑車招搖過市之際,四處卻是破爛的道路,這樣又有何意義?若你要離棄政治之前,請先親身參與政治運動,直接體驗於其中。」本座覺得這段劇情不單拍給美國青年看,因為對自己的政治前景感到絕望,而只顧享樂又或埋首追逐金錢的香港人,也應好好體會一番。

接著羅拔烈福回顧如今已是兩位軍人的舊學生,當年在課堂上做報告的片段(論到外國大學堂上討論的熾熱氣氛,是本座這種接受本地大學教育的學生所不能想像的),道出了一幕「奇怪」景象:在美國社會中,居住社區較貧窮的黑人和少數民族,往往需要比白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入讀較佳的大學;好像片中的Ernest Rodriguez與Arian Finch,就是依靠體育獎學金才能入讀大學。然而這批被美國政府所忽略的弱勢社群,卻往往成為美國軍隊的中堅份子!



當然他們自己也有各自的盤算:軍人較豐厚的薪酬足以抵償他們所欠下的各種貸款;而在當兵過後,無論在進修和就職方面都會因退伍軍人的身份而獲得優惠──可是都始羅拔烈福所言:「前提是能活著回來才算。」正當養尊處優的中上階層為他們的收入奮鬥之時,被歧視忽略的人民卻正冒生命危險捍衛他們的利益和自由,不可不謂諷刺之極。可能也因為有這種背景,最後當二人面對塔利班的包抄時,即使舖排上與《Behind Enemy Lines》相當類似,而寧死不屈的結局也稍嫌煽情;但無可否認在兩者犧牲之時,仍能流露出那種悲壯的感覺來,擔當「配菜」的功效可謂超額完成。



最後在此談談有關戲名《Lions for Lambs》的由來。羅拔烈福其實在片中已道出此句源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名德國軍官當看見英國士兵的英勇表現,卻在一班愚蠢的軍官指揮下白白送死,因而感慨地說了句:「可惜這班獅子竟被綿羊所領導」。暗諷在一連串反恐戰爭中,英勇的美軍士兵也是被安坐在冷氣房的政客們隨意擺弄。



不過據Wiki資料,英國有評論指製作人是錯誤引用這句諺語,其正寫應該是「lions led by donkeys」──這種錯誤可能是片商的一個商業考慮,而本座相信取Lamp捨Donkey是源自亞歷山大市的名言:「I would not fear a pack of lions led by a sheep, but I would always fear a flock of sheep led by a lion.」(我不會懼怕一班由綿羊指揮的獅子,我只害怕一班由獅子指揮的綿羊)(此句又有人誤為《銀英傳》名句,叫人啼笑皆非sweat)但無論如何,總比不倫不類的中文片名《命運迷牆》好多了。smoke

延伸閱讀:【言之有力】:《命運迷牆》(Lions for Lambs):美國何去何從

後記:不過就個人意見來說,現代的戰爭已是一門風險管理與數據分析的學問,總不成再如中古戰爭般,叫將軍身先士卒才叫「勇猛」。

再者似乎九一年的海灣戰爭後,美國人以至其他旁觀者都對外科手術式的戰爭產生了不切實際的暇想,忘記了戰爭本身就是要把士兵當成殺戳工具,透過暴力方式達成軍事上或政治上的目標。若要如片名般要「Lions for Lions」,則只能期待血流成河的結果。

最後想說,我們可以爭論美國發動戰爭的意義,就美軍的軍事策略作出質疑;但期望士兵毫無傷亡、期望城市不被破壞,真正的羔羊不是政客與將軍們,而是天真的人民。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1-24 15:43:47

國際政治鏗鏘集

【咫尺地球】你為什麼看國際版?什麼是國際政治?為什麼有這個專欄?這些問題,對一般讀者並不重要,但對讀社會科學的人,可能溫飽攸關。同一道理,假如我們以看戲心態看正上映的大卡士電影《命運迷牆》(Lions for Lambs),應該拂袖離場﹔但假如當它是港台    寫實紀錄節目《鏗鏘集》,就一切貼身。剔除可有可無的時代背景、小本戰爭場面,「電影」不過通過塑造四個人物,介紹讀國際政治/社會科學學生的四條典型出路,以及各自犧牲的理想和現實。你打算怎樣?

出路一﹕從政,即Tom Cruise。能學以致用,有群眾崇拜快感,代價是習慣自欺欺人,字字討厭,儘管從前有理想,後來就變成以包裝理想為生、得到存在價值,有民意基礎、卻受有思想的人鄙視,結局是淪為政棍。

出路二﹕加入傳媒,即Meryl Streep。也能學以致用,有設定議題快感,代價是受市場和政客操控,難以編輯自主,從前又是有理想,後來也變成以包裝理想為生、得到存在價值,卻依然以為站在道德高地,結局是淪為報棍。

出路三﹕當教授,即Robert Redford。不能學以致用,原以為能影響社會,後來才發現論文沒人看、大學不重視、學生只談分數、待遇欠佳,只剩下春風化雨的快感,同樣變成以包裝理想為生、通過影響他人理想得到存在價值,結局是淪為學棍。

出路四﹕從商,即Andrew Garfield一類明智學生正常情況下走的路。不能學以致用,準備當永遠的旁觀者,也許和興趣相違背,但物質條件豐裕,卻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再見理想專心媾女,結局是淪為商棍。

人生,不應是這樣的。這些「命運」,誰不知道,算什麼「迷牆」﹖

真正的謎,在於在全球化時代,為什麼一切還像以往那樣徑渭分明﹖為什麼有理想的記者不能成為有決策能力的媒體總裁﹖為什麼成功商人不能成為知識分子﹖為什麼大學教授沒有能力致富﹖為什麼政客不能直接以真小人面貌出現﹖這些,都是電影平面化的偏見,都見樹不見林。

諷刺的是,我們看得愈多鏗鏘集,生活愈是沒有鏗鏘,愈是習慣依循套版。於是政客必須西裝筆挺地搞爛gag,記者必須以飯局取代採訪,教授必須滿腔酸臭,商人必須聲色犬馬,然後一起在衣香鬢影的盛會交換卡片,進化為「社會賢達」——這名詞,在民國時代,諧音是「社會閒打」。

人生,不應是這樣的。

全球化帶來的最大改變,在於時空壓縮,資訊流動。這除了影響世界經濟、普世價值,也影響了人類根本的工作模式,催生了同時在不同地方飾演不同角色的「多角人」。對前全球化人來說,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唯一專長不敵人家的其一專長,所以「多角人」就是不務正業。問題是在現代社會,不同專長之間的互動,正是可以互相挪用的流動資本。魚目混珠的卡片人會因為一無是處,更易在所有範疇原形畢露。未來的「命運迷牆」,是同一人如何切割不同角色的謎,重點是如何劃出角色之間的牆。強調不同專業的舊形象,只是舊精英維持舊規則的舊手段而已。

人生,不應是這樣的。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 沈旭暉

http://hk.news.yahoo.com/071117/12/2jo6e.html

[ 本帖最後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2403:45 PM 編輯 ]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24 16:11:08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2403:43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全球化帶來的最大改變,在於時空壓縮,資訊流動。這除了影響世界經濟、普世價值,也影響了人類根本的工作模式,催生了同時在不同地方飾演不同角色的「多角人」。對前全球化人來說,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唯一專長不敵人家的其一專長,所以「多角人」就是不務正業。問題是在現代社會,不同專長之間的互動,正是可以互相挪用的流動資本。魚目混珠的卡片人會因為一無是處,更易在所有範疇原形畢露。未來的「命運迷牆」,是同一人如何切割不同角色的謎,重點是如何劃出角色之間的牆。強調不同專業的舊形象,只是舊精英維持舊規則的舊手段而已。


所以賭王是成功的預言家, 王朝商人是成功的隱形特首:(:icon101: :icon101: :icon101: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1-24 22:02:19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1-2404:11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所以賭王是成功的預言家, 王朝商人是成功的隱形特首:(:icon101: :icon101: :icon101:

所以大隻佬是成功的州長?:confused::icon101:

王朝商人?黃玉郎???:confused::icon062::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24 22:29:16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1-2410:02 PM 發表 http://hkcm.hkehost.net/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所以大隻佬是成功的州長?:confused::icon101:

王朝商人?黃玉郎???:confused::icon062::icon101:

李家王朝:icon101: :icon101: :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24 22:50:18

OT - 同呢套立場完全相反的 The Kingdom 暴劫現場 同呢套編劇是同一人, 同時暴劫現場導演是這套裡面兩個學生的長官:icon101: :icon101: :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27 23:26:40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99
《命運迷牆》

·0·

《命運迷牆》(Lions for Lambs)。天!這可是個什麼狗屁譯名?不獨跟影片內容風馬牛不相及,而且還陳腔濫調得要命——真要寬容一點的話,我勉強還可以理解「迷牆」指涉的,大概是多年前(1982)阿倫·柏加(Alan Parker)那部有關教育的電影《The Wall》(又名《Pink Floyd The Wall》),但即使如此,柏加的電影(或Pink Floyd的音樂)抨擊的是僵化式的教育制度,與《命》片嚮往及肯定教育的正面功能,也是兩碼子事。近年來本地電影票房萎縮的其中一個原因,跟這些蕭規曹隨、茍且馬虎的譯名,其實不無關係(近期另一個叫人氣憤的例子,是大衛·哥連堡(David Cronenberg)的《Eastern Promises》,被譯作千篇一律的《黑幕謎情》)——道理很簡單:當連名字都說不上來的時候,你會想到去看那部電影嗎?

·1·

“So to me this film is about the difficulty of standing up and saying what you think. Standing up is very, very difficult.” —— 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時代》周刊,2007年11月2日。

「Standing up」該怎麼翻?挺身而出?當仁不讓?堅持己見?獨排眾議?無論如何,史翠普一語中的:《命》片正是這樣一部充滿了勇氣、逆流而上的作品。你可以不贊同它的結論(它當然有它的結論,而且論據清晰、紮實,而非如石琪在2007年11月9日的《明報》所言,「吞吞吐吐、麻麻煩煩地沒有結論」——事實上,它最好的其中一個地方,就是沒有強迫觀眾接受它的觀點,而是把最後的決定權交回給你、我。有關這點容後再談),但如果因為它不符合你(或「一般觀眾」)心目中「電影必須要有娛樂性」的要求(「娛樂性」其實可以有很多種類和不同程度的,例如我便覺得影片有著極其緊湊和一氣呵成的劇力,對我而言已很富娛樂性),而輕蔑地把它dismiss的話,那便是一件十分教人遺憾的事情了,特別是如果你是個評論人的時候(因為評論人應該有他/她discerning的能力,還有就是,如史翠普所言,敢於面對「Standing up」的困難)。

(當然,你還可以振振有詞地指出,影片在美國本土首周末的票房一敗塗地,輿論也幾乎一面倒地劣評。這是美國的可悲——並恰恰ironically地證明了片中對傳媒、年青一代的悲觀看法其實是正確的——但卻無損影片的成就。容許我再次引述史翠普的睿智的說話:“But I do think that five years, 10 years, 20 years from now, you could look at this film and see it authentically as where we sat at 2007.”這句話令我想起1986年,記者問中國導演田壯壯對其作品《盜馬賊》全國只賣出四個拷貝有何感想時的回答。田說:「我的電影是拍給21世紀的觀眾看的。」)(之一)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100
《命運迷牆》

·2·

有關《命運迷牆》的批評(不論是本地抑或英、美),針對的大都是它對白太多,得個講字(「口水多過茶」)、沒有故事性(或╱和戲劇性)、過份政治化、(所以)沉悶。但我最感激《命》片的,卻正正是上述眾因由:它們適時地提醒了幾乎長時期都浸淫在市面上放映的、大部分均屬劣品質和壞品味的電影的我——

i.準確、精警且充滿(文字)華彩的對白,是一個好劇本的必要條件;

ii.所謂故事或戲劇性,不一定來自曲折離奇的情節或橋段,而可以是人物的立場與動機;所謂衝突,也不一定來自動作,而可以是理念。概言之,均可以是cerebral的;

iii.除了提供慣常的感官刺激或樂趣外,電影也可以(並一度曾)是一場論述、一種探討的方法、一連串刺激觀眾思維的提問(你看,不一樣也是刺激嗎?)。概言之,電影可以是intellectual的;

iv.同理,政治可以就是一部電影的subject。(梅麗·史翠普的第三句金句:“I think every movie is political. It’s political in what it doesn’t say, what it chooses to ignore.”)(又或曰,美國佬╱伊拉克的政治關我隱事?你夠膽話唔關?你阿嬸我阿嫲買啲股票,日日睇住美國佬做人,你夠膽話唔關?)

·3·

說到底,《命》片不是《魔盜王》《魔戰王》(它從沒假裝過是)。事實上,它一開章說的就已是政治(黑畫面畫外音電視新聞報導美、伊戰事,然後接上大學生托特注視著電視的中特寫鏡頭)。這個開章用得十分巧妙,因為它其實是銜接著影片的結尾的(結尾時托特坐在學生休息室的沙發上看電視,熒光幕底端預告了美國公佈襲擊伊拉克新策略的報導)。如是者,影片遂可被看成是托特(安德魯·加菲Andrew Garfield飾)的回憶(flashback),甚或反思(contemplation ── 托特的神情這樣告訴了我們)── 起碼就他與馬里教授(羅拔 ·烈福Robert Redford飾)的一場對話而言可以這樣說。這個鏡頭之後,影片用了三個幾乎同一構圖和運動的鏡頭,精煉地介紹了往後的三段式(triptych)劇本結構:從布殊總統民望持續下跌圖的特寫,挑高(tilt up)至艾榮議員(湯·告魯斯Tom Cruise飾)的特寫;從美軍對阿富汗的軍事侵略次數上升圖,挑高至Falco中校(彼得·保Peter Berg飾);從學生的出席圖示(托特一欄出現最多圈圈),挑高至馬里教授。下跌→上升→缺席,三者之間,已暗示出這將是場角力的比試。(之二)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101
·4·

一般採用三段式結構的電影或戲劇,大都是開始時三段故事獨立/平衡發展,最後匯聚成一個高潮。《命運迷牆》大致上也跟隨著這個格式,不同的是它的三組段落,與其說是故事,倒不如說是處境。嚴格來說,三者最後也沒真正的交織成一線(起碼在時空上如是)。這三者的結合,靠的其實是影片的主題(美、伊戰爭)和一項共通的母題(時間)。於前者,影片給觀眾呈現了多種不同觀點和立場:統治者的(湯 ·告魯斯)、傳媒的(當中又分像梅麗·史翠普般代表著個人理念者,和像她的上司般代表著已臣服於大財團政策下者)、上一代知識分子的(羅拔·烈福——烈福的型像和他的牛仔布襯衣和褲子,都說明了人物的六十年代背景)、新一代年輕人的(當中有分有理想的,如兩名自動入伍的少數族裔學生——影片安排他們是對美國大夢神話仍有著無限憧憬的非洲裔黑人與墨西哥裔人,是更突出了最後他倆戰死沙場背後國家如何背叛他們的反諷——和沒有理想的)。於後者,影片的特色就更強了:它接近四分三的篇幅,描述的其實只是一個小時裡發生的事情——很有點真實時間電影(real time movie)的味道。最初,這一小時對三組人物來說都十分充裕(馬里向學生娓娓道來,士兵們在戰機上玩反應游戲,資深記者珍蓮更覺得是意外的恩賜),但到了後來,卻發現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多次時鐘的插入特寫)。這份對時間的強調,我覺得反映的是創作者製作本片的迫切心態(urgency),一種出於對國家無視其一錯再錯、泥足深陷的戰爭策略(黑人士兵半身被埋在雪地裡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對傳媒硬銷軟性新聞和個人享樂主義當道等現象的焦慮(anxiety)。你大可不必同意它的論斷,但卻不能不尊重它這分難能可貴的憂患意識。說它難能可貴,是因為在今時今日,「群眾口味」幾乎已成了所向披糜的道理。電影是大眾娛樂消費,違背了這項規則就是觸犯了天條。有曰《命》片的三個「明星」論政是作狀與多餘。這樣的說法除了是對演員的歧視外(因為他們是「戲子」?),大概也是基於這種犬儒的觀念。(對作品和表演者如果僅有聲色上的要求,而不需要有intelligence層次上的追求,我們得到的遂只有是一些即食即棄的電影)。

我是在馬里教授把握著僅餘的一點點時間、半支撐著身體、俯前盡最後努力企圖說服托特時便動容。當珍蓮的計程車駛過越戰士兵們的墳場、想起無數年輕生命正再次被無辜犧牲時,我感到了悲哀,也為珍蓮痛恨自己無法堅持信念而唏噓,並自勉。(之三)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102
·5·

又有說:《命運迷牆》「說的沒有不是別人都說過的話,」而且立論didactic。《命》片銳意要討論的是美、伊戰爭。嚴格而言,確實沒有太多新的觀點。但作為一部回應社會和時代、切中時弊的電影(環顧世界各地,會有幾多這樣肯承擔的創作?),它卻能有效地通過一個富戲劇性的形式,把相關的(正、反)論點簡潔有力地整理出來(卻又不失立場),使影片具有記錄和informed的意義,便殊不簡單了(again,有哪部電影曾這樣做過?)。至於didactic,那其實是片中的艾榮議員、而不是影片本身的態度。事實上,影片不止一次地割切到他掛在口邊的戰場前線上,讓我們切切實實地「看到」跟他的滔滔雄辯並不一樣的境況。最諷刺的一刻,是當他以堅定不移的口吻、拋出所有窮兵黷武者最能叫對手無從反駁的理由——勝利——時,電話裡卻捎來了戰場上的挫敗消息。像頭蓄勢待發的雄獅似的他,突然啞口無言了那麼一陣子。然後雄獅被挑釁了,本來充滿自信的眼神閃爍著更兇猛的目光……

至於didactic,如果是的話,影片就不會安排這樣一節戲了:艾榮去了接財政部長的電話,珍蓮一個人在他辦公室裡瀏覽著掛在牆上、一幅幅像倒敘般回溯了他在政壇上的火速冒升的照片。珍蓮的注意力最後落在八年前(與布殊當選總統同期)刊在《時代周刊》上她力捧他的文章節錄。她如遭雷殛——這個好戰者的成功即使不是她一手促成的,她也起碼有推波助瀾的份兒。影片的訊息明白不過:一個國家的罪行,人人有責。

如果是didactic,影片就不會有這樣的結尾了:托特被馬里教授焦急的目光動搖了。「你不要我立刻把答案告訴你嗎?」他問他。「我在堂上看到你就是答案,」馬里回答。思想受到了衝擊的托特坐在休憩室裡出神,旁邊的青年問他:「Is he failing you?」「Fail」這裡的意思,可以是「肥」(給不及格),但也可以是「失望」,意即:「馬里有負你嗎?」托特隔了半響,說沒有。青年又問:「What do you get?」那你拿什麼分數?但同一句話也可解釋作:「你收到什麼?」托特一直沒答。Cut out。

你呢?你收到什麼?(之四,完。)

後記:兩個人坐在那裡得個嗡字的戲最難拍難剪。以為這是慳水慳力的,只是不懂。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28 22:59:16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e197a0547d91549f
從美國電影的努力到色戒/ 閭丘露薇

終於看了我一直想看的一部美國電影,「The Kingdom",講述的是沙特的恐怖分子襲擊了在沙特的美國石油公司的僱員,死傷數百,美國FBI人員如何和沙特的警察一起緝兇的故事。之所以有興趣,是想看看,美國的電影,如果描繪沙特這個在美國相當有爭議的國家,如果描繪那些恐怖分子。因為自從看了喬治克魯尼的「SYRIANA",加上之後的 "BABEL",開始重新看待好萊塢的電影,原來除了娛樂,越來越多的編導開始涉及到政治議題,而且嘗試不單單從美國人的角度,去展現其他的國家和宗教還有信仰,這一點,好萊塢編導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遠遠要強過那些在華盛頓的政客和決策者們。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擺脫美國式的英雄主義,FBI的四個探員身手不凡,總是能夠轉危為安,所以即使看到其中一個FBI探員被恐怖分子抓走,要當著鏡頭斬首的時候,一點點也不著急,因為知道,最後關頭,他肯定是會被自己的同僚拯救的,不過還是要稱讚編導對於沙特這個國家裡面的人的描述,不管是王子,還是警官,還是恐怖分子,每個人做事情和決定總是會有一個原因,而更重要的是,身在華盛頓的FBI探員聽到慘案發生的時候,他們的心目中的恐怖分子是一個模糊而整體的概念,但是當他們真正面對自己要緝拿的恐怖分子的頭目的時候,這個概念具體化了,他同時也是一個人,他也有自己的家人,而當他當著自己的家人被擊斃的時候,他的年幼的孫子心目裡面埋下的是仇恨的種子,對美國人的仇恨,因為他的親愛的疼愛自己的爺爺,被美國人當著自己的面殺死了。這樣的寫法,在美國右派的眼中絕對是政治不正確的,但是政治正確,和現實實在是有距離。

電影小說這些文藝作品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魯迅認為,應該有著開啟民智的作用,看了一篇報導,人在香港的作家阿城認為,小說應該更多是娛樂的功能,體現世俗性。在我看來,電影小說應該是讓我們看到那些,生活中已經發生,可能發生,但是卻不時發生在我們自己的生活裡面的事情,讓我們透過這些作品,去嘗試理解那些因為不在我們的生活範圍內,因而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和人。而要理解這些我們沒有接觸過的,或者只是道聽途說的事情和人,最簡單的辦法,是從普世的價值,把對方作為一個人來看。因為信仰,理想和價值觀,正是因為角度不同,出發點不同,才會有衝突。正如路透社在提醒自己的記者寫報導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因為一個恐怖分子,可能同時是另一些人眼中為自由而戰的人。

世界是多元的,電影就是在為我們展現這種多元性。這些日子關於色戒是否宣揚漢奸文化的討論,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那個時候,我們總是被教導,這個世界存在的不是好人就是壞人,電影裡面忠奸分明,於是至少讓我,在生活裡面,很長一段時間,接觸一個人,聽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先會去下判斷,是好還是壞。這樣的習慣思維持續了頗長一段時間,直到生活的經歷多了,自己親眼看到和親耳聽到的東西越來越多,自己學習判斷,才改掉了這樣的習慣。

一開始聽到這樣的論調,並沒有覺得很特別,還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對於一部電影的詮釋和理解,每個人當然會有不同,越多的觀點,越多不同的聲音,越顯示一個社會人們思維的多元。就好像,有大學生認為這部電影不好,意識不正確,在我看來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只是,當事情發展到,需要大家來選擇是還是不是,好還是不好的時候,當有大學生寫信要求停播的時候,我覺得這是個問題了。

社會設定太簡單的二分的標準,要求大家簡單的選擇站隊,這不是討論的方法。而要求用權力和行政手段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更是很蠻橫的思維。就好像在博客這個世界,總是會有人站出來說,你寫得不好,住口吧。這些人說的時候,卻沒有去想想,自己可以代表所有的人嗎?自己所堅持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這個世界變化越來越快,世界變成平的了,和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不同,就連流行文化也沒有一個佔主導位置的icon了,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大家在自己進行思考,這不是好事情嗎?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1-30 23:23:28

http://www.xanga.com/tommyjonk/629492094/3685529254.html

迷牆 from tommyjonk's Xanga

迷牆



前言:



球隊已經被人攻下七球了,站在球場中間的你,願意繼續跑動嗎?



山火現場,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作為一名消防員,你願意拿起滅火拍,盡最後努力嗎?



正文:

從前,有一個老師,最喜歡跟同學說:「做人,應該明知不可為仍樂意為之。」



他還不時跟學生分享自己教書的信念:「我教書,從來不期望所有人都能繼承,一班之中有一兩個確切了解已經不錯了。」



直到下午,這個老師依然相信這個信念──他還勸導同學,面對不如意事不要太灰心。



直至,他看了一套電影,並代入片中老師角色的時候,他才明白,在大時代存活的所謂知識份子真的可以很渺小。



而且,所做的一切也可能是徒勞。



「我也曾經是一個很有影響力,很能啟發人的老師。那個時候,大概十、十五年前吧!」



「你教書是否因為你只懂當老師,還是你知道根本不能改變什麼?」



至今,每一句對白仍在他的腦內縈迴,不願散去。





後記:


也許,這是最近的<人生的意義>效應吧!

放心,只是一時感觸而已。

C 3 少女們,今天我們討論過的內容,我依然堅信不移。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2-3 23:51:37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31

馬家輝用了超過二千字來寫那年七一,把很多名人的名字都押上去,政治取態是明顯不過的,卻在完場前來個「開放式結尾」,說雖然當時陳太不在七一的遊行隊伍中,葉四是23條的旗手,不過今天的陳七葉四也不是當年的陳七葉四。這種表面開放中立實情有明顯立場的表現手法,令我想起《命運迷牆》(Lions for Lambs)的羅拔烈福。

據說,此戲坊間有兩派不同意見,但詳情我也不甚了了,只知石琪說「講來講去,真的口水多過茶,又扮客觀地不幫某一方,觀眾實在難以知道究竟想說什麼。(見原文)」惹來舒琪連用地盤四日來反駁兼力撐。

我喜歡《命運迷牆》這部戲,也很敬佩羅拔烈福拍此片的勇氣,這點我是頗認同舒琪的。但我必須承認,我的國際視野很有限,此片對我來說是增進了認知,所以不會意識到影片是重覆說著別人說過的話。簡單來說,膚淺的我是未有能力覺得此片的政治反思其實很粗疏(如果不是很幼稚的話)。可是此片由第一個鏡頭開始已明顯有政治主張的:總統民望下滑,不曾上過前線打仗的政治新星卻想通過發動國外戰爭來撈國內的政治資本上位,代價卻是國內無知的弱勢社群,他們為國家打無仁義之戰(影片把近年的中東戰爭比作當年的越戰),白白送掉寶貴的性命。

既然是有鮮明的主張,自己亦覺有理,為何要虎頭蛇尾,為何不大大方方大聲呼籲,給受眾介紹出路。石琪在他唯一一篇影評的結尾說:

就這樣吞吞吐吐、麻麻煩煩地沒有結論。最大問題是片中一切討論都是美國本位主義,只顧美國。其實發生九一一及反恐戰,正因為美國以「天朝」自居,與世界其他國族矛盾重重,恩怨關係弄成死結。此片毫不理會外國人感受,根本上觸不到全球化時代美國困局的要點,搔不著癢處。

我雖然很討厭布殊政府所以看《命運迷牆》覺得很過癮,但不得不同意石琪的批評。《命運迷牆》雖有自省,但依然是為我獨尊,依然是美國即世界的大美國主義。

事實上,也不是你最後擺個「開放式/要讀者自行思考」收筆姿態就能裝出中立模樣,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IMDB的評論,此片縱有不足但也不失為一部認真用心又難得的電影,但評論各走極端,十分滿分和只得一分的評論比比皆是,反正就是難見一篇是以戲論戲中立持平。我甚至懷疑,美國兩派陣營都有派槍手來留言,意圖力撐/抹黑此片。開放中立,看來只是導演的一廂情願。

實情一談到政治,哪有位置給你去中立,馬家輝在近三年前的一二四大遊行前夕就引用過Graham Greene在小說《The Quiet American》的名句:「Sooner or later, Mr. Fowler, one has to take sides, if one is to remain human.」

馬家輝今天寫了兩千多字都沒有說他自己會投哪一位,我不敢說他是「吞吞吐吐、麻麻煩煩地沒有結論」。我只能在這裡明確的說,明天我會投陳七一票,自己的理由亦已說得清清楚楚。我亦相信我清楚表態也不會影響到你,因為我根本無打算要影響任何人的投票意向。我只有一個純粹的動機,無論你有多犬儒,就算沒有一個候選人是你喜歡的,如果你有資格,都請你去投票,大家用一個公平又和平的方式去一決高下吧,也不要再讓任何人用低投票率來狡辯。我只希望見到一個高投票率。

還有最後,就是不要太介意自己投錯票看錯人,真正的民主選舉,沒有所謂投了某某就成了歷史罪人這回事。更何況這次是補選,投錯了跌了眼鏡,九個月後跟說謊的人算帳就可以了。把那一票說得很神聖的人,其實都有目的,都有立場。
頁: [1] 2
查看完整版本: Lions for Lambs 命運迷牆+The Kingdom 暴劫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