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追兇》
英國作家John Le Carr在2001年出版的暢銷小說《The Constant Gardener》,被形容為「火氣十足」,書中以半寫實方式,揭露非洲肯尼亞政府貪污受賄,拿國民的性命測試發達國家藥廠新藥,大力抨擊國家之間的金錢交易,視人命如草芥。小說最終改編成極具爭議的電影《無國界追兇》。John Le Carr的驚慄懸疑小說,向來都是英美書迷的最愛,題材遍及間諜特工、國際關係、跨國陰謀。John Le Carr的小說情節布局細密,資料蒐集充足,有國際視野。他至今已推出18部作品,不少已改編成電影或電視電影。
成名作《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改編成電影《柏林諜影》(1965),描寫英國特工在柏林的不幸遭遇,當年連奪多項英國電影及電視學院大獎。2001年更自任監製,改編另一部小說《The Tailor of Panama》,拍成《驚爆危機》。電影由皮亞斯布士南主演,可惜票房平平。雖然Le Carr的小說十分暢銷,但改編的電影不是齣齣賣座,成績不及其他作家如Tom Clancy、Michael Crichton等人。
導演擅於多線敘事
不過,小說《The Constant Gardener》遇上巴西導演費蘭度美拿里斯(Fernando Meirelles)就令人興奮。美拿里斯自從拍畢《無主之城》(City of God)後一鳴驚人,被封為巴西電影新浪潮代表。片中表現南美第三世界國家的影像,極度凌厲震撼,落後城寨的動盪氛圍直迫觀眾感官。他把家鄉巴西的貧民窟拍得色彩濃烈,肌理豐厚。看來混亂無章的情節不經意地組合,竟渾然天成,剛巧構成失序的混雜狀態。美拿里斯決定拍攝《The Constant Gardener》,也與故事中觸及非洲肯尼亞地區,及多線敘事的風格有關。
故事的引子並不簡單,揭露的真相更峰迴路轉。英國外交部官員Justin(賴夫費恩斯飾)與記者妻子Tessa(麗素慧絲飾)一別竟成永訣, Tessa之後遇上車禍,被發現伏屍肯尼亞湖區。同行的非洲醫生兼密友Arnold也人間蒸發,Justin被指因醋意大發而買兇暗殺妻子與其「情夫」。 Justin跨越英國、德國、肯尼亞及蘇丹等地,找出妻子死亡的真相。
原著小說情節其實更赤裸兇殘﹕Tessa被姦殺棄屍湖邊,Arnold被兇徒切下性器官,復放進嘴裏,再遭車拖行。為避免肯尼亞政府尷尬,因而拒絕攝製隊入境拍攝,電影版唯有輕輕帶過這殘暴一章。故事以倒敘形式發展,蛛絲馬在過程中逐步帶出。
背後隱藏的大事件,固然是有關英國某大藥廠與肯尼亞政府勾結,將臨實驗不足,亦未知副作用的肺炎藥送到肯尼亞,美其名替當地居民提供免費醫療,實際上拿第三世界國民做試藥白老鼠。
新藥令不少居民死亡,但死亡紀錄被完全刪除,甚至連國籍身分也銷,恍如人間蒸發。記者Tessa發現試藥事件的來龍去脈,遂寫成報道,意圖發表揭開醜聞。
小說引人入勝之處是這宗兇殺案涉及複雜的政治形勢和國際關係,也是一場愛情猜心遊戲。外交官Justin開始懷疑,當日Tessa跟他走在一起是出於真愛,還是他在肯尼亞工作的關係?更令Justin迷惑的是,妻子好像表裏不一,跟醫生Arnold過從甚密,懷疑她情愛背叛。
倫敦電影節開幕電影
本片是導演美拿里斯衝出巴西的首齣作品,英國電影局有份投資。《無國界追兇》從複雜的分枝,以倒敘方式理出歸一的核心。混合猜忌、懸疑、驚慄、陰謀,多線人物關係,多重情節發展,可說是難度甚高的題材,成績比同鄉禾路達沙利斯第一次拍的荷李活片《雨夜閃靈》要好。
《無國界追兇》有份角逐今年威尼斯影展,也是倫敦電影節開幕電影,看來在來年的英國電影及電視大獎中也有機會獲多項提名。不過,如果美拿里斯下一步拍荷李活電影,也可能跟曾拍《哲古華拉少年日記》的禾路達沙利斯一樣,要先通過「試用期」,拍拍低成本鬼片或動作片。
《無國界追兇》小資料
導 演﹕費蘭度美拿里斯
演 員﹕賴夫費恩斯、麗素慧絲、丹尼侯斯頓
上映日期﹕12月1日(周日)
文﹕皮亞
策劃﹕林震宇
http://hk.news.yahoo.com/051126/12/1j1ij.html The Constant Gardener
有評論話.. 雖然好, 但電影版力道減弱不少:o Rachel Weisz :icon040::icon040: Originally posted by 截拳道小子 at 2005-11-27 08:33 PM:
Rachel Weisz :icon040::icon040:
Ralph Fiennes 勁好多:o
呢套 Rachel 一出來已經係死:o Originally posted by FlyingDonkey at 2005-11-27 08:37 PM:
Ralph Fiennes 勁好多:o
呢套 Rachel 一出來已經係死:o
rachel戲份多唔多 Originally posted by 納比 at 2005-11-27 08:39 PM:
rachel戲份多唔多
放心, 多:o
欺騙的人生 了解John Le Carre和他的間諜小說
背叛與欺騙,不管走到哪裏,都是件沉重的事,都是存在上的巨大包袱。這似乎是勒卡雷(John Le Carre)間諜小說總逃不掉的陰沉調子。勒卡雷對於背叛與欺騙,有比別人敏銳、深入的洞見,對於背叛和欺騙的主題,他有理由格外關心、反覆測探。
本名叫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的勒卡雷,5歲大的時候,他的媽媽突然在夜裏離家出走,只帶了一只白皮箱,然後從此在他的生命裏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直到16年後,他才找到他媽媽,他媽媽改嫁了,而且養大了另外兩個小孩。
被媽媽徹底背叛
勒卡雷是個被媽媽背叛、徹底背叛了的小孩。兩種意義下的「徹底」。最不該有背叛問題的母愛,竟然如此不堪信任。另一層意義,這個母親離開勒卡雷之後,後來沒有再來看他一次,再沒有對他表達任何關懷。
這種經驗,一定很痛。勒卡雷找到媽媽,幾年後媽媽過世了,他堅持留媽媽當年離家唯一帶走的那只白皮箱。而且他一直不願去打開看看皮箱裏還留有什麼東西。
勒卡雷找到媽媽,忍不住問媽媽以前的事。他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每次媽媽提起他爸爸羅尼.康威爾(Ronald "Ronnie" Cornwell),媽媽都說「你」,「就算幾年,也改變不了你,喔,有啦,你變輕了,你顯然不喜歡牢裏的食物。」「你每次回家都不敲門也不按鈴,就等在門口,你認為我就是該知道你什麼時候回來了,該自動去幫你開門。」他媽媽會這樣對勒卡雷說。
媽媽似乎將大衛.康威爾和羅尼.康威爾當做同一個人了。也許就是這樣,所以從羅尼.康威爾身邊逃離後,她也不會想要跟大衛.康威爾有什麼瓜葛牽連。也有可能是多年累積的罪惡感,使得她認定大衛和羅尼一樣壞,來合理化自己背叛棄離這個小孩的行為。
勒卡雷的父親羅尼,還真是個不容易相處的人,不能完全怪勒卡雷的媽媽要逃走。羅尼,是個什麼話都敢講,而且演技精湛、眼界很高的大騙子。
羅尼.康威爾嚮往英國貴族的生活,他最擅長的就是「擺譜」。給自己穿上最體面最精緻的衣裝,出入開的一定是賓特利(Bentley)的頂級轎車,從他自己口中講出來的,英國所有重要人物,沒哪一個他不認識不熟的。
羅尼不是那種吹牛不打草稿的小混混。藉三寸不爛之舌,他多次建立起他的事業,身邊圍繞一群群、一批批的親戚、朋友、伙計,只是他做的生意畢竟沒有底沒有支,通常很快就垮了,連帶羅尼有時就頹唐消沉、有時就跑路,有時則逃不過鎯鐺入獄的懲罰。
父親的生活就是欺騙
勒卡雷和他弟弟兩人,被父親推去上貴族的寄宿學校。這種學校,羅尼才看得起,才值得給他們康威爾家的男孩念。羅尼往往也是用他的排場、他的大話,唬得學校一楞一楞的,收了兩兄弟當學生。可是勒卡雷常年活在恐慌裏——恐慌不知道父親到底對學校撒了多少謊,什麼時候會被拆穿﹔恐慌放假時父親會不會來接他們回家,還是他們得待在空蕩蕩的學校裏自己想辦法﹔恐慌父親能夠及時弄到足夠的錢來付學費嗎﹖還是因為繳不出錢來就又得把他們接到別的學校去﹖
父親活在欺騙中,甚至父親整個人的生活就是一場欺騙。像羅尼那樣的人,還分得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欺騙嗎﹖為什麼對於一再被拆穿的欺瞞,羅尼卻永不厭倦地投入、再投入﹖
應該沒有人,像勒卡雷那樣反覆思考、而且用生命第一手經驗去體會這些問題吧﹖透過父親的行為,欺騙也成了勒卡雷生命的一部分,無法取消、無法忽視的重要部分。
父親去世後,勒卡雷寫過文章追憶﹕他如何多次遇見認識父親的人。有父親以前身邊跟班的、有和父親同獄當囚犯或當牢頭的、還有被父親騙過的倒楣鬼。但這些人講起羅尼.康威爾,竟然語氣總是帶感情、甚至帶敬意。
一個給別人,尤其給他太太、小孩帶來這麼多痛苦的人,為什麼會被懷念,仍會被尊敬﹖那種感情與敬意,是騙來的嗎﹖那該是虛假或真實的呢﹖
很殘忍地說一句﹕沒有像羅尼.康威爾那樣的「欺騙人生」,反覆折磨、考驗、深化、曖昧化勒卡雷對於世界與人生的理解,勒卡雷大概也寫不出那麼精彩、那麼具體的間諜小說吧﹖
挖掘人生和間諜關係
《完美的間諜》寫的其實不是間諜,毋寧是勒卡雷用小說形式,認真而誠懇地剖白挖掘了自己生平遭遇和間諜這個行業之間的關係。小說內容從主角的父親瑞克去世寫起,事實上,勒卡雷也是在自己的父親羅尼死後,開始手創作這部小說。
小說裏一大部分重要內容,是成長經驗的回憶告白,那些回憶,都是勒卡雷的回憶,那些感情,尤其是衝突、矛盾、迷惘、困惑的少年情懷,應該都有勒卡雷自身深刻的烙痕吧。
從創作脈絡上看,《完美的間諜》是勒卡雷小說中最「寫實」的,充滿了來自作者生命體驗的真實﹔然而正因為如此貼近於真實生命體驗,這本小說從而就成了勒卡雷小說中最是抒情的一部,許多抒情的段落經作者胸臆中洶湧滾落,幾乎一發不可收拾。
也因此,這是勒卡雷小說中最沒有節制、在結構上最「不完美」的一部。單純是「間諜小說」上看去,這部小說有太多和間諜主軸不相干的描述,好像可以大幅刪節,都不致於影響情節推進。
然而明瞭勒卡雷生命遭遇、生命情境的人,絕對捨不得要他刪掉這些看似「多餘」的段落。不只因為那裏面包藏最「真實」的作者聲音,而且那還是勒卡雷對於間諜小說這回事,頂深沉頂細緻的全面省思。如果間諜生活就是騙局,那虛構捏造間諜騙局的間諜小說又是什麼﹖是虛構中的虛構、騙局中的騙局嗎﹖虛構的間諜騙局,和作者或讀者的真實人生,有何干係﹖騙局中的騙局,我們真正看到了什麼﹖
《完美的間諜》,是勒卡雷以生命進行的一場完美間諜小說沉思。
A Perfect Spy
作者﹕John Le Carre
出版﹕Scribner
《完美的間諜》
作者﹕勒卡雷
出版﹕木馬文化/台灣
文﹕楊照
http://hk.news.yahoo.com/051210/12/1jgcs.html 幾好睇呀:icon8::)
我覺得差唔多最尾黑人掠奪個部落果度超慘:(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