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9-1-6 20:08:07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48fb3f0100c3h7.html
《返老還童》:自然主義史詩!
from 小畢的奧斯卡觀測站 by 畢成功
小畢的個人評分:95分(A)
《返老還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與其說是一部魔幻的傳記或浪漫的史詩,倒不妨看成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嘛,就是引發爭議的剪輯,不少人指摘影片不停地讓回憶與現實交錯,大大沖散了往事所凝聚起來的力量;神呢,竊以為就是男主人公本傑明·巴頓的生存狀態和處世心態,也就是自然主義。
「自然主義」本來是無意中想起來的,一查字典卻發現不得了,原來這個詞本身有很多種解釋:它可以是方法論、哲學觀、創作傾向、文藝思潮、審美經驗……。但我發現,針對《返老還童》想到的這個「自然主義」,其實並不精確屬於其中的任何一個概念。
本傑明·巴頓,生下來已經「七老八十」,能多活一天都是醫學奇蹟。儘管懷抱童心的他也曾承受煎熬,也會無奈地坐在輪椅上遠遠欣賞街對面嬉戲的「同齡人」。但多虧他的生長環境是一間敬老院,身邊每一個生命幾乎都是千帆過盡的風前燭火,因此在周圍人的眼裡並非異類,這才為他繼續存活於世創造了客觀條件。
不僅如此,老人們與世無爭的生活狀態極大程度地影響了本傑明。本來,從記事起就已經處於將近一無所有的狀態,在此基礎上,周圍人又都在經歷一點一滴地失去一切的過程。所以,如果說從主觀的角度本傑明早已清楚地瞭解到什麼叫「無」,那麼,從老人們身上他學到的則是什麼叫「從有到無」或者說「失去」。
因此從「歌唱家」到「鋼琴老師」,從黑人小友到藝術家船長,送走了生命中一批又一批的過客,本傑明固然有所感觸,卻並不像我們那麼脆弱、迷戀、難以割捨,誰讓生離死別在人生的起始階段就已經司空見慣了呢?於是也很容易理解他對待身外之物的冷靜態度:財富可以輕易變賣或轉贈,沒有固定的職業與居所,風餐露宿乃家常便飯;就連愛,最終也不過是一張留著「很高興遇見你」的白紙或一本寫滿一生一世的密密麻麻的日記。
若《返老還童》僅僅如此,就不止宿命論而且虛無主義了,但是大衛·芬奇導演顯然比我們聰明,所以本傑明的生命中還有戴西,一個跟他對照的逆向軌跡。其實戴西的人生才是普遍意義上的人生,隨著成長逐漸「從有到無」,芬奇還專門用作為芭蕾舞者的大起大落來強調這個過程的殘酷無情。戴西的表現也像所有人一樣:擁有時順理成章,並不感激乃至肆意揮霍(演出之後的瘋狂和舞者男友均在此範疇);有朝一日失去了,不僅悲傷而且執著難忘(無論不能容忍本傑明見到突變後的自己,抑或對女兒隱瞞舞者的經歷)。
反時間之道而行的本傑明,不僅為戴西帶來了愛,更帶來了從容。早就見過並且感同身受過「結局」的本傑明告訴戴西,即使沒發生那些無法預見的意外,總有一天你還是會失去,……「即使你詛咒,也終究要放手」。
這其實就是導演想告訴大家的吧?而我開頭的所謂「自然主義」,正是「返老還童」的本傑明·巴頓在我們這些戴西(凡人)眼中的不凡之處。你可以說他這個極端案例可謂隨波逐流、逆來順受——但是從時間軸的彼岸往回走,把這個「比喻」看得簡單一點其實就是種「逆向思維」:如果換個角度,很多想不開的問題、放不下的情緒,都能不回頭、不停留、讓時光帶走。可惜我們這些整天奢望「時光倒流」的人卻並不瞭解,即使真有人「時光倒流」,最終也還是會失去一切。
如果就這樣早知結尾、何必當初了,那麼《返老還童》就徹底出世、徹底「空」了,可芬奇導演不是這個意思,不然他沒必要讓年過花甲的老嫗最終成功橫渡英倫海峽。他想傳達的其實就是我們都懂又都難以做到的道理——「別執著」,在該付出的時候就付出、該追求的時候就追求、該享受的時候就享受,……但若有朝一日失去,那就珍惜曾經擁有吧,誰讓我們「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返老還童》這個看似淺顯的元神,跟《時時刻刻》裡維吉尼亞·沃爾芙的「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永遠直面生活,領悟她,愛她的真諦,然後放她走)幾乎完全一致——本傑明不正是如此嗎?只不過他遠比維吉尼亞·沃爾芙幸運,由於自身以及成長環境的特殊性,沒有耗到盡頭才洞悉生命,而是很早就領悟了她,然後一路愛著她,並且在該放手的時候從容地放她走。
——我們這些汪洋大海上的小蜂鳥不也早晚如此嗎!?我想,面對這樣一篇散文,沒必要從古老的大鐘到暴風雨逐字逐句地詳細讀解,只要在看《返老還童》的過程中能讓你聯想到自己、能讓你有無論微不足道還是醍醐灌頂的任意思考,就足夠了。本傑明從容淡定的心態也好,影片寧靜致遠的魂魄也罷,這種「永遠直面生活,領悟她,愛她的真諦,然後放她走」的大氣不羈,……即我所謂的「自然主義」。
不僅如此,儘管《返老還童》只有逆向/正向兩個主角,卻品出人生百味。不僅有一戰、二戰等大背景,也不止於「紐扣 VS.拉鏈」、「機械鐘 VS.電子錶」等小細節,而是通過天馬行空的原創精神與華美知性的視覺語言,鍛造了一枚繽紛斑斕的人類情感的萬花筒,我們生涯中的每一段心緒彷彿都收入眼底。最終,七彩的顏色匯聚成單純而溫暖的太陽光,白得讓人目眩又留下無限的余想,……即我所謂的「史詩」。
寫到這裡本應收筆,但還是不能免俗地討論一下其實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凱特·布蘭切特、塔拉吉·P·亨遜兩位女演員的演技都非常出色,但她們倆不是《返老還童》最大的亮點。我沒想到布拉德·皮特發揮得這麼棒!肢體語言的功夫並非難點,關鍵是皮特在本片中的眼神——從容、平靜、閃爍著溫暖的光芒,真是凝聚起了本傑明·巴頓乃至整部電影的能量,並且始終保持收攏而不散掉一絲一毫。所謂形散而神不散,從另一個角度講,皮特這場演藝生涯的巔峰表現,堪稱全片的精氣神。
從表演到攝影、從化妝到配樂,《返老還童》在每個部門都達到了當今業界的頂尖水準。我可以理解1.5億美元的巨額預算令大衛·芬奇導演比往常要保守一些(或者說戰戰兢兢?),冒險心和想像力距離心理預期還稍微差了點兒。但《海上鋼琴師》的「小龍女」最終也沒敢踏出古墓一步;而本片的「小龍女」不僅走出去又回來,更頓悟了「天下本無古墓」的道理,……從這個境界上看,「自然主義史詩」《返老還童》已然登峰造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