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9-1 19:40:13

http://ent.sina.com.cn/m/c/2006-08-31/10441224822.html

《東京審判》上映 謝君豪曾「拒演」日本偏執狂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0:44 新浪娛樂
       
《東京審判》上映謝君豪曾「拒演」日本偏執狂

謝軍豪飾演北野雄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娛樂圖片

《東京審判》上映謝君豪曾「拒演」日本偏執狂

  影片《東京審判(blog)》以寫實的角度去追溯了發生在六十年前的一幕幕歷史影像,將那見證著苦難、血淚、暴虐、屈辱的往昔,卻並不被世人所熟知的重大歷史事件重新還原於世人面前。謝君豪(blog)在這部電影裡飾演因戰爭而導致性格分裂的北野雄。他不是軍人,只是一個尋常的日本老百姓,這個人物的出場更加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性。戰爭對於戰場上各色人物的描寫並不鮮見。而戰爭對一個普通日本人所帶來的影響更能引起人的共鳴。

  最初導演找到謝君豪時,他拒絕了這個角色。

  謝君豪「拒演」的理由

  在瞭解劇情後。謝君豪的第一感覺是不想演這個人物,尤其在看到這個人物做了很多極端的行為後。到後來,有更多的人反對他參演。以前他無論演什麼角色,爸爸媽媽從來不過問。但是這一次不一樣。得知他要演一個偏執的日本人。他們不願意了。他們希望謝君豪不要接這個角色。

  而在此之前,謝君豪並不認識導演。因此沒有瞭解,也沒有溝通。

  在這樣的情況下,謝君豪推掉了這個角色。

  謝君豪擔心的還遠不止這些。他怕這個人物變成一個很臉譜化的人物,一個一出現,不用說話就知道是壞人的人物。

  推掉後,導演高群書(blog)電話找到了他。這個電話是晚上一點多鐘開始聊,一直到三點多鐘才結束。

  電話裡,大家溝通出一個人物,這個人物不是那種天生的殺人狂,這個人如果沒有戰爭,在一個很正常的環境里長大,沒有殘酷的過程,他會和其他人一樣,在酒吧喝酒、聊天,說說文學,聊聊藝術,會和林熙蕾(blog)和朱孝天飾演的他的大學同學一樣,有一個完整而又正常的人生。

  在和導演交流的過程中,他們談到這場戰爭不光是傷害了很多很多無數的中國老百姓,還對日本本土的老百姓構成一種極大的傷害。

  這次聊完之後,謝君豪開始重新定位這個人物。開始試著一點點地「喜歡」這個人物。因為對這這個人物本身不熱愛,就無法完成這個人物的塑造。這個人物也是一個常人,他也有過正常的生活,只是戰爭讓他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謝君豪開始感覺到這個戲非常有意思,因為他從心理上給了這個人物一個正確的定位。

  商量出來的角色性格

  說到北野雄這個人物。謝君豪介紹說;原先的人物設定並不是這樣。原先北野武因為日本戰敗,性情變得瘋狂暴戾,成為一個極端分子,更做出刺殺中國大法官梅汝傲的過激行為,最後死在亂槍之下。看到這個角色戲份後。謝君豪想了許久。他在劇本裡看到的是北野雄扭曲後的狀態,但他知道自己更感興趣的是扭曲之前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而那個時候的北野雄才是這個人物的關鍵。他之於所有人的共通點才是這個人物真實可信的基礎。如果沒有那場戰爭,他會怎樣地生活呢?謝君豪知道這才是自己值得深思的問題。

  謝君豪用他在舞台劇裡揣摸人物的一貫方法認真對待著他的「北野雄」。在一番深思熟慮後。他和導演對北野雄這個人物進行了重新設定。

  於是有了現在螢屏上我們看到的那個北野雄。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9-1 19:40:28

http://image2.sina.com.cn/ent/m/c/p/2006-08-23/U1171P28T3D1213379F326DT20060824100047.jpg

源.京一 發表於 2006-9-1 21:33:28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9-107:40 PM 發表
http://ent.sina.com.cn/m/c/2006-08-31/10441224822.html

《東京審判》上映 謝君豪曾「拒演」日本偏執狂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0:44 新浪娛樂
       
《東京審判》上映謝君豪曾「拒演」日本偏 ...
說到北野雄這個人物。謝君豪介紹說;原先的人物設定並不是這樣。原先北野武因為日本戰敗

所以先拍大逃殺:icon101:

~~Miguel~~ 發表於 2006-9-2 06:50:33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9-107:40 PM 發表
http://image2.sina.com.cn/ent/m/c/p/2006-08-23/U1171P28T3D1213379F326DT20060824100047.jpg
林熙蕾殘左少少..:(
不過仍然好期待.

TinTin 發表於 2006-9-2 17:04:59

想睇 :icon032: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9-12 19:47:39

http://ent.sina.com.cn/m/c/2006-09-12/15031243115.html

《東京審判》的思考-謝晉秦怡高群書談「浮躁」

  憑處女作就想一夜暴富,憑一部小DV拍出來的短片就要周遊各國電影節,追逐名利、浮躁冒進的風氣,在當今影視界愈演愈烈。然而,高群書卻借債500萬,沉下心來,歷盡磨難,拍出電影《東京審判》,並由此引發了廣大觀眾對時下影視界「浮躁」現象的思考。本刊記者就此專訪了高群書和老一輩電影藝術家謝晉、秦怡等,請他們談談對當今影視界的看法。

  高群書:拍一部接近真相的電影

  本刊特約記者吳勇——本刊記者吳菁

  歷盡周折,《東京審判》最終定下在9月1日,「9·18」紀念日之前上映。影片講述的是二戰結束後,在東京,盟國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歷時兩年,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終於把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送上絞刑架的那段歷史。如今,很多想瞭解那段歷史真相的國人走進了影院,相當一部分人看完以後直呼「震撼」。導演高群書也因此走進了觀眾的視野。8月29日,記者在影片首映式結束後,對這位自稱是「業餘導演」的中年漢子進行了專訪。

  高群書,1966年出生,河北人,畢業於河北大學新聞系。曾在石家莊電視台工作,後因拍攝電視劇《命案十三宗》一炮而紅。2003年,他執導的《征服》被公認為年度最火爆的警匪題材劇。2006年,他的電影處女作《東京審判》獲得長春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為良心,簽「賣身契」拍電影

  在採訪當中,高群書幾次說到他為什麼堅持要把《東京審判》拍完:「我不想讓全世界知道中國拍這樣一部電影會半途夭折,我覺得那是天大的笑話,我不想讓自己和所熱愛的中國電影成為這個笑話的主角。」

  《東京審判》原本由3家投資方共同投資拍攝,當時的一個製片人中途表示他拿不出幾百萬的資金而「人間蒸發」了,導致影片面臨流產的危險。為了保證影片的順利拍攝,也為了另外兩家投資方不至於血本無歸,高群書毅然從拍電視劇的合作夥伴那裡借來500萬元,填補了缺口。

  說到這裡,高群書的神情有些自得:「我拍電視劇還沒有賠過錢,因此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自然有投資方願意投資我的電視劇。」高群書透露,最後他想到了一個變通的方法,就是將自己「賣」給投資方:「我的投資方頓時成了『債主』,我對他們保證,如果還不了,我就給他們拍電視劇來償還債務。」

  談起當今影視圈的浮躁問題,高群書顯得有些激動:「現在電視劇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從業人員素質差。電視圈好像特別容易助長人的浮躁,故事講得一塌糊塗,頤指氣使的人卻越來越多。這幾年的一些熱門電視劇都是靠社會問題來取勝,但故事細節方面都不太經得起推敲。」

  為真實,沉下心來做功課

  高群書很感慨:「雖然我第一次拍電影經歷了很多磨難,但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忘卻這段歷史,而它更是不可能以某種方式掩蓋的。這段歷史被淹沒太久了,很多人對其並不知情。即便我在拿到劇本時,對這段歷史的印象也只有『東京審判、梅汝?』幾個字而已。」自稱「很業餘」的他還直言:「《東京審判》是以真實為主,我拍的時候不會去表現我的激憤,只是儘量接近真相。對我來說,《東京審判》的使命意義大於電影的意義。」

  高群書認為,以往提及主旋律的電影,觀眾的反應不是特別積極,但這種情況從《東京審判》也許能有所轉變。他說:「其實我想拍這部電影,選擇的是知難而進,所以也不會盲目自信,我想把故事講好,為此做了很多功課。」

  對於自己的電影處女作,高群書反覆強調:「這部電影能拍完,就是奇蹟。」他所說的「奇蹟」,不光是指一開始他在國家圖書館遍尋不到關於東京審判的更多史料,後來終於在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裡找到第一手資料,還有他和他的創作團隊曾經克服了重重困難。

  據高群書介紹,為了真實再現當年的激烈舌戰,攝製組按原比例在北京郊區小湯山搭建了法庭場景。他猶記去年夏天,在氣溫高達攝氏40多度的攝影棚裡,他和《東京審判》的工作人員揮汗如雨。一位扮演戰犯的日本老演員年近八旬,上身穿著呢子軍服,下身穿著短褲(鏡頭拍不到),就這樣數小時堅持拍戲,從不叫苦。直到有一天,老人暈倒被抬下去,治療後又繼續上陣。他們的敬業精神讓高群書感動不已。

  對於影視圈的門戶之見,高群書頗為氣憤:「現在媒體都把電影導演神聖化了,電影導演好像也很受用。一些電影導演最愛說的話就是,我從來都不看電視劇。這種話一聽就知道太假,拿假當個性,你說電影能拍好嗎?」他告訴記者,他的榜樣是邵氏電影公司老闆邵逸夫。高群書說:「多少年來,邵逸夫只要人在香港,雷打不動每天要看兩部電影,好壞都看。他說,這是做功課,看壞電影的目的是告誡自己,公司的電影不能拍成這樣。」

  拍電影,不為拿獎為觀眾

  有專家認為,《東京審判》拍出了中國人的態度和精神,高群書也認為自己拍了一部主流片:「這是一部檢討戰爭以及戰爭責任的片子。我要把這一震驚世界的國際事件中的中國力量凸現出來。我們並不想以狹隘的民族復仇心理來對待這場戰爭。對美好的嚮往是人類共同的情感。主流片就是展現勇敢、堅韌、正義、善良、無私、濟困解危等人性中美好的品質和情懷的電影。」

  此前,《東京審判》曾參加了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但一無所獲。影片參賽的是亞洲新人獎,但最後得獎的卻是一部越南電影。對這件事,高群書說:「對上海電影節的事我不是很在意,可能是因為《東京審判》這部片子不夠『文藝』吧,而亞洲新人獎好像是偏重於文藝的。」他接著表示:「我不是為評委拍電影的,最大的獎來自觀眾。」

  對於很多導演熱衷於去國際電影節參賽的現象,高群書很坦率地說:「中國的很多獲獎電影有時更像是命題作文。這麼多年,大家都知道各個電影節的趣味了。比如,日本人特別喜歡中國農村田園風光,於是,導演們針對日本市場拍一些中國農村題材電影就很討巧。世界上的各類電影節太多了,一些電影人私下都開玩笑說,不管食宿的電影節都不去。這個圈子已出現了一批海外背景的文化掮客,他們知道什麼題材能投海外所好,同時也能獲獎拉投資。現在一些獲獎電影都有海外發行商支持,海外賺錢是主要的贏利模式,國內票房只是象徵性的。」

  高群書還表示:「我不反對拿獎,但此風不可長。過去,海外獲獎影片的藝術價值大家有目共睹,但現在獲獎的影片呢,好像很多觀眾不吃這套了。一方面,這些年大家看的東西多了,口味也高了。另一方面,很多電影人過於迷戀自己的主觀感受,往往把一個好題材做小了。海外成為一個噱頭,對中國並沒什麼太大好處。」他最推崇的導演是馮小剛,他說:「像馮小剛立足國內,同樣可以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電影的商業意義與文化意義怎麼結合,對中國導演們都是一個命題。」

  謝晉:好導演應當心憂天下

  謝晉,著名電影導演,1923年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1948年開始電影導演生涯, 1992年成立上海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並擔任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1993年任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校長,1995年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院長,1998年榮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執導《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舞台姐妹》、《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鴉片戰爭》等影片,多次在國內外獲獎。

  從謝晉答應接受採訪到9月7日正式接受採訪,中間隔了一天。助手解釋說,他需要準備一下。這種負責的態度很讓人感動,從中也不難看出謝晉嚴謹的作風。

  謝晉很忙,這次破例接受本刊記者電話採訪,完全是衝著《東京審判》的「面子」——「我已經有近十年沒有在電影中體會到這種心潮澎湃的感覺了!」

  《東京審判》可謂近年來少有的一部厚重之作。該片再現了歷史事實,讓人恍若重回曆史。更為重要的是,這部由中國人執導的電影,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狹隘的民族傾向性。相反,它充分詮釋了「戰爭是全人類悲劇」這一具有終極關懷意義的主題。

  這些特點與謝晉的作品是共通的。謝晉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反映百年來的民族興衰榮辱上。他用一種現實主義態度和敏銳的洞察力拍攝有深度的影片,表現出深刻的愛國主義主題。「經典的魅力在於能經受歷史的考驗,讓一代又一代人受益,深入靈魂的東西才是永恆的。」

  「金盃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我一直說要多拍些『留得下來的電影』,幾年以後再看,不僅能再現歷史畫面,讓後人瞭解歷史,同時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心靈上的震動和慰藉。」謝晉認為,電影的內容選擇現實主義題材,對中國社會某一特定時期和特定階層真實生活的概括和典型化,自然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電影首先是民族的然後才是世界的,絕非是一句空話。

  中國電影界現在很浮躁,表現在大量的商業炒作、過分追求票房、以及對奧斯卡的狂熱,但是技術掩飾不了空洞的本質,形式掩飾不住蒼白的內容。「我們的電影人首先應該確定電影的服務對象,明確電影自身所擔負的使命。首先應當做的是必須把中國的觀眾抓住。」說到這裡,謝晉聲音有些發顫,內心的焦急表露無遺:「不論是從導演角度、演員角度,還是為這股浮躁風推波助瀾的媒體,都應該反思:電影市場繁榮的正途是什麼?不是炒作,不是虛高的票房,而是滿足國內觀眾的文化需求。」

  謝晉深有感觸地說:「我經常會看見一些影視圈內的人的名片上印著『一級編劇』或者『一級導演』的頭銜,這種叫法很滑稽。真正好的導演應當心憂天下。導演的浮躁,說到底就是因為讓名利心矇住了眼睛。」

  謝晉時代的電影,沒有商業炒作,卻能深入人心。謝晉用自己的電影時代,告訴當代電影人:電影的本質是立足於生活的藝術。

  作為奧斯卡評委會委員,謝晉認為,現在電影的商業味道讓中國電影迷失了方向。其實電影商業化是必然的,因為電影是商品,是一種具有文化、藝術特徵的商品,它的價值必須在市場流通中才能實現。但現在的電影人似乎不清楚,電影商業化關注的重點是消費者——電影觀眾的需要而非奧斯卡評委的口味。

  關注觀眾的需要,不等於質疑中國電影的國際化,但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國際大片之所以在非本土市場滿載而歸,是因為抓住了不同國家人們普遍的精神需求,這也是好萊塢影片英雄主義盛行的原因之一。有一件事情讓謝晉頗感興趣:媒體報導說《東京審判》吸引了好幾家日本片商,他們說「《東京審判》是中日兩國共同關注的題材,大部分日本民眾渴望瞭解歷史的真相」。對此,謝晉認為,中國電影要真正走向國際,不是單純靠商業運作和巨額投資,應更多地注重影片內容的真實性、貼近性,更多地考慮觀眾的需求。

  秦怡:現在有內涵的電影太少

  本刊記者李鷺芸

  「電影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大眾藝術,是實現教育、傳遞思想、溝通情感的工具,是一個弘揚民族精神的陣地,應該努力發揮其滿足人民對文化藝術需要的功能,實現其深遠的正面影響力。」9月6日,84歲高齡的秦怡談起她為之付出青春的電影事業,依然掩飾不住自豪和依戀;而對於「電影服務大眾」這一點,她已將其視為天經地義。

  談起她所塑造的經典人物,秦怡的話語無意中便多了起來。她認為即便是「跑龍套」的小角色也可以發出特有的光芒。她特意提到:「要努力嘗試選擇不同層次的人物作為塑造對象,小人物的真實情感同樣能吸引觀眾,反而越是小人物,觀眾越能接受,因為這些人物形象的影子就在觀眾身邊。」

  「解放初期,花50萬元拍一部電影,影片出來後,儘管在發行上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策劃運作,但還是擁有了很多觀眾,並得到了觀眾的普遍認可。而現在的影片,投資動不動就上億,觀眾除了感受到影片的畫面衝擊力外,過後一般都不會有什麼思考,更談不上產生情感共鳴,這就說明影片的內容比較空洞,人物形象與現實生活是有偏差的。因此,單靠精美畫面支撐的電影,生命力自然是不能長久的。」

  對於近年來電影界的浮躁問題,這位老一輩藝術家雖然沒有予以直接的點評,但語氣中不禁流露出些許抱怨和遺憾:「現在有內涵的電影太少了,那些大片我很少看,覺得看了沒什麼大的意義,不過電影的廣告倒是看了不少。有的國產電影片子還沒拍完,廣告已經鋪天蓋地了。」

  「那您一定也聽說過最近上映的《東京審判》了?」記者問道。「看過,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這種片子就是需要宣傳,要讓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部電影,它能讓觀眾瞭解歷史,瞭解真實。」秦怡打破了原先平緩的語調,記者也感覺得到電話那端她心情的起伏。

  談及奧斯卡,秦怡認為,以奧斯卡為目標也不是不好,國外的電影在製作技術、表現手法、色彩的運用、場景的佈置方面,還是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但奧斯卡不是衡量影片好壞的絕對標準;秦怡說:「在我看來,一部能夠再現事實、再現人物的影片才是好的影片。」

  其實,從採訪一開始,記者一直想瞭解一個問題:在老一輩藝術家看來,什麼樣的影片才是值得一看的。在與秦怡的交談中,答案漸漸清晰起來——

  「好影片首先要對觀眾負責,要在真實塑造人物上下功夫,其中包括塑造的人物的真實性,以及演員對角色性格的把握和真實情節再現。演員的表演以及服裝、道具等細節都要儘量貼近生活、儘量再現事實,力求真實地還原人物生活中的性格、情感;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塑造的人物形象走進觀眾;對於演員的專業素質來說,體驗生活很重要。」無論是回顧過去還是談論現實,秦怡流露出了老一輩藝術家沉穩的作風:「對於我沒看過的電影,我沒有發言權。但是作為觀眾,我希望中國的電影人能創作出更多有內涵,讓觀眾有所收穫的,或是能滿足觀眾的某種情感所需求的電影。」

  採訪進入尾聲,交談中秦怡句句飽含期盼,或許這就是她在一路走來的電影歲月中那份閃光的沉澱。這也讓記者感覺到真正可以遏制現在電影界浮躁風的,恰恰就是老一輩藝術家對名利的淡泊與平靜,對電影事業的熱情,以及對民族文化、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9-12 19:48:02

http://ent.sina.com.cn/m/c/2006-09-12/01581242184.html

《東京審判》票房破千萬 總拷貝量增至280多個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01:58 新京報
       

  本報訊(記者孫琳琳)影片《東京審判(blog)》自9月1日上映之後,截至上週末票房成績已過千萬。映後觀眾的強烈反響超出了之前對市場的判斷,所以各大院線為此紛紛臨時調整放映時間和場次。據製片人透露,影片投入的總拷貝量也由之前的256個增至280多個。

  記者從採訪中獲悉,截至上週末,《東京審判》在上海聯合院線、北京新影聯院線以及中影南方新幹線這三大城市的主要院線分別取得了200萬元、60萬元和40萬元的票房成績,雖然主要以包場為主,但是零售票的銷售情況也在一路看漲。不過對於這一成績院線負責人則表示完全超出了之前的預期。上海聯合院線吳鶴滬表示,「原本是把這部電影當成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來看待,按照慣例會安排在上午或者中午場。雖然在看過影片後對影片本身非常肯定,但是出於以往對主旋律影片市場的判斷,在放映時間、場次以及拷貝投放量的安排上還是比較保守。」而在影片持續升溫的現狀下,各大影院也紛紛作出了及時的調整,據製片人透露,影片的拷貝也加印了30個左右。

  對於票房一路走高的原因,北京新影聯院線負責人高軍表示,與以往觀眾既定印象中的主旋律影片相比,這部影片的題材由於是和國民的愛國情緒緊密相結合,並且是首次將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搬上大銀幕,再加上影片本身的質量過硬,所以才贏來了口碑。

  不過製片人對這一成績則表示並不意外,並且表示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我們的票房預期是3000萬,現在還遠沒有達到目標。而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對這樣題材的影片應該還留有很大的空間。」

李喂凸 發表於 2006-9-12 22:16:12

真係好好睇:icon8:

CR7 發表於 2006-9-17 02:14:19

劉松仁好正!:icon112: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9-22 17:10:10

D5/D9 DVD 尚書房都有售, 入手了 D9:icon101:
不過都係一個光脫脫的版本:(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6-10-18 00:30:56

http://global.yesasia.com/b5/Reviews/ProReview.aspx?section=videos&code=c&version=all&pid=1004507747&#rev_4358332

《東京審判》正反談

今夏的國產電影註定要在平淡中掀起一絲波瀾,既《瘋狂的石頭》在市場上火了一把之後,《東京審判》又強勢推出。原定9月1號的公映日期,愣是在院線的強烈要求下提前投放拷貝。這在以往的國產片中是不多見的,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市場對這部影片的期待。

其實,這樣的一個題材在中國是註定要引起重視的。在中日關係日趨緊張的今天,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的形勢下,中國人民必定要進行反擊。影片《東京審判》在此時推出,可以說是應天理、順民意。  

填補空白的「大片」

對於生活在今天的人來說,對六十年前的那場審判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教科書的介紹上,甚至教科書上也是語焉不詳。以往反映抗日戰爭題材的國產影片雖然並不少,但很遺憾的是,我們的電影人似乎對戰爭本身的興趣要大得多,而對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那場正義審判卻缺乏關注。相比起來,表現另一場對二戰戰犯審理工作的影片《劫後昇平》(Judgment At Nurenberg)卻早在1961年就被搬上銀幕,直到21世紀(編者按:1983年日本曾拍成紀錄片《東京裁判》,片長277分鐘,導演小林正樹)的今天,「東京審判」才被拍成電影,雖然有點姍姍來遲,但總算填補了一個空白。因此,《東京審判》應該說是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的。

縱觀全片,很明顯,導演高群書的首要目的顯然是想向觀眾展現出東京審判的歷史面貌,就反映的歷史場景的廣闊性和題材的重大性來說,本片具有了一定的「史詩」意味。因此不但在影片中完整複製了當年的法庭,還用大量篇幅表現當年對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進行審判時的場景,包括法官、檢察官、辯護律師、日本戰犯等眾多真實的歷史人物都一一在影片中亮相。於是,我們看到了梅汝璈(劉松仁飾)、向哲浚(平松慎吾飾)、倪征燠(英達飾)、約瑟夫·季南 (Josejoh Keenan, John Henrn Cox飾)、末代皇帝溥儀(李育生飾)以及東條英機(星野晃飾)、?垣征四郎等日本戰犯。影片還將法庭外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事件再現給了觀眾,比如梅汝璈為了座位次序與主審大法官據理力爭,為讓戰犯得到應有的懲罰,梅汝璈在投票前聲情並茂的陳述等。再加上片中剪入的很多珍貴的紀錄片鏡頭,更是把觀眾帶回了幾十年前,恍如身臨其境般,用「震撼」二字來形容影片給人的感覺並不過分。可以說,在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影片在再現當年庭審的場景上是基本做到位了。

在還原歷史真實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幾場法庭審理戲中,大膽採用了美國「法庭片」這一類型片的諸多元素。在美英法系(也稱海洋法系)國家?,「法庭片」具有獨特的吸引人之處。這是因為法庭審判首先充滿了相互抗衡的戲劇衝突,律師要和證人、委託人、法官以及原告之流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其次,幾場交鋒後法庭的最終裁決構成了影片最大的懸念;謀殺、背叛與性愛的元素再加上法律與情感、正義與邪惡的交鋒等,都構成了法庭片的魅力。而法庭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控辯雙方的交鋒,雙方律師在法庭上鬥智,懸念迭生。《怪房疑雲》、《造雨人》、《十二怒漢》、《追魂交易》等影片中激情四溢的法庭辯論場景早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過很遺憾的是,由於我國實行的是「大陸法系」,在法律程序上與美英法系(海洋法系)有很大差異,因此在先天條件上不具備拍出這種精彩的「法庭片」。不過,由於「東京審判」採用的是「美英法系」,這就給了中國電影人一個大展拳腳拍攝「法庭片」的好機會。於是,我們看到了在中國電影中難的一見的精彩的法庭交鋒場景:日本律師對法官資格的質疑、戰犯們或狡辯或拒絕回答質詢、證人的證詞、檢察官的舉證等。尤其是中國檢察官倪征燠檢控日本戰犯?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賢二(小池榮飾)那一場戲,雙方在法庭上針鋒相對,面對土肥原賢二的沉默與?垣征四郎的狡辯,倪檢察官用自己的智慧與對方周旋,不但把?垣征四郎駁得啞口無言,還指東打西,摧垮了一直沉默不語的土肥原賢二的心理防線。攝影機鏡頭下,倪檢察官機智與日本戰犯的無賴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在檢控東條英機等戰犯時,檢察長季南義正嚴辭地反駁日本辯護律師蠻不講理的辯護也是拍得酣暢淋漓,讓人大呼過癮。另外,所有的審判場景都是室內戲,但是鏡頭在運用上並不顯呆板,而是充分運用了推拉搖移等表現方法,再加上快速的剪輯,把法庭上的激烈交鋒表現得基本到位。

除了表現法庭上枯燥的控辯外,影片還增加了一條中國留學生(後為中國駐日本記者)蕭南(朱孝天飾)和當年的日本同學和田芳子(林熙蕾飾) 等人的一段「三角戀」的感情戲。這一副線是為了反思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林熙蕾、朱孝天、曾志偉等港台明星的加入,也增加了影片的號召力。另外,由於片中絕大多數台詞都是英語和日語對白,使得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點「國際大片」的意味。  

怎一個亂字了得

不過,真實也好,「大片」也罷,影片在藝術上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如上所述,導演的目的是想向觀眾真實地再現那場歷時兩年多的審判的歷史場面,因此,法庭上圍繞戰犯罪行的控辯應該是影片的核心情節,但是導演在這條主線之外還加入了一條副線,那就是朱孝天飾演的作為《大公報》駐日記者的蕭南,他與當年的日本同學芳子和和田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通過蕭南的眼睛向觀眾展示了日本人在戰敗後的頹廢、沮喪、痛苦、心有不甘等諸多複雜的感情。很明顯,導演是想通過這樣一條線索來達到反思戰爭的目的,想借此向觀眾說明,那場戰爭不僅給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受害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於是我們看到了芳子的哥哥從戰場回來後整天喝酒度日,和田失去了弟弟,芳子的妹妹因為聽信東條英機的鼓動而成了「慰安婦」……戰爭給人們心?留下的創傷難以撫平。導演的出發點並不錯,對戰爭進行反思當然是很有必要的,而用一主一副兩條線則可以達到再現歷史與反思戰爭的目的。但是,就本片來說,主線表現的是東京審判的情形,其主角是梅汝璈、倪征燠和向哲浚等,副線則是借這段感情戲來對戰爭進行反思,其主角是蕭南和芳子。這樣一來,就存在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就是主副兩條線無法協調。一般來說,副線的設置應該為烘托主線服務,而在本片中,副線不但沒有起到這樣的效果,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搶了主線戲份,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喧賓奪主的感覺。主副兩條線始終處於一種平行狀態,在各自的軌道上發展著,無法很好的結合在一起。而且,這一虛構的副線情節,與主線力圖還原歷史真實相矛盾,這樣一來,影片在風格上就無法統一。因此,兩條線的設置給人一種把影片硬生生地人為分成兩段的感覺。在再現審判的場景和反思戰爭之間,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導演沒能找到一個很好的結合點。另外,朱孝天那一口蹩腳的普通話也成了這部嚴肅題材影片的一個最大的敗筆。

其次,影片的視點也存在混亂。影片從頭到尾的旁白都是以梅汝璈的口吻來?述的,因此,按照慣例,本片應該以梅汝璈的視點來展開情節,應該反映出梅汝璈在那場審判中的內心感受。而且從片尾字幕來看,梅汝璈也應該是本片的第一主角。但是,梅汝璈這一人物在影片中除了一開始向主審法官堅決要求更改座次以外,就只有影片結尾投票前向其他十位法官所做的一番陳詞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了。其它時間?,梅汝璈——這位東京審判中的中國大法官,也是該片的畫外音?述者——卻始終處在邊緣地位,沒有真正參與到影片的故事進程中來。即使是在小酒館?,芳子的哥哥向蕭南跪下謝罪時,他也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出現在場景中,並沒有被納入當時的規定情境。至於梅汝璈在長達兩年多的案件審理中對戰犯的抵賴、日本辯護律師的拖延以及與其他法官們遇到不同意見時,他的真實感受是什麼樣的,影片則是一點都沒有涉及。作為一個中國人,梅汝璈必然要維護中國同胞的利益和國家的尊嚴,同時他又是一個法官,必須嚴格依法辦事,梅汝璈是如何在民族感情和法律規定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另外,東京審判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大國博弈的場所,在政治鬥爭的漩渦中,梅汝璈是如何努力來維護法律尊嚴和國家利益的,他的感情、他的思想是怎樣的?很遺憾,從影片中我們無從知曉。影片發展到後來,則完全採取的是全知視點,沉浸在對審理過程的全景式展現上,梅汝璈的視點則越來越弱化。隨著審理的深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反倒是檢察長季南和日方的辯護律師。他們倆在法庭上圍繞日本戰犯的控辨論戰成了影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此時,作為第一主角的梅汝璈卻只能坐在審判席上,眼睜睜地看著法庭上的激烈鬥爭而無所作為。自始至終,梅汝璈在影片中都只是起到了一個串聯場景的作用。

視點的混亂其實涉及到影片存在的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事的焦點何在?是聚焦在東京審判這樣一個歷史事件上?還是聚焦在梅汝璈大法官或者是別的人物身上?就本片來看,導演顯然在這二者之間失去了焦點。如果從旁白來看,焦點應該是在梅汝璈大法官上,全片應該圍繞他來展開情節,而且旁白的作用就是暗示影片是梅汝璈的視點,但導演的目的卻是要再現這樣一個歷史事實。於是,影片就成了對東京審判的一種全景式展示。當年審判中的對諸多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的審判,如對東條英機的審判、對土肥原賢二、?垣征四郎的審判、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審判、溥儀的做證等都被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導演的「求全」之心是很明顯的。導演想面面俱到,但篇幅的限制又使得只能處處點到為止,各種各樣的歷史人物如走馬觀花搬的輪番上場、重要的歷史場景蜻蜓點水般的不斷重現、不時插入的幾段歷史紀錄片等,使得這部影片淪為一個「群像」的展示。光有「散點」而缺乏系統的、整體的「透視」,影片也就因而失去了「焦點」。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個體的「人」卻被忽視了。不管是梅汝璈,向哲浚還是倪征燠,或者是檢察長季南、日方律師以及日本戰犯們,他們都只能成為一場場審判的過客,而無法成為主角。因而,他們的形象流於空洞、平面和蒼白。如此一來,觀眾能在多大程度上認同這部影片就很難說了。這其實也是中國電影一個積逾已久的沉屙,那就是只注重事件的?述而忽視了對人文素質的挖掘。中國電影要想真正與世界電影強國抗衡,不是僅僅靠大量的資金玩一些花哨的高科技就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影片中的人文內涵。否則,就無法真正打動觀眾,所謂的「衝擊奧斯卡」就更只能是水中望月、癡人說夢了。

再回到反映歷史真實這一點上。就像上文提及的,導演的目的是想向觀眾再現當年的歷史,但是,我們要問的是,僅僅原樣複製一個法庭,再現一下庭審的場景就夠了嗎?作為二戰後最重要的一次審判,東京審判涉及11國,國與國之間錯縱複雜的政治鬥爭與相互制約勢必會影響到審判的過程。在長達兩年多的審判過程中,國際冷戰格局正在形成,意識形態的分歧終會影響到審判的進程,但影片中把這些都忽略了。最典型的是盟軍當局決定受審戰犯人選的以及日本天皇為何能被免予起訴等情況,影片都缺少一個必要的交代。再比如對日本戰犯是否處死刑,當時各國的法官之間存在著尖銳爭議,這種爭議雖然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因素,但背後的大國之間的博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才使得最後的死刑表決進行得如此的艱難。然而,影片中由於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因而這場戲顯得非常突兀和單薄,6:5的表決結果也就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了。因此,這部影片在對待歷史真實這一點上,只是做到了表面上還原審判的場景,但並沒能觸及歷史的深處,沒有真正把「東京審判」背後錯綜複雜的國際背景表現出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導演高群書拍這樣一個填補空白的題材,並且在重重困難中能堅持到底,其勇氣讓人欽佩,影片的某些表現手法也確實很有意義,但是藝術上的諸多缺陷卻讓這樣一部本應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影片減色不少。《東京審判》據說還要在包括日本在內的其它國家上映,不知道國外的觀眾對這樣一部影片能有多少認同感。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經六十多年了,作為戰爭受害國之一的中國,抗戰題材影片也拍了不少,卻沒有一部能產生世界反響,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文/檀秋文

資料來源︰電影雙周刊 (香港)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31 17:44:47

香港二月一號上畫:icon101::icon101::icon101:
http://asp.mov3.com/trailer/index.asp?mov_id=2287&ver=B5

橙色力量 發表於 2007-1-31 21:52:59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3105:44 PM 發表
香港二月一號上畫:icon101::icon101::icon101:
http://asp.mov3.com/trailer/index.asp?mov_id=2287&ver=B5

因為卡士?:icon101:

FlyingDonkey 發表於 2007-1-31 22:27:46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7-1-3109:52 PM 發表


因為卡士?:icon101:
曾志偉、劉松仁、曾江、謝君豪、朱孝天、林熙蕾、郭濤
無間道, 爭霸, 義無反顧, 金馬影帝, 流星花園, 全職殺手, 瘋狂的石頭主演:icon101::icon101::icon101: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3110:28 PM 編輯 ]

駿次郎 發表於 2007-2-1 00:39:15

係上海買o左大陸正版,
但一直係香港都無時間睇 ~
上星期終於睇o左
真係好似d影評講... 睇到人打冷震.. 毛骨悚然...


我自己最深印象係審東條英機個幕 (有講劇情, 轉白字)
當個美國檢控官問佢如果佢地全部無罪釋放, 佢地係唔係再一次重複侵略、殺戮??
東條:「是!」

個下自己都好激動

真係好好睇 ~ :icon112:

[ 本帖最後由 駿次郎 於 2007-2-112:42 AM 編輯 ]

駿次郎 發表於 2007-2-1 01:01:32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7-1-3117:44 發表
香港二月一號上畫:icon101::icon101::icon101:
http://asp.mov3.com/trailer/index.asp?mov_id=2287&ver=B5
得馬鞍山同粉嶺上...
連電影中心都無....
唔係阿化... :eek::mad:

銀公主 發表於 2007-3-16 17:39:04

時事評論
P15        信報財經新聞       沈旭暉
2007-03-16
《東京審判》為何不能與國際接軌?

   德國興起二戰反思熱,內地也出產了同一時代背景的《東京審判》,集合中港台明星參演,官方宣傳「在日本引起轟動」,可見片商在深化民族主義愛國教育三個代表的同時,也盡力顧及年輕觀眾和國際口味。然而實話實說,《東京審判》就是不能與同類國際電影接軌,根本問題是它除了紀錄片那樣反駮日本戰犯自辯、插上兩段法庭漠視中國民族痛苦的批評,對審判性質乃至中國策略都欠缺深度反思。

中國戰犯審判盲點

  究竟戰爭法庭是否成王敗寇的鬧劇?日本政府和軍人執行集體決定是否犯罪?審判結果和量刑如何和剛揭幕的冷戰互動?這些是一般國際觀眾的思考。電影不是完全沒顧及,例如有日方律師質疑法庭公正、中方團長輕描淡寫說「他們不容牽涉日皇」、澳洲庭長暗示中國法官排在蘇聯之前已值得慶賀……,但伴隨而來的只有排山倒海的辯解,觀眾較難感覺有超越民族的普世議題存在。

  何況中國自身的戰犯審判殊不光明磊落,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都被各國嘲諷,奇怪的是共產黨執政後沒有當時包袱,還是少有挖國民黨疤痕。中共列出的首席戰犯是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排名猶在國人熟悉的大特務土肥原賢二之上,岡村自己遞交降書後也以為必死。想不到他的日本軍校同學何應欽等穿針引線,讓蔣介石相信岡村的反共心得能協助國民黨內戰,把他留在身邊當高級軍事顧問。在輿論壓力下,國民黨還是一度把岡村送去審判,結果「無罪」。蔣介石到台灣後,又將岡村聘為「軍事實踐研究院高級教官」,讓他帶同皇軍舊部到台灣訓練國民軍,號稱「日學為體、美學為用」,在使用美國武器的同時,也依靠日本軍事思想武裝國軍。

缺乏日本人道英雄

  至於對著名「漢奸」,被判刑的幾乎全是文官,就是像繆斌、周佛海那樣拿出國民政府吩咐他們曲線救國當內奸的「證據」也難逃一死;戰後依然手握軍權的「偽軍」將領卻幾乎無一獲罪,直接被國共雙方收編。華人拍攝的電影實在更需反思自己的禁忌,才予人覺得中肯,起碼日本觀眾就看得犬儒。

  《東京審判》說日本平民有人性的一面,但不是《硫磺島戰役》,日本軍官服從的天職、愛國的忠誠、人性的良知之間有何衝突,完全不在討論範圍內。最可惜的是電影介紹了出庭指正東條英機的陸軍將領田中隆吉,感覺卻似是為了活命才指證同僚,溥儀出庭予人的感覺亦如是,不似有自己核心價值。其實田中隆吉常被列為「良心的證言」,應是經過掙扎才作證的好例子,導演是不脫角了。

漠視日本官民互動

  電影那段港台明星主演的愛情故事和審判大不相干,如此斧鑿,無疑對營造日本戰敗的民間氣氛有一定幫助,卻迴避了當代中日關係的關鍵:何以那麼多日本人覺得沒有戰敗、中國版本的二戰史有問題?通過這類國產電影,我們不能明白為何戰時日人真心相信軍國主義理論是真正出路,反而納粹靠選票上台、「國家社會主義」風靡歐洲的背景曾被大量電影客觀描述。其實日本軍國主義理論大師在《東京審判》也出過場,那就是裝瘋逃過審判的大川周明。

  大川的一生十分有趣,比同樣在審判裝瘋的納粹副元首赫斯更難以捉摸,電影卻大煞風景地加入一段旁白,「此人是野心家、投機分子」,教人想起文革,大煞風景。大川傳奇在他的博學,懂英法德語以外還懂印度梵語、巴利語,他的軍國主義理論(例如亞細亞主義)有參考古印度哲學,獲釋後又成為首名翻譯《可蘭經》的日本人,實乃名副其實的才子,和清末民初通曉十國語言的復辟派辜鴻銘同屬東方奇人。

  為什麼飽讀詩書的大川變得激進、為什麼日本平民相信他的理論、為什麼唯有他在庭上裝瘋,這條線原是很好的官民互動,起碼比電影的刻意愛情來得自然,卻又是白白溜走。無論是否愛國,看這電影都教人心情沉重,因為你會發現中國的軟權力宣傳最少落後國際十數年。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教授

HackerWong 發表於 2008-6-29 16:27:22

好看
頁: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東京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