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活在今天的人來說,對六十年前的那場審判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教科書的介紹上,甚至教科書上也是語焉不詳。以往反映抗日戰爭題材的國產影片雖然並不少,但很遺憾的是,我們的電影人似乎對戰爭本身的興趣要大得多,而對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那場正義審判卻缺乏關注。相比起來,表現另一場對二戰戰犯審理工作的影片《劫後昇平》(Judgment At Nurenberg)卻早在1961年就被搬上銀幕,直到21世紀(編者按:1983年日本曾拍成紀錄片《東京裁判》,片長277分鐘,導演小林正樹)的今天,「東京審判」才被拍成電影,雖然有點姍姍來遲,但總算填補了一個空白。因此,《東京審判》應該說是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的。
縱觀全片,很明顯,導演高群書的首要目的顯然是想向觀眾展現出東京審判的歷史面貌,就反映的歷史場景的廣闊性和題材的重大性來說,本片具有了一定的「史詩」意味。因此不但在影片中完整複製了當年的法庭,還用大量篇幅表現當年對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進行審判時的場景,包括法官、檢察官、辯護律師、日本戰犯等眾多真實的歷史人物都一一在影片中亮相。於是,我們看到了梅汝璈(劉松仁飾)、向哲浚(平松慎吾飾)、倪征燠(英達飾)、約瑟夫·季南 (Josejoh Keenan, John Henrn Cox飾)、末代皇帝溥儀(李育生飾)以及東條英機(星野晃飾)、?垣征四郎等日本戰犯。影片還將法庭外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事件再現給了觀眾,比如梅汝璈為了座位次序與主審大法官據理力爭,為讓戰犯得到應有的懲罰,梅汝璈在投票前聲情並茂的陳述等。再加上片中剪入的很多珍貴的紀錄片鏡頭,更是把觀眾帶回了幾十年前,恍如身臨其境般,用「震撼」二字來形容影片給人的感覺並不過分。可以說,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影片在再現當年庭審的場景上是基本做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