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FlyingDonkey

狗咬狗入選 Stige 影展、東京電影節競賽部分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6-9-20 19:53:18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ent.sina.com.cn/m/c/2006-09-20/15101255976.html

《狗咬狗》入圍東京電影節 將角逐金麒麟大獎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15:10 新浪娛樂
       
《狗咬狗》入圍東京電影節將角逐金麒麟大獎

《狗咬狗》劇照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娛樂圖片

《狗咬狗》入圍東京電影節將角逐金麒麟大獎
第1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海報

  新浪娛樂訊 第1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9月19日在東京舉行了第2次新聞發佈會,宣佈了第2批的競賽單元、《亞洲之風》單元,及其他幾個主題單元的影片名單。至此,爭奪金麒麟大獎的15部影片全部揭曉,中國入圍影片除已經公佈的《考試》外,由鄭保瑞導演、陳冠希主演的香港影片《狗咬狗》,也被選中入圍競賽單元。       

  而先前公佈的國際評委團主席克勞德·勒魯什,因自己的新片拍攝時間延長,只能向電影節組委會請辭。本次新聞發佈會上還宣佈了另外3名國際評委的名單,他們是印尼導演Garin Nugroho、美國的比爾-麥凱尼克,和日本導演柳町光男。

  本屆電影節的《亞洲之風》有兩個主題,一個是「馬來西亞電影新潮」,集中展映馬來西亞影片,另一個主題"新作全景",選了27部亞洲各國和地區的影片,它們中包括《瘋狂的石頭》、《得閒飲茶》、《伊莎貝拉》、短片《八月的故事》等多部大陸和香港影片。(Huaren/文)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9-20 19:56:55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ent.tom.com/1323/1353/2006824-211206.html

從電影《狗咬狗》看失去男性魅力的香港男人戲
http://ent.tom.com   2006年08月24日11時28分 光明網-新京報  林奕華

香港的男人戲逐漸失去他的(男性)魅力,是否因為戲裡戲外的男人(們)都因不愛思考而自覺「低等」,從而失去最基本自信心?

  ——林奕華(香港戲劇導演)

  《邁阿密風雲》和《狗咬狗》上週同一天在香港上映。兩部電影都是雙雄式的男人戲。來自好萊塢的一部由科林·法瑞爾與傑米·福克斯雙掛帥,香港土產則是陳冠希配李燦森。我在一個上午看完兩出戲,因深有感觸而不寫不快:為什麼香港的男人(戲)兜兜轉轉,好像已走不出自我憎厭、自我弱化的死胡同,以至有著試圖以自我毀滅來解決問題的傾向?

  精神瀕臨崩潰的香港男人戲

  上述感覺,部分是早有先兆,但有更多是來自與好萊塢電影中的男性荷爾蒙比較。《邁阿密風雲》中的兩男均是「酷男」,而且「酷」的不只外形:有男性尤物之稱的科林·法瑞爾雖已走上心廣體胖之路,但在片中身為密探(臥底)的他,執勤時與搭檔合拍如跳國際標準舞。

  堅定和熾熱的眼神加上少說話多做事,致使二人偶爾發作的火爆和不服從上級命令看來十分性感。類似場面和人物設計在好萊塢類型片是司空見慣,但美國男明星不愧是美國男明星,他們之所以能收取上千萬人民幣的片酬,便是因為能夠點燃、引爆和滿足上千萬人的投射和慾望。

  反過來看,《狗咬狗》讓觀眾看見和聯想到的,卻是銀幣的另一面:承接一切以「無間」、「黑白」為主題的港產電影主題,香港導演仍舊在「生存」壓力下透不過氣來———為了「生存」,片中的男人們每一個都是瀕臨精神崩潰。念對白,如果不是力竭聲嘶,便是喃喃自語,但那也只是港產片的一貫形式之一。更使人擔心一干導演病得不淺的之處在於對是非黑白失去判斷能力。一部《無間道》或許可用「忠奸無絕對」作為賣點,但當續集三集拍完又拍,而後來竟然沒有新題材時,同樣的「我只是想做個好警察」又再出現在另一部電影和另一位演員口中時,即便該片的編導堅持沒攪胡塗,觀眾先精神錯亂了。

  香港男人到底「傷」在哪裡?

  是只有警察才要面對自己是誰嗎?還是香港全城只剩下兵和賊?如果不是,為什麼再拍下去的新片都只有警與匪,以及不同配搭的男明星加男明星?《傷城》雖未面世,但從包裝看來,幕前幕後班底與觀眾似難避免上述問題的另一次考驗:這部已被期待的港產片新希望,可會又是陷於精神不健全狀態的香港男性的感情宣洩?而且又是換湯不換藥?《傷城》的「傷」,是否已洩露天機?還是一切如舊,「心照不宣」?

  香港男人,到底「傷」在哪裡?《無間道》在三年前的出現,曾使人以為可使「受傷」的香港男人「重振雄風」,殊不知第二集、第三集的相繼出現反而將第一集建立起來的自信推向自疑和自毀。本來只要心平氣和,將不難發現在三部《無間道》裡埋藏著的「男人傷痕」:「做自己便不能生存」。若把警匪鬥法的故事背景換上買賣交易的現實生活,「臥底」不過是普羅大眾自覺戴上面具討口飯吃的艱辛的比喻。是以「生存」在香港人的詞典裡,其實就是「揾食」。這解釋了《喜劇之王》和《少林足球》為何大受歡迎,香港影人最擅長的,是以「揾食艱難」作為「主題」,製造大量你死我亡互相逼害。而在一個自詡國際都會的城市裡,電影不是發揮智能與娛樂並重的功能,卻是常常提醒大眾,「我們活在隨時沒得吃的危機下」。

  當然,「吃」也可以只是比喻———要有得吃,便要有錢。香港電影一直宣洩的焦慮,其實來自對金錢、地位和身份求之不得的恐懼。問題在於,上述三者並非人的生存基本條件,但香港(男)人(因電影工作者佔大多數是男人)卻總會把對它們的追求隱藏在「只為一碗飯而不惜賣命」的包裝裡。換句話說,就是以「窮」作為不擇手段的理由,骨子裡它是爭名逐利的藉口。

  港產片幾乎只有兩種男性角色

  長期(告訴自己)沒得吃,當然會「營養不良」。不斷想著要「吃」得好,難免產生主觀期望與客觀現實的落差。香港電影中的男人,大多便是這些問題的「產品」。但自覺渺小不代表自我會跟著縮水。常見的情況是,他們只會日益膨脹,所以港產片幾乎只有兩種男性角色:一是小男人(通常負責喜劇片部分),二是大英雄。然而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不怎麼用腦袋,只會用口舌如smart talk和拳腳:打打殺殺。既是英雄,非得救美,《狗咬狗》的導演為了讓陳冠希示範男人在這方面的「最高成就」,安排了一個弱智女孩給他的逃亡生涯帶來大量負擔。但編導可能沒有想到,過多巧合(也就是不合理)的情節反而突顯了電影背後的反智。

  杜琪峰是少數會讓男人用腦的香港導演。但有更多編導愛以暴力掩飾香港男人的怕用腦。《狗咬狗》片長一百二十分鐘,當中沒有多少時候讓兩位男演員鬥智,因為導演認為「為了生存,(男)人有足夠理由變成最低等動物」。

  香港的男人戲逐漸失去它的(男性)魅力,是否因為戲裡戲外的男人(們)都因不愛思考而自覺「低等」,從而失去最基本自信心?如果不幸屬實,難怪吳彥祖會在短短兩年便爬上一哥寶座———馮小剛對他的形容是,「他有貴族氣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HKCM

GMT+8, 2024-12-12 18:34 , Processed in 0.0311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