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除了戲曲異常發達外,小說的發展也極度興盛。我們現在看到比較完整的關於三國故事最早的小說,是元初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刊刻的《三分事略》和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本的《三國志平話》(《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兩者其實就是一部書的兩種版本。它的情節不受史實約束,表現了濃厚的民間傳說色彩,從基本輪廓去看,它已具備《三國演義》的雛型,但其叙事簡略,文筆也比較粗糙,大約只是供元代講史藝人“說話”使用的一個提綱或底本,這類話本絕不可能只有一種。羅貫中先生正是在這些群眾傳說與民間藝人、下層文人創作的基礎上,大量吸收《三國志》和裴松之先生注解的材料,寫就了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學生認爲,《三國志平話》雖然刻於元代,但其主要的故事情節基本在宋代就已成形,例如形成於宋、金之間的《新編五代史平話》中《梁史平話》的入話,就講了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乃是被漢高祖劉邦殺戮的功臣韓信、彭越和陳豨的轉世,而備受曹操欺壓的漢獻帝乃是劉邦再生,整個三國歷史就是一個冤冤相報的故事,而《三國志平話》一開始用的也就正正是這段情節,只不過把陳豨改成英布罷了。這個情節在後來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更獨立成章,寫成“鬧陰司司馬貌斷獄”的故事,加入了項羽等人物,而關羽正是霸王項羽的托生,過五關斬六將中被斬的六將正是呂馬童等六人,讓關羽一一報卻前生之仇;這雖然是一段後話,但卻從一個側面看出元明之際無論文人還是百姓,都對關羽極其愛戴與關懷。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