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克里斯汀穆基至今只執導過兩部長片,卻難掩其才華。當天的導演座談會他很認真地講述羅馬尼亞共產政權瓦解至今的歷史。穆基今年未滿四十,2002年處女長片《幸福在西方》(Occident)即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最佳影片。2005年推出共同執導的短片集《東歐風情畫》(Lost and Found),曾於第七屆台北電影節放映,穆基拍的那段叫作「火雞女孩」(Turkey Girl)。由於兩部作品都帶有黑色幽默的成分,讓穆基幾乎被歸類於「喜劇類」導演,但他顯然不樂於被定型劃分,如果同時看了《幸福在西方》的觀眾應該感受很深。當他榮獲金棕櫚獎凱旋歸國時,舉國歡騰,總統特別召見並頒贈榮譽勳章,盛讚他是「羅馬尼亞之光」。政府並購買了一萬兩千片的DVD,當作餽贈外賓的國禮。穆基也表示,由於羅馬尼亞的電影工業在後共產時期急速萎縮,僅剩四十家不到的戲院,經營電影其實非常困難,《4月3週又2天》卻受到家鄉同胞的踴躍支持,讓穆基燃起了繼續下去的力量。
【PK 穆基導演番外篇】羊男在座談會現場問了一個讓穆基導演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問題,那就是:「你為何選了一個有蛀牙的女星擔任《幸福在西方》的女主角?」我的問題源自於「歐洲咖啡館:尋找自我的東歐世界」(Cafe Europa:Life After Communism,商周文化出版)這本書。書中有一個章節提到,東歐人不懂得照顧牙齒,連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滿口爛牙。我本來有點難以置信,看到穆基導演的反應,讓我再次拿起書來讀了一遍來多多了解東歐現況。推薦閱讀!(照片合影者為本屆影展主席焦雄屏女士)
從時間點來看,羅馬尼亞新浪潮的起點,當然是始於千禧年之後。就如同八0年代的台灣電影新浪潮多少源自藝術創作者對當時保守政經體制及封閉電影形式的反動,羅馬尼亞新浪潮這波平均年齡層只有三十五歲的新銳導演們,不約而同把他們創作文本的時代背景與西奧賽古政權垮台的1989年,直接或間接地做出連結,亦是如此。比如《愛在世界崩毀時》與《無主孤軍》(The Paper Will Be Blue)就直接帶領觀眾重返1989年關鍵的一刻,分別從叛逆學生與國家軍人的不同角度,映照出身處歷史洪流下的尋常百姓,所遭遇的種種荒謬與無奈。《1208全民開講》則是巧妙地把故事拉到十六年後的今日,某地方電視台因應革命紀念日而舉辦特別的Call In節目,藉由媒體的偏執與瘋狂,重新檢視、質疑之後,再溫柔地撫慰了這段專屬於羅馬尼亞百姓的集體記憶,鋒利中藏著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