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5082|回復: 28

Robert Altman 辭世 遺作在晴朗的一天收檔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9-10 23: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Robert Altman (#29)(天橋風雲, 高斯福莊園謀殺案等) 新作,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在晴朗的一天收檔在香港九月二十一日上畫

cast 有梅麗史翠普, 還有 Tommy Lee Jones, Kevin Kline, Lindsay Lohan, Woody Harrelson

群戲高手新作, imdb 有 7.6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12-1  07:42 PM 編輯 ]
 樓主| 發表於 2006-9-10 23:25:20 | 顯示全部樓層
一個陪伴大家成長的電台節目《原野良伴》一向堅持以現場演唱方式進行直播,有台上台下一樣合拍的莊氏姊妹花(梅麗史翠普及莉莉湯蓮飾演),有唱咸故當秘笈的二人牛仔組合(活地夏里遜及尊列尼飾演),亦有不愛綵排的萬能主持GK(加歷遜基萊飾演),曾任私家偵探的守門員佳諾亞(奇雲格連飾演),以及沉迷創作自殺詩的小女孩羅拉(蓮茜露韓飾演)… 本來一向相安無事,一班歌手亦樂得每周一聚來個名曲滿天星,可惜終有曲終人散的一日。受到大財團的逼迫,今晚將會是《原野良伴》的最後一集,到底他們會否告知聽眾這個消息?還是一如以往與聽眾說聲下周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9-10 23:27:32 | 顯示全部樓層
在晴朗的一天收檔
古靈精怪懷舊溫情

而美國直播電台節目為題的《在晴朗的一天收檔》(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導演把這特色的電台節目拍攝得古靈精怪,台前台後都有妙趣,而且在平實的節目中又加入天馬行空的天使角色,用該節目最後一晚來觀看人生點滴,演員們都在片中大開金口,最妙是一對牛仔拍檔所唱的「咸濕歌」,的確樂以不淫,妙不可言。

原野良伴
美國電台節目「原野良伴」以劇場為基地,在現場觀眾入場欣賞的情況下做電台直播節目,表演者都要在現場演唱,主持人更要在節目中不時說出贊助商的名稱及產品內容,情況像香港早期電視節目「歡樂今宵」,當然現在香港某些特備節目亦有現場直播的安排,但並沒有像「原」般每星期都在劇場演出的情況,據資料所說,美國至今還有此類節目在演出中,而且有不少支持者。

節目主持
該片編劇兼飾演節目主持人的加歷遜基萊,本身的確是「原」節目的主持人,他以自身的經驗為基礎,發展出這部電影,雖不是要說什麼人生大道理,但也可以讓觀眾感受一下,在平凡日子中的不平凡,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也有一些在平實中的奇想,欣賞該片不會有什麼偉大的思想得著,創作人只是讓人在兩小時中,細味人生百態的笑料。


星光熠熠
該片有不少明星參與演出,並在片中高歌,如梅麗史翠普、蓮茜露韓、活地夏里遜及尊列尼等,眾演員在群戲中都有不錯的演出,而且歌唱連場,筆者在前面說過,一對牛仔所唱的「咸濕歌」最妙,此段由活地夏里遜及尊列尼飾演,效果讓觀眾笑不停。

導演
執導該片的羅拔艾特曼,曾執導多部出色的電影,如《幕後玩家》、《人生交叉點》、《雲裳風暴》、《醫盡女人心》、《高斯福大宅謀殺案》等,在該片中,他把故事中平實又加上一些妙想天開的情節,平衡得非常之有效,如女天使下凡便很妙,沒有誇張、造作,與主持人的對話便很惹笑。

導演:羅拔艾特曼 Robert Altman
主演:加歷遜基萊 Garrison Keillor、莉莉湯蓮 Lily Tomlin、梅麗史翠普 Meryl Streep、奇雲格連 Kevin Kline、蓮莎露夏恩 Lindsay Lohan
日期:2006年9月21日
級別:IIA
官網:http://www.aprairiehomecompanionmovie.com/
圖片: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http://bandsir-movie.blogspot.com/2006/09/blog-post.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9-11 00:52:1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9-10  11:22 PM 發表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Robert Altman (#29)(天橋風雲, 高斯福莊園謀殺案等) 新作,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在晴朗的一天收檔在香港九月二十一日上畫

cast (又)有梅麗史翠普, 還有 Tommy Lee Jones,  ...

Lindsay Lohan,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9-11 03: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納比 於 2006-9-11  12:52 AM 發表

Lindsay Lohan,

又有老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9-11 07:50:3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納比 於 2006-9-11  12:52 AM 發表

Lindsay Lohan,

有Meryl Streep都唔輪到佢擔正喇下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9-11 07:5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Keith 於 2006-9-11  07:50 AM 發表

有Meryl Streep都唔輪到佢擔正喇下嘛

群戲之王no.1 Robert Altman + 副導演群戲之王no.2 P.T. Anderson (Magnolia) 作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9-21 02:33:47 | 顯示全部樓層
在晴朗的一天收檔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又不得不再說一次導演Robert Altman老而彌堅,一套接一套,雖總會有人認為他越講越長氣,但係,我卻覺得他越來越有「戲」,越來越有「理」。

忠實的香港觀眾應該醒目了,早就明白大部分中文譯名都是阻手阻腳,有礙觀瞻。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其實不是時事發翕瘋,極其量只是一群髮尾斑白的老好人感情互訴,這種題材,很奇怪,我愛看極了。

伴奏的是田園音符,領唱的大部份都年過半百,好難不讓人聯想到「我們的老餅靚聲」張德蘭、張偉文等等,只是Robert Altman鏡下的歌星沒有過濃脂粉,反而位位有血有肉,無常的死亡與無常的收檔突然來襲,笑一笑,哭一哭,別具生活質感。

梅麗史翠寶當然搶風頭,Virginia Madsen又是韻味常在,不過論冷面魅力,Tommy Lee Jones就敗在Garrison Keillor手中。Garrison Keillor演繹自己,一個忠於音樂的電台節目主持人,現實與電影中同樣是A Prairie Home Companion的靈魂人物,Garrison Keillor的肅目,口中的一句「Every show's your last show」,正好就成本片的神筆。

Robert Altman八十有一,作品卻越來越窩心,越來越動人,剪接的流暢已成標記,不造作的對白更是賞心。

http://snapshot.blogspirit.com/a ... home-companion.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9-22 17:28:56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了, 一個好好看的無故事的故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9-22 20:12:30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fz630.spaces.live.com/blog/cns!245B9D52F2B4AC41!1115.entry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含淚的微笑
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片名:A Prairie Home Companion (草原一家親/大家來我家)
類別:喜劇/音樂
導演:Robert Altman
主演:Garrison Keillor,Meryl Streep,Kevin Kline,Lindsey Lohan等
上映時間/出品:2006.6/華納-電影坊
評價:★★★★ (Excellent)

   "You don't want to be remembered?"
   "I don't want them to be told to remember me."

     多麼悠揚而甜美的電影!當最後一個音符落定的時候,A Prairie Home Companion,這最後一集現場電台音樂秀將永遠被人銘記;當然,包括展現了她的同名電影。
     這是一次位於明尼蘇達的一個小鎮的告別之旅,一次傷感之旅。每個曾參與了這檔持續30年的電台常青樹節目的歌手、後台工作人員、保安、甚至他們的家屬都終身難忘。可是當姐妹四個都曾在次長期演出的目前倖存著的兩個女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勸阻導演G.K在臨別時講一段告別辭給觀眾和聽眾時,G.K卻說了上邊的話。是的,他只把這個節目當成他的工作,儘管他是這個秀的台柱子,儘管他也許更希望被人銘記。因此,這final show仍然像往常一樣開始,結束。
     不要認為《A Prairie Home Companion》是一部單純的喜劇片,也不要認為她自始至終依靠著或明快、或逗趣、或熟悉的鄉村音樂便是一部音樂片。這更不是一部特定的故事片。這是一部綜合了所有悲喜,所有情感的電影。她讓我感到溫情,也滿懷感傷。我在含淚的微笑。
     羅伯特-奧爾特曼,這位榮獲本年度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81歲導演,用他嫻熟的敘事手法完美而平衡的駕馭了這些形形色色、多彩的人物,同時,也完美的駕馭了觀眾的情感。A Prairie Home Companion,是一個廣播音樂秀,也是一個人生的舞台。有時我們不需要追蹤一個人的歷史才能瞭解他的性格和情感。便如這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從配合默契的姐妹花歌手到妹妹的女兒——偏愛思考死亡的小詩人,從表演逗趣的兄弟組合到為這個節目付出一生——今晚安詳的在休息室死去的老歌王,從自導自唱的導演G.K到懷著身孕不敢動氣的演出指導,從一本正經的保安到決定把這塊演出地變為停車場的電台老闆,當然,還有那永遠一襲白風衣,面無表情卻不讓人畏懼的「死亡天使」......所有人的個性和脾氣都在一段段長鏡頭和這封閉的劇場後台得到了豐滿的表達。
     無疑,這部電影表現了生或死,繼續或離開,但她絲毫沒帶來大喜或大悲的姿態。相反,我的感覺卻是如此甜美。似乎在那一刻沒有了對死亡的畏懼,也沒有了對讚許的自滿。唯一剩下的,也許只有一點離別的懷念。她飽含了人生的所有悲歡離合,卻被如此細膩的表達著。是的,她告訴我們,無論如何,生活仍將繼續。正如林賽-羅韓(Lindsey Lohan)擺脫了《Mean Girls》、《Just My lucky》等偶像式的表演,用真正的演技所扮演的女詩人,她在用筆觸思考死亡的時候看到了真正的死亡;這鼓舞了她終於大膽的面對聽眾,在最後三分鐘唱出了自己的歌。她仍年輕,在片子末尾,演出篷被七零八落地拆掉,她工作,忙碌,生活在繼續;四位年長的元老最終坐在旁邊的咖啡屋,「死亡天使」緩緩的走近,是的,他們的生活也許多了幾分危機,也仍在繼續。
     而對於我們,欣賞了她獨有的感性和溫情,應該對生活更加期許。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9-25 20:40:41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了,d歌好好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9-27 02:45:29 | 顯示全部樓層
看了, 好鍾意史翠普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0-2 00:29:07 | 顯示全部樓層

《在晴朗的一天收檔》﹕輓歌還是頌歌﹖

是煞費思量也好,是無心插柳也好,都改變不了此事實﹕《在晴朗的一天收檔》起碼是近5年來本城的最佳外語電影譯名﹕難得的是撇除它對本地廣播傳媒,政治氣候的指涉及一針見血的嘲諷外,這名字,於影片的內容(正正是有關一個著名悠久歷史的傳奇性電台節目的最後一次直播),與羅拔.艾特曼 (Robert Altman) 的電影風格(冷眼旁觀、冷暖自在﹔世道人心,會心調侃),還是那麼的親切、貼切﹗(海報上用了電台節目主持人的諧音名字來開玩笑,倒是有點過猶不及了。)

這是一部有關死亡的電影錯不了。阿特曼81歲了(1925 年2月20日生),怎會沒想起過死亡呢﹖正確一點的說法,應是《晴》片說的不單是死亡,還有藝術(和藝術家)。事實上,他在《晴》片前的兩部作品,《浮生若舞》(The Company,2003)和《高斯福大宅謀殺案》(Gosford Park,2001),便已分別講述一個職業舞團掙扎求存和雙重謀殺的故事。原野 / 郊外﹔家庭 / 大宅﹔拍檔 / 伙伴 (prairie, park, home, companion, company) 典型一個老人的回憶與嚮往、嗟嘆與唏噓。是的,阿特曼81歲了﹗(盧密82,潘84,連奇連也70有6了﹗)

但問題不在於死亡,而在於怎樣看待死亡。在《高斯福大宅謀殺案》裏,死亡只是個用來撕破片中一眾上、下流人物虛偽臉孔和揭示那幅人慾橫流、利欲薰心的人間色相的借口。慢條斯理的阿特曼,游走於大宅的樓上樓下,黑色幽默陰滋陰滋的自那些重重疊疊的對白、耳語和調侃滲出畫面,精警是精警,但終究是種冷眼旁觀的犬儒,多少有點意難平。《浮生若舞》一反《高》片的雕琢、華麗,寫的是一個幾乎餐搵餐食的當代舞蹈團(影片本身成本低,也只能用高清拍)。在那裏面,所謂歌臺舞榭,並沒有我們一般想像的璀璨生輝,有的卻是每日重複又重複的訓練,精神與肉體同樣需要最刻苦的耐力。阿特曼用一個過來人的身分(有誰比他更富資格 ﹖)告訴我們﹕藝術全是business﹕是職業,是日常工作,是生意,是交易,是分內事,是職責,是事務,是動作(以上全是business在辭典裏的解釋)。就算是觀眾的掌聲,也不過是那十幾分鐘的慰藉而已。從來沒有過一部電影是這樣實際地、嚴苛地描寫過藝術,還有藝術家的(不外都是凡人)﹗有點冷酷,但卻真實﹗(上)

《在晴朗的一天收檔》﹕如沐春風

題材上,《在晴朗的一天收檔》可謂集結了《高斯福大宅謀殺案》和《浮生若舞》的大成(死亡、藝術、藝術家、生活/存)。不一樣的是羅拔.艾特曼的態度。在費玆傑羅劇院的台前與幕後之間,雖然仍不乏林林總總的意難平(尊信姊妹花中的梅麗.史翠普對節目主持人GK——加里遜.基諾Garrison Keillor——的愛恨交纏﹔牛仔二重唱本應早便有出頭天,但卻屢屢失諸交臂)、遺憾(姊妹花對兩名早逝的姊妹的感懷——筷子姊妹花本來可以是麻將合唱團﹔老牌歌手未曾真箇已被勾魂)、冷漠(湯美.李.鍾斯演的那個奉命來接收電台的德州「劊子手」Axeman)和惡搞(牛仔二重唱變成鹹濕馬拉松),但《高》片的犬儒和《浮》片的沉重,卻在更大程度上,被代之以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敬業樂業精神(乜都講假,最緊要係要有節目出街﹔急驚風遇慢郎中,趕頭趕命又真係最後一分鐘畀佢趕到出場﹔一出場即刻上身,透過樂韻琴音,道盡幾許哀樂人生)、樂天知命的哲學(清潔阿嬸開開心心,十年如一日,在最後一夜還巧作安排,想春風再渡玉門關咁話)和一份放開懷抱、迎接死亡/生命的豁達(Virginia Madsen 飾演的死亡天使,每次出現時evoke的總是平靜多過憂郁,舒坦多過感傷﹔Maya Rudolph演的劇場總務頻頻撲撲,但肚?

一如既往,不論是在狹窄的化妝間裏,抑或是偌大的舞台上,阿特曼的攝影機都未停止過移動。但可能是(小)劇場的空間深度畢竟有它的局限,這次他獨步天下的「推軌 + 變焦距(zoom)」鏡頭運動美學,被迫多了前者、少了後者,觀感上恍似多了一份依依不捨的流連,而少了一份窺伺和刺探,而顯得更從容不迫,好整以暇,處處帶一份如沐春風的爽暢。「原野良伴」,真的沒有比這個名字可以更貼切的形容影片給予觀眾的愉悅。

於是,我不由想起,在年初的奧斯卡(新聞 - 網站 - 圖片)頒獎禮上,阿特曼出台接受「終身成就獎」時說的一番話。他首次向外界透露,原來四年前做過一次換心手術。他現在的心臟原是個年輕少女的心。所以雖然年屆八十,他說,他相信他還有很長的日子。「原野良伴」雖然不得不收檔,但影片未了,一班老鬼卻已密謀再起江山,死亡天使翩翩然飄過,也無意久留。不是說假的,有那幾個當代導演,能有這般強韌的生命力﹖(下)

舒琪

http://hk.news.yahoo.com/060930/12/1txm8.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1-22 19:52:13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imdb.com/name/nm0000265/
http://www.geocities.com/robertaltmanpasses3/index.html
http://ent.sina.com.cn/f/m/altman/index.s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Altman#Death

羅伯特-奧特曼辭世

好萊塢影史上最會指導群戲的大師羅伯特‧奧特曼(Robert Altman)在與病魔抗爭了18個月後,于2006年11月20日在美國洛杉磯瑟達西奈醫療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辭世,享年81歲,在彌留之際有妻子和兒女守護,走得很安詳。

  奧特曼電影生涯長達61年,生平執導了38部電影,製作了 27部,並且擔任了其中16部影片的編劇。曾5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這5部影片分別是《陸軍野戰醫院》、《納什維爾》、《大玩家》、《短片集》、《高斯福莊園》,他還以製片人身份憑借《納什維爾》和《高斯福莊園》兩次得到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但是之前從未獲得過奧斯卡獎。只有在 2006年底78屆的奧斯卡頒獎晚會上才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這也多少給了這位無冕之王以慰籍。

  好萊塢電影協會對這位大師的辭世感到震驚和遺憾。在今年,羅伯特‧奧特曼還在病榻上指點江山,親自指導了備受矚目的影片《大家來我家》(又譯《牧場之家好作伴》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影片一如奧特曼慣來的超豪華明星陣容,梅麗爾-斯特里普永遠超群的表演和最新學會的中西部口音、加里森-蓋勒自編自導的本色演出、還有新生代林德賽-羅漢擺脫之前的淺薄庸俗。這些令人振奮的表演,無疑都為這部大師羅伯特‧奧特曼電影生涯中最後的一部y@品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11-22  07:56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1-22 20:05:26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blog.webs-tv.net/tonyblue/article/4846918

燈火下樓台
tonyblue - 說故事的大師 | 2006-11-21 23:33:22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157

從影55年,拍片87部,大導演勞勃.阿特曼走完81年的燦爛人生。

好萊塢大導演勞勃.阿特曼走完人生的八十一年寒暑後,美國時間十一月二十日晚間辭世,最後遺作《大家來我家(A Prairie Home Companion)》才剛在金馬獎國際影展上映演過,留給影迷無數歎息。

在外電所發的影人追思紀念文章中,我覺得以《大家來我家》編劇兼串演廣播名嘴的葛里森.凱洛(Garrison Keillor)對他的總結意見最傳神,也最精準,凱洛說:「在拍片現場最能看得出他對電影的愛!」他形容:「阿特曼超愛拍電影的,他喜愛拍片現場的混亂,以及工作人員和演員之間的互動交際─他最推崇演員了─他也很能享受剪輯的過程,他尤其愛和不同人的一起坐在試片室裡一遍又一遍地看著電影。他不在乎電影賺賠,他也不排斥做行銷宣傳,他只覺得能有拍片的時候,自己好像在天堂!」

《謎霧莊園(Gosford Park)》的英國作家朱利安.法洛(Julian Fellowes),也說了一句讓人回味再三的話:「他是真心、誠摯對待演員,許多導演說他們愛演員,都是違心之談,但他卻是真心愛演員。」

在好萊塢製片人的眼中,阿特曼算不上是搖錢樹,五十五年的從影人生中,他執導過八十七部電影,只有少部份是賺錢的片子,絕大多數都是不賣錢的非主流作品,也因此雖然五度獲奧斯卡提名,但從未獲獎,直到2006年才獲得了終身成就獎,這個獎清楚標識了他特立獨行,不受主流製片人歡迎的殘酷事實,但是從1980 年代之後,他只要登高一呼,就有無數知名影星願意不計酬勞,參演他的作品,這和他尊重演員的心態有絕對關係。

阿特曼生前曾經在法國知名的「正片(Positif)」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演員是作者」的名字,透露了演員為何樂意與他合作的秘密。

他說很多導演都相信「劇本」是電影最重要的元素,演員都要根據劇本上的指示和脈絡去演出,不能夠自由發揮,在「作者論」的概念中,導演理所當然是作者,但是演員卻被多數人認定為只是「肉身詮釋家」,而非自力創新的「作者」,這種成見對演員不只是昧於現實的糟踏,更是低估了演員的實力,他最愛舉的例子就是:「不管《阿拉丁(Aladdin)》的劇本寫得多好,動畫畫得多好,如果不是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生龍活虎的配音,電影會這麼好看嗎?他對《阿拉丁》的貢獻是導演、編劇和動畫家都做不到的。」

他強調:「做演員的確很光彩,也有各種獎項給予肯定,但是演員對於一部電影的貢獻卻是被人忽略和低估的。一位好演員絕對稱得上是藝術家和創造者。」

阿特曼認為導演和演員的關係就像是拳擊場上的教練和拳擊手,「上場打拳的是演員,挨打的也是他,流血流汗的都是他,我只能在旁邊指導,鬼吼鬼叫。」導演叫得再大聲,選手打不好也沒用,他就是因為深諳這個道理,所以他會根據演員的外型和人格特質來決定他是否符合劇本的要求來演出角色,但是到了拍片現場時,他反而會要求已經熟讀劇本的演員,臨場時能提出不同的想法,來豐富角色和戲。「我越是對演員有信心,我就越會鼓勵他去創作。」因為他相信照著劇本或指南去表演,是死戲,戲要活,要有生命力就要去創造,創造才符合人生的真理:「不管我們事先準備得多齊全,事到臨頭都還是靠即興爆發來因應的。」

這個概念在偉大的表演藝術家身上看得最清楚,鋼琴家、舞蹈家或舞台劇演員誰不是如此仰靠最後的臨場爆發力呢?

例如,《雲裳風暴(Prêt-à-Porter)》中,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和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有熱戀對手戲,提姆飾演的是一位體育記者,他的台詞背得滾瓜爛熟了,但是他覺得光是這樣還不夠,應該還有一些習慣癖性來襯顯這樣一位角色,於是他替自己加配了一根雪笳。不管你抽不抽菸,雪笳菸的氣味帶有強烈侵略性格的,一般人很難容忍或閃躲,但是這樣的人物性格卻在雪笳的配搭下,造成了強烈的印記,偏偏,茱莉亞卻很難容忍有人在現場抽雪笳,臉上就會自然顯現討厭的神色,導致提姆只能站到走廊上和茱莉亞對話,台詞還是一樣的,但是演員的互動不一樣了,真實情緒配合一個隨身道具的設計,呈現了強烈的臨場生命力。

也因此,這位少年時期最愛泡在堪薩斯市的爵士酒吧中,當兵時還開過轟炸機的大導演,最喜歡拍片前和演員聊天,聽他們說說自己的小故事,聽他們分析自己對劇中人物的分析與體會,這些談話內容很多時候都會改寫了原定的劇本,因為角色透過演員的互動就越更有血有肉了,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大牌演員都願意和大師一起合作的原因,阿特曼晚期的作品都是大堆頭演員的群戲,因為阿特曼坦承他很依靠演員,一旦他們身上有創意火花湧現,就會有人呼應,彼此之間就會出現化學變化,奇妙的生命力就會出現了。

所以呢,阿特曼強調演員絕對不只是劇本的詮釋家而已,他們才是真正的作者。有這樣的伯樂,演員還不爭著做千里馬嗎?

rip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11-22  09:00 P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1-22 20:56:45 | 顯示全部樓層
RIP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1-23 01:30:25 | 顯示全部樓層
RIP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1-24 00: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悼念「群戲帝王」羅伯特·阿爾特曼

  大師又走了一位……

  驚聞「群戲帝王」羅伯特·阿爾特曼先生辭世,倍感傷心與失落。

  《野戰陸軍醫院》、《納什維爾》、《幻像》、《天生一對》、《銀色,性,男女》、《大玩家》、《高斯福德莊園》……阿爾特曼先生為世人奉獻了無數佳作。擅長於群像圖譜的錯綜糾葛中,展示來自不同階層的芸芸眾生對中心議題的迥異觀點和對處方式,以小見大、舉重若輕,可謂巨匠畢生的金色招牌。在簡約的鏡頭語彙與繁複的人物關係間,寥寥數筆便將每個個體的性格清晰呈現的功力,歎為觀止。

  不僅如此,這位五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並在今年以「終身成就獎」的方式被安撫的巨匠,淡泊名利的態度更讓人欽佩不已。從廣告導演到TV製作人進而順理成章地加入電影業,隨心所欲的逍遙態度令阿爾特曼先生與喧囂的好萊塢長期保持著一種「黃藥師與江湖」般的距離。而二戰空軍飛行員的經歷、致力推動獨立製片業的發展並與他人聯合創辦獅門影業的業績,則更使之富於傳奇色彩。

  希望從天而降的噩耗警醒孤高桀驁的學院引起注意:又一位被他們長年虧欠的大師未能享受應有的榮譽便撒手人寰!雖說阿爾特曼先生本人無所謂,但小金人確實應該感到羞愧——漠視天才是無法抬高身價的,而且會讓更多像我這樣的「好事粉絲」耿耿於懷。

  今年,74歲的彼德·奧圖、67歲的馬丁·斯科塞斯有望分別憑《末路愛神》、《無間道風雲》入圍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但願會員們引以為戒、睜大眼睛,別再錯過加冕的機會,不然將重演希區柯克、阿爾特曼等使人扼腕的永久冤案(兩位都曾數度與奧斯卡擦肩而過,並領到一尊尷尬的終身成就獎……)。

  最後,衷心祝福羅伯特·阿爾特曼先生駕鶴西行,一路走好!

http://blog.sina.com.cn/u/5748fb3f010006g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1-26 18:48:45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yingxiang.org/shukei/?p=33

漫長告別:追憶羅拔‧阿特曼

最經常被人用來形容羅拔‧阿特曼(1925-2006)的一個字是「maverick」,一個意志堅定、不畏強權、卓爾不群的獨行者。這個字精確地勾勒出阿特曼過去半世紀裡在美國電影裡的地位,和他與荷里活的關係。

阿特曼的電影生涯最初是從拍攝工業短片開始的。1957年,他帶著一部在家鄉肯薩斯州拍攝的低成本青春片《The Delinquents》往敲荷里活的大門,最終說服了聯美公司替他發行影片,但卻沒引起多大注意。華納公司找他拍了記錄片《占士‧甸故事》(The James Dean Story,按:甸是在前一年失事死的),雖有點口碑,但荷里活對他仍不置可否。其後他轉投電視,拍攝了多齣長壽劇集(超過300小時),直到1968年始有機會再執導第二部劇情長片《登陸月球先鋒》(Countdown),但拍到一半便被華納公司中途炒掉,理由是「這笨蛋叫演員們同時說話」(大老闆積‧華納語)。

阿特曼真正的成名作,是1970年的《風流軍醫俏護士》(M.A.S.H.),那時他已45歲了(在往後的三十多年歲月裡,他一直無間斷地以各種形式進行創作,是想用努力來補償失去的時間嗎?)。《風》片「爆冷」摘下了康城影展的最佳電影金棕櫚大獎,叫好又叫座(阿特曼憑本片嬴得了『紐約客』雜誌女影評人寶蓮‧姬爾 Pauline Kael的激賞;往後她對他義無反顧的支持,造就了七十年代不少影評人與電影人唇齒相依的神話式關係)。阿特曼在《風》片裡的「立足點是:戰爭是絕對荒謬的,一切人為的荒唐都無法與(之)相比,因此,影片要極盡荒唐之能事,去達致一種哭笑不分的抗議…是部神氣十足的『嬉皮』」影片,一部近於無政府主義的大兜亂活劇。」(羅卡,原載《中國學生周報》第935期。)

不單如此,影片還奠定了很多日後「阿特曼風格」的特色:反建制、反類型;偏愛描寫人間眾生相,借嬉笑怒罵去嘲諷時弊政局、還有人性;擅即興,讓演員盡情自由發揮,由其是對白,斷斷續續、重重疊疊的對白;映像上喜用長鏡頭,不是奧遜‧威爾斯或馬田‧史高西斯式的延綿推軌,卻彷似是散漫的瀏覽(搖鏡),偶爾探頭張望一二(變焦距「鬆入」),而後再繼續顧盼。

《風流軍醫俏護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一次陰差陽錯的結果:找阿特曼並非霍士公司的原意,而是在多名導演請辭後始拉上去的填補。阿特曼一意孤行的創作方法–特別是處裡演員們「插白」的模式–得以「過骨」(兩名男主角,伊利略‧高特與當奴‧修打蘭其實一度要求更換導演),也全賴霍士公司把全部注意力都投放在同時期兩部也屬戰爭題材的大製作身上(《鐵血將軍巴頓》Patton和《虎虎虎偷襲珍珠港》Tora, Tora, Tora),而無餘暇理會《風》片。不過影片大賣,阿特曼卻名成利不就,那是因為他對記者大肆批評霍士公司,導致後者把本來答應分給他的百分之五紅利也立刻取消掉。

阿特曼對荷里活的不妥協,表現在《風》片後的每個作品身上。這些作品,一部比一部冷門和off-beat:《空中怪客》(Brewster McCloud,1970)是一個現代的希臘神話(寫人想飛的悲劇),也是一個楞小子的綺夢;《雌雄賭徒》(McCabe & Mrs. Miller,1971)是個西部片卻配上Leonard Cohen夢囈式的現代歌謠音樂,像詩也像呢喃;《幻像》(Images,1972)帶著觀眾走進一個女人的幻覺世界,最終再也分不清現實與想像;《漫長告別》(The Long Goodbye,1973)反轉了偵探電影的公式,神探馬勞最後不但徒勞無功,而且還被老友出賣,輸得一塌糊塗焦頭爛額;《像我們這般的賊》(Thieves Like Us,1974)把三十年代的犯罪世界披上青春的外衣,但影片裡的一對年輕劫匪,卻非若《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1967)中的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 和菲‧丹娜慧(Faye Dunaway) 般英偉俏麗,而是由其貌不揚的基夫‧卡拉甸(Keith Carradine)和莎莉‧杜華 (Sally Duvall)扮演–青春在銀幕上鮮有這樣「騎呢」;《爛賭仔與大老千》(California Split,1974)寫的是賭,但卻沒有一場教人眉飛色舞的賭局設計,有的只是意興闌姍的嗟歎;《普世歡騰樂滿城》(Nashville,1975)雖然有歌有舞,有愛情有暗殺,但三小時的篇幅、二十四個無分主、配的人物結構,卻不是人人都吃的消的事情;《西塞英雄譜》(Buffalo Bill and the Indians,1976)替印第安人翻案,把美國歷史等同娛樂表演史:都是外表風光,內裡邋遢;《三女性》(3 Women,1977)則是另一場更曖昧更晦澀的夢–意念根本就是來自阿特曼的一個夢!…

不妥協、不折腰、不驕、也不餒。難得的部部佳構,部部擲地有聲!

啊,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黃金的年代!

那個叫七十年代的日子。(未完)

[ 本帖最後由 FlyingDonkey 於 2006-12-1  09:51 AM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1-26 19:01:32 | 顯示全部樓層

收   檔

拍 完 《 在 晴 朗 的 一 天 收 檔 》 果 然 收 檔 , 羅 拔 艾 特 曼 的 遺 孀 如 果 是 個 刁 婦 , 大 可 入 狀 告 香 港 片 商 以 陰 毒 的 方 塊 字 咒 死 她 老 公 。 順 手 拉 美 國 演 藝 學 會 下 水 , 明 明 知 道 大 導 患 癌 , 落 井 下 石 頒 發 終 身 成 就 獎 , 趁 佢 病  佢 命 。 屍 骨 未 寒 的 艾 先 生 一 定 歡 迎 這 種 人 山 人 海 的 熱 鬧 , 荒 謬 之 中 呈 現 世 態 , 正 是 他 生 前 拿 手 的 交 叉 點 系 列 的 特 色 , 最 崇 高 致 敬 莫 過 於 生 活 模 仿 藝 術 。
不 怕 你 說 我 表 演 鞭 屍 : 他 對 交 叉 點 的 執 迷 雖 然 眾 口 交 譽 , 其 實 失 手 次 數 頗 密 , 像 玩 串 時 裝 界 的 《 雲 裳 風 暴 》 和 靠 李 察 基 爾 食 糊 的 《 醫 盡 女 人 心 》 , 便 公 認 力 有 不 逮 , 甚 至 《 幕 後 玩 家 》 大 殺 四 方 後 乘 勝 追 擊 的 《 人 生 交 叉 點 》 , 也 不 是 一 面 倒 好 評 。 臨 尾 拍 出 《 高 斯 福 大 宅 謀 殺 案 》 和 《 在 晴 朗 的 一 天 收 檔 》 , 算 是 執 番 一 身 彩 , 也  人 為 他 鬆 一 口 氣 ─ ─ 到 底 勞 苦 功 高 , 畢 生 與 荷 里 活 主 流 抗 戰 , 總 算 美 滿 收 場 。 夾 在 兩 者 之 間 的 《 浮 生 若 舞 》 本 地 資 深 影 評 人 奉 為 瑰 寶 , 我 卻 非 常 失 望 , 可 能 因 為 對 舞 蹈 後 台 有 親 身 觀 察 , 認 為 它 太 粉 飾 太 平 , 也 可 能 因 為 不 幸 擔 任 字 幕 翻 譯 , 在 所 謂 生 活 化 的 對 白 中 體 驗 「 淡 出 鳥 來 」 的 痛 苦 , 一 提 起 心 有 餘 悸 。
美 國 影 壇 最 大 起 大 跌 的 導 演 首 推 奧 遜 威 爾 斯 , 破 處 的 《 大 國 民 》 高 踞 史 上 最 佳 榜 , 但 往 後 接 踵 而 至 的 泰 半 是 抱 歉 和 遺 憾 。 羅 拔 艾 特 曼 的 事 業 比 較 像 過 山 車 , 一 時 衝 上 令 人 尖 叫 的 高 峰 , 一 時 插 進 使 人 呻 吟 的 谷 底 。 我 很 懷 念 八 十 年 代 他 低 潮 時 拍 的 舞 台 電 視 片 , 特 別 是 批 評 政 治 的 《 秘 密 榮 耀 》 , 和 由 嘉 倫 畢 娜 克 扮 變 性 人 的 《 回 到 豆 泥 小 店 , 占 美 甸 , 占 美 甸 》 。 能 屈 能 伸 固 然 是 一 種 驕 傲 的 處 世 態 度 , 苦 中 不 忘 志 更 值 得 欽 佩 。  

邁克

http://appledaily.atnext.com/tem ... amp;coln_id=492461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HKCM

GMT+8, 2024-12-11 17:27 , Processed in 0.0282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