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08-12-8 19:55:44
|
顯示全部樓層
信報財經新聞
P39 | 副刊專欄 | 此時此刻 | By 劉健威 2008-12-06
十九世紀遊客
米芝蓮聲稱他們評審用的是「國際標準」,但這種「國際標準」去到每一個歐洲以外的城市,無論紐約、三藩市或東京,都受到質疑和抨擊,因為評審員以短淺的地方飲食經驗,凌駕於本地人長久的自身經驗,對當地飲食作出論斷。這是一本在國際上最權威的餐飲指南,影響力較地方輿論大得多,故論述權的掠奪,充滿殖民意味,這可說是「東方主義」的飲食篇。
最明顯的例子是澳門的評審—除了一間中菜館,所有得到星級或推薦的食肆都是酒店裏的餐廳,主廚都是空降的外來者!
這樣的評審結果如何能反映當地的飲食文化?葡萄牙統治澳門四百五十年,其在飲食文化產生的影響都被外來的飲食文化掩蓋了,有百多年歷史,出品不差、依然有生命力的佛笑樓連登入書中的資格也沒有,作為澳門人會有什麼感受呢?但是,在國際上,他們連發聲的機會也沒有。
作為一本導遊書,米芝蓮要把什麼介紹給遊客呢?很明顯,他們是站在遊客的立場來品味食品和酒店;但有點諷刺的是,他們卻沒有比遊客多走一步,充當文化橋樑的角色,得到星級評分的食肆大多在酒店之內,這是頂安全的做法,因為酒店裏的菜式四平八穩,不會難吃,而且服務專業,環境舒適,惜永遠不會給你驚喜。但一本導遊書將推薦重點放在酒店食肆,是不是太怠惰呢?好像香港澳門版,主要帶出的訊息是,在這兩個城市,最好的食肆都在酒店裏,那作為遊客,幹嘛要花錢買這本書呢?到港澳,要吃好東西,到五星級酒店去好了。
這次米芝蓮的評審,口味比許多遊客更保守;他們甚至不敢走出酒店,吹吹風,曬曬亮麗的陽光。他們就像十九世紀,充滿殖民意識的歐洲遊客。
O my goodness
The confidence of him is so weak that they can even link colonialism to it.
Does he think a tourist or a normal foreigner would learn how to taste the local food for a year before commenting it?
And,
even the commentators have the intention of being 'lazy'
it does not affect the fact whether the food in the hotel are good or not
go to the hotel and try it yourself.
BTW
The book is not all about food quality
It affirms again my feeling about the HK Economic Journal is that it is local, xenophobic and stupid.
[ 本帖最後由 Gianni Rivera 於 2008-12-8 08:02 PM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