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8-1-27 20:08:16

4 luni, 3 saptamani si 2 zile  4月3周2日-墮胎日記

2007 康城金棕櫚獎作品. 香港 06.03 上畫:(

羅馬尼亞新浪潮作品:(
去年有竊聽者, 今年有呢套:( 再一次表達共產政權統治下的人性扭曲社會:(

       
導演         :         克里斯汀穆基
演員         :         羅拉域絲莉,安娜瑪莉亞莫琳卡,韋拉伊凡諾夫
類別         :         劇情
片長         :         -- 分鐘
級別         :         待定
上映日期         :         2008-03-06
官方網頁         :         --
故事大綱         :         1987 年,羅馬尼亞共黨垮台最後一年的某個下午,大學生嘉碧塔(羅拉域絲莉 飾)在鎮上旅館預訂了房間,好友歐蒂莉亞(安娜瑪莉亞莫琳卡飾)則跟男友借了錢,趕去旅館幫她付款──原來嘉碧塔懷孕快五個月了,正約好密醫(韋拉伊凡諾夫飾)秘密墮胎。當年墮胎是一項罪行嚴重的違法手術,加上歐蒂莉亞借來的費用不夠,她倆怎樣苦苦哀求,密醫也拒絕幫忙;最後密醫竟然威脅與歐蒂莉亞上床,作為交換手術的籌碼。連場充滿欺騙的人性考驗,隨著劇本背叛和掙扎的爆炸力,實在無法喘息。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6-308:35 PM 發表 http://www.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4個月3星期及2天》以壽西斯古倒台前兩年的羅國為背景,大學女生四方奔走為宿舍同室好友安排非法墮胎,過程之曲折,沒在共產社會生活過的觀眾看來簡直匪夷所思。導演Christian Mungiu不過拍他的第二部長片,卻完全掌握了羅馬尼亞近年發展出來的創作路線和美學精髓——從生活現實取材(往往比虛構更離奇),實而不華的場面調度(一場一鏡的長鏡頭本可以很風格化,但攝影機或固定或跟在走動的人物背後,從不使用推軌或升降鏡頭等花巧),全情投入的低調演出(以沉默或瑣碎的生活對白傳遞複雜的內心感情)……因此,影片能以小見大,雅俗共賞,加上是來自東歐小國的小本製作,就連同情分也贏盡了。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8-3-802:19 PM 編輯 ]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8-1-27 20:11:38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3006070

東歐驚雷:4月3週又2天
鼓勵此網誌:1  推薦這個部落格: 394
不論是影像構圖、敘事手法、演員表現,《4月3週又2天》都昭告著一位電影高手的驚雷出擊。

故事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天,主題也只是一位羅馬尼亞大學生墮胎的故事,羅馬尼亞導演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揚威坎城影展和歐洲電影獎的作品《4月3週又2天(4 Luni, 3 Saptamini Si 2 Zil)》,以接近古典三一律的創作精神,標示了影像敘事的驚人能量,以及氣氛掌控的高明技法。

簡單而集中,低調卻明白,其實是克里斯汀 ‧穆基創作美學上非常重要的元素。‧《4月3週又2天》的人物焦點是大學生嘉碧塔((Laura Vasiliu) 要墮胎,但是大小事卻全靠同學歐蒂莉亞 (Anamaria Marinca)來打點,受創的是嘉碧塔的身體,受折磨的卻是歐蒂莉亞的身心,反客為主的敘事方法揭發了更強烈的社會禁錮,讓觀眾看到更多的時代印痕。

電影的時間設定在1987年,當時的羅馬尼亞還是由共產黨強人掌權希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1965~1989),雖然一切已到強弩之末,東歐共黨統治史在兩年之後就畫下了句點,但是人民早已在專制統治下找到適應之道,不做指控抗爭,而是默默承受一切,習以為常地在社會制度下鑽漏洞,反而會更挖出讓人心驚的事實,默基就採用這種平順到不露痕跡的寫實手法,紀錄下時代傷痛,其中包括了:不准未婚生子,不准墮胎,無計可施的女孩只好走後門找密醫,也就只好任人敲竹桿;同樣地,物資管制的年代中,黑市走私卻無所不在,連老師也要賄賂,旅館訂房也不得不送菸,歐蒂莉亞知道該怎麼才能打通關節,她的熟門熟路反映的是上下交爭利的社會風氣,一旦病態成了常態,人性自然也只有跟著沈淪了。

性別則是《4月3週又2天》的另一個議題,男性消費,女性消受的明示與暗示比比皆是。

嘉碧塔要墮胎,卻不見男友呵護,觸景傷情的歐蒂莉亞自然也會設身處地,質問起自己男友一旦是她要墮胎,男友會負責嗎?只想偷情貪歡的男友其實是很難答得上話的。男人只享便宜,卻不負責任的情節,同樣出現在墮胎醫生粗暴相對,要錢又要人的嘴臉;也同樣出現在男人高談闊論,看不得子女獨立自主的餐桌對話上。尤其是歐蒂莉亞暗夜外出去處理胚胎時,背後總有一位男士身影緊緊相隨,既似無所不在的秘密警察,更像捉住把柄就要勒索的黑市販子…小房間裡是女男不對等的呻吟與交易;櫃檯前則是乞求恩惠的哀訴,大道上則是危機潛伏的惶恐緊張,穆基把墮胎故事拍成了集體焦慮的社會寫實片,而且讓理應只是旁觀者的歐蒂莉亞獨自來承受所有的壓力,看似偏岔了焦點,其實更突顯了荒謬、不安與不平。

氣氛是《4月3週又2天》的重要視覺美學,克里斯汀‧穆基的影像以隨意機動為主,不論是跟拍、長拍或固定鏡頭拍法,所有潛伏的或者爆裂的情緒都在精準的構圖下蓄積強烈的能量,看似隨意的對白與動作,其實都扮演著說明或引爆的功能,密度既高且濃,每一格畫面都在說話,光是歐蒂莉亞處理嬰屍胚胎的暗夜行走,跟拍的畫面就揭露著她的不安緊張,垃圾箱旁的一聲貓叫,不但沒有鬆弛緊繃的情緒,反而更鮮明地刻畵出她寒毛直豎的焦慮,直到最後鏡頭停在高樓垃圾滑籠旁,黯淡的夜色映照著她如釋重袱的情緒,其實是極為無情又寫實的影像語言。

片尾,受苦的歐蒂莉亞回到旅館房間卻叫不開門,擔心嘉碧塔不測的情緒隨著她的敲門聲傳了開來,她才快跑下樓想要求救,卻發現嘉碧塔是肚子餓了才出了房間,而且叫了喜宴大餐,墮胎的主角不急,奔跑善後的配角(其實才是主角)卻氣急敗壞的主客易位,其實是很高明的戲劇拿捏,因為如此一來就更讓歐蒂莉亞的悲情有了求告無門的爆裂點,只能喝水,差點就沒癱在桌上的歐蒂莉亞就這樣吸聚了所有同情的能量。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8-1-27 20:13:26

http://blog.yam.com/yanghsin/article/13075440
廿四小時-2007金馬影展《4月3週又2天》觀影心得
yanghsin - 觀影心得 | 2007-12-19 16:31:49氣象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24
能夠參加金馬影展《4月3週又2天》的導演講評場,並且與頂著金棕櫚獎光環的導演克利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同台對話、合照,無疑是羊男在本次影展賞片最高潮所在。

2007年世界影壇的關鍵字,無疑就是「羅馬尼亞」!《4月3週又2天》奪下坎城金棕櫚獎,《加州夢,未完成》搶得了一種注目大獎,前共產體制的歐洲邊陲國家一夕間成了世界影壇的大黑馬。此波熱潮被媒體稱作「羅馬尼亞新浪潮」,不只金馬影展安排了專門單元,香港同時也做了介紹。關於這個稱謂,穆基導演打趣的說:「一個名導被叫『作者』,兩個就會被叫『學派』,同時三個人站出來就被稱為『浪潮』了,事實上他覺得現今幾個羅國的年輕導演們風格迥異,可能與2001年年輕導演們召開記者會,一同站出來抗議政府的電影相關法律及環境、投資這個事件有關。」

      《4月3週又2天》指的是嘉碧塔腹中胎兒的受孕天數,本片劇情相當簡單,描述羅馬尼亞在墮胎合法化之前,一個女大學生幫助室友謀求密醫墮胎,因為錢不夠,可是時間迫在眉睫,不得不屈就於密醫威脅的故事,全片僅是一日內所發生的事,然而竟給人猶如一年的感覺。(4*3*2=24小時,不知是否是導演設於片名中的密碼?)劇本是穆基根據青年時代友人的親身經歷寫成,但為了更貼近當年墮胎現象的真實狀況,他調查訪問了許多有此經歷的同齡者,但他並非將所有因素雜糅進一個故事裡,而是試圖在一個故事中創造出全部的「時代氛圍」。

       羊男向來排拒「敏感題材」的影片,也曾為文批評近年台灣電影老拿「同性戀」來得獎自慰。對於有特定時代背景的社會,敏感題材往往成為弱勢導演的榮譽墊腳石。但《4月3週又2天》的成功絕不僅因題材,而是導演能對於其界限掌握很好,以及他強悍而內斂的美學。影片的背景是希奧塞古時代的共產高壓統治,但影片中沒有革命或屠殺,甚至連利用電視新聞、廣播、報紙等擦邊球都未見;穆基始終把鏡頭定格在題材內部,近距離觀察兩個女孩面對墮胎事件的處理,然而壓抑、侷促的調性卻讓觀影者清楚感受到不透明的生活氛圍,充分感受到時代的壓抑與人性的糾葛。對於時代特徵,導演用的是肯特香菸、低調人物等細微末節來表達。整部影片看下來,觀眾被設定成當事人般,始終被情節的節奏緊緊扣著。

      全片大致可以切割成幾個段落:學校宿舍/墮胎準備/墮胎/手術後,鏡頭不多,場景也簡單。影片從嘉碧塔在宿舍中開頭,看著她吸菸、摺疊行李的動作可感受到幽隱的焦慮與怯懦,室友歐蒂莉亞則焦急地張羅旅程中所需的一切,包括肯特菸。電影寫實地描繪出當年羅國的大學生活,讓我們看到黑市交易在學校裡司空見慣,學生們互相通報老師喜好,甚至用來賄賂,而「肯特香菸」比金錢還能解決事情。短短幾分鐘,約略看出羅馬尼亞當年生活物資缺乏的情況。

      歐蒂莉亞先去跟男友借了錢,然後趕赴鎮上預訂的旅館,再轉到另一家旅館。在旅館的服務台,我們見識到共產國營人員趾高氣揚的官僚嘴臉,不只電話預訂沒有效力,甚至沒有抬起頭正眼瞧她一眼。在被硬將住宿天數拉長一天後,歐蒂莉亞還得奉上一包煙作為謝禮。這種寫照,不言自明地告訴我們為何劇中主角會孤獨無援,乃至必須尋求旁門左道來解決問題;嘉碧塔的男友自頭到尾沒出現過,而歐蒂莉亞的男友最在意是女友會不會來參加母親的壽宴。

      「嬰兒先生/貝貝醫生」(Bébé,兩者據說同音)這位神祕男子出現後,全劇開始急轉直下。嘉碧塔以身體不適為由要歐蒂莉亞去會見密醫,沿途鏡頭掃過蕭條荒涼的街景,路上出現幾近破爛的車輛。歐蒂莉亞來到陌生的郊區,密醫看似溫文儒雅,但折返家中卻對一位老婦不停地斥責,些許透露了他陰鬱難測的另面個性。歐蒂莉亞大費周章地去請密醫,只為拿掉嘉碧塔腹中嬰兒。

      墮胎這段場景完全在密閉的旅館房間內進行,是全片最讓人喘不過氣的片段。墮胎主角嘉碧塔此時才算真正上場,原本優柔寡斷的她,此時異常堅定要墮胎。在密醫的逼問下,嘉碧塔對於懷孕天數的隱瞞被戳破,坦誠已有四個多月的身孕,超過打胎的安全期。眼見密醫不肯幫忙,兩人只好苦苦哀求。貝貝藉此哄抬價碼,同時浮現獸性,他不僅要其所能付出全部的錢,還要兩個女孩一起獻身。貝貝拍桌脅迫大罵,歐蒂莉亞被那一震,無計可施之下只好被拖下水上,率先犧牲自己。輪到嘉碧塔時,待在廁所的歐蒂莉亞眼淚尚未流出,就被哭出聲的嘉碧塔衝進廁所時給止住了。然後浴室水龍頭的水流聲暫時穩住了不安與焦躁。好處享盡的貝貝卻在手術後又和善了起來,偽君子的形貌令人不敢恭維。

      密醫離開後,歐蒂莉亞開始對於嘉碧塔的謊話質疑:為何要她去見密醫?為何同學會推薦這位貝貝?為何隱瞞懷孕天數?(是否故意拖我下水!)原本信任的友誼幾近決裂,但事情還未結束兩人還必須互相依賴著。甫自墮胎風暴中逃離的歐蒂莉亞,在囑咐嘉碧塔以電話聯繫後,趕赴男友的家庭晚宴。一進門,只見男友質問她怎麼忘了買花?歐蒂莉亞勉為其難地鎮定心情,在男友父母及朋友面前強顏歡笑。餐敘中,我們看到專制社會中的女性困境:被剝奪的發言權與自主權。女性本該遵守早已訂下的「成規」,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連「抽菸」也是不成體統的事。歐蒂莉亞的存在空間不斷被擠壓,最後完全隱沒在黑暗中,成為大夥兒視若無睹的隱形人…

      男人呢?男人只享便宜,卻不想負責。當男性在面對「性」的輕浮之後的「責任」、「家庭」等問題,所顯現的態度總是自以為是和無知!當歐蒂莉亞質問男友:「若是我懷孕的話,你會如何處理?」只見男友手足無措地追問她月事不是來了?又振振有辭地宣告「若她懷孕,一定娶她」,結果女友反唇相譏:「我可不想落得『為你做馬鈴薯泥過一生』的下場!」歐蒂莉亞的這段控訴並非歇斯底里,不過是反映出她對愛情不再抱有幻想,嘉碧塔的慘痛經歷刺激了她,讓她自甜蜜的愛情雲端,直直墜入殘酷的現實世界裡。

      手術非常順利,兩人回到飯店,觀眾正想鬆一口氣,這時鏡頭卻帶到了大家最不想看到的東西!歐蒂莉亞必須暗夜外出處理死胎,在暗巷裡躲著警察和野狗。她的背後卻老像有黑影尾隨,大道上危機四伏,讓人惶恐緊張。導演用緊迫盯人的攝影機運動,呈現出主人公無路可逃的困境。當歐蒂莉亞回到飯店遍尋不著嘉碧塔,卻發現她其實好整以暇地到了旅館餐廳,直呼「餓壞了!」。嘉碧塔點了婚宴大餐,準備大快朵頤!驚魂未定的歐蒂莉亞卻食慾全無,只想喝杯礦泉水。(高明的主客易位!)兩人坐在餐廳相對無語,一句「我們永遠不要再談這事,好嗎?」然後謝幕。

      電影以墮胎事件開始,帶出兩個女孩在事件上所面臨的決策和掙扎,分秒必爭的滴答響及催促不斷的電話鈴聲,將不能說出口的祕密轉化成迫在眉睫的緊張,讓人分秒都無法喘息。穆基把墮胎故事拍成了集體焦慮的社會寫實片,刻劃了普世人類在法西斯極權下的所面臨的生存挑戰: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問題?我們的困境又如何影響他人?導演並沒有把墮胎當成道德事件來處理,而是用來象徵人們追求自由的反叛行動。人們在專制統治下的適應之道,不是指控抗爭,而是選擇默默承受,但上下交相賊的社會風氣成了常態,人性也跟著沈淪。就在這種習以為常之下,反而會讓人挖出令人心驚的事實。

      穆基採用了平順到不露痕跡的寫實手法,記錄下了一個時代的傷痛。(關於墮胎,我在《天使維拉卓克》談過許多,本篇簡略之!)在當時羅馬尼亞的法令只允許已婚女子生育,未婚懷孕者不但得坐牢,生產後還得任由獄卒將襁褓中的嬰兒送到孤兒院;但是避孕藥、保險套等自我保護的措施,卻得透過地下管道方能取得。這條法令逼迫許多貪戀魚水之歡而埋下禍根的女孩們,只能夠偷偷摸摸找密醫墮胎,成千上萬的女孩們因手術品質極差,賠上了寶貴生命!據導演所稱,羅馬尼亞超過五十萬女性因墮胎而身亡。

      全片運用的是實景拍攝,沒有配樂,有Dogma95的味道。近距離跟拍和寫實小景,是這部電影技術的兩個特點,演示出「簡單而集中,低調卻明白」的電影美學。本片攝影Oleg Mutu曾執導兼拍攝《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兩片對於攝影機的運用有幾分相似,穆基還替他抱屈說西方媒體提的「新浪潮」總是漏掉他!整部片畫面有統一的暗調不透明風格,暗示著獨裁時代的壓抑空氣。與大部分電影側重於描述跨越時代的個體命運不同,新羅馬尼亞電影聚焦於小題材和小跨度,電影的攝影表達出一種「特寫般的集中描述」,攝影機始終定位在人物和主題故事上,給人的印象就顯得特別強烈,寫實的影像語言更促使了電影從「傷痕題材」的影像內部中爆發了出來。

      2006年羅馬尼亞出產電影只有十部,但卻讓全世界的人看到了嶄新的電影希望。以穆基、波朗波宇(Corneliu Porumboiu)為首的年輕導演用不同以往的電影觀念,保持距離地觀察當代羅馬尼亞人,適當地梳理了革命留下的紛雜情感。對於同樣曾經貧乏的我輩而言,七、八○年代的東歐共產影片,主題單一且貧乏(宣揚愛國主義);共產垮台後湧現的現實題材,我們卻無從窺見。這次影展接連看過幾部羅馬尼亞影片後,我們不得不承認,能在強片如林的坎城奪冠,絕沒有運氣成分。

      導演克里斯汀穆基至今只執導過兩部長片,卻難掩其才華。當天的導演座談會他很認真地講述羅馬尼亞共產政權瓦解至今的歷史。穆基今年未滿四十,2002年處女長片《幸福在西方》(Occident)即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最佳影片。2005年推出共同執導的短片集《東歐風情畫》(Lost and Found),曾於第七屆台北電影節放映,穆基拍的那段叫作「火雞女孩」(Turkey Girl)。由於兩部作品都帶有黑色幽默的成分,讓穆基幾乎被歸類於「喜劇類」導演,但他顯然不樂於被定型劃分,如果同時看了《幸福在西方》的觀眾應該感受很深。當他榮獲金棕櫚獎凱旋歸國時,舉國歡騰,總統特別召見並頒贈榮譽勳章,盛讚他是「羅馬尼亞之光」。政府並購買了一萬兩千片的DVD,當作餽贈外賓的國禮。穆基也表示,由於羅馬尼亞的電影工業在後共產時期急速萎縮,僅剩四十家不到的戲院,經營電影其實非常困難,《4月3週又2天》卻受到家鄉同胞的踴躍支持,讓穆基燃起了繼續下去的力量。

      扮演奧莉蒂亞的Anamaria Marinca表現出色,不能不讚揚一下。她的身體運動主導了整部影片攝影機的運動韻律。對於故事的核心人物而言,她的表演和導演追求的風格吻合貼近:墮胎的人不是她,但她是整個事件的策劃者、目擊者和經歷者,完美地表現出冰冷而痛苦的事件氛圍。她堅守友誼,並承擔了整個事件的責任。本片從她精采的演技中,賦予了片中角色極大的生命力,功不可沒。

       最後在座談會上,當然有人舉手質疑了導演是否一定非必要讓那個「血淋淋的東西」出現鏡頭?(那一瞬間幾乎令人害怕到不敢直視螢幕,相當難堪。我也問友人說,如果沒有這一幕,本片是否會得獎的假設性問題。)導演回答說他其實拍了兩個版本,最後決定給觀眾看到。他對於觀看距離所採取的態度是認為要給觀眾看到的就應該讓大家看到。或許殘忍,但卻真摯到獨樹一格。整部電影就像是導演坐在你旁邊訴說了一個真實到不行的故事,鏡頭前的演員和故事對白看起來就只是生活在羅馬尼亞的一群凡人。在那樣的時代,大多數的人只不過是選擇了他們所生存的型態而已。沒有人能夠真正得到救贖,在現實的逼迫下,從憧憬、懵懂到激情與幻滅,我們也只能選擇遺忘罷了。

【PK 穆基導演番外篇】羊男在座談會現場問了一個讓穆基導演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問題,那就是:「你為何選了一個有蛀牙的女星擔任《幸福在西方》的女主角?」我的問題源自於「歐洲咖啡館:尋找自我的東歐世界」(Cafe Europa:Life After Communism,商周文化出版)這本書。書中有一個章節提到,東歐人不懂得照顧牙齒,連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滿口爛牙。我本來有點難以置信,看到穆基導演的反應,讓我再次拿起書來讀了一遍來多多了解東歐現況。推薦閱讀!(照片合影者為本屆影展主席焦雄屏女士)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8-1-27 20:13:56

http://www.wretch.cc/blog/davidlean&article_id=8767263
在歷史的蒼茫中尋找出口—關於羅馬尼亞新浪潮二三事

本文原刊於2007金馬影展特刊,請勿轉載,謝謝!



羅馬尼亞的電影發展史就跟其他大部分歐洲國家一樣,起源於十九世紀末期。然而羅馬尼亞電影真正進入全球電影工業,廣為影迷所知,卻是最近幾年的事情。

在電影製作已然走向專業分工,在地與全球交相作用影響的當下,國族電影(National Cinema)這個專有名詞拜「全球化」與「民族國家」在定義上愈見爭議之賜,更顯得界定困難。而從國內影視政經環境、主權社會歷史、文化意識經驗,與西歐及好萊塢的關係變化等面向,來檢視二十一世紀初期崛起的這波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在折射新一代電影創作者帶著自傳經歷的世界觀同時,更能感受到一股跨越界限,從鄉愁中解放的未來性。

從時間點來看,羅馬尼亞新浪潮的起點,當然是始於千禧年之後。就如同八0年代的台灣電影新浪潮多少源自藝術創作者對當時保守政經體制及封閉電影形式的反動,羅馬尼亞新浪潮這波平均年齡層只有三十五歲的新銳導演們,不約而同把他們創作文本的時代背景與西奧賽古政權垮台的1989年,直接或間接地做出連結,亦是如此。比如《愛在世界崩毀時》與《無主孤軍》(The Paper Will Be Blue)就直接帶領觀眾重返1989年關鍵的一刻,分別從叛逆學生與國家軍人的不同角度,映照出身處歷史洪流下的尋常百姓,所遭遇的種種荒謬與無奈。《1208全民開講》則是巧妙地把故事拉到十六年後的今日,某地方電視台因應革命紀念日而舉辦特別的Call In節目,藉由媒體的偏執與瘋狂,重新檢視、質疑之後,再溫柔地撫慰了這段專屬於羅馬尼亞百姓的集體記憶,鋒利中藏著感性。

從地域上來看,後共產主義時期的羅馬尼亞電影,幾乎是把布加勒斯特當成放射中心,與西歐國家例如法國、義大利、德國,當然絕對不能少了美國,直接連成一道道直線。就如同艾米爾庫斯杜力卡的處女作《你記得桃莉貝爾嗎》曾以無比的活力描述了前南斯拉夫青少年與西方流行文化接軌的悲與喜,這一代的羅馬尼亞新銳導演,包括英年早逝的克里斯汀內梅斯古的兩部短片《我的七號女神》、《電梯春光》及長片《加州夢,未完成》,卡塔林米特里古的《愛在世界崩毀時》,以及克里斯汀穆基一鳴驚人的多線敘事處女作《幸福在西方》,各自藉由電光幻影,重新回味了他們的年少輕狂。此外,在海外流亡二十年直到共產政權倒台才重返羅馬尼亞拍片的路西安品特萊,以《下一站,天堂》殘酷卻又詩意地點出美國夢碎後,隨之而來的悲劇性毀滅。

或許,真正讓羅馬尼亞電影充滿國族特色與想像的,是從共產時期(1948-1989)的經典作品到今天諸多新浪潮電影中,永遠如幽魂般存在的父權陰影。從 1968年震驚影壇的《重新組合的夏午》到故事背景設定在1987年共產黨倒台前夕的《4月3週又2天》,甚至描述年輕一輩對西歐、美國白人文化無限憧憬的《幸福在西方》或是暴露當代羅馬尼亞醫療體系沉痾的《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父權象徵彷彿一張無形的黑暗巨網,以或是寫實或是魔幻的姿態,高掛羅馬尼亞當空。它透過《一個刑訊者的下午》中紀錄前共產時期刑訊者的錄音機,以及《1208全民開講》的電視台特別Call In,呈現了記憶、歷史與真實交相辯證後的荒誕與奇異鄉愁。它藉由《橡樹下》開場即已死去的上校父親,《加州夢,未完成》最後不幸成為祭品的火車站長父親,《4月3週又2天》裡缺席的父親角色…,帶領各方觀眾往上攀爬。直到最頂端,看到了《橡樹下》那棵巨大的橡樹,感受到了《1208全民開講》雪的溫度,才終於露出一絲曙光。

即使微弱,仍依舊存在;即使殘酷,卻不減其寬容。透過《下一站,天堂》最後帶著遺腹子活下去的女服務生,及《愛在世界崩毀時》弟弟寫給姊姊的那封信,後共產時期的羅馬尼亞電影,在不確定的茫然與未知裡,始終努力在尋找出口。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8-3-8 14:19:02

星期一會看:(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8-3-11 19:25:43

直迫竊聽者的 Thriller+震撼:onion23:

其他慢慢打:(

hehe0114 發表於 2008-3-22 01:10:16

落左未?: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8-3-22 01:13:43

原帖由 hehe0114 於 2008-3-2201:10 AM 發表 http://www.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落左未?:icon101:
好電影, 當然未:(

hehe0114 發表於 2008-3-22 13:53:11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8-3-2201:13 發表 http://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好電影, 當然未:(
但係d時間........:(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8-3-22 15:14:17

原帖由 hehe0114 於 2008-3-2201:53 PM 發表 http://www.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但係d時間........:(
不錯, BC 有 6pm, 9:3X pm:(

hehe0114 發表於 2008-3-23 14:35:42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8-3-2215:14 發表 http://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不錯, BC 有 6pm, 9:3X pm:(
返工近ifc呀:(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8-3-23 14:37:04

原帖由 hehe0114 於 2008-3-2302:35 PM 發表 http://www.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返工近ifc呀:(
香港地鐵好快的:icon121:

hehe0114 發表於 2008-3-23 20:28:08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8-3-2314:37 發表 http://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香港地鐵好快的:icon121:
係ex sq返工行過去咋wor:icon07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8-3-23 22:50:02

原帖由 hehe0114 於 2008-3-2308:28 PM 發表 http://www.hkcmforum.com/images/common/back.gif

係ex sq返工行過去咋wor:icon071:
早小小放 lunch 去看:icon032: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4 luni, 3 saptamani si 2 zile  4月3周2日-墮胎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