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會員申請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樓主: FlyingDonkey

Paris je t'aime+New York I Love You+我愛上海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6-12-2 19:07:5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Miguel~~ 於 2006-12-2  04:29 PM 發表
唉也..唔0係HK冇得睇TIM,請問將來有冇其他途徑可以睇返??

一定有 DVD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2-12 07:57:32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6986391


《巴黎我愛你》全盤分析(第一部分)
jostar2 - 影片內幕 | 2006-12-11 23:19:21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39
《巴黎我愛你》在台北的賣座真的很驚人,特別是這是三個(最多四個)拷貝製造出來的奇蹟。《吹動大麥的風》雖然及格開場(平均每個拷貝收超過十萬),但未來的成績已讓人失望。我會在即將的未來評論這件事,但在那之前我將跟著大家一起來談談《巴黎我愛你》。

果然,很多部落格都在談論《巴黎我愛你》裡面的不同的短片;只是人人觀點各異、品味不一,每個人喜歡的片段似乎都不太一樣。我接下來的幾篇網誌主要目的是要談談影片中的巴黎跟我逛過的巴黎,夾雜幾句我的簡短評論。

1. 〈蒙馬特(十八區)〉 Montmartre – 編導布呂諾˙波達李代斯 (Bruno Podalydès):由布呂諾˙波達李代斯他自己擔綱演出司機,第一眼我誤以為他是 Edouard Baer,外型、講話的調調都超像。他是德尼˙波達李代斯 (Denis Podalydès) 的哥哥,兄弟倆一導一演已拍出好幾部值得重視的影片。德尼˙波達李代斯今年初曾經在《隱藏攝影機》(Cach&#233 出現,他飾演在餐桌上講狗笑話的那位男士。

〈蒙馬特〉顧名思義是在蒙馬特拍攝,但實際上是在蒙馬特的後方拍攝,也就是一般觀光客比較少走到的聖心堂 (Sacré Cœur) 的後方。聖心堂是蒙馬特最高的地方,在後方還算平行的地方是一個小廣場,廣場上擠滿一堆職業畫家為觀光客作畫。再繼續走下去,就如同〈蒙馬特〉所顯示的它其實是一個下坡。二○○四年五月的某一個上午我曾跟幾位同學、演員在一模一樣的地方拍片,上午非常安靜,沒什麼人、車。因此,〈蒙馬特〉在那個地方的劇情其實是掰出來的,因為根本沒嚴重到要搶停車位。但布呂諾˙波達李代斯可能是相中那個有趣的景以及安靜得適合拍片吧。影片沒有大問題,透過一位犬儒尖酸的男人──還真的有點像典型的法國男人──他有趣的自言自語而帶出一段從天空掉下來的一段邂逅。

蒙馬特的法文是 Montmartre,但其實是由 « mont » 跟 « martre » 兩個字構成的;而 « mont » 就是「山」的意思,所以蒙馬特意思即為「馬特山」。十四區的蒙帕納斯 (Montparnasse) 也是一樣,意思即為「帕納斯山」。〈十四區〉這一段短片就去了蒙帕納斯墓園。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2-12 19: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7002571

《巴黎我愛你》全盤分析(第二部分)
jostar2 - 影片內幕 | 2006-12-12 17:40:37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39
2. 〈塞納河岸邊(第六區)〉 Quais de Seine – 編導古蘭德˙恰達 (Gurinder Chadha):古蘭德˙恰達在肯亞出生,印度裔,但是在英國長大、受教育。二○○二年以《我愛貝克漢》(Bend It Like Beckham) 竄起,古蘭德˙恰達似乎對種族間的議題非常敏感。

〈塞納河岸邊〉看起來不一定是在第六區(靠近新橋)拍攝,也有可能是在第四區附近,才接得上接下來往清真寺的街景。周星星我一時也不太確定這一段到底是在哪兒拍,但我要告訴各位:這一段跟《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出現的街景都在附近,過了塞納河就是拉丁區。

古蘭德˙恰達的這一段介於一位「土生土長」的青年跟另外一位伊斯蘭教徒的女大學生剛萌芽的情愫,劇情太過烏托邦。原來,藉由那一位想進《世界報》當記者卻也志願地包上伊斯蘭頭巾的女孩子,古蘭德˙恰達似乎有意地反駁一些左、右派的偏見──他們以為包上伊斯蘭頭巾的女孩子都是被伊斯蘭父權社會強迫包上伊斯蘭頭巾──因此〈塞納河岸邊〉這段其實是有些政治化的。古蘭德˙恰達的神來之筆是那女孩子的祖父(吧)邀請那男孩子跟著他們一起散步,這真像是天堂一樣;我以為所有被追的女孩子的父親都想殺掉追他女兒的男孩子吧。

塞納河沿岸真的是適合散步。周星星我認得好幾座城市的大河,例如科隆的萊茵河跟……台北的淡水河,但還是只有巴黎的塞納河最得我心,因為它其實不寬、橋也不高(站在科隆的橋上,總覺得好像在往下望淡水河那麼高),所以人跟河流的其實是未被隔閡的。我最愛的一段是從聖米歇廣場往左到藝術橋的塞納河左岸,因為可以對望西堤島上比較有點日耳曼的建築,而且我喜歡右邊在樹蔭下賣舊書、左邊人煙稀少賣古董的氣氛。

3. 〈瑪黑區(第四區)〉 Le Marais – 編導葛斯˙凡桑特 (Gus Van Sant):瑪黑區是巴黎著名的同性戀區(但還是以男同性戀為主)跟頹廢藝術區,不少藝術工作室設在這兒,當然也有更多的酒吧。不知道為什麼,巴黎的男同性戀人士都留很短很短的消防隊員頭;看到酒吧門口擠滿一堆那個樣子的男人站著,千萬別誤會是消防隊員們在聚會。

葛斯˙凡桑特講了一段男追男的故事,結果卻是 Lost in non-translation,讓人為劇中角色大呼可惜。劇情可信度高不高?事實上「雞同鴨講」這是常發生的事,因為巴黎實在是國際大都會,有太多太多的外國人短期地或長期地居住在巴黎。如果你不開口,誰曉得你是美國人、英國人或義大利人、匈牙利人?連大導演布萊恩˙狄帕瑪 (Brian De Palma) 都已經在巴黎十六區定居超過五年,但他還是講不出流利的法文。

值得提的是在進入〈瑪黑區〉的故事之前,鏡頭曾短暫地帶到薔薇路 (rue des Rosiers),這是瑪黑區中著名的尤太人街。薔薇路附近,不一定要在薔薇路上,有一些賣尤太食物的商店,所以可以去想像一下某些以色列食物到底是什麼滋味。一般旅遊書幾乎都不會介紹來這地區嚐鮮,但來巴黎是一定要去瑪黑區逛逛街的。

4. 〈杜樂利公園(第一區)〉 Tuileries – 編導喬爾跟伊森˙柯恩 (Joel et Ethan Coen):〈杜樂利公園〉不在杜樂利公園裡面拍,卻在那一個地鐵站拍,這個選擇真是奇怪。作為唯一一段選擇在巴黎地鐵拍攝的影片,〈杜樂利公園〉的玩耍顯然過火,因此也誇張不可信。依我觀點來看,〈杜樂利公園〉跟〈夏西交流道(十三區)〉以及〈瑪德蓮教堂附近(第八區)〉並列三段最難看的影片。

從一位來到巴黎的美國觀光客的角度看法國人,此段影片誇張地強調美法差異。柯恩兄弟應該選擇第一區的羅浮宮才對,因為可以證明他們眼光下的羅浮宮會比朗˙霍華 (Ron Howard) 的羅浮宮要更有看頭。因此,此片證明柯恩兄弟似乎很難用短篇講出一個好故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2-12 19:34:02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funscreen.com.tw/Review.a ... riod=85&#exp258

巴黎我愛你 Paris, je t'aime

導演:奧利佛‧阿薩亞斯等
出品:法國 / 2006
發行:山水國際娛樂

文 / 科怪

那麼,什麼是我們之間那永無止盡的聯繫呢?
那交互纏繞分不開的命運又將帶我們去哪裡呢?
那麼,到底是什麼把我們分開,再度讓我們在偶然機會裡相遇的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在這個不斷輪迴的人生裡有那麼多分離重聚?
我們順著風,隨著時間前進著日復一日地生活在我們的渴望、我們的愛情中,
雖然後來大家都離開了卻不知道我們其實一直活在同一個故事中。

加拿大歌手Feist泛著淡淡愁緒唱出的La même histoire(同一個故事),瞬間把我們對於感受的細胞通通放縱出來,沈浸在滿坑滿谷的愛的思緒裡。

關於那些龐大導演、知名演員陣容的介紹和多段式故事的鋪陳,通通留給Yahoo搜尋,就足夠你不眠不休,所以大膽的在這裡不提了。當你歷經了20多位導演交錯反覆切割+50多位知名演員情緒相互拉扯+巴黎幾百年複雜歷史背景底下孕育出的18區不同人文,不管是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幻覺的大洗禮。儘管你再努力咀嚼,也只能在錯身的刹那嗅到熟悉的氣味,其餘的都必須回到大腦的記憶庫裡,慢慢反芻。而且時間流轉帶給你的沈澱會隨之而來,誤以為塞納河靜靜的流動,卻意外讀出其中的意義在你體內獨立揭示。然後發現此刻最適合你的姿態是當名稱職的旅人。(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僅管我們再投入,有時還是對當下感到陌生的像個旅人,卻也同時品嚐旅人所擁有的旁觀者角色的新鮮度。)

被切割的18段的細膩,讓觀影者在若即若離之間擁抱巴黎。像一位旅行者試圖進入核心,卻發現擁抱的只是片刻的短暫,當以為要進入又會被即刻抽離換到下一個場景、另一段人生故事裡。到後來發現,在這樣未知與不可測的意圖下你早已身在核心之中而不自知。

「也許那是我早已遺忘的什麼,或是一生中都讓我迷戀的什麼。但我只能告訴你,我仍然同樣地感受到快樂及悲傷,不過不是太過悲傷...因為,我感受到自己真實地活著,是的,活著!」當最後一段故事裡獨身前往巴黎的女主角,操著輕易就被當地人聽出來的非道地美式法語,穩穩的道出她對巴黎的感受。在同一個故事裡,同一個城市裡,同一個神的詭計裡,在一個愛彷彿俯拾即是的街景,一個開車門的瞬間,連計算都來不及計算的時間單位裡。我們讀到了不管是哪個導演、哪位演員、哪名製片想要傳達的訊息,儘管國度不一、語言不同、民族各異,關於愛的基因卻是不用多說的吻合!

試圖問過幾位看過的朋友最喜歡的段落,尋著這些軌跡,我想我們在不同的視角,在不同的人生經驗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巴黎,還有那一段段,以為不以為意在生活中忽視的短暫,卻在裡面得到了共鳴。而共鳴最強烈的也許正是你此刻發現最失落難以擁抱、無法正視的部份。

所有的感動都呼之欲出,所有的驚喜伴隨著緊湊的電影讀秒現身離去。不能說太多又怕失去了嚐鮮的喜悅。所有關於巴黎的,關於愛的。通通留給你們,自己去擁有。

電影結束後在msn上,甚至和友人開始臆測整部電影是不是法國觀光局的陰謀,花應有的預算,卻全球性地捲起旅人的眼角餘光愛上影片裡賦予巴黎的多番愛的韻味,想不記憶都難!

這樣想,台灣政府在抬面上角力的同時,若挖掘的不只是政壇內幕,而是屬於我們內化過蘊含在土地下的文化熱度,關於台北的區域性、不同的歷史引發出來的多聲道,儘管背景不同、風格各異,擁有的歷史和文化重量也相對輕薄,我想總是屬於我們的,也值得細心玩味。分享了這麼多,希望你已經在電影裡面讀到了現實裡失落的影子。並且在看完電影後不害臊的大聲的對你即刻想要擁抱的人說出je t'aime!不管是不是你們之間最熟悉的語言,愛了就對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2-14 20:37:26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ccuart.org/tragicomedy/archives/002188.html#more

《巴黎我愛你》(Paris,je t'aime)─差異的凝視與技術的編織

station.JPG今年(2006)紀錄片雙年展有個主題是《大台中紀事》,邀集十位知名紀錄片導演去拍關於台中的記錄片。我們可以怎樣去談論一個城市?要怎麼用影像、有什麼方式去呈現?那麼,關於「巴黎」呢?

除了官方宣導片以外,要去談論一個城市,勢必要從某些人、某些故事去切入,不過現在就連懂行銷的官方宣導片,也知道要這樣操作。要談「巴黎」,就無法不談「巴黎人」,;而「巴黎人」又不只侷限在出生在巴黎的人,還包括移民、遊客、流浪漢等等,於是「巴黎─巴黎人─正在巴黎的人」這樣的連結,究竟面貌與意涵為何?怎麼用言談、影像去勾勒出來?是伊森霍克和茱莉蝶兒(《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倆人九年後巧遇,在這城市中走動、停駐休息,戀人絮語式的巴黎?還是《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談論六八學運(1968)時代背景下的青年人愛情與友情糾纏下的巴黎?或是像陳湘琪提著行李不停的走、喝咖啡喝到吐(《你那邊幾點》What Is It There?),旅人狀態下的巴黎?都是,也都不是。

在2006年,西方號稱是後現代的當代,如何去談一個城市?如何去談文化與歷史?「後現代」並不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後現代」更不依附於「時間」邏輯下的「歷史」概念之上,於是,那種通貫古今的縱向時間感下的歷史與人,在2006年的今天可以說是不復存在,而以一種斷裂、不連續性、拼湊式的切面歷史觀來呈顯所謂的「歷史」,這樣的「技術」與「形式」,反而更貼近、更能觀照出「現代人」與「巴黎─巴黎人─正在巴黎的人」的真實面貌。

《巴黎我愛你》(Paris,je t’aime)一片中,請了21位導演,拍出18個關於「愛與巴黎」的短片故事(其實數字只供參考,我看到幾個不同版本的導演數與故事數),再由其中一位導演佛德烈歐布登(Frederic Auburtin)整理、剪接為一部流暢的長片。影片中大概只有兩、三處有用到黑畫面來作為轉場的切換,其餘的片段,如果事前不知道這部電影的「形式」的話,其實還是有它自身的接合感與流暢性,感覺起來還滿像一般的長片(這有點廢話,因為都是拍「巴黎」,影像自然會產生關聯啊)。「巴黎」、「巴黎人」、「巴黎的人」的種族、膚色、文學、生活、語言、愛情、旅遊、觀光、階級等等,都在這些快閃、片段式的影像中,被勾連出一種獨特的巴黎氣味。

progress01.JPGprogress02.JPG

法國當代的思潮,特別強調「差異」(différence)的哲學觀,德勒茲(Gilles Deleuze,1925-1995)說,「Faire de la philosophie, c'est justement commencer par la difference.」(作哲學,正是由差異開始)。其實不只在哲學的領域,在文學及其他藝術作品表現方面,「差異」的思辨方式,都是法國人重要的核心思維。回到電影方面來說,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電影長片,其實都還是在強調一種同一性/一致性,包括從打光、攝影的tone調一致;演員服裝、到劇要前後一致;甚至到腳本、旁白敘事等等都要有同一/一致的原則與要求。如果還是用這樣的思考、技術模式來拍攝關於巴黎的故事,我想力道都會差一截,這不是導演功力或是技術班底的能力問題,因為「巴黎」是什麼,這問題本身就沒有固定的答案,甚至說「巴黎」根本就沒有內涵,它的內涵是來自於歷史與人,所以怎麼談巴黎的歷史與人,就變成是所有問題的關鍵所在。

progress01.JPGprogress02.JPG

而本片這樣用五分鐘短片拼湊成一部長片的方式,正“恰如其分”(being as such)的展現了巴黎的道地氣味,從影片的製片、拍攝「形式」與「技術」去執行、編織出巴黎的風格樣態(life style),將巴黎「是什麼」(What)的問題轉向為「怎麼做」(how)的問題(如何呈現、談論),而「巴黎─巴黎人─正在巴黎的人」到底是什麼的問題,解答也就來自於影像敘事的「技術」問題,「技術」不單指一般所謂的攝影、燈光、服裝、道具、製片等等,影片本身快速、簡短、斷片、不連續的故事,正可以讓觀眾從「異中求同」,感受不同導演眼中、不同故事中所羅織出多元的氣味,並從中去抓取一個共通(universal),屬於巴黎獨有的文化特質;也可以「同中存異」,去察覺、去認識、去想像同一個城市中,不同人、不同階級、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唯有看到、察知到「差異」,知道我與你與他的不同,我們才能宣稱自己是真的認識到這個人。對於一個城市、一個歷史、一種文化也是如此。

station.JPG如果只給你選三段故事,選擇最喜歡或印象最深的片段,你會選哪一段呢?我會選保母、默劇小丑,和兩個男生語言不通的這三段。其它還有很多片段也都不錯,但是這三段的強度都很強。「第16區Loin du 16e」中,導演華特薩勒斯Walter Salles(《中央車站》、《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用了很簡單的故事及元素,卻給出一種很有力的影像勁道。該段其實只有三個主要場景與鏡頭(人也出現三個而已,一個媽媽兩個寶寶),一是媽媽在家中,唱歌給小寶寶聽(從表情還有影片呈現來看,應該是這個媽媽自己的小孩。但是父親不在?還是未婚媽嗎?還是單親?就不得而知);再來是媽媽急忙的搭乘大眾運輸,在車上的畫面(看起來似乎很枯燥、無神、心繫家裡的寶寶等等),而且從時間感來說,似乎這段交通移動的距離是很漫長的;最後就是到了別人的家裡,這個家的女主人似乎正要出門,只獻聲跟媽媽對談,卻未現身。從交談的內容可以推測,媽媽的工作似乎是別人家寶寶的褓母,女主人走後,寶寶也開始哭鬧,於是媽媽就開始唱歌撫慰寶寶,跟之前在家裡唱的歌一模一樣,只不過從表情、從歌聲看來,似乎比較沒有感情、似乎充滿無奈……。同一個媽媽、同樣一首歌,不同的小孩,幾分鐘的短片,卻有雷擊般的效果,刻畫出活在巴黎裡,某一種人、某一種階層的生活真實樣態。

而「馬黑區Le Marais」中,導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心靈捕手》、《大象》)用了一個很簡單的遊戲來玩出「愛情」。一個法國男生進到畫室,似乎一見鍾情的喜歡上畫室中的男工作人員,一直跟他搭訕、聊天,不斷的找話題講(用法語),而男工作人員卻都只是安靜的聽他講。到這,觀眾可能會期待、想像一段男性、同性戀情的故事即將要出現,不過在法國男生留下電話離開之後,男工作人員轉頭跟另一個人講話(講英語),他說他聽不懂法語,不知道那個男生在講什麼。哈!原來是這麼回事啊!

其實還有很多片段,不但有趣,影像的強度也十足,不過無法一一來陳述。但有個好玩的地方就是,很多片段的強度,其實是建構在全片的「形式」之上,也就是說,如果《巴黎我愛你》這部片不是用多段的故事、多人的創作來黏接的話,單獨看某個故事,其實跟一般的電影其實是差不多。正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一部關於巴黎與愛情的拼湊式長片(就算事先不知道,看了電影前幾段也隱約會知道),所以我們會帶進許多的想像,例如「馬叟公園Parc Monceau」幾乎是一鏡到底,你可以看到一男一女(男較老)在街上走路,不斷的交談,這時觀眾自然會猜測,這兩人的「關係」為何?情人?朋友?偷情外遇?等等,如果這是在某部電影長片的某一段,也許不會出現這樣效果,它的影像力道與效果,正是從《巴黎我愛你》全片的特殊氛圍中滋長出來。

progress01.JPGprogress02.JPG

不過這種影片,只能玩一次,如果複製同樣的技術手法,換個主題、換個城市,非但沒有新意,可能還畫虎不成反類犬。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說:「有兩種方法可以抵達狄斯比那:搭船或乘駱駝。這座城市給從陸地來的旅人是一種面貌,給海上來的人又是另一種面貌。」究竟我們能有什麼觀看一個城市的觀點與技術?城市,縮影、兼容並蓄了現代化社會下的各種進步與墮落,要怎麼給一個城市、一群人、一個歷史某種描述?客觀式的、普同性的、官方式的敘述似乎已經離真實生活的面貌漸行漸遠,而以一種主觀式、片段式、歷史橫切的剖面,反而好像更能看清楚這個時代,某個地方、某群人的生活吧?

::延伸參考::

◎電影官網(山水娛樂)
http://www.serenity-group.com/paris/

◎十八段故事簡介
http://www.pots.com.tw/article.pl?sid=06/12/01/0136200
http://movie.iamcool.ettoday.com ... d1&movieID=3129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http://tidf.tmoa.gov.tw/2006/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2-15 13:56:53 | 顯示全部樓層
| 新 片 目 錄 |


我 愛 巴 黎
Paris Je Ta'ime

   



資 料

發行 : Deltamac (HK) Co. Ltd.
監 製 : 卡 勞 迪 婭 奧 薩 Claudie Ossard
級 數 : IIA
片 長 : 121 分 鐘
院 線 : Palace IFC / UA 時 代 廣 場 UA Times Square / 百 老 匯 電 影 中 心 Broadway Cinematheque
上 映 日 期 : 2006 年 12 月 7 日  



   




前言

在巴黎,愛情處處可見。

咖啡茶座或酒館裡。鐵塔之下。甚至在地底下行走的地鐵中。《我愛巴黎》讓你以從未想象過的角度觀看這座城巿。

多位國際導演應邀拍攝《我愛巴黎》,並各自以巴黎的二十個行政區作背景,編寫和導演一部片長五分鐘的短片,藉此歌頌「浪漫」這個永遠受歡迎的主題。

巴黎電影藝術有?精彩的悠久歷史,但偏偏於這次製作之中,主要旨在展現這個城巿「今日」的面貌,而非緬懷過去;電影更希望成功擺脫巴黎固有的「明信片」形象,將一些從未在大銀幕上出現的小城大事,揭露人前。《我愛巴黎》介紹各種社會階層,不同年代、文化和生活環境的人。

大部份參與這計劃的導演,並非在巴黎土生土長,因此,他們的短片除捕捉了現今巴黎的實況外,也表達出一種外國人旅遊這城巿時,所感受到之迷惑。一切源於好奇心帶領,他們探索這城巿不同角落,又可能是其他法國導演們從未想過探索的地方。他們鏡頭下的巴黎會令熟悉這座城巿的人震驚,從而鞏固了巴黎是「愛的城巿」之美譽。  



   




電影簡介 ─ 18個巴黎浪漫故事

蒙馬特區 Montmartre
導演: 布魯波特利斯Bruno Podalyd?s 兩屆法國凱撒大獎得主
故事: 中年男子在找車位時,遇上突然在汽車旁昏倒的女子,這……會是他期待的真愛嗎?

塞納河畔 Quais de Senine
導演: 古蓮達查達Gurinder Chadha 《我愛碧咸》《愛鬥氣愛上你》
故事: 兩個不同信仰的年青人在塞納河畔相遇,成為摯愛...

沼澤區 Le Marais
導演: 吉斯雲遜Gus Van Sant 《不羈的天空》《矚目驚心》《大象》康城影展最佳導演
演員: 伊里斯麥康利Elias McConnell 《大象》﹑加斯柏尤利爾Gaspard Ulliel
故事: 年輕男子進入畫廊,立刻被畫家的外表吸引,並以「愛」作為共通語言,奇妙事情發生了...

圖雷伊區 Tuileries
導演: 高安兄弟Joel and Ethan Coen 《雪花高離奇命案》《影子大亨》奧斯卡得主
演員: 史提夫布斯甘美Steve Buscemi
故事: 美國遊客在地鐵站看見一對年輕情侶熱吻,但他後悔沒有接受旅遊指南的建議─在巴黎的地鐵站內非禮勿視,結果惹起禍端...

遠離十六區 Loin du 16e
導演: 和路達沙利Walter Salles 《哲古華拉少年日記》《中央車站》柏林、康城雙得主﹑丹尼亞湯姆Daniela Thomas
演員: 卡塔蓮娜摩蓮奴Catalina Sandino Moreno
故事: 新移民母親將她的嬰兒留在托兒所內,每天奔波於效區和巿區之間──她的工作,竟是個照顧別人小孩的保姆,人生可會如此荒謬。

舒雅西門 Porte de Choisy
導演: 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 《2046》《花樣年華》兩屆美國電影評論學會得主
故事: 旅遊推銷員遇上美麗的中國髮型屋老闆,超現實的不可思議。

巴士底 Bastille
導演: 依沙貝歌蘇特Isabel Coixet 《沒有我的生命》柏林影展得主
故事: 男子準備與妻子提出離婚,愛妻突然哭訴──她患上癌症,只能多活數個月。男子決定放棄一切照顧妻子,他的生活徹底扭轉,重拾摯愛感覺。

勝利廣場 Place des Victoires
導演: 諏訪敦彥Nobuhiro Suwa 《廣島別戀》康城影展大獎得主
演員: 茱麗葉庇洛仙Juliette Binoche 《偷拍》《別問我是誰》柏林、奧斯卡雙得主
故事: 婦人因孩子逝世而失眠,她在午夜時份,回到孩子離世的廣場與他重聚...

艾菲爾鐵塔 Tour Eiffel
導演: 蕭凡蘇美Sylvain Chomet 《瘋狂約會美麗都》兩度奧斯卡提名
演員: 露蓮達摩露Yolande Moreau 法國凱撒影后
故事: 寂寞小丑在鐵塔周旁,騷擾遊客而被警察驅捕。他卻在警局內,遇上靈魂夥伴。

蒙素公園 Parc Monceau
導演: 艾方素卡朗Alfonso Cuaron 《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衰仔失樂園》奧斯卡提名
演員: 尼基諾Nick Nolte 、露迪雲仙妮亞Ludivine Sagnier
故事: 年長的美藉男人與法國少女對話激動,章顯了耐人尋味關係...

紅孩子區 Quartier des Enfants Rouges
導演: 奧利華阿薩耶斯Olivier Assayas 《錯過又如何》(張曼玉前夫)
演員: 瑪姬芝玲荷Maggie Gyllenhaal 《世貿中心》《死亡幻覺》
故事: 女演員與送貨員若即若離的感情糾纏,正是他倆追求得到的滿足嗎?

節日廣場 Place des F?tes
導演: 奧利弗舒密茲Oliver Schmitz
演員: 艾沙瑪嘉A?ssa Ma?ga 《俄羅斯娃娃》
故事: 男子在廣場中昏倒,一個無經驗的醫科女生路過,發現他們似曾相識。

皮加勒區 Pigalle
導演: 李察拿加雲尼斯 Richard LaGravenese
演員: 芬妮雅當Fanny Ardant﹑卜鶴健士Bob Hoskins
故事: 性感女子在皮加勒紅燈區內,挽救一對老夫老妻的關係。

瑪德達娜教堂區 Quartier de la Madeleine
導演: 雲素拿達力Vincenzo Natali 《心慌方》
演員: 伊力亞活Elijah Wood 《魔戒三部曲》《罪惡城》
故事: 青年絆倒正在吸血的女殭屍,竟被其美色吸引...

拉雪茲神甫 P?re-Lachaise
導演: 韋斯奇里雲Wes Craven 《奪命狂呼》《弦動我心》全球數一數二賣座導演
演員: 艾美莫迪瑪Emily Mortimer
故事: 提早蜜月的英國情侶在王爾德墓前爭執,王爾德從墓裡走出來,幫這對情侶破鏡重圓。

聖丹尼區 Faubourg Saint-Denis
導演: 湯泰華Tom Tykwer 《疾走羅拉》《疾走天堂》柏林影展提名
演員: 妮妲莉寶雯Natalie Portman 《星戰前傳》《V煞》《誘心人》
故事: 漂亮女演員透過電話與失明男友分手。他們相戀的片段由失明青年腦裡而起...

拉丁區 Quartier Latin
導演: 謝勒狄柏度G?rard Depardieu 《大鼻子情聖》康城影帝 ﹑佛德烈歐布頓Fr?d?ric Auburtin
演員: 珍娜羅蘭Gena Rowlands
故事: 美國人重遇前妻,要求正式離婚。回想過去的美好時光,仍眷戀不捨...

第十四區 14e arrondissement
導演: 亞歷山大比恩Alexander Payne 《酒佬日記》《薯嘜先生》金球最佳導演
演員: 瑪高馬田妮Margo Martindale 《擊情》
故事: 美國中年旅客在第十四區遊走,更明白自己...  



   




有關製作

《我愛巴黎》這個大型電影拍攝計劃,由導演湯泰華(Tom Tykwer)於2002年8月率先啟動,再到2005年1月,導演高安兄弟(Joel and Ethan Coen)亦承諾參與。由於這三位知名國際導演的號召,世界各地導演紛紛加入。除了湯泰華及高安兄弟外,其他導演拍攝的時間,介乎2005年7月至11月,每位導演只花了2至3個工作天,便完成手上的短片。每一齣短片均由一個導演及眾演員合作而成。

對於參與這計劃的導演來說,相信最具挑戰的,莫非是要以五分鐘時間和有限的預算內,將他們認為巴黎最浪漫的一面展示出來。儘管這是個非常大限制,但導演們的創作空間並未受到影響。當所有導演拍攝完成後,也是後期製作組人員最忙碌的時候,他們需要找出每個故事的共通點,以便將故事彼此間,相連在一起,使到整個電影更為流暢。最終,他們決定以每個故事的結尾鏡頭,作為下一個故事開始,令整個電影保持聯繫。2006年5月,影片最終完成,並成功在康城影展「某種視野」的環節,被挑選為開幕電影。

監製卡勞迪婭奧薩表示:「當我完成《天使愛美麗》後,我一直未有機會在巴黎拍攝電影。《我愛巴黎》真正的力量,是可以令我從一個新角度,再看巴黎這地方,並且這個角度,是從不同導演眼中,以不同角色、形式及品味再看這個城巿。儘管每個導演的風格及角度相當不同,但這電影是一個整體,帶給別人樂趣。這電影鼓勵你再看一次巴黎,使你想走到巴黎的街道漫步,我相信《我愛巴黎》必定能成為別人認識巴黎的橋樑。」  



   




   




導演簡介

布魯波特利斯 Bruno Podalydes(法國)- 布魯波特利斯於1993年憑短片《Versailles Left Bank》大熱後,他執導的短片《Voila》在翌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好訐如潮。兩年後,布魯波特利斯與其弟合作執導的《Dieu seul me voit》獲得最佳首部電影獎。1999年,他與弟弟再次合力創作劇本並執導《Libert?-Ol?ron》。2002年,布魯改編小說並拍攝電影《Le Myst?re de la Chambre Jaune》。近作為《Le Parfum de la Dame en Noir》。

古蓮達查達 Gurinder Chadha(英國)- 英籍印裔女導演古蓮達查達早年以拍紀錄片為主,她為英國BBC電台和第四台拍攝的紀錄片已多次獲獎。古蓮達的首部電影《Bhaji on the Beach》使她為國際所認識,並獲得盧卡洛電影節的評審獎。其後的《What's cooking?》及《我愛碧咸》均在英國上映時亦備受歡迎。近作為《愛鬥氣愛上你》。

吉斯雲遜 Gus Van Sant(美國)- 吉斯雲遜於1970年畢業於設計系。經過幾年在歐洲遊歷,他定居於洛杉磯。他在1985年拍攝首部電影《Mala Noche》,並獲得洛杉磯時代雜誌最佳獨立電影獎,其後拍攝的《Drugstore Cowboy》及《My Own Private Idaho》均獲得獨得精神大獎的最佳劇本獎。1997年拍攝的《驕陽似我》更獲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原創劇本獎。2003年,吉斯雲遜再下一成,憑《大象》獲得康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及最佳導演獎。

高安兄弟 Joel & Ethan Coen(美國)- 祖兒高安以助理編輯開展其事業。其後高安兄弟二人合力創作劇本,並開始他們的電影生涯,創作及拍攝多部電影,包括《Raising Arizona》、《Miller's Crossing》、《Raising Arizona》。高安兄弟在1991年憑《Barton Fink》首獲得康城電影節獎項,其後的《雪花高離奇命案》令二人更出名,他們憑該片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及最佳導演獎,而2001年更憑《綠帽離奇勒索》獲康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近作有佐治古尼及嘉芙蓮薛達鍾斯主演的《愛情差錯腳》、湯漢斯主演的《師奶殺手》。

和路達沙利Walter Salles 及 丹尼亞湯姆Daniela Thomas(巴西) - 和路達沙利是現今最知名的巴西導演之一。他於1998年執導的《中央車站》為南美風格的電影爭光,更獲得多個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球獎和BAFTA大獎的最佳外語片、柏林影展金熊獎(最佳電影)及最佳女主角獎。和路達沙利與丹尼亞湯姆的合作源於1995年的《Foreign Land》及1998年的《Midnight》。和路達沙利的近作為《哲古華拉少年日記》、《雨夜閃靈》。

杜可風 Christopher Doyle(香港/澳洲) - 杜可風於1952年在悉尼出生,在70年代移居台灣。杜可風與多位亞洲知名導演拍攝電影,擔任攝影指導,包括侯孝賢、陳凱歌、張藝謀、關錦鵬,他最為人熟悉就是拍攝王家衛的電影。杜可風現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攝影指導之一。1999年,杜可風首次執導電影《Away With Words》,並在康城電影節放映。

依沙貝歌蘇特 Isabel Coixet(西班牙) - 依沙貝歌蘇特開設其製作公司,並以製作廣告為主。她的首個劇本在1983年被拍攝成電影,於1988年,依沙貝歌蘇特決定執導電影,首作為《Demasiado viejo para morir joven》並獲提名最佳新導演獎。其後,依沙貝歌蘇特開始創作並執導首個英語電影《Things I Never Told You》。2003年,依沙貝歌蘇特執導的《沒有我的生命》更獲得柏林電影節獎項。

諏訪敦彥 Nobuhiro Suwa(日本) - 諏訪敦彥出生於1960年。他的作品《媽/他》和《廣島別戀》在康城電影節被受關注。他電影中的特別視覺效果,令諏訪敦彥在電影史留名。諏訪敦彥花了一年時間在巴黎拍攝第四部作品《現代離婚故事》。

蕭凡蘇美 Sylvain Chomet(法國) - 蕭凡蘇美於1963年在法國Maisons-Lafitte出世。1982年取得設計學位,其後在Angouleme漫畫學院取得文憑。畢業後,他出版首部長編漫畫《Secrets of the Dragonfly》及改編大文豪雨果著作《Bug-Jarga》推出漫畫版本。蕭凡蘇美的首部短篇動畫《老娘與乳鴒》獲提名奧斯卡最佳短篇動畫。首部電影動畫《瘋狂約會美麗都》被邀請參與康城影展,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獎。

艾方素卡朗 Alfonso Cuaron(墨西哥) - 艾方素卡朗在墨西哥出生及成長,他在大學時修讀電影及哲學。畢業後,他在墨西哥電視台工作,並於1991年首次執導。他的首作非常成功並獲邀到美國工作拍攝電視劇集。艾方素卡朗在美國拍攝電影《小公主》、《Great Expectations》後,於2001年返回墨西哥拍攝大獲好評的電影《衰仔失樂園》。近作為《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

奧利華阿薩耶斯 Olivier Assayas(法國) - 奧利華阿薩耶斯是法國年青導演之一,香港觀眾對他最為熟悉之處,正是他為張曼玉的前夫。他透過做編劇的父親認識電影,並在兒時已認知要製作電影,其後在巴黎修讀藝術,因他相信修讀文學、繪畫等課程能令其日後拍攝電影打好基礎。奧利華畢業後曾當過編輯並寫作劇本,於1986年首次執導《Disorder》,近作有張曼玉主演的《錯過又如何》。

奧利弗舒密茲 Oliver Schmitz(德國) - 出生於德國的奧利弗舒密茲,首作《Mapantsula》曾獲得多個電影獎項並令業界認識奧利弗。其後他執導的《Hijack Stories》入圍康城電影節「某種視野」環節。2003年,奧利弗舒密茲為德國電視台執導的愛情喜劇《The Best Piece》帶來高收視率,其後奧利弗執導多部電視電影。奧利弗現正為其下一部於南非拍攝的電影寫劇本。

李察拿加雲尼斯 Richard LaGravenese(美國) - 李察拿加雲尼斯在紐約出生及成長,他以寫作為其職業,他創作的劇本獲多位著名導演拍攝成電影,包括奇連伊士活執導的《廊橋遺夢》、史提芬蘇德堡執導的《伊人當自強》。1998年,李察拿加雲尼斯首次執導電影《豁達情空》,影片獲得正面評價。

雲素拿達力 Vincenzo Natali(加拿大) - 少年雲素拿達力在看完《星球大戰》後決定放棄其當漫畫家的理想,轉為拍攝電影。雲素拿達力在11歲時拍攝其首部短片,其後執導6部短片及聯合創作3部劇本。在28歲時,他執導《心慌方》令全球注目。近年有《Cypher》及《Nothing》。

韋斯奇里雲 Wes Craven(美國) - 韋斯奇里雲於大學修讀寫作及哲學,並取得寫作碩士學位。80年代,韋斯奇里雲自編自導的恐佈片《猛鬼街》系列震慄全球觀眾。90年代,《奪命狂呼》系列再掀起全球恐佈片熱潮。這些恐佈片令韋斯奇里雲被諭為當代「驚慄大師」。1999年,韋斯奇里雲一改風格,執導由梅麗史翠普主演的感人電影《弦動我心》。他的近作有《長途嚇機》。

湯泰華 Tom Tykwer(德國) - 湯泰華在11歲時已用8厘米拍攝其首部短片,在14時,他在戲院工作並重看多次《Blade Runner》。湯泰華是一個自學的電影人, 1993年,他首次執導的電影《Deadly Maria》大獲好評並為他帶來多個獎項。1999年,湯泰華執導的《疾走羅拉》獲得獨立精神獎的最佳外語片,並入圍威尼斯影展的競賽項目。湯泰華的近作《疾走天堂》更被選為柏林v的開幕電影。

佛德烈歐布頓 Fr?d?ric Auburtin 及 謝勒狄柏度 G?rard Depardieu(法國) - 佛德烈歐布頓修讀文學及攝影,1983年,畢業後的佛德烈歐布頓開始其電影事業,協助拍攝電影《Red Midday》。其後十年,佛德烈歐布頓為更多電影擔任助理導演。1999年,謝勒狄柏度提議與佛德烈歐布頓合作導演電影《The Bridge》,這是二人的首次合作亦是二人的首部導演作品。

亞歷山大比恩 Alexander Payne(美國) - 亞歷山大比恩首次執導的電影《The Passion of Martin》便在辛丹電影節獲得一致好評,於是他更努力執導第二部電影《Citizen Ruth》。在1999年執導的第三部電影《Election》為他帶來獨立精神大獎最佳導演,更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劇本獎。2002年,亞歷山大比恩執導由積尼高遜及嘉菲貝絲主演的《薯嘜先生》,更再下一成獲得金球獎最佳改編劇本及最佳導演獎,並同時被倫敦及洛衫磯影評人投票成為2002年最佳電影。近作《酒佬日記》更被提名五項奧斯卡獎項,並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  



   




幕後策劃

監製 卡勞迪婭奧薩 Claudie Ossard - 卡勞迪婭奧薩以其宣傳為職業的背景,成為了全球唯一的法國獨立影片製作人。卡勞迪婭奧薩在自1980年參與製作其首部電影《Public Telephone》後,參與過不少獨立的電影製作計劃,包括導演尚皮亞桑里《天使愛美麗》、導演尚積葵貝力斯《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等。

資料提供: Deltamac (HK) Co. Ltd.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2-16 08:54:53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7031774

《巴黎我愛你》全盤分析(第三部分)
jostar2 - 影片內幕 | 2006-12-14 22:59:35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39
5. 〈遠離十六區(十六區)〉 Loin du 16e – 編導華特˙沙勒斯 (Walter Salles) 跟丹妮艾拉˙托馬斯 (Daniela Thomas):《靈光煥發的瑪莉亞》(Maria Full of Grace) 的女主角卡塔莉娜˙桑狄諾˙莫雷諾 (Catalina Sandino Moreno) 飾演一位郊區 (banlieue) 的年輕母親。

因為是她,所以忍不住很仔細地看她;但既然她是靈光煥發的卡塔莉娜,飾演這個角色就不具備說服力。假使是一位類似〈十四區〉的女主角來演這個角色,觀眾對她的同情是否會遞減?

原標題就是〈遠離十六區〉,亦即以「十六區」跟「遠離」為概念:十六區是巴黎數一數二的資產階級住宅區(第八區算是數一數二的資產階級商業區跟住宅區),所以標題暗示階級差異。卡塔莉娜˙桑狄諾˙莫雷諾的角色 Ana 有她自己的嬰兒要哄,一下子我們進到郊區捷運 (RER) 的車站、車廂,還要在夏特雷(Châtelet,類似台北的『台北車站』)長長的電扶通道轉地鐵(恐怕要轉兩次,因為可通到十六區的二號線、六號線、九號線、十號線都沒有通過夏特雷),對巴黎人來說很快就認出她來自郊區。然後,Ana 要照顧資產階級女士的嬰兒,還被拗要多留一些時間。

如果談十六區只能用這種司馬昭之心的思維來編劇,真讓人無法想像擁有國際知名度的華特˙沙勒斯會用這種廉價的對比帶出一個短篇。沒意思,浪費一位女演員。

卡塔莉娜˙桑狄諾˙莫雷諾的出現又給我一個機會再解釋西班牙(及葡萄牙)裔的姓氏文化。卡塔莉娜˙桑狄諾˙莫雷諾的前名是卡塔莉娜 (Catalina),桑狄諾 (Sandino) 是卡塔莉娜她父親的家族姓,莫雷諾 (Moreno) 是卡塔莉娜她母親的家族姓。因此要注意她的姓氏是桑狄諾˙莫雷諾 (Sandino Moreno),不要把桑狄諾當作是前名。想更瞭解是怎麼一回事,請點這篇網誌。

6. 〈夏西交流道(十三區)〉 Porte de Choisy – 編導杜可風 (Christopher Doyle):巴貝˙施洛德 (Barbet Schroeder) 飾演一位美容美髮產品的推銷員,他來到夏西交流道著名的大樓住宅區(同時也是巴黎最著名的中國城)向一位年輕且身材曼妙但脾氣怪異的老闆娘推銷他們公司的產品,卻吃了閉門羹。看來,如此年紀依舊在當推銷員的他要流眼淚不知道下一頓飯、下個月的地鐵月票到底還買不買得起。

突然,「我的天空……」……原來王菲的歌曲在最終引導他走向 happy ending,老闆娘還穿起高衩旗袍摟著他一起跳舞。歌舞場面還算不賴,但也太超現實了吧!難得在十三區拍攝的短片竟被如此惡搞!

夏西交流道 (porte de Choisy) 跟伊夫利交流道 (porte d'Ivry) 之間以亞洲裔居民佔絕大多數(大多是越南裔),附近有一家愛買超市以及一家「陳氏商場」吸引人潮。那兒治安不算差,但環境頗髒亂,真的很像亞洲裔居住的地區──丟臉。最近爆發一件搶案,一位亞洲裔女士遇劫身亡。

〈夏西交流道〉留下的驚喜是巴貝˙施洛德。年輕時曾經在埃黎克˙侯麥 (Eric Rohmer) 的短片擔綱男主角的巴貝˙施洛德,沒想到年老後還在杜可風的短片擔綱男主角!巴貝˙施洛德曾經拍了一部超強紀錄片《阿明達達將軍》(Général Idi Amin Dada : Autoportrait),講烏干達的獨裁軍人伊迪˙阿明˙達達將軍。烏干達的獨裁軍人伊迪˙阿明˙達達將軍正是《站在子彈上的男人第一集》(Naked Gun, 1988) 的開場最難被猜到的獨裁者,同時也是最近角逐奧斯卡男主角的熱門片《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2006) 所描述的角色。伊迪˙阿明˙達達將軍二○○三年八月十六日去世。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2-16 21:47:30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7053429


《巴黎我愛你》全盤分析(第四部分)
jostar2 - 影片內幕 | 2006-12-16 18:47:42氣象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39
7. 〈巴士底(十二區)〉 Bastille – 編導伊莎貝˙柯瓦謝 (Isabel Coixet):此西班牙導演今年曾以《話語的秘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在西班牙得到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等大獎,但到了其它國家則反應不一,一般都評它太像一部美國片。

〈巴士底〉意外地以塞吉歐˙卡斯泰里托 (Sergio Castellitto) 為男主角,又給周星星我機會作文章。義大利男演員塞吉歐˙卡斯泰里托可能法文不是很流利,所以在片中幾乎都不開口講話,而且還用另外一位法國男演員講出道地的法文旁白。英國女演員米蘭達˙李查森 (Miranda Richardson) 飾演穿紅色外套的妻子,本來快要被(塞吉歐˙卡斯泰里托所飾演的)先生拋棄,卻意外地因為癌症而得到先生的百般呵護。〈巴士底〉跟〈遠離十六區〉一樣都是用司馬昭之心的思維來編劇,只有前後對照,沒有什麼大驚奇。我本來還期待〈巴士底〉的後面能多照顧情婦的劇情,沒想到它只是演繹一個「看病前」跟「看病後」的故事而已,很令人失望。

塞吉歐˙卡斯泰里托曾經參演德國片《美味關係》(Bella Martha) ──原意為「漂亮的瑪塔」──和瑪汀娜˙格戴克 (Martina Gedeck) 產生若有似無的情愫。周星星我看過一些瑪汀娜˙格戴克參演的德國電視影片,非常欣賞她的氣質;沒想到明年初又可在《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而且是在台灣)看到她的身影。塞吉歐˙卡斯泰里托曾經自導自演《別動》(Non ti muovere) 和潘妮洛普˙克魯斯 (Penélope Cruz) 對戲;可惜《別動》的評價很中等。

一些我的友人都曾問過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地點)是否還存在,事實上老早就不在了。原址變成現代建築風格的歌劇院,跟碧麗輝煌的軋尼耶歌劇院(即『歌劇院』(Opéra) 地鐵站之歌劇院)形成強烈對比。巴士底歌劇院的正前方少有人潮,在它下方的地鐵通道會傳出尿臊味,似乎在某個角落已成為遊民的睡覺地。巴士底廣場很大,常成為左派人士聚集抗議的地方──相對於右派政治人物喜歡在共和廣場辦集會而形成對比。巴士底廣場以西非常熱鬧,整夜都是酒館傳出來的聲音;再繼續往西走就走到瑪黑區。如果白天沒特別的目的,別去巴士底廣場;如果晚上就是想去喝一杯,巴士底廣場算是不錯的選擇。

8. 〈勝利廣場(第二區)〉 Place des Victoires – 編導諏訪敦彥 (Nobuhiro Suwa):哇,真是漂亮的成績!茱麗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飾演的 Suzanne 似乎剛逢喪子之痛,沒想到她追尋愛子的呼喚來到街上,卻遇到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 模樣的牛仔──一到近景,嚇!竟然是由威廉˙達佛 (Willem Dafoe) 飾演!非常非常感人的片段,特別是在〈杜樂利公園〉、〈遠離十六區〉、〈夏西交流道〉、〈巴士底〉連續幾個很遜的片段之後,〈勝利廣場〉顯得那麼厚實跟真誠!如果要買《巴黎我愛你》的 DVD,〈勝利廣場〉這一段最值得反覆觀看以及研究,因為它很複雜地使用聲音跟影像的錯置,為角色 Suzanne 以及為觀眾製造出時空感知的錯覺。日本導演諏訪敦彥不諳法文,拍戲現場需仰賴翻譯,但能拍出這種成績,真的是奇蹟中的奇蹟。諏,ㄗㄡ諏,一聲諏。須知諏訪敦彥今年初還拍出法國劇情長片《完美的夫妻》(Un couple parfait)。〈勝利廣場〉是周星星我在《巴黎我愛你》中第二喜愛的片段。

周星星我應該是曾經經過勝利廣場,因為曾經有友人租住在第二區。不過,沒有特別的印象,不敢很確定地說勝利廣場長什麼樣、大概在哪裡。我只知道那邊算是很舊的市中心,所以街道稍微窄一些;而且因為靠近夏特雷(Châtelet,類似台北的『台北車站』),夜晚要小心一些閒雜人等的騷擾。目前第二區區長是巴黎二十個行政區中唯一的綠黨區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6-12-19 14: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7095321

《巴黎我愛你》全盤分析(第五部分)
jostar2 - 影片內幕 | 2006-12-18 22:10:14
鼓勵此網誌:0  推薦這個部落格: 39
9. 〈艾菲爾鐵塔(第七區)〉 Tour Eiffel – 編導希勒凡˙休梅 (Sylvain Chomet):《佳麗村三姊妹》(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 的導演第一次拍真人演出的劇情片,實際上還是有點卡通。

馬塞(馬歇)˙馬叟 (Marcel Marceau) 好像來過台灣三次,但能夠再認得他的台灣人(包含法國人在內)大概已經很少了。前陣子居然是由英國人在《鼠國流浪記》裡面再次提到馬塞˙馬叟的典故,太讓我驚喜。因此,〈艾菲爾鐵塔〉既運用馬塞˙馬叟的典故也發揮希勒凡˙休梅他獨特的幽默感。

一位很矬的小孩子似乎被大家欺負,原來他的父母一樣很矬。影片有點重拾舊時代的電影幽默,沒有太多道理要承載。好玩、好笑,但角色的世界似乎跟我們的世界有距離,因此周星星我沒有很投入他們的異世界。

10. 〈蒙梭公園(十七區)〉 Parc Monceau – 編導阿封索˙柯朗 (Alfonso Cuarón):超級地讓周星星我期待,因為我以前就是住在蒙梭公園附近。但,這段影片太讓我失望了。

尼克˙諾特 (Nick Nolte) 在法國片《錯得多美麗》表現優異,他在〈蒙梭公園〉摟著呂迪芬˙沙尼耶 (Ludivine Sagnier) 的確先給觀眾一大誤會。隨著對話,我們會誤判他們之間的關係;原來劇本要玩的是片尾大翻轉 (twist),要到結尾我們才能得知他們之間的真正關係。

阿封索˙柯朗是《巴黎我愛你》中唯一使用長時間鏡頭來拍片的導演,從一開始就一鏡到底、不剪接。但真的很可惜,在〈蒙梭公園〉的一鏡到底根本沒什麼意義。一開始我們就認不出兩個人的長相,一直要拍到靠近維利耶 (Villiers) 地鐵站附近才勉強弄出一個中景,就攝影的美學來看這個片段真的有些醜陋。為了一個片尾大翻轉,經營一段散步的過程,這實在不是什麼很高明的短片,反而比較接近短篇小說:用寫的就夠了。

打從第一個鏡頭我就已經從背景認出蒙梭花店,我馬上知道他們人在哪兒。他們是先過馬路,攝影機其實還在馬路上慢慢地跟拍他們。也同時,我都猜得到他們一定會經過一家 DVD 租售店、美容用品店,因為周星星我曾經有位好朋友尼克俠在那家 DVD 租售店打工,我也常常在那兒跟他聊天,甚至我們還曾為了他的短片就在那家 DVD 租售店裡面、地下室以及那條街上拍片。到了影片結尾,我們也可看到維利耶地鐵站的入口以及在維利耶地鐵站旁邊醒目的旋轉馬車(在片中以昏黃的燈光出現)。絕大多數時間我都是從維利耶地鐵站下去搭地鐵,當然也是從維利耶地鐵站下去就可以去到戴高樂機場、地中海海岸、阿姆斯特丹、科隆、布魯塞爾……我常跟朋友說,如果巴黎下雨,也只要這一小段路撐傘就可以了,因為進了地鐵之後,就可以一直都在室內到達歐洲其它地方(或到了桃園機場再撐傘──如果桃園下雨的話)。

蒙梭公園實際上位在第八區,〈蒙梭公園〉出現的道路剛好是第八區跟十七區的交界。蒙梭公園附近(第八區跟十七區)是巴黎非常資產階級的地區,一般都以形容詞「高貴(典雅)」(chic) 來形容。當我跟侯曼˙杜黎斯 (Romain Duris) 聊到我以前住在蒙梭公園附近時,他也是這麼說:「C'est chic.」附近的建築非常高貴,甚至已經算是豪宅了。我非常喜歡從蒙梭公園散步到晦暗 (Ternes) 地鐵站附近的 fnac,那一段路擁有我太多的孤獨跟憂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2-29 17:55:59 | 顯示全部樓層

我 愛 巴 黎

聖 誕 新 年 小 資 產 階 級 的 熱 門 話 題 , 是 有 沒 有 看 過 《 我 愛 巴 黎 》 這 部 法 國 的 集 體 創 作 小 品 。 如 果 看 過 了 , 最 喜 歡 哪 一 個 片 斷 ?
二 十 個 導 演 , 以 巴 黎 二 十 個 地 區 為 名 , 各 說 一 個 巴 黎 的 人 情 生 活 小 故 事 。 法 國 人 有 這 樣 的 文 學 傳 統 , 十 九 世 紀 小 說 家 巴 爾 扎 克 , 寫 過 一 部 《 人 間 喜 劇 》 , 以 不 同 的 短 篇 , 串 演 現 實 的 眾 生 相 。 《 我 愛 巴 黎 》 隱 隱 承 襲 了 巴 爾 扎 克 的 香 火 , 用 影 像 訴 說 巴 黎 的 人 情 。
五 分 鐘 的 小 舞 台 , 怎 樣 講 一 個 感 人 的 故 事 ? 像 一 盒 錦 繡 巧 克 力 , 我 覺 得 最 感 人 的 一 段 是 最 後 的 壓 卷 篇 : 一 個 美 國 女 人 , 從 丹 佛 來 巴 黎 學 法 文 , 過  孤 獨 的 生 活 。 她 以 為 巴 黎 人 很 浪 漫 , 其 實 巴 黎 的 都 市 生 活 高 傲 而 冷 傲 。 她 一 個 人 住 , 一 個 人 進 餐 , 一 個 人 在 城 市 觀 光 , 她 說 : 有 時 候 , 身 邊 有 一 個 伴 侶 多 好 , 不 過 是 在 鐵 塔 上 俯 看 壯 麗 的 風 景 時 , 可 以 對 身 邊 這 個 人 說 : 「 多 漂 亮 , 對 嗎 ? 」
但 是 她 無 悔 來 到 巴 黎 , 因 為 她 感 到 與 巴 黎 的 風 景 融 為 一 體 : 「 我 覺 得 我 愛 上 巴 黎 , 巴 黎 也 愛 上 了 我 。 」 這 是 「 昨 夜 西 風 凋 碧 樹 , 獨 上 高 樓 , 望 盡 天 涯 路 」 的 中 國 人 文 意 境 。 一 個 中 年 美 國 女 人 , 用 帶 美 語 口 音 的 淺 易 法 文 獨 白 她 的 心 事 , 這 個 片 斷 , 把 全 世 界 的 寂 寞 有 情 人 的 心 都 溶 化 了 , 不 矯 飾 浮 誇 , 這 是 最 容 易 拍 的 一 個 故 事 , 但 編 導 沒 有 經 歷 過 人 生 的 長 夜 痛 哭 , 也 拍 不 出 來 , 因 此 這 個 五 分 鐘 的 片 斷 也 最 難 拍 。

亞 軍 的 選 擇 , 應 該 是 默 劇 演 員 的 故 事 。 一 個 小 孩 接 受 採 訪 , 記 者 問 他 : 你 的 父 母 是 怎 樣 認 識 的 ? 他 答 : 他 們 認 識 在 監 獄 。 一 個 小 小 的 懸 念 , 由 此 展 開 , 編 導 訴 說 了 一 個 快 樂 而 不 凡 的 傳 說 , 令 觀 眾 心 頭 充 滿 歡 欣 。
還 有 朱 麗 葉 貝 諾 芝 演 憶 亡 子 的 母 親 , 還 有 一 個 負 心 丈 夫 , 約 了 他 的 妻 子 在 最 初 約 會 的 餐 廳 見 面 , 準 備 向 她 提 出 離 婚 , 還 沒 開 口 , 太 太 告 訴 他 , 自 己 患 了 末 期 癌 症 。 《 我 愛 巴 黎 》 的 小 小 敗 筆 在 最 後 , 把 劇 中 人 物 在 人 海 中 串 起 來 , 太 過 像 《 真 的 戀 愛 了 》 的 機 場 一 幕 了 。 然 而 瑕 不 掩 瑜 , 好 的 電 影 , 雖 然 在 邊 緣 的 小 戲 院 , 但 天 天 客 滿 , 因 為 這 是 一 份 心 靈 的 新 年 禮 物 。  

陶傑

http://appledaily.atnext.com/tem ... amp;coln_id=353051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6-12-31 18:47:22 | 顯示全部樓層

人 海 情 懷

我 愛 巴 黎 》 講 二 十 個 巴 黎 人 的 小 故 事 , 四 十 年 前 , 香 港 的 粵 語 片 也 有 過 一 部 , 由 九 個 故 事 穿 梭 而 成 , 名 叫 《 人 海 萬 花 筒 》 。
「 萬 花 筒 」 式 的 城 市 故 事 集 , 在 文 學 和 電 影  都 很 豐 富 。 《 人 海 萬 花 筒 》 不 是 最 早 的 一 齣 雜 錦 式 中 國 電 影 , 二 十 年 代 的 舊 上 海 , 有 過 一 部 黑 白 片 , 名 叫 《 壓 歲 錢 》 , 講 一 個 用 來 當 利 是 的 銅 幣 , 歲 晚 如 何 在 不 同 階 級 的 人 當 中 轉 來 轉 去 : 豪 門 的 喧 鬧 、 小 文 員 之 家 的 煩 惱 、 勞 工 的 憂 愁 , 由 一 個 銅 板 的 壓 歲 錢 串 起 來 。 片 中 有 一 個 女 童 星 , 名 叫 胡 蓉 蓉 , 她 穿 起 新 衣 表 演 跳 舞 , 舊 上 海 的 風 情 , 只 留 在 一 片 褪 色 的 光 影  頭 。
更 早 一 些 , 愛 爾 蘭 小 說 家 喬 哀 斯 寫 過 一 本 短 篇 小 說 集 《 都 柏 林 人 》 , 講 世 紀 末 都 柏 林 的 小 人 物 故 事 。 頭 一 篇 由 一 個 小 孩 的 觀 點 , 從 一 個 老 女 人 的 葬 禮 開 始 , 模 糊 地 探 索 生 死 的 意 義 。 然 後 是 相 約 私 奔 的 小 情 人 、 在 酒 館 中 潦 倒 的 醉 漢 、 獨 居 的 王 老 五 , 繁 華 的 市 集 和 寂 靜 的 街 燈 , 交 織 成 一 團 人 海 的 花 簇 。
《 都 柏 林 人 》 壓 卷 的 短 篇 , 名 叫 《 殤 逝 》 , 講 一 個 富 有 的 家 庭 , 除 夕 之 夜 開 宴 會 , 主 人 家 請 了 許 多 朋 友 來 。 其 中 一 對 夫 婦 , 在 歡 樂 的 高 潮 中 看  窗 外 的 雪 景 , 聽  天 文 台 的 天 氣 預 報 , 遍 地 的 雪 花 , 覆 蓋 在 大 地 , 此 情 此 景 , 令 人 樂 極 生 悲 , 頓 悟 了 譬 若 朝 露 的 道 理 , 再 美 好 的 辰 光 也 終 必 凋 零 , 生 死 的 荒 涼 , 也 像 一 片 白 茫 茫 的 雪 景 覆 蓋 在 心 頭 。
美 國 導 演 尊 侯 士 頓 , 在 逝 世 前 的 一 年 , 掙 扎  把 這 個 短 篇 搬 上 銀 幕 。 只 有 一 個 場 景 , 一 堆 賓 客 , 杯 觥 交 錯 的 交 談 , 無 論 如 何 夠 不 上 一 齣 戲 。 但 尊 侯 士 頓 感 到 時 日 無 多 了 , 他 老 來 才 讀 通 了 《 都 柏 林 人 》 這 最 後 一 篇 作 品 的 真 諦 。 片 子 拍 出 來 , 他 就 坐 在 椅 子 上 逝 世 了 。
偉 大 的 文 學 作 品 , 要 在 人 生 的 晚 景  才 領 悟 出 天 地 間 的 意 義 。 一 朵 盛 開 的 花 , 一 叢 擊 散 在 崖 石 的 浪 濤 , 一 丸 海 角 天 涯 的 落 日 , 良 辰 美 景 , 年 輕 的 時 候 永 遠 不 懂 得 珍 惜 , 到 明 白 了 這 一 套 密 碼 的 答 案 , 卻 又 來 日 無 多 了 , 這 是 人 生 最 大 的 悲 哀 。
因 此 《 都 柏 林 人 》 令 人 掩 卷 讀 完 最 後 一 篇 之 後 , 才 了 解 作 者 為 什 麼 把 童 年 目 睹 的 一 場 喪 禮 放 在 前 頭 。 創 作 的 匠 心 , 每 在 這 等 細 節  , 正 如 《 我 愛 巴 黎 》 , 把 一 個 美 國 中 年 女 人 學 法 語 的 獨 白 放 在 終 卷 , 古 今 的 匠 心 和 天 工 , 都 是 一 樣 的 , 人 海 中 有 情 懷 , 只 是 情 懷 這 兩 個 字 , 經 電 台 DJ 一 渲 染 , 早 已 濫 用 , 像 一 朵 星 散 的 浪 花 , 擊 在 崖 石 上 , 退 下 去 , 消 失 了 。  

陶傑

http://appledaily.atnext.com/tem ... amp;coln_id=353051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3-12 22:40:31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www.imdb.com/title/tt0808399/fullcredits#directors
New York, I Love You

Directed by
Yvan Attal                
Albert Hughes                
Allen Hughes                
Wen Jiang 姜文                 
Joshua Marston                
Anthony Minghella                 
Mira Nair                
Chan-wook Park 朴贊旭
Brett Ratner                 
Andrei Zvyagintsev                
Fatih Akin (香港剛剛上, 天堂邊緣導演)                 (segment "Chinatown"
Randall Balsmeyer                 (director of the transitions)
Shunji Iwai 岩井俊二!!!!!!!!!!                 (attached)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3-12 22:41:11 | 顯示全部樓層
其實, 我要 Francis Ford Coppola. Woody Allen, Martin Scorsese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3-13 01: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8-3-12  10:41 PM 發表
其實, 我要 Francis Ford Coppola. Woody Allen, Martin Scorsese


呢兩個已經拍咗唔少

幾時整番套《我愛(恨)香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3-13 19:43:04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橙色力量 於 2008-3-13  01:17 AM 發表


呢兩個已經拍咗唔少

幾時整番套《我愛(恨)香港》?

我要張藝謀, 滿城盡看 CG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3-18 14:33:16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8-3-12  10:40 PM 發表
http://www.imdb.com/title/tt0808399/fullcredits#directors
New York, I Love You

Directed by
Yvan Attal                
Albert Hughes                
Allen Hughes                
Wen Jiang 姜文                 
Joshua Marston                
Anthony Minghella  ...

還有 Scarlett Johansson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3-19 13: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8-3-12  10:40 PM 發表
http://www.imdb.com/title/tt0808399/fullcredits#directors
New York, I Love You

Directed by

Anthony Minghella  ...

http://www.imdb.com/name/nm0005237/
# Breaking and Entering (2006)
# Cold Mountain (2003)
# Play (2000)
# 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
#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 Mr. Wonderful (1993)
# Truly Madly Deeply (1990)
http://news.bbc.co.uk/1/hi/entertainment/7302841.stm
Director Anthony Minghella dies
       
Anthony Minghella
Anthony Minghella won an Oscar for directing The English Patient

Obituary: Anthony Minghella
British film director and writer Anthony Minghella has died aged 54.

Minghella's films included The English Patient - which earned him an Oscar for best director in 1997 - as well as Truly, Madly, Deeply and Cold Mountain.

He suffered a haemorrhage in London days after having surgery for cancer of the tonsils and neck, his US agent Leslee Dart said.

Jude Law, who worked with Minghella on three films, said he was "deeply shocked and saddened" at the news.

The actor described him as "a brilliantly talented writer and director" and "a sweet, warm, bright and funny man".

       
He was one of Britain's greatest creative talents, one of our finest screen writers and directors
Gordon Brown

In quotes: Minghella tributes
Send us your comments

Law's co-star in The Talented Mr Ripley, Gwyneth Paltrow, said Minghella was "a wonderful man" who was "so interested in art and making the world better for art".

Actor Kevin Spacey praised the director as "one of the greats".

Film producer and friend Lord Puttnam said the industry would be "very shocked" to lose their "very well-loved" colleague.

"He started as a writer, he was not a stylist as a director," he said. "He saw himself as a storyteller and his films were very well told, beautifully made and beautifully acted."

UK Prime Minister Gordon Brown, who was directed by Minghella in a Labour Party broadcast before the 2005 General Election, also paid tribute.

       
CAREER HIGHLIGHTS
Jude Law in Cold Mountain
Cold Mountain (2003 - pictured)
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Truly, Madly, Deeply (1991)

Director Anthony Minghella dies
       
Anthony Minghella
Anthony Minghella won an Oscar for directing The English Patient

Obituary: Anthony Minghella
British film director and writer Anthony Minghella has died aged 54.

Minghella's films included The English Patient - which earned him an Oscar for best director in 1997 - as well as Truly, Madly, Deeply and Cold Mountain.

He suffered a haemorrhage in London days after having surgery for cancer of the tonsils and neck, his US agent Leslee Dart said.

Jude Law, who worked with Minghella on three films, said he was "deeply shocked and saddened" at the news.

The actor described him as "a brilliantly talented writer and director" and "a sweet, warm, bright and funny man".

       
He was one of Britain's greatest creative talents, one of our finest screen writers and directors
Gordon Brown

In quotes: Minghella tributes
Send us your comments

Law's co-star in The Talented Mr Ripley, Gwyneth Paltrow, said Minghella was "a wonderful man" who was "so interested in art and making the world better for art".

Actor Kevin Spacey praised the director as "one of the greats".

Film producer and friend Lord Puttnam said the industry would be "very shocked" to lose their "very well-loved" colleague.

"He started as a writer, he was not a stylist as a director," he said. "He saw himself as a storyteller and his films were very well told, beautifully made and beautifully acted."

UK Prime Minister Gordon Brown, who was directed by Minghella in a Labour Party broadcast before the 2005 General Election, also paid tribute.

       
CAREER HIGHLIGHTS
Jude Law in Cold Mountain
Cold Mountain (2003 - pictured)
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Truly, Madly, Deeply (1991)
He said: "He was one of Britain's greatest creative talents, one of our finest screen writers and directors, a great champion of the British film industry and expert on literature and opera."

Minghella had an operation for cancer last week, his representatives said.

Leslee Dart said: "The surgery had gone well and they were very optimistic. But he developed a haemorrhage last night and they were not able to stop it."

He died at about 0500 GMT on Tuesday at the Charing Cross Hospital in Hammersmith, west London.

Minghella's other roles included being chairman of the British Film Institute.

He had also directed a TV episode of book The No 1 Ladies' Detective Agency.

A 90-minute pilot, directed by Minghella and co-written with Richard Curtis, is due to be broadcast on BBC One on Easter Sunday.

Anthony Minghella at the Baftas 1997
Minghella received nine Bafta and three Oscar nominations
BBC film correspondent Tom Brook, speaking in New York, said Minghella was held in "very high regard by the artistic community".

"He's certainly one of the top directors of his generation in Britain and, in Hollywood he was definitely held in high esteem," he said.

Minghella began his career as a writer with his early radio plays winning several awards.

He made his directorial debut in Truly, Madly, Deeply, in 1991.

He went on to write and direct film adaptations of Michael Ondaatje's The English Patient and Patricia Highsmith's The Talented Mr Ripley.

In 1999, he was nominated for an Oscar for writing The Talented Mr Ripley screenplay.

He also directed 2003's Cold Mountain, starring Law, Kidman and Renee Zellweger, who won the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Oscar for the film.

In 2005, Minghella directed his first opera, an English National Opera (ENO) production of Madama Butterfly.
http://ent.sina.com.cn/f/m/minghella/index.shtml

《英國病人》(English Patient)和《冷山》(Cold Moutain)的導演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本週二被經紀人確認死亡,享年54歲。關於這位導演去世的細節目前還不得而知。

  明格拉曾經因1996年的影片《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還執導了多部著名的文學作品改編影片,其中包括《天才裡普雷先生》(The Talented Mr.Ripley)和《冷山》。

  明格拉最近在博茨瓦納拍攝一部根據亞歷山大-麥格科-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的小說《第一女士偵探》(The No. 1 Ladies' Detective Agency)改編的影片,這部影片本來將於本週在英國電視台播出。這部影片是它所屬系列的第一部,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博茨瓦納偵探。美國的HBO電視台還曾為這個系列下了十三集的訂單。

  博茨瓦納總統費斯圖斯-莫哈埃(Festus Mogae)身邊的新聞秘書長傑夫-拉姆齊(Jeff Ramsay)就此事發言,表示明格拉的去世是一次「震驚和巨大的損失」。他說這名導演來到博茨瓦納是為了拍攝和瞭解這裡的風俗。「他十分出名,連我們的總統都知道他。」

  新聞秘書長還說,「他十分優秀並且對於能夠拍攝麥格科-史密斯的改編影片感到十分榮幸。他們二人都為這部影片能夠在博茨瓦納拍攝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對於這位導演的光臨我們也感到十分榮幸。」

  傑夫還談到了明格拉和他以前關於《冷山》的談話,明格拉說這部影片是被迫在美國和羅馬尼亞拍攝的。當明格拉來到博茨瓦納之後發現以前的決定錯了,這部影片「只有在博茨瓦納才能被拍好。」

  明格拉出生於1954年,在英國懷特島長大,父母靠開冰淇淋店維持生計。

  在1990年第一次踏上導演崗位之前明格拉一直是編劇,他所執導的第一部電影名為《甦醒》(Truly, Madly, Deeply),這部浪漫喜劇片由朱麗葉-史蒂文森(Juliet Stevenson)和阿倫-瑞克曼(Alan Rickman)出演。

  明格拉最出名的作品為《英國病人》,這是一部關於二戰的史詩片,曾經拿下包括最佳畫面在內的九座奧斯卡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3-19 18:24:09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4326693
天才雷普利:追思名導

英年早逝的安東尼.明吉拉至少留下了兩部經典電影,《天才雷普利》是其中之一。

在我心中,《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是一部被人忽略的精品,昨天驚聞導演安東尼.明吉拉(Anthony Minghella)在五十四歲英年早逝的消息後,不禁想要再替這部電影講幾句話。

《天才雷普利》的小說出自女作家Patricia Highsmith的手筆,早在1960年就由法國導演荷尼.克萊曼(René Clément)搬上銀幕,拍成了《陽光普照(Plein soleil)》,法國帥哥亞蘭.德倫(Alain Delon)出飾男主角雷普利,陽光般的容貌與身材,魔鬼般的邪思與歹念,都極具指標功能;至於義大利作曲家尼諾.羅塔(Nino Rota)打造的主題樂曲,更讓富家子弟的休閒風情及貪念猖狂後的緊張氣氛有了更迷人的氣息。

看過《陽光普照》,你一定會好奇《天才雷普利》究竟要怎麼拍,才不會遜色?看過《天才雷普利》,你才會明白安東尼.明吉拉的才情有多深,他不但超越了《陽光普照》,更從Patricia Highsmith的原著小說抽解出更多的精髓,做出更寬廣的解讀。

電影改編小說,如果只是逐字翻譯,格局不高,明吉拉處理《天才雷普利》的手法是往前推,往後延,再從字裡行間提煉出「模彷」與「同志」情懷,讓心思難測的雷普利呈現了詭譎多變的情貌,也完成了一部令人背脊發涼的驚悚電影。

《天才雷普利》從一場家庭音樂會開場,麥特.戴蒙(Matt Damon)借了件名校外套就混進了富豪人家彈琴,那是卑微男兒努力往名利世界攀爬的求生手段,所有的機會他都不會錯過,既然難以自創品牌,模彷和假冒卻能夠輕易出頭,他當然絕不遲疑。所以,他後來受富豪委託到義大利尋找裘.德洛(Jude Law)飾演的迪基,知道迪基愛聽爵士樂,於是就拚命聽,拚命學唱,為的就是透過快速的惡補及模彷,得以早日取得登堂入室的捷徑金鑰,不致因為外行而受排擠。

不過,彷冒畢竟非正宗,彷得再像再能亂真,還是難免心虛,而且謊言就得伴隨彷冒一再疊滾,從第一次順口掰出的謊言後,他的謊言雪球就越滾越大,導致最後的不可收拾。

明吉拉的厲害與高明在於他的劇本不但找出了雷普利的內心深淵,也合理化他所有的彷冒心理,更重要的是從他的彷冒中另外勾勒出他潛伏的性向。

例如,迪基與葛妮絲.派特蘿(Gwyneth Paltrow)飾演的瑪姬在船艙親蜜廝混時,雷普利是好奇又嫉妒的,他在甲板上隔窗窺視的動作,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覬覦瑪姬美色,卻也可以解讀成是沒見過 世面的小伙子看到風流大哥,不勝豔羨的心情,但是到後來卻才明白,雷普利對女色毫無興趣,他在意的是太多人佔去了迪基的友情與愛情(這也說明了 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的弗萊迪出現時,他的錯愕與嫉妒)。一場戲就具現了人生的曖昧與多元可能,明吉拉的功力由此可見。

至於,雷普利在迪基的房間中,穿起迪基衣裳,模彷迪基神情唱歌扭擺的動作,不但顯現了他幾可亂真的模彷天賦,更暴露了他「彼可取而代之」的微妙心情,甚至展現了兩人合體的同志情懷。但是雷普利的模彷秀被迪基撞見,噁心、怪胎及厭憎的情緒全都浮現迪基臉上,冰雪聰明的雷普利如果不想一敗塗地,似乎只剩鋌而走險一途了。

模彷只是學樣,高手也不過只能做到逼真或亂真,而且都是寄生在寄主四週,才能享受光澤,但是雷普利的模彷卻不只是模彷,演變成謀害,甚至直接取而代之,明吉拉揭示的寄生蟲式犯罪心理學其實是更讓人心驚的。

至於同志傾向,固然讓雷普利找到了避難的庇護所,但是無限放大的私利心情卻也足以吞噬所有的恩情,不愛他的,殺之;愛他的,亦殺之,碧海青天,他最愛的其 實只有他自己,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他自己,偏偏他也不知道該如何來定義自己,所以最後電影終結在一面碎裂的鏡子前,每一面碎片都有雷普利的形影,卻也都是 殘影,都不再是完整的他,雷普利早已被欲念的野獸撕裂了自我。

彷冒在Patricia Highsmith原著中著墨不多,在《陽光普照》中也只是亞蘭.德倫犯罪時彷冒簽名的手段而已,安東尼.明吉拉卻把彷冒精神發揚光大,不但是娛樂眾生的營生手段,也成為雷普利的人格特質,是他爭名奪利,屢試不爽的手段,更擴大成為取而代之的佔有企圖,人生邪念就此逐步暈染散開,難怪會讓人看得毛骨悚然。

當年奧斯卡只給了《天才雷普利》五項提名,最後也全數落敗,然而只要細讀過Patricia Highsmith的原著,也對照過《陽光普照》的電影,你才會明白明吉拉是多用心的一位改編者,他不但超越了原著和經典電影的障礙,也找到了自己獨樹一格的詮釋位階,這才是小說改編電影的美麗境界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3-21 02:06:51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FlyingDonkey 於 2008-3-19  01:18 PM 發表

http://www.imdb.com/name/nm0005237/

# Breaking and Entering (2006)《慾望迷城》
# Cold Mountain (2003)《亂世情天》
# Play (2000)
# 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心計》
# The English Patient (1996)《別問我是誰》
# Mr. Wonderful (1993)
# Truly Madly Deeply (1990) 《一屋一鬼一情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8-3-22 17: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原來Anthony Minghella 已經拍了一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會員申請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HKCM

GMT+8, 2025-4-4 17:17 , Processed in 0.04772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