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一首取自《The People EP》的同名主打歌,簡直有如Led Zeppelin遇上4/4電氣舞曲節奏般的Disco Heavy Rock歌曲,加上Sing-along的Chorus,極具官能剌激而又搶耳。The Music隨即在同年發表其首張同名專輯《The Music》,正聽得到The Music如何讓迷幻、藍調、重型搖滾,與Groovy節奏及電音處理產生出的化學作用,綻放出扣人心弦的張力。連翌年出版的現場演出DVD影片《Live At Blank Canvas》,亦同樣叫我愛不釋手。
然而The Music在2004年發表過第二張專輯《Welcome To The North》之後,樂隊也告沉寂下來,結果一別多時,還以為這隊優秀的樂隊已經無疾而終、不張揚地解散收場。
直到今年,The Music終告重返軌道,轉投到Yes Please! Recordings / Polydor旗下後帶來了樂隊的第三張專輯《Strength In Numbers》。看到不僅是The Music的一次回歸,也是樂隊再一次投的電氣搖滾姿態。
酒醒後之新生
The Music潛水多時,全然沉寂下來,原來是關乎於主唱Robert Harvey的個人問題。
Robert不諱直言自樂隊成名後,其毒品問題亦日益嚴重。然後他戒掉了毒品,但就在《Welcome To The North》面世那陣子,Robert卻又酗酒起來,每天黃昏七時前已幹掉了一瓶烈酒,令他愈見沮喪。
直到05年他才接受戒酒治療,Robert酒醒,就連隨沉睡了的The Music也悠悠甦醒。對於The Music來說,加盟Yes Please!、推出《Strength In Numbers》,全然是他們一個新的開始。
反之在後繼之作《Strength In Numbers》時,卻換上了活躍於美國另類搖滾界,曾為Pearl Jam、Soundgarden、Stone Temple Pilots操刀的Brandon O’Brien出任監製,可反映到他們銳意當起一支紮紮實實的搖滾樂團來,然而卻大大流失了本來的音樂個性。
作為The Music的回歸專輯,《Strength In Numbers》叫我特別注目,是跟樂隊聯袂監製的,除了Flood(Depeche Mode / Nitzer Ebb / U2 / Nine Inch Nails / The Smashing Pumpkins) 之外,還有前英國Electronica名團Orbital的Paul Hartnoll——當然,老Paul亦有在不少電音Programming工序製作方面落手。
今次The Music就是要開宗明義重投電氣搖滾方針。
多了一份神秘的淒美感
先行單曲兼主題曲〈Strength In Numbers〉,踏著強勁Groovy節奏的電氣動能而來的Dance-Rock曲目,今天的The Music乃足以加入Indie-Dance之列。〈Fire〉的4/4跳脫節拍可媲美任何Dance-Punk隊伍,亦不失The Music以往的火辣搖滾張力。再聽一曲〈Drugs〉,簡直有如有如Blondie名曲〈Heart Of Glass〉的節奏遇上The Stone Roses的〈One Love〉(或別的曼城Indie-Dance之音)般。〈Get Through It〉和〈The Last One〉是他們的電氣橫流Techno-Rock作品,Paul Hartnoll的斧鑿痕跡明顯可見。
〈The Spike〉從淒迷推至激情,感覺其實是很Duran Duran。回來後的The Music,的確比昔日多了一份神秘的淒美感,比如〈Idle〉、〈The Left Side〉和〈Cold Blooded〉——對了,那是Flood的製作氣味。前者之幽幽迷濛美可算是The Music的Art Rock之作,後者更是介乎Depeche Mode與U2之間的電氣搖滾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